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人数上面差不多,这是赵昀没有想到的,同时也非常高兴,赵昀清楚既然能够来参加科举考试,那么最起码是识文断字的,在这个文盲极高的时代,识文断字都算是知识分子了。
所以这些人可以安排到各个部门当差,还有赵昀建立的大量工厂,都是可以吸纳这些人进入的。
科举考试第一考是初试,也就是对两万多学子进行筛选,初试的考场和正考都是一个考场,考场就在城外,紧邻着京城。
考场是临时搭建起来的,也是赵昀以后准备作为考试的地方,毕竟科举考试参考的人数非常多,所以赵昀准备建造一座巨大的考场,这样庞大的地方,在京城里面是很难找到的,所以就在城外了。
考场的修建用了一年的时间,此时已经全部修建完毕,初考的第一天,一大早考场外面就聚集了上万学子。
这些学子都是经过各地登记的,还有一些是来到京城之后在登记的,主要都是北方的学子,原因就是北方战乱多年,虽然大宋恢复了统治,但是行政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很多学子是没有组织的,只能来到京城报名。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科举考试人数如此之多,原因就是北方各地的初考都废弃了,所以学子们没有筛选,全部进入了京城。
北方各地的初考想要恢复是非常漫长的,还有学制,赵昀也要进行改革,所以这次科举考试就将初考也设置在了京城,然后在进行正考。
虽然很多文官对于这样混乱的科举考试非常不满,北方一片混乱,来到京城的人就可以参加考试,但是南方一直保持着学制和初考,各级考试健全,所以都认为南方学子吃亏。
但是赵昀此时已经想要改革科举和学制了,所以对于这些都没有在意,现在是选拔人才,赵昀需要清楚治下的人才基数,所以这次大量的学子涌入京城,也让赵昀清楚了治下学子的情况。
清晨,随着学子们纷纷来到京城外面的考场,被御林军守卫森严的考场,已经封闭了十余天的考场大门打开了,考场的正面有十座大门,每个大门都都站立着大量的御林军。
同时只要是携带准考证的学子,就可以进入考场了,在进入考场之前,每个人都要进行详细地检查。
因为每个门口设置的检查点非常多,虽然考生人数多,但是也不显得拥挤,很快上万考生就入场完毕了。
考场里面的布局也非常简单,整洁的地面全部都是青石铺成的,上面摆放着一张张桌椅,同时在每一套桌椅的后面,都有一张可以遮挡三面的屏风,作为考生防止作弊的格挡。
考场也被区别城不同的区域,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每五十个考生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里面有十名御林军士兵,加上一个监考官负责,只要发现有考生作弊,或者是违反考场规矩,那就直接赶出考场,也不会有成绩。
考生的准考证上面都有自己区域号和座位号,而且考场里面都有明确的标识,考生很快就可以找到座位。
因为一开始进入考场,人员比较多,所以很混乱,但是随着人员纷纷进入考场,考生进入自己的桌位之后,考场的场面就清晰很多了,加上身边都是一身铠甲的御林军士兵,这些考生也不敢造次,纷纷落座。
如果有什么需求,想要方便的,可以向御林军士兵提出,然后在士兵的带领下去方便,而且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御医院还派遣了几十名大夫来到考场,准备了大量清神醒脑的药物,防止考生因为过度紧张而晕厥过去。
随着考生进入考场,整个考场也变得有秩序了,同时考场里面开始为考生提供食物,每个桌子上面都摆放了一个托盘,里面有茶水和一些小点心,就是担心考生出现饥饿的情况。
在忙碌了将近一个时辰之后,考场里面的一切都准备完毕了,考生已经全部入场,随后在一声钟声中,考场的大门关闭了,也就是说再有人想要进入,已经不可能了。
在考场大门关闭之后,各区域的监考官开始举着考试规则在各自负责的区域里面宣读,同时御林军士兵将一份考试责任书也发到了考生手中,让他们签上名字。
责任书上面明确了考试作弊的刑罚,让考生看了都心惊,因为要求寒冷的北岭地区劳动改造五年,大家都知道哪里的冬天可不是闹着玩的,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的。
很快,一切都准备完毕了,然后就是最重要的考卷出场了,在考场东面的一间独立的房间外面,几十名御林军将房间围的水泄不通,房间里面就是印制好的考卷,每一份考卷五十份。
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乔行简,乔行简随后带着各区的监考官们一同来到了房间外面,然后将一份皇帝的手谕交到了侍卫的御林军军官手中。
只有皇帝的手谕才可以打开房间,在检查完授予之后,御林军军官让开了身子,将身后贴着火漆封条的房间们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乔行简带着几个监考官来到门口,仔细地查看了这些火漆封条,发现没有任何损坏,也就是说门没有被打开。
在确认无误之后,乔行简从内务府主官手中接过钥匙,打开了大门,房间里面摆放整齐的考试试卷就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一份份试卷全部都是使用解释的皮纸漆封着,每一个袋子里面五十份试卷,乔行简随后开始在御林军士兵的监督下,按照各区监考官手中的身份牌,开始领取试卷。
各区监考官在得到试卷之后,会被御林军护送到他们的区域,然后将试卷摆放在监考官的桌子上面,然后监考官和御林军士兵就站在桌子后面,盯着桌子上面的试卷。
“当当当。”
在一番忙碌之后,试卷已经领取完毕了,并且监考官已经回到了各自的位置,于是考试开始的钟声响起了。
(本章完)
第491章 科举初试()
随着考试开始的钟声响起,回到各自区域的监考官们纷纷将面前的试卷拿起,然后面向自己的考生,随后认真地检查了一下上面的火漆封印,在确认无误之后,这才将考卷打开。
每一个袋子里面的考卷有五十份,随后就由身边的御林军将考卷分发下去,考生在得到试卷之后,就可以开始答题了。
初考的试题主要以填经为主,就是节选典籍里面的一些语句,然后中间减去一些词语,让考生填写,所以考试都是有固定答案的,也不会出现什么奇异。
考试进行的非常顺利,赵昀在制定科举考试的时候,接受了很多后世的经验,尤其是这种初试的填经,卷面印刷的非常整洁,答案也是固定的,所以让拿到试卷的考生也是耳目一新。
而且考试都是选择比较初级的试题,不会出现太多生僻的典籍,大部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所以考场气氛非常安静。
考试中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直接伸手示意身边的御林军士兵,他们可以为考生提提供服务。
本来科举考试在开始之前都是要祭拜孔子的,但是这次科举考试没有祭拜孔子,这让很多考生都非常诧异。
对于一般的考生来说,他们诧异为什么没有祭拜孔子,但是也没有多想,毕竟人数太多,可能顾忌不过来。
但是对于江南理学的学子来说,他们反倒是非常高兴,甚至兴奋,这次没有祭拜孔子,说不定将来就可以祭拜朱熹了,毕竟在江南理学文人心中,朱熹才是大贤,甚至可以和孔圣人相比。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考试,在考试进行不到一个时辰的时候,就已经有考生考完了,对于这种填经,如果学业好的考生,是非常轻松的,很多人甚至还检查了一遍。
很快,就有考生考完试了,离开自己的位置,将考卷交了上去,这些考生中一部分是学业非常扎实的,还有一部分是学业不太好的,学业扎实的考生全部都会,很快就答完了。
至于那些学业不是很好的考生,自然是不会在意这些,会的写上,不会的就不答了,于是一路的考生有人说试题太简单,也有人说试题有些难,但是考完的考生都纷纷离场。
很快,考试的结束的时间就到了,在三声钟声之后,考生们都将自己的试卷纷纷上交了,各区域的监考官也御林军士兵的协助下将试卷全部定点完毕,然后将带着名字的地方全部遮盖着,随后装订起来,然后再由监考官将试卷上交到制定地点,整个考试就结束了。
大宋迁都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结束了,这也是南北一统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意义非常重大。
但是身为皇帝的赵昀,此时根本就没有在意科举考试,首先赵昀有心改革科举考试,于是这才科举考试就没有划分太多的科目,就是单一的项目。
这就是弱化儒学一部,之前考据考试设置的很多科目,其实都是在考察儒学,其实还是一个样子,就是难度不一样了。
赵昀未来的想法是将儒学设定为其中的一个科目,而不是全部的学科都要考儒学,将来赵昀在对教育进行改革之后,也会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首先就是法律,这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考察的重点绝对不是儒学。
所以赵昀在一开始都没有祭拜孔子,这也是在削弱科举单一的一部分,至于后来的改革,赵昀还需要慢慢来制定,毕竟想要建立一套教学体制,还有国家人才培养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随着初试的结束,就是大量的阅卷了,初试试卷都是非常简单的填经,所以阅卷只需要普通的文吏就可以,答案都是固定的,几乎不会出现错误,而且每张试卷都是两个人查阅,同时还有人员负责抽查,所以阅卷工作非常顺利,成绩很快就公布了。
通过初试的人员其实一直都没有最终确定,还是要根据乘机的,一开始众人判断应该是在三千到四千人之间,但是等到乘机出来了,发现有八千人通过了初试,这实在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赵昀对于这个结果反倒是非常满意,现在天下百废待兴,尤其是北方大地,一片萧条,虽然经过一年的恢复,也出现生机,但是想要全面恢复,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在赵昀看来,首要的任务就是行政制度的建立,在这个没有现代通信的时代,加上交通落后,建立一套行政制度是非常困难的。
就是一个中原地区,缺口的官员和文吏就有三千多人,这还是保守的计算,还有赵昀大面积建造的工厂,这些工厂也需要人来管理,然后就是开发辽东的生产团,这些生产团虽然是军事组织,但是也需要大量的文职人员来协助管理。
赵昀现在缺口的人才不仅是儒学,更多的是农耕人才,种地是一门大学问,能够种好一块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能够将一县的农田都管理好,更是了不起。
赵昀开发辽东计划要持续数十年,一开始就需要大量的生产团进入辽东荒芜之地开垦,所以吏部给赵昀上报的官员和文吏缺口,辽东就有五千多人,这些人是维持生产团的核心,也是能够发挥生产团力量的重要支撑。
赵昀是带着后世思想来到这个时代的,所以他非常大量的基础建设和激发手工业发展,将会带动工业革命的出现。
在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就是手工业最繁盛的时候,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最后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出现,生产力得到大大提升,廉价的工业品开始进入普通百姓人家。
赵昀现在能做的就是大量的基础建设,同时开发资源,恢复农业生产,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重点,当社会稳定了,农业生产也稳定之后,这些君王就认为天下大治了,这种思想在这个时代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后世来人的赵昀清楚,农业只是根基,工业才是王道,只有打开工业大门,大宋就可以繁荣昌盛,这个东方帝国就不会出现晚晴屈辱的历史。
(本章完)
第492章 文吏改革()
很快,礼部就公布了科举考试通过初试的人员名单,足足有八千人,这可是创造了科举考试的先河,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正考将会有八千人参加,这还是头一次。
诋报全篇刊登了通过初试的八千人,同时明确表示,这些通过的考生,其实就等于拿到了文吏资格,也就是说他们即使没有在正考上榜,但是也可以成为文吏,进入官府衙门,或者是工厂、生产团里面担任文职人员,也可以领取一份不菲的薪资,养活一家人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消息也让京城的考生沸腾了,毕竟八千人里面真正能够在最后科举上榜的人屈指可数,只有几百人而已,甚至一成都达不到。
这些初试通过的的考生里面,有很多都是才学一般人,他们自认为没有什么能力最终通过科举正考,成为真正的官员。
其中还有很多考生是家境贫寒的考生,他们抱着科举改变命运的想法,但是甚至自己的条件很差,这些贫寒子弟在治学上面的精力有限,更多的是在为生计奔波,所以他们得知通过初试之后,都非常兴奋,毕竟初试的通过,就意味着可以进入文吏之中,能够拿到一笔非常高的薪资,已经是改变命运了。
赵昀的这个改变,一开始遭到了很多官员的反对,这个时代的文吏就像当年的吕诚一样,都是官员的署官,也就是官员自己的雇佣的,带着浓厚的忠诚主义,是官员自己给这些署官发薪资。
但是赵昀改变了这个局面,首先这样的署官对于官府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尤其是一些重要职位上的官员,自己雇佣署官为自己处理政务,自己的署官,即使发现主官有违法的行为,也不敢揭发,甚至为了生计,还有帮助隐瞒。
所以赵昀直接废弃了署官制度,改为考试录取文吏,将每个官府的文吏人员职务确定,一个县衙的署官在三十到五十人左右,然后通过考试录取,最后分配过去,这样就可以避免官员们自己雇佣署官的不确定。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署官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也就是县衙里面的文吏都是身份尊贵之人,当年的吕诚,他是上官的署官,协助上官带着他雇佣的手下维持治安,这些人在百姓眼中,都是官老爷。
而且想要成为署官,于是需要出身和关系的,这些主官身边的署官,都是自己的亲信,毕竟好处都是要给自己的人,身边都是亲信,很多事情也方便很多。
所以普通寒门子弟想要进入官府公堂,出了科举之外,几乎是没有机会的,而且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非常少,这也让很多寒门子弟读书无用,最后不得不为生计放弃读书。
此时不同了,赵昀直接改变了这一切,八千人,出去八百多官员,剩下的七千多人都是文吏,然后就可以补充到各州府,替代那些主官的署官,让官府不再沦为个人的天下。
赵昀的这些改革往往都会让遭到很多官员的反对,但是这些官员都不得不接受,主要的原因就是赵昀的铁血。
如果是在之前的几位大宋皇帝那里,这样改革不知道会有做大的阻力,甚至可能根本就无法执行,但是到了赵昀这里,赵昀一句话就办成了,因为没有人敢违背赵昀的意愿,因为赵昀在为处斩的官员,已经超过了大宋立国以来诸位帝王的总和。
这还没有结束,赵昀下令斩杀的官员多,同时罢免的官员更多,赵昀对官员的考核非常严格,不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