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搜劬Γ耸钡恼铰肀硐殖隽俗约合嘤Φ乃俣取C挥辛湮淦鳎看τ谌跏频慕故呛苣炎柚蛊锉旱目拷乇鹗窃谇氨频氖焙颉�
“火龙组准备。”好似商量过的一样,六个留守的教习在听到一串连击鼓声(八响以上)后,同时喊出了这一句话。
火龙组——顾名思义,他们的装备就是火龙弹,这种老式的火箭。
在中华军四十四个军事单位中,禁军是唯一一个依旧保留着这种武器的部队。不擅长打运动战的禁军,对于这种强爆武器相当有感情。别的部队装备有霰弹炮)
一个营发射了四枚,二十四枚填装着苦味酸的火龙弹,其爆炸威力堪称恐怖。密集冲锋的满清骑兵群至少被它们湮没了五百人。战场上好似发生了一场轻微地震一般。
接跟着中央战场的爆发的右翼的猛烈反击,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大口径的霰弹炮,结合了“轰天炮”和“枯松炮”的制作方式,没有底座,只有一个粗短的炮筒。
射程近了些,最远可达六十米,最佳射程四十米。用上了这个武器,也表明了卫戍师处境的艰难。
左翼的第三师日子过的很不错,中央禁军的短暂突击吸引了一部分骑兵的注意力,也吸引了当面满清骑兵指挥官的注意力。他也想瞅个便宜。
短短的一刻钟内,第一旅、第二旅就已调整了阵型,师直属的步兵团也补进了前面的队列。一百二十门大炮则是尽量的逼近了阵线前沿,炮口直指当面的八里台,那里还有个前锋营。
ps:哭死,还有一章。难道要来一个(再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4章 津南大捷(上)()
“唉,传令前锋营,其左翼掩伏于八里台壕沟之中,右翼伏于王顶堤之下,待逆匪靠近,再杀将而出。”眼看右翼的三十门大炮就要被尽数击毁,庆成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前锋营就地掩伏起来。
在八里台上,清军可不止布置了二十门大炮,它们后面还藏了二十门之多,其中有一半是可以活动的。
从八里台往下坡度并不陡,只要七八个人拉紧了捆炮的绳子,他们就可以节省下许多的气力。在庆成传令架炮射击的时候,只有右翼的炮队靠得最近,他们已经运动了快1里地了。
清军右翼的炮队虽然抢先了一步,但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不提大炮数量,单看其射速还有着弹的精确度,没有经受过严格训练的清军炮手连擦鞋的份都没有。
射速,清军火炮装填程序复杂,费时多,射速慢。其自造火炮完美射速每分钟可能达到1~2发,但炮管无法承受持续射击,隔一段时间就需休息以冷却,故每小时平均只可能发射10发。
着弹精准度上更是差劲。虽然装备了大量明朝时期的测量火炮发射角的铳规(注1),可炮手又有几个人会使用的?
反观中华军,虽说同样使用的是前装滑膛炮,可在北洋舰队炮手的操作下射速一般已达到了1分钟1发。装入火药包,放入炮弹、瞄准开炮、清理炮膛、再装入火药包、炮弹等。其炮身的坚忍也足以承受这个频率的击发。
而大炮的精准度,中华军既有自创的“拇指目测”也早早的从欧洲引进了象限仪,并且全面系统的接受了罗宾斯(1707…1751)和欧拉(1707…1783)等人的成果。尺标、补坠等等,一应俱全。
在中华军的左翼,清军的右翼,双方炮战不足一刻钟,在瞭望员的配合下中华军就已全面击溃了清军炮队。虽然自己也承受了二百多人的伤亡(挨得太近了),但战争就是如此,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庆军门,右翼的骑队。”和劬锿赋隽艘凰坎蝗希敲娴纳送鎏抑亓耍土飧雒磐夂憾伎吹贸鲇乙淼钠锒右丫幌M褰姓罅恕!盎故浅废吕窗桑 �
“命令,右翼骑队向左斜插,侧面突击敌军中部。”庆成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纷乱杂绪,右翼已有颓势,中部僵持,现在取胜的希望就在左翼了,只要突破左翼的防线,大军横插,此战必胜无疑,“左翼,左翼”
清军的调动自然瞒不了梁明,得到瞭望员的禀报,梁明赶到了一丝兴奋,“命令第三师,20分钟内抵近八里台,马上展开猛攻。”看着阵前的狼烟滚动,梁明故摸了一下添上八里台的一千多骑,禁军对面的骑兵已经超过六千骑了,三千禁军?“命令陆战旅进驻防线。”
同庆成一样,梁明对自己右翼卫戍师也是极为关心,他们那里大炮蹲位最少,可承担的任务最重。而且还有清军中唯一的一支火器部队——火器营。
卫戍师的局势在场面是看自然是最差劲的,虽然师直属步兵团还没有补上,可一二级预备部队都已顶了上去。
所属的六十门大炮怒吼不止,刚刚击溃了清军突击的炮队,马上又调正炮口轰击清军的后续部队。可单单靠六十门大炮,想要封锁四五里长的正面战场,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放”随着刘阳柯的一声吼叫,“轰轰轰”十二门霰弹炮发出了沉闷的咆哮。对面的骑兵如同撞到了一堵墙一般,噼里啪啦的倒了一地。
卫戍第二旅四千将士,除了一直在忙碌的辎重营之外其余悉数上阵。好几次,后卫的骑兵营都差一点冲了出去,逼近的骑兵又被手榴弹炸倒了一片,现在他们已经逼近了阵线缺少了大炮的阻挡,当靠这时的火枪,确实很难抵挡大规模骑兵群的冲锋。(抗战时期,小日本的骑兵依旧猖狂。)
“所有炮火,向八里台延伸。全师前进!”夏雄飞拔出佩刀,高高举起猛地向前一劈。
第三师的反击开始了。
一百二十门大炮轰向了八里台。剧烈的爆炸声此起彼伏,一枚枚高爆弹撞击在小小的八里台上。
伏于其中的前锋营左翼,不时的有清兵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更有的直接被炮弹撕成了碎片。
双手抱头,身子尽量的缩成一团,死死的趴在沟壕中。现在,他们能做的只有这些。
这些人应该感谢阿桂,要不是这老而弥坚的名将提醒,庆成的脑袋是想不出挖沟壕这一招的。
“匪之枪弹如雨泼,密而难躲;我军挺身直立,高而目显,战阵当中伤亡必惨重;不若隐挖沟壕,军卒隐其中,匪之枪弹则难伤我身;待匪军迁至,我军跃起杀出,白刃相搏,胜负我军大矣。”
八里台上布置的还有十门大炮,这是为了坚固八里台防御的,也是前锋营仅余的十门大炮。中华军的炮弹落点相当准,多数都打在八里台附近,也炸毁了其中的四门
前锋营代都统,左翼翼长阿尔哈图全身曲卧在一个小暗洞里,耳朵捂的紧紧的,可响亮的爆鸣声依旧入耳。慢慢的他感觉到炮声奚落了,小心的爬出了暗洞,伸出头去一看逆匪离八里台已经很近了,还不到半里地。
“布顺达,还不给我开炮”怒火心头生的阿尔哈图低着身子找到了炮队指挥,火器营炮甲营总布顺达,一脚踹了过去。
“是是。”布顺达一面低声应和,一边拉起了还在索索发抖的手下,“快开炮,开炮”
六门炮,也是个不小的威胁。猛地一见八里台上打出了炮声,夏雄飞就皱起了眉头,没办法了,这个时候可不能因为六门大炮就再次退回去。“庄华(范庄华,第三师副师长),你带着骑兵(注0)从鸭淀边上的窄道绕到八里台后面去,反向包抄前锋营右翼,最少也要拖住他们。”注0:第三师配置了三个骑兵营,本身自己直属了一个,一旅、二旅又配置了一个,所以是1500骑兵。
“是。”没多余的话,范庄华一招手喊了声:“骑兵都跟我来。”便打马而出。
“小心点,八里台后面可能还有少量的满清骑兵。”
“知道了”
“弟兄们,冲啊”夏雄飞手中握着的佩刀向前一指,第三师万余人将士水涌般的扑向了八里台。当然了,它自身右部的两个营的将士则掉转了枪口,防备中央战场的满清骑兵突然杀来。从进攻开始之时,这两个营的任务就一直没变。
在第三师的后面,一百二十门大炮正在向前缓慢的移动着,少数炮位已经准备完毕了,他们的炮口指向了中央战场。
右翼战场的巨变让庆成大惊失色,他想不到中华军的左翼竟然隐藏了一千多骑兵,这下依然隐伏在八里台后的五百骑兵(现在不到了)不仅起不到了突击作用,还要反身抵挡后面涌来的大群敌骑,这这下前锋右翼怕也要被缠住了。
“大帅,右翼求援!”
不用他说,庆成也看到了阿尔哈图使人打出的求救信号,“责令圆明园八旗护军前往右翼增援。”(雍正二年(1724)钦定,圆明园专设八旗护军守卫,选在京八旗护军,前往驻扎,设营总8人,分别统领各方护军。八旗护军额为5700多人(包括护军、马甲及养育兵),内务府三旗护军营(或称“包衣营”)为300余人,八旗营及包衣营共为6000余人。)
“扎”。
现在的形势不仅庆成紧张,梁明也紧张,与庆成不同的是梁明的紧张中参杂着大量的兴奋。“清军中部又调军了,他们还有多少?八旗护军营还能剩下多少人?”
“轰轰轰”阵前又是一阵轰然巨响,还是火龙弹。但与前次不同的是,此次接着火龙弹之后又是一阵密集的手榴弹,梁明心下一动,知道前线的形势更加紧张了。没了大炮的威胁,五千火枪兵分散在四里宽的正面战场上,想要挡住六千骑兵的多箭头冲锋,那有那么容易?
“命令前方部队,再坚持二十分钟。”战场形势紧张,但梁明心中却是更加的兴奋,“再等一会儿,等清军中部的援军抵达八里台的时候,就是用杀手锏的时候了”
ps:注1:铳规——旧法测视数端,有用锡片钻三空,安在炮尾上面窥之者。有用木板二片各开两空,前后悬葫芦者。有或悬垂珠,分安前后,二形相切,对线演放者。此二式谓之星斗,仅可以定偏正,而不可以定高低。惟有用竹管窥者,不拘定对靶,能知变通,上中下转移,斯可权用。”
明朝很普遍,满清找不到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5章 津南大捷(下)()
范庄华带领的中华军左翼骑兵群沿着那道狭窄的通道绕了大半圈,同缓过神来堵杀过来的满清骑兵撞了个正着。来不及摸出后背的骑枪,甚至连马褡子里的手榴弹都没得用,抽出腰间的马刀就这么着杀了过去。没啥子好说的,轮刀一个劲的砍杀就是,只要你还有那个力道。
论骑术,骁骑营的高上一筹。毕竟人家是科班出身,和马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了,确实是高出骑兵营一筹。但是,论勇猛,骁骑营和骑兵营比起来那就差了很多。
骑兵营最初的班底都是从步兵中挑出来的,胆大不要命的尽在里头。随着骑兵的不断扩充,这些最早的骑兵战士也慢慢的升到了中高层,同时也将自己的本色带进了所在的部队。
有道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那换句话说,也可说是: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两句话是相对的。
如水涌,似火侵。——这就是骑兵营最真实的写照。
1500对500,三比一的概率。
骁骑营那四五百骑兵拼了老命,挡下了不到两刻钟,然后就是鸟做兽散,溃不成军了。他们的成果就是让前锋营的右翼有时间从猫着的王顶堤下滚出来,然后还有时间来排列一个较为完整的防御阵型。再有就是,中路赶来支援的圆明园护军赶到了,不过人家支援的对象变成了正扛在八里台的前锋营左翼了。
面对第三师的全力进攻,阿尔哈图打的够狠。不管下面轮着了谁,六门大炮一直是再开火,一刻都没停下。
想拿下一个阵地,不要说是这个年代,就是放在一百六十年后的二战,那也是要刺刀见血的。(解放军不就是以卅米内刺刀见红著称的)蜂拥而上的第三师,冲在最前头的是各团的尖刀连和师部直属的侦察连,他们用的是刀。
步兵是装备刺刀还是依旧保留砍刀?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中华国内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冷兵器做出来的广大中高层将领大多主张保留战刀,对于小小的刺刀他们并不认同。而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证明的,正是那几年间的历次演习。
无一例外,在争夺阵地的演习之中,保留了战刀的部队在白刃战中存在着相当强的优势。
关于这场争论,梁明表现的很无奈。早在大秋岛时期,道上虽然陆陆续续制造了几百杆步枪,可那个时候并没有装备刺刀。因为刺刀这玩意虽然好打制,但因为其身形细窄而长并不顶用,除非用熟铁单个打制,成批浇铸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卷刃、断裂等等问题。索性,梁明也不弄它了,每人大刀片子一把,这不就起了。
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了第二批战士完全成熟才渐渐没落尾声,少量坚持刺刀论的部队根据枪法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把式,运用到第二批战士的训练上,白刃战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升。虽然不一定压制的住白花花的大刀片,却也不落明显的下风。可是比起一些肉搏能力突出的战士,还是差了很多。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除了每个团保留一个尖刀连,还有就是师部直属的侦察连外,余下的一律换成刺刀,个别能力突出者除外。而各个尖刀连和侦察连的战士则全部配置一把雁翎刀,作为各团的阵地突击力量。(或许有的读者不同意,但小卒总觉得单刀的肉搏要强过刺刀,个人观点。)
前锋营有多少人?按满清的规矩,前锋营之兵员,是由八旗满洲、蒙古每个佐领下选择勇武强悍者十人充任。清代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大约有八百八十五个佐领,因此全营兵额共应有八千八百五十人左右。(小卒哭了,捅了个大漏子,还是肚子里没水啊!不知道又没人看得出来?期待!)
又分左右两翼,各统辖四旗。所以说,这个左翼一共也就四千四百来人。早前的丰升额选取了一批精锐,这左翼余下的还有三千六七百人,其中很有一批人纯粹就是纨绔子弟,平日里溜个鸟,听个戏什么的。
此次出京城,十多万大军,敌人呢?两三万。这不是明摆的捞军功的好时机嘛!阿尔哈图他自己打的就是这个注意,被庆成部署在了八里台。
这是好地方啊!况且还有四十门大炮护着,这周边还有善扑营、泰宁镇等两三万兵卒,前后还有三四千铁骑,安全啊!
可谁又知道这阵势是如此的轰轰烈烈?
大炮犁地,绕着巴掌大的八里台轰个没完,这总算是熬过去了,一露头人家已经冲到眼皮底下了。直接跑?又没那个胆量,那就打吧!好在绕道的骑兵有骁骑营挡着了,那中路的援军也快到了。
左翼三千人马被雨点似的炮弹炸死炸伤了一半多,余下的一千多人仗着地势勉强支撑了二十分钟,眼看就要完蛋大吉了,六千护军赶了过来。
梁明一直在观察着八里台的战事,很可惜第三师没能在清军援兵到来之前拿下制高点。“要是元年式手榴弹的稳定性能有保障,八里台已经拿下了。”乌三娘惋惜的说道。白刃战中,现在的这种明火式手榴弹确实是不方便,可那红磷、硫等物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