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逆之吕布新传-第4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睁开朦胧的醉眼说道。“张兄弟醉了!饮酒!”李傕看了张济一眼,大有深意地说道。“我说老李呀,张兄弟说得没错儿,饮酒!”郭汜也举起了酒盏。

    次日一早,李傕的两个亲兵因为右脚先迈进中军大帐,被砍头枭首示众。

第777章:东州派和西州派() 
是否答应张鲁的请求,派兵进攻陇西,在益州牧刘焉的部下中激起了轩然大波。按照常理,这不过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策略选择罢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引来如此大的动静儿。可是,刘焉的政权是由东州派和西州派联合的政权,两派之间矛盾甚深,几乎如同水火。

    刘焉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孤身入蜀,先利用贾龙稳定了益州,然后引入东州派,杀了贾龙和他的支持者,益州从此便姓刘了。自然,此刘非彼刘,是刘焉的刘,而不是天子刘协的刘。当然,从宗法上讲,益州牧刘焉的刘和平舆朝廷天子刘协的刘,确实是一个刘。

    刘焉的益州政权终于能够稳定下来了,刘焉益州牧的位子也终于坐得稳了些。可是,这一场激烈的冲突使得东州派和西州派之间的关系从路人变成了仇敌。从此以后,两派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益州政权内部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一直贯穿了益州政权存在的始终。

    开始,便决定了未来的结束,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刘焉得到任命,入蜀之时讲起。

    刘焉是本朝鲁恭王刘馀的后裔,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他谋取益州牧一职,是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这才费尽心力谋得此职。得到任命之后,刘焉只带了两个人入蜀,赵韪和董扶。赵韪是益州巴西人,时任太仓令。从赵韪丢下太仓令的肥缺,毅然决然随从刘焉单骑入蜀来看,此人绝对是一个行事果决的狠辣角色。日后发生的一切印证了这一点,在刘焉的信任之下,赵岐威权日重。董扶是益州广汉人,时任侍中,是本朝著名谶纬家。

    为了使朝廷安心,刘焉将长子左中郎将刘范、次子治书侍御史刘诞和小儿子刘璋都留在了京师,随身只带了三儿子刘瑁入蜀。将三个儿子都扔在了京师,却不远千里带了赵韪和董扶二人入蜀,究竟是何缘故呢?原因很简单,这两个人对于刘璋稳定益州有莫大的作用。

    先说董扶,董扶是本朝著名的文学家和谶纬学家,与乡人任安齐名,一同拜同郡杨厚为师。杨厚是本朝谶纬大家,门徒多至三千。董扶学成之后,弟子遍及天下,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征,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皆称疾不就。杨厚、董扶师弟两人,门生弟子遍布天下,身在益州的就有很多,实在是绝大助力。比起董扶,他的同窗任安更加有名儿。

    任安,时年七十六岁,,字定祖,益州绵竹人。本朝著名学者,谶纬大家。年少时,师从著名学者新都杨厚求学。任安很勤奋,也很努力,杨厚很看重他,就推荐他去大汉的京师洛阳城,进入太学求学。以杨厚的大名和他的三千弟子,推荐推荐一个人入太学,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儿。可是任安却不这样认为,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依旧废寝忘食,苦读不缀。

    在太学其间,任安很快便崭露头角了,他博览群书,索隐探微,深研博取,受到太学中师生一致好评和尊敬。本朝的士人,雅号品评藏否人物,做歌谣称赞他:“居今行古任定祖。”这句话的意思是:任安任定祖虽然是今人,却有古人之风,对于儒生来说,是莫大的称赞。

    学成之后,任安返回家乡绵竹。因为他的名气太大,立刻便收到了蜀郡太守的辟除,做了一任功曹。功曹,是比三百石的官职,是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位卑而权重。初入仕途便得功曹,已经是极大的造化了。任安的功曹做得很用心,成绩很显著,不久之后,便被益州刺史征辟做了治中。治中,又称治中从事,为州刺史的主要佐官之一,地位仅次于别驾,秩三百石,如此一来,便是乌鸦飞上枝头做凤凰了。任安的治中做了不长时间,就弃官了。

    他隐居绵竹,教授生徒,方圆千里之内的学子慕名而来,络绎于途。在他帐下学习的士子儒生多了,他教得又极其得法,因而出了很多英才。蜀郡成都人杜琼、梓潼人杜微、郫县人何宗??????这些人都成为益州名重一时的大名士。此时的任安,已是门生弟子遍益州了。

    有了这样阔的的同窗,董扶随同刘焉入川便在情理之中了。他的性子恬淡,本意在于避祸,寻一方乐土,安享晚年,是一件极其惬意的事儿。

    后来,贾龙平定了平定了益州黄巾,迎接刘焉入蜀,治所便定在益州北部广汉郡的绵竹县。方此之时,黄巾大起,肆虐天下,南阳郡是黄巾的大本营之一,数万流民在世家大族的带领下,一路向南逃亡到了益州。三辅地区,也就是司隶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因为关中羌人作乱,屡屡入寇,而朝廷不可制,因而一路向南,也流亡到了益州北部。

    当时,三辅和南阳都是人口稠密,教育发达,百姓富庶的大郡。黄巾大起,他们无力抗衡,只得举族逃亡,首选之地便是富庶安详的荆州,其次便是益州。这两州之地,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刘景升和刘君郎又有宽厚之名,是难得打得佳地。故尔,二刘得以坐享其成,占了一个大大的便宜。流入益州的流民有数万户,十几万口,这些人被益州人称为“东州士”。

    刘焉是正牌儿的汉室宗亲,又得到了朝廷的任命,其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早在离京之前,刘焉便得到了在京的益州士人的支持,坐稳了益州牧的位子之后,他又和东州士结成了联盟,将十几万东州流民悉数收编,号称“东州兵。”东州派中,掌权的人大致分为两排,一派是温和派,以法真、吴懿、费祎、董允、李严等人为首,一派是少壮派,以甘宁、沈弥、娄发等人为首。只有得到刘焉的支持,东州派才能在益州定居,刘焉也以东州兵为依仗。

    所谓的西州派,是于东州派相对而言的,益州本地的士人集团。以贾龙为首,犍为太守任岐、益州名将张任、严颜、黄权等人都在其中。西州派关注的是益州本土的利益,并不关注益州以外的事儿。于他们而言,保境安民,自得其乐,坐看中原花开花谢,已然是极好了。

    对这种井底之蛙、土包子的看法儿,东州派一向是嗤之以鼻的。他们大多数出身于南阳郡和三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见过大世面,视野广阔的人,在他们看来,益州的政权向来是难以独存的。你不进取中原,中原政权就不来打你吗?与其等待别人来带,不如我先去打别人!刘焉认张鲁为义子,派他割据汉中,便是出于东州派的撺掇,好歹先占了汉中再说。即便是暂时不想进取中原,有汉中拦在那里,再加上上庸握在手中,益州便固若金汤了。

    东州派的主要聚集地有两处,一处是成都城,一处则是岷江岸边的沙头津,此地是交通要道,扼住大军西进入蜀的咽喉。刘焉使东州兵居住在这两处,存的便是扼守要冲,拱卫成都的心思。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益州牧刘焉刘君郎的眼光着实独特,确实看得很准。

    在刘焉心中,东州兵才是真正的心腹,原因很简单,离开了他刘君郎,东州兵定然无法独存。站稳了脚跟之后,刘焉便和西州派翻脸了,他率先下手,诛杀了巴蜀太守王咸、李权等十多人以立威刑。再加上东州派和西州派西州派之间,因为争夺土地、百姓和水源而积累的诸多仇恨,矛盾终于爆发了。当时董卓秉政,派遣太尉赵谦水兵前来攻打益州北部。

    赵太尉是个文人,打仗并不在行,可是玩弄阴谋诡计却非常在行。不知道走了什么路子,竟然联系上了贾龙和任岐,说动他们起兵反对刘焉。最终,刘焉利用东州兵,又重金买动了靑羌兵出马,这才镇压了这一次叛乱,斩杀了贾龙和任岐。自此以后,东州派和西州派就势如水火了。这自然是益州牧刘焉乐观其成的,两派如此,他的益州牧便能坐得长久了。

    此时,,蜀中名士绵竹人秦宓向刘焉上书推荐任安。书中说:“今处士任安,仁义直道,流名四远,如今见察,则上一州斯服。”刘焉深以为然,上疏灵帝推荐任安入朝:“安味精道度,厉节高远,揆其器量,国之元宝,宜处弼疑之辅,以消非常之咎。”这话半真半假,刘焉推荐任安入朝,乃是帝王心思,任安门徒众多,一旦为人所惑,便是第二个贾龙。

    当时天下已乱,汉朝征召之命没能送到绵竹。任安是谶纬大师,刘焉的小算盘儿他自然洞若观火。从此之后,任安以淡泊明志为素念,隐居绵竹,不问政事,悉心拔擢教育人才,竭尽所能。受任安的影响,董扶只任了一个蜀郡西部属国都尉的虚职,同任安一起隐居。

    看到任安、董扶两人如此识趣儿,刘焉终于松了一口气,从此,益州安如泰山了!

第778章:偏安还是争霸?() 
可是,益州就真的稳如泰山了吗?这个问题要看从谁的角度去看了,对于西州派而言,算是差强人意,勉强可以接受。你刘君郎的益州牧已经坐稳了,功勋卓著的贾龙和任岐也被你杀了,我们也一个个低眉顺眼了,你也该满足了。可是东州派却不这样看,如今益州稳如泰山,西州派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加上东西汉中在手,正是大举北上进取中原之时。

    蜀郡的郡治成都,益州牧府邸,大堂之上,文武百官们济济一堂,正在进行着廷议,所议之事,便是该不该答应张鲁的请求,北上进攻陇西。刘焉入蜀之初,受制于郡中的大姓豪强,战战兢兢,常怀畏惧之心,无一日得以安枕,不得不设治所于绵竹,以为预留后路。

    等到诛杀了贾龙、任岐之后,东州兵拱卫成都,扼住了大军西向的道路,刘焉才把治所迁到了成都。成都地形险要,四周是千里沃野,百姓富庶,人杰地灵,即便不能进取中原,偏安一隅终老此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守住了金牛道,北有汉中,益州便安如泰山了。

    刘焉端坐在上首儿,神情显得极其疲惫,看上去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张鲁割据汉中,截断南北交通之后,刘焉便起了自立之心。他命人准备天子服饰冠冕,还造了千余辆天子所乘的乘舆,这其中少部分是天子乘用之车,大部分却是战车。造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备战。

    谁知天不从人愿,乘舆造好不久,绵竹的益州牧府邸就发生了大火。火势甚猛,将一栋华丽无比的大宅烧得一干二净,无数雕梁画栋,数年积聚,顿时化为一抔灰土。所造的千余辆乘舆也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这件事儿给刘焉的打击很大,他是一个非常相信谶纬的人,当初是为了“益州有天子气而来”,可是刚造了乘舆,就惹来了一场没来由的大火,这难道是天谴吗?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孙子都在大汉的京师洛阳城,他一时心急如焚。

    大火之中,刘焉受了惊吓,留下了病根儿,这一年多来一直没有大好。素日的政事,向来是交给别驾赵韪来处理的,今日所议之事事关益州的存亡和刘家的前途,刘焉不得不强撑着病体,来到大殿之上,与群臣廷议。看着泾渭分明的两派,刘焉刘焉突然有了几分烦躁。

    刘焉清咳了几声,这才抬起头来,他的脸色看上去苍白极了,就像一个疲倦至极的失眠之人。一连数日不得安枕,还有张鲁那一位美艳至极的寡母的魅惑,再加上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焦灼和郁闷,刘焉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或许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去年朝廷任命他的小儿子刘璋为奉车都尉,前来宣布朝廷的诏谕之时,他毅便然决然把刘璋留下了。

    “诸君,如今公祺从汉中发来书信,说汉中地小民贫,攻略陇西力有未逮。若是益州有经略中原之意,还请派出军马,直扑陇西,他愿意亲为前驱,担任向导。此事关乎我益州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还请诸君有以教我。”刘焉的声音沙哑黯弱,充满了疲惫和沧桑。

    “主公,万万不可!大司马是天下第一名将,部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并州军一向强横,兵锋所向,无人可挡。当此乱世,切不可招惹这等强敌,我等只需保境安民,静待中原群雄逐鹿便可。无论是谁最后胜出,总少不了要降诏招安益州的,那时,再讨价还价好了。”

    说话的人是大将张任,自从贾龙和任岐死后,他便隐隐然是西州派的头号首领了。他现任益州从事,是蜀郡大族,部下有数万军兵,以刘璝、冷苞、邓贤等人为牙将,是益州军力最强的豪强之一。此时此刻,他昂然出班,出言反对,自然是代表了东州派的基本态度。

    “非也!非也!”张任的话音方落,一个人便应声而出,大摇其头了。众人打眼一看,原来是东州派的首要人物法正。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县人,今年刚刚十九岁。法正的祖父是法真,五年期已经病逝。法真,字高卿,祖居右扶风郿县,是本朝的大名士、儒学家、谶纬大家,以清高著称,有“玄德先生”之称。法真,就是东州派最早的首要人物。

    法正随同左腹法真、同郡人孟达一起入蜀,与益州从事张松是好友。祖父法真死后,法正出任新都县令。法正善奇谋,常有妙计,但是为人倨傲,气量狭小,睚眦必报,因而不得刘焉器重。一看法正出班了,刘焉的眉头微微一皱,朗声问道:“不知孝直何以教我?”

    法正一拱手,两眼向天,昂然答道:“主公,依我之见,是否攻略陇西,北进中原,与我等并无干系,全看主公的心意了。若是主公想在益州终老一生,守住褒斜道和金牛道便可。外有张公祺,内有益州诸将,做一个守成之主,偏安一隅,看中原花落谁家,容易之至!”

    说到这里,法正略略抬高了声音。“若是主公不甘寂寞,想趁着乱世,诸侯逐鹿中原之际,成就万事霸业,那,出褒斜道攻取陇西,是势所必然!我等身为主公的臣僚,一切要以主公的心意为准。主公说进取中原,那便出褒斜道好了!主公愿意偏安一隅,那便守住汉中,闭锁栈道,坐待天下太平。法正言尽于此,还请主公自决。”话一说完,法正躬身退下了。

    顷刻之间,整个大殿之中立刻便安静下来了,所有人都抬起了头,望向了刘焉。法真生了一个好孙子!这几句话,化繁为简,将一件军国重事化成了刘家的私事儿,无论刘益州如何抉择,都是您老人家自个儿的事儿。无论成败,我等臣僚是不须担一丝一毫的责任的。

    “这个??????”法正的一席话,说得刘焉也有些难以抉择了。说实话,他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追寻天子气而来,单骑入蜀,诛杀贾龙、任岐,派出张鲁割据汉中,截断交通,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儿。可是,现在就让他做出抉择,是争霸天下还是偏安一隅,他还做不出。

    “帽儿,你看如何?”刘焉抬眼望向了自己的三儿子刘瑁。刘瑁生得英俊健壮,风流潇洒,气度非凡,一眼望去,便是人君之相。正因为如此,刘焉才把他带在身边儿。“父亲,依孩儿之意,当尽起大军,兵出陇西。何也?如今洛阳朝廷四面起火,在万里长的战线上与诸侯大战,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再加上西域的战事,耗费弥多,必定不能持久。”

    “况且,高帝以白衣之身,斩白蛇起义,最终定鼎中原,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