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西羌回来到巴郡之后,一晃便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也就到了一月十五日。这一个多月里,夏正平与许千言也完婚了,当然是正牌的王妃。南山客也不再担任夏正平的亲卫了,被送入了夏正平的后宫,成为了夏正平的侧妃。这本就是夏正平的打算,现在看来,他对于两位女子,可以说是谁也不亏欠了。
当然,这一个月之中,夏正平也安排好了马孟起,由他带领着那三万骑兵,驻扎在了东平郡之中。那里是巴州进出中原的要道,夏正平相信,自己的这一番部署,一旦传入了周王的耳中,他必定会小心谨慎,掂量掂量进攻巴州的后果。毕竟,以马孟起的勇猛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绝对能够做到的。更何况,那里还有着三万大军呢。
这三万骑兵,也同样不是吃素的。虽然称不上天下第一,但是对付周王的军队足够用了。
至于其他方面的事情,自然是天下诸侯得知夏正平和雍王结盟的事情。这一点,周王最为忌惮。早先,夏正平得到消息,说是周王陈兵数万于巴州边境,楚王也是陈兵数万,距离巴州不远的地区。
如今,夏正平和雍王结盟,并且确立了联姻,那就表明雍王将和汉王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将来的话,一旦周王进攻汉王,雍王就会袭击周王后方,让其无法守卫相顾。而同理,周王进攻雍王,也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局面。这样子一来,反倒是把周王逼得有些动弹不得了,唯一的办法,自然是北上和东进,面对其余的天下诸侯。
夏正平现在想的却不是这些,他已经明白,自从自己和雍王结成联盟以后,又是得到了西羌的支持后,自己将会获得至少二十年的时间安稳。这是夏正平所要下网看到的,然而在这二十年的发展期间,最为重要的是南蛮。
今日,夏正平将诸多将领文官,包括身体残废的陈庆之,都叫到了巴郡汉王府衙的政事堂中,其中一件事情,就为了解除南蛮的威胁。
日上三竿,政事堂之中,众人聚集到了一起,夏正平走了进来,径直朝向了他的桌案。
众人见着夏正平站定,皆是施礼道:“臣等参见主公!”
“列位臣工,无须多礼!”夏正平坐定,展开桌案上的帛书,继续说道,“想必前几日,本王所列的诸多事宜,大家都看了吧?”
众人闻言,便是点了点头道:“皆是一惊过目。”
“今日召集诸位前来,就是要商议商议,这其中的一些事情,期望诸位臣工能够建言献策!”夏正平大手一挥,桌案旁边的黄安,便是捧起了帛书,高声念道:“汉王五年,第一条诏令,通商南蛮,世代修好!”
这是一种流程,也是一种仪式,其目的自然是要让在场的诸多臣工,了解一下夏正平究竟想要干嘛。
尽管之前,夏正平已经将帛书中的内容,以一种非正式的方法,抄录给了政事堂的诸位臣工,但夏正平相信,这里面并没有多少人回去真正的研究自己帛书中的内容,否则的话,必然会在私下里询问自己。然而,夏正平左等右等,并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看见的一幕。因而,他决定今日召集所有人,统一商议,统一执行。不过,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加强一下中央集权才行。
他已经将所有郡城的兵马,收归己有了。他并没有像之前巴子平,或者说是大夏神朝所安排的那样,将一州之兵分处屯驻。而是将那三十多万的巴州兵马,集中屯驻到了一处地方,准备在那里建筑一处新城,专门实行屯兵制。夏正平之所以敢向西羌族长马守成说出要援助他二十万担稻米的话,其中的原因就是屯兵制。
守屯结合,才是一支军队应该有的特点。既保障了生产,使得军队自给自足,也保障了训练,使得军队不至于因为懈怠,而放松了警惕。
这是一种制度,已经在巴州形成了。
其实,这样的一种制度形成之后,夏正平对付的目标,自然也包括南蛮。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汉王封地,一个时刻威胁着夏正平的地区,夏正平岂能够容忍它的存在?
而想要消灭南蛮,或者说是征服南蛮,第一步就是夏正平发布的诏令,要和南蛮通商。
这是属于一种大变革,早在多年之前的永昌郡的时候,夏正平就提到了这样的事情。只可惜,这一件事情,被当时的诸多官员所反对。夏正平不得已,将这一件事情往后拖了,直到现在。
如今,五年之期已经过去,夏正平所在的巴州,和南蛮之间,也已经处于剑拔弩张的气氛之中了。甚至是,镇南关传来的报告上,都在描述着南蛮各个部族都在调动人人马,集结待命,目的不明。
夏正平并不想通过武力来解决这一件事情,因此他想到了通商的法子。通商之后,夏正平便能够从南蛮那里获得铁矿石,他对于此将有大作用。
前世之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科学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样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同样适用。一旦一些新兴的科技,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掌握科技源头的夏正平,将会成为垄断者。当然,这也伴随着一场大变革,使这个世界的社会,出现跳跃式的发展。
但无论怎样,这都能给夏正平带来一种立于不败的位置上。如今,通商就是开启大变革的第一步。
“诸位臣工,想必是这几日,大家都辛苦了。”夏正平在黄安高声念完之后,顺势开了口,“想必大家也或多或少听到了有关于南蛮的一些事情,今日就通商这一件事情,我们来聊一聊。”
夏正平说完,便是将眼神在诸多官员的面庞上,扫了一圈。
“启禀主公,臣以为,南蛮乃是一处蛮夷之地,他们的野心很大,常年侵犯我们的地盘。即便是在约定的时间内,也会搜刮一些边境居民的财物。”最先开口说话的,是赵恩铭,“我请求主公,给我一支军队,让我直捣黄龙,从而灭了南蛮。”
“主公,万不可如此啊。”劝说夏正平的,是百里子明,他如今掌管着整个巴州的钱粮,最清楚巴州的财力是什么一个状况,“大军南征,的确能够起到征服南蛮的效果!然而,赵将军却是忘记了吗?你这样子一旦出征,又是不知道需要耗费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征服?”
“百里老先生说的极是,我个人也并不同意征伐之策。所以我主张通商,百里老先生,您说说您的砍伐?”夏正平点了点头,“至于征伐南蛮的事情,往后再说吧。”
“边境互市,通商彼此,本来就是两个地区应该做的事情。至于怎么实施的,想必主公已经心里有数了吧?”百里子明苍老的容颜上,似乎显现出了欣慰的表情,“据我所知,和异民族之间,发展一些经济交流,已经成为了大势。”
“北方的辽王,虽然和新罗王朝之间,彼此征伐不休,然而依旧是边境互市,彼此通商;西北的秦王、赵王,乃至是燕王,都和边境上的戎狄一族,做买卖。这一件事情,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主公如果想要了解南蛮,或者说是,想要征服南蛮,就必须以通商的手段,进行彼此了解。”
夏正平闻言,点了点头。百里子明的话,可以说是说到了夏正平的心里。事实上,夏正平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他毕竟是政策的制定者,虽然具有一定的拍板权力,然而依旧需要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他便是问道:“列位臣工,有认为这一项政策不妥的吗?”
“其他诸侯王这样做,我们自然不甘落于人后。”
“南蛮浪子野心,决不能和他们通商互市,否则的话,他们积攒了金银,就会来抢夺土地,到时候巴州恐怕难以抵抗啊。臣,恳请主公三思啊。”
“通商虽好,然而还是要有一个限度才好。看主公的意思,恐怕并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那么简单吧?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大概就是主公这样的诏令吧?”
“为了稳定巴州,也为了争取时间,更为了发展大计,我觉得通商南蛮可以值得一试。毕竟一旦通商之后,两个地区就开始出现了交流,也会逐渐融合起来。这样子,就能够进一步知己知彼了。如此一来,也能够拖住南蛮。”
政事堂的诸多官员,自然是有人反对,也自然是有人支持,支持的人要比反对的人多一些。但好在,这里的官员,比当初在永昌郡的开明的多,至少明白通商南蛮的真实含义。
夏正平见此,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么通商一事,少数人服从多数,就定下来了。”
他说完之后,又是大手一挥,黄安见此,便是拿着帛书,走上前来,高声念道:“汉王五年,第二条诏令,立科举,废士族,兴学校,选贤任能。”
第138章 贱民?()
黄安高声念完之后,一众官员,皆是脸色变化起来。至少九成九的官员神色,变得极为不自然起来。当然,这些人之中,除了羽林二十九将之外。毕竟这些人都是从乞丐那里招募出来的,对于士族的概念还不熟悉。
“敢问主公,什么是科举。”众人的脸色,虽然变得不自然起来,但是依旧有人走出来,拱手向夏正平发问。
事实上,这些人都属于士族之人,自然明白废除士族意味着什么。他们之所以没有吵闹起来,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没有弄清夏正平这么做的目的。如果冒然说出自己的某些建议,或者是进行一些反对的话,极有可能会导致夏正平的一丝怀疑。
与其这般,倒不如搞一些曲线救国的政策,试探着问什么是科举。毕竟,这些人的确不太明白,夏正平口中的科举是什么。
夏正平闻言,扫了一眼朝堂上的诸多大臣,近日他们的反常表现,让他有一些寻味。这些大臣,都是出自于士族,按道理来说,听到这样的一条政令,应该是积极反对的。可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始料不及。不要说反对的声音了,就连窃窃私语的议论之声也没有出现。
更何况,关于诏令的内容,夏正平在此之前,是告知过这些大臣的。难道说,他们都没有注意过?或者说,他们的确注意到了这一条,只是在私下里串通起来了?
尽管,科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然而废除士族,难道他们就不理解吗?
这就好比,夏正平扔了颗重磅炸弹入水,结果什么事也没有,反而这皮球还得夏正平来接。
夏正平沉思了一下,咳嗽了一声道:“所谓科举,其实就类似于你们官职升降的考核一般。不过,这个科举,将会面向所有人,包括士族在内。一年一次,凭借其中的考核成绩授予官职。”
他这样的解释,已经很清楚了,其重要暗示着废除士族的意思。当然,这就意味着,从今往后,汉王之地,巴州境内的所有官员任职,将不再从巴州士族选拔了。这也意味着,世官制的终结,也意味着士族的没落。如果,这个诏令能够得到成功的实行。夏正平能够预料到,将来的某一天,寒门高士的丞相,也许将会变成一个普遍的现象。
当然,夏正平并不会设置丞相一官,丞相就是相国。现在他是汉王,独掌巴州,和皇帝没什么两样。诸侯王的官职设置,自然也就和皇帝的没什么区别了。
说实在的,夏正平至今没有选拔任何一个相国,掌握汉王之地的政治事情。就算是雏凤何士元,也只是军师一职而已,只负责参赞军务。
他深深的明白,曾经的大夏神朝,是因为什么而灭亡的,那是皇权与相权不可调和之下而造成的。现在,夏正平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自然要借鉴前人的过错,来防止自己犯错误,所以他没有设置相国。尽管,朝中的诸多臣工,不止一次的劝告,要求汉王夏正平选拔一位官员,执掌相国之位,然而夏正平都没有听从。
他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将自己前世华夏古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实现在这个世界上,就比如他口中的科举制度。这是他的梦,也是他身为汉王能做的事情。
“如此说来,主公是要从整个巴州之民中,选拔人才了?”何士元试探着问道,“但主公,您这样子做,是不是要伤筋动骨啊?”
他口中的伤筋动骨,自然指的是废除了士族的世官制,这样子就相当于垄断了士族之人做官的特权。要知道,一旦一个群体享受了特权很长时间,而后又被撤消了这一特权,那么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纷纷起来反对夏正平了。
但是,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祖制最大的弊端,就是存在着。夏正平明白,只要祖制不进行改革,他就无法将整个巴州变得强大起来。
“士族之人,也可以参加科举,对他的才华进行一番考校。如果,符合的话,自然可以录用起来,授予官职。”夏正平进行了再一次的解释,“如果不进行一番伤筋动骨的改革,那么大夏的弊端流毒,就已然存在于巴州的境内。如果这样子的话,我又谈何中兴大夏?数百年的士族世官制可以改改了,做官并不是你们这些士族的特权,贫民百姓也可以。”
事实上,所谓的士族,应该是“仕”族。但,当今天下,寒门读书之人又能有多少?贫民百姓读书之人又能有几个?所以,这个士族,自然指的是仕官一族,世代为官的意思。因为人们已经忽略了他本来的意思,指的其实是读书人。
夏正平的想法很简单,这是一个看才能的时代,谁的能力强,谁就有资格或者说是资本,来获得我汉王的赏识,从而让我汉王授予他官职。
他的那一番话,刚一出口,原本寂静的朝堂就热闹了起来了。此时,朝堂上的诸多臣工,也已经明白了,什么是科举,为什么要废除士族名号了,更是懂得什么叫做选贤任能了。
这是夏正平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者说是一次彻彻底底的确立自己执政体制的过程。人们已经感受得出来,夏正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勃勃的帝王,而不再是从前那个只知道征伐的诸侯皇子。
也许是因为大夏神朝的覆灭,也许是因为周边诸侯国的威胁,促使了夏正平进行这样一番伤筋动骨的改革。总之一句话,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改变巴州遗留下来的大夏祖制。
这就像是开国之君一样,废除前朝的某些不合理政策或者说是制度,然后重新制定属于自己的制度,或者是制定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方法,显然夏正平要做这样的君主帝王。
“主公,万不可如此!”有人走出来了,反对着夏正平,“如果这样的话,那岂不是让那些如同蝼蚁一般的民众,和我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平起平坐吗?请主公恕下官不敢苟同,绝不敢与那些贱民们同朝为官!”
夏正平闻言,眉头一皱,顺着声音望去,却发现是身为汉王府主簿的柯振培。众人听着柯振培的声音,也是不由得一愣,纷纷转头看了过去,神色各异。
他们的表现,都被夏正平刊载了眼里。显然这些人之中,身为士族的他们,是极不情愿看到贫民百姓与他们同朝为官的景象的。在他们眼中看来,这就是在糟蹋读书人的面子。
夏正平自然明白诸多士族的心思,他知道,要想不让他们有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南域上青天。眼前的柯振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公然以这种贱民的理由反对夏正平。
然而,夏正平也绝不是什么好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