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致失败吗?如果常之在媚娘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有何异动,以他的统兵之才和在军中一呼万应的威望,谁能抗拒?薛怀义回师后一些没随他出征的将领难免要有议论,尤以右鹰扬将军赵怀节最为不忿,几度明里暗里讥讽假和尚无功晋升。媚娘正好逮住这机会,授意周兴诬告黑齿常之与赵怀节勾结谋反,火速将二人捉拿下狱。黑齿常之也是极聪明之人,知道此乃神皇有意为之,不待严刑拷打就在狱中自尽,赵怀节也随即被杀。

    一代名将不曾落败吐蕃、突厥,反而无辜丧命于政治斗争,步了程务挺的后尘,令人扼腕叹息。而随着黑齿常之的死,大唐再没有文武双全、威望隆重的大将,就连李知十、马敬臣、王杲、刘敬同之流也陆续病故。此时东突厥的势力虽被削弱,但阿史那骨笃禄这个大患依然存在;而西域也牢牢握于吐蕃之手,继阿史那元庆逃归中原后,西突厥右厢五部的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也被论钦陵击败,放弃领地逃到洛阳,媚娘扶植西突厥防御吐蕃的计划完全失败,只能依靠娄师德、唐休璟经营边镇,转为被动防御。在这种情势下处死能征惯战的黑齿常之显然是不明智的,但万事顾当前,为了梦寐以求的龙椅媚娘不惜自毁长城……

    黑齿常之死后,另一员自百济降唐的将领沙吒相如沉不住气了。他与黑齿常之共事多年,又同为刘仁轨招降之人,岂能不惧?为保住性命,他立刻跑到武成殿向媚娘谢罪,深刻检讨自己多年来与常之的交往,发誓洗心革面报效神皇,唯武氏马首是瞻。媚娘很“宽宏”地原谅了他,为了让天下人再度领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将其晋升为右骁卫大将军,并赐其改名为沙吒忠义——有多大才干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忠!

    在虚幻的胜利中、在无尽的欢呼中,大唐王朝又迎来一个喜庆的日子。永昌元年十一月初一(公元689年12月18年),媚娘再度大飨明堂,这次不仅改元“载初”,连历法都改了。

    相传夏、商、周三代各承天命,正统相继,建立历法以示承受天命,因三代皆是华夏正朔,所以被后世合称“三正”。夏历以寅月(一月)为正月,商历以丑月(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十一月)为正月。大唐自武德二年起施行傅仁均制定的《戊寅历》,因该历法有较大偏差,故而太史令李淳风在隋朝《皇极历》的基础上精确推算,于麟德二年编成《麟德历》颁行天下。该历法首创“进朔法”,将朔日提前或推迟一日,出现大小月之别,称得起是华夏创立历法以来最精确的一部。现在媚娘把这一切推翻,改为周制建子,于是从这天起十一月变成正月,永昌元年十一月初一即载初元年正月元日。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擅自变更历法,正朔易则天命更,周历兴而李唐除!

    媚娘再次向天下展示自己的雕龙之技,亲自写了一篇两千余字的改元诏书,其辞曰:

    朕闻元皇纂历,则天地以裁规;大圣握图,法阴阳以施化……我国家创业,尝有意改正朔矣。所未改者,盖有由焉。高祖草创百度,因循隋氏;太宗纬地经天,日不暇给;高宗嗣历,将宏丕训,改作之事,屡发圣谟……宜以发挥大宝,申明历数,恢皇家正土之符,继炎刘真火之序,摛之罔极,垂之无穷。以周、汉之后为二王,仍封舜、禹、成汤之裔为三恪,所司求其苗裔,即加封建。其周、隋宜同列国,其嗣使主祭焉。布告遐迩,咸知朕意。

    媚娘不仅阐述了改元、改历的意义,并给予天下臣民许多好处:宣布徐敬业谋反案、宗室谋反案完结,如果仍有支党未被查出,一律赦免,不再追究;朝廷九品以上职事官都晋爵一阶,全天下百岁以上老人版授刺史,赐粟五石、帛十段;九十以上者版授州司马,赐粟四石、帛七段;八十以上者版授县令。凡年满二十一岁以上的户主,赐爵一等,女子每百户赏酒肉一份;鳏寡孤独不能存立者,给予赈恤;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旌表门闾,终身免税。参与修明堂的工人都赐散官,死于工程不能受赏的,给其家人一笔抚恤金。近年西域之役、岭南之役、突厥之役,凡参战士兵一律免徭役,战亡人赠勋官两转,若有孤儿者州县给粮安养。内外五品以上官员各举荐贤士一名……毫不夸张地说,媚娘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遍邀天下人心!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改元、改历本身有道理吗?战国时邹衍创立“五德终始”学说,土、木、金、火、水,历朝历代各承五行之运。虽然近千年来儒生们对各朝德运屡有争议,但对上古时期的看法基本一致,即黄帝属土德、夏属木德、商属金德、周属火德、秦属水德。隋朝自诩为火德,无论怎样推算,唐承隋统也不应再是火德了。但是媚娘“恢皇家正土之符,继炎刘真火之序”,又把德运确定为火德,这显然打乱了五德相承的次序。改周官、用周礼、行周历、延周德,甚至连给武士彟的追赠都曾是周王,媚娘何以对周朝情有独钟?因为儒家之学出于周,推崇之盛世莫过于周,媚娘就是要用周的一切弥补其女性身份的不足,让天下儒士无话可说!而随着这么多崇周复古的制度,她所酝酿的那个新王朝的国号也不言而喻啦!

    不过天下百姓才不管那么多呢,反正这个女人给大家许多好处,她想改什么就改什么呗!而且随着李唐宗室和忠臣的削弱,攀附武氏的士人逐渐崛起,朝廷早已不是铁板一块,期盼媚娘改朝换代者大有人在。

    当然,媚娘给大家送了礼物,臣民们也要向她回礼。最先回报她的自然是武氏亲族。凤阁侍郎宗秦客别出心裁,改造出十二个新文字进献:天、地、日、月、星、年、正、载、初、臣、君、照。

    这十二个字有些是宗秦客等人首创,有些见于魏晋以来的碑铭、符书,以前并不被官方广为认可,但是这些字的字形个个都具含义,比如“山水土”组成“地”、“千千万万”则为“年”、“一心忠诚”是“臣”之道、“天之大吉”属于“君”,这些字写起来繁难,但是颇具想象力,奇思妙想颇为工巧!

    媚娘一向笃信文字的力量,每遇愤恨之人便将其改姓改名;一见这些可爱的文字,顿时喜上眉梢,下令从今以后这十二个字皆按新体书写,譬如今时“载初元年正月”,书面便应写作“载初元年正月”。不仅如此她还在这十二个字中,选定了自己的名字。“武媚”之名乃是太宗李世民所起,取自乐曲之名,现在她要摆脱李唐的钳制,于是以“曌”为名——日月凌空,谓之照也。卦演龙图,文开鸟迹,宏敷政道,宣明礼乐。但是从古至今没有哪个字比“曌”更吉祥!日属阳、月属阴,男子是阳、女子是阴,女子之身而当帝王,此即日月同天,永世光明!媚娘确信这个名字必能光耀千古。

    而也正是从此开始,武曌及其父母祖宗的名字“华”“彟”“贞”等一律都须避讳,不能书写谈吐,皇帝诏书此后一律改称制书。世人名字有冲突者一律改名,不但在朝之官,就连原皇太孙李重照也改名李重润,已经流放岭南的魏真宰也改字为名,更名魏元忠。

    酷吏周兴也以自己的方式为神皇献上厚礼,他奏请废除李唐亲属宗籍——受所谓“宗室谋反案”牵连的绝不仅仅是李姓皇族,实际上亲戚驸马之家更举不胜举。卢国公程知节之子娶太宗之女清河公主,虽说公主也亡故多年,右金吾将军程处弼还是遭牵连,被流放岭南,幸亏托陈子昂代写了一篇言辞恳切的谢罪表,才保住性命;密国公封德彝之子封言道,尚高祖之女淮南长公主,他们家跟媚娘的关系本来不错,封言道最威风时担任广州都督,统广、新、韶、潮等二十四州诸军事,而在这次风波中也被贬为贵州刺史,还革去了爵位……现在随着周兴这道奏议,一切都省事了,所有与李氏结亲的家族都不再入宗籍,大唐无形中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姻亲贵族的王朝。其实按此标准武氏子侄也都不算贵族,不过没关系,现在他们是圣母神皇武曌的亲族,照样享受富贵,是不是李唐亲族早就无所谓了。

    在此之后一个月,载初元年二月十三日(公元690年1月23日)举行了改元、改历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这场考试别具一格。因为考试的地点是皇宫洛城殿,主考官不是考功员外郎,也非天官尚书,而是武曌本人——显庆四年天皇李治曾在皇宫亲自主持考试,但那次是制举,武曌这次却是地地道道的贡举,无论规模还是应考人数都非李治那次可比。当年李治亲试制举,目的在于推行科举、鼓励寒门,打破关陇贵族的垄断;武曌的用意更明确,在这即将改朝换代之时播恩士人,培养忠于自己的新秀。

    一切策论题目都是武曌亲自拟定,由于来京举子太多,这次考试持续了数日,而武曌自始至终稳坐殿上,满面微笑地看着一批批考生完成全部试题。对那些千里迢迢赶来的考生而言,这待遇是他们从未享受过的,能在皇宫大殿中答考卷,并与圣母神皇近距离接触,即便考不中也够幸运的啦!更不要说那些得中之人,个个感激涕零,足可夸耀自己是神皇门生。

    考试结束后武曌与一干饱学之士共阅试卷,录取进士十六名,其中最年轻者还不到二十岁,乃博陵崔氏之人,贞观宰相崔仁师之孙,名唤崔湜——武曌依稀记得,崔仁师当年以参知政事身份任相,待诏终南山翠微宫,因遭褚遂良排挤而罢相,既然有相同的仇人,她不免对崔湜多几分好感。

    不过崔湜才华虽高,并非魁首。经过武曌与众学士的反复比较,一致认为来自河北范阳的一名考生策论最佳,不仅见识高、学问好,而且文章俊逸、书法优美——此人姓张名说(yuè),年纪也只有二十二岁,简直是不世出之天才。当即点为状头。

    事情到此还不算完,武曌再下诏令,又开贤良方正、书判拔萃等科制举,让有心跃升的官员们也来考试,录取了刘宪、王适、司马锽等才高位卑的官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举策论第一名者是个年迈之人,已经六十六岁了,是山南道一个小县令,名唤张柬之——对于此人武曌依稀有点儿印象,似乎以前因为某件事跟此人打过交道,至于具体何时何事,实在回忆不起来啦!毕竟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嘛!

    但是无论如何,少方弱冠、老近古稀之人都来参加她亲自主持的科考,不正可以证明她尽得天下读书人之心吗?

    放榜之日武曌在明堂接见中举之士,除十六名进士,还有明经、明书(考书法)、明算(考数学)、明法(考律令)等科的才子,以及在制举中崭露头角者,共计二百余人。她当众夸赞状元张说,当即授予东宫崇文馆校书之职。这个官职虽是从九品,但意义非凡,一般举子即便考中还要经吏部天官审核才能授官,运气好的会授七八品之职,但所授都是地方官,要奋斗十几甚至几十年才有机会到朝廷任职,而张说一入仕途就当中央官。须知现在的东宫已不同于当初,太子李成器居于宫中,根本不可能与属官见面,当初郝象贤、裴懿、周思钧、杨炯等人杀的杀、贬的贬、流的流;如今东宫崇文馆纯是为朝廷储备人才之地,这些人都将为神皇自己所用,张说的大好前途不问可知。

    张说舞拜叩首,高呼谢恩,在场的张柬之、崔湜、刘宪、司马锽等中举之人齐声附和,“万岁”之声震撼整个皇宫——这并非谄媚,而是真心感激神皇。在他们眼里,这世上再没有任何人比这个女人更伟大、更慈爱、更美丽!

    至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这样想的……

    二、清理朝堂

    新人笑旧人哭,就在新科中举之人欢呼雀跃之时,一干李唐老臣却陆续走进坟墓。这是必然的,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伴随着一群臣子的殉葬;而这又是偶然,因为这场杀戮始于一件小事。

    载初改元后武曌调整了宰相班子,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岑长倩为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又任命武攸宁为纳言——自此武氏有两人跻身相位,这显然为正式夺取帝位做最后准备。适逢此时老宰相韦方质生病,归家休养;武攸宁虽是神皇堂侄,毕竟是新晋之人,便请武承嗣领自己去拜谒韦方质,以示尊重。

    韦方质乃隋朝名将韦云起之孙,出于京兆韦氏,实属关陇贵族。按理说他这等家世背景本是极易受武曌猜忌的,但他担任宰相以来公正勤勉、低头做事,与先前一系列事件秋毫无干,而且他主持修订垂拱格式,也算为武氏立有大功;故而武曌一直没有为难他,还颇为尊敬。

    不过在韦方质眼中,武家称得起杰出人物的只神皇一人,至于武承嗣之流,不过因亲得势,哪有什么真本事?韦方质染病并不严重,当武承嗣、武攸宁上门拜会时,面对二人的恭敬作揖他竟倚在床上不还礼,惹得二人大为不快——老家伙分明是故意拿大!我们好心好意来看你,竟不放在眼里!就算我们年轻,可一个是二品官、一个是鸾台长官,况且又是神皇之侄,凭什么不还礼?你眼里有我们武家吗?

    二人衔恨而去,回到宫中向姑母狠狠告上一状,媚娘听罢也甚是气愤。此事虽小,性质却恶劣——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我武家乃日后之皇族,岂能随意折辱?难道在你们这些老贵族眼中,我们仍是昔日的木材贩子?再者自永淳以来韦待价、韦弘敏、韦思谦、韦方质相继为相,虽然几人并非一家,但究其祖源皆是京兆韦氏。如今关陇诸族多已不振,唯韦氏一枝独秀,难道这就骄纵起来了?韦方质以为自己修了垂拱格式,便可恣意行事吗?

    武曌不允许臣下轻视她的家族,更不许有人居功自傲,于是决心拿韦方质作法,遂授意周兴、来子珣等人诬告韦方质谋反,将其收监下狱。韦方质一把年纪,身体又不好,面对凶残的酷吏哪敢违拗?便屈心认罪,被判流放儋州。

    这件事到这里本可结束,然而周兴等人“办大案”办惯了,偏要牵三挂四,又画蛇添足地威逼韦方质承认苏良嗣也是同谋。武曌接到供状不禁窃笑——她是万万不会动苏良嗣的。一者,苏良嗣素有耿介之名,颇受百姓爱戴,杀此人于自己无益;再者,苏良嗣曾经殴打薛怀义,如今男宠之事满朝尽知,厚待苏良嗣,不正可彰显自己的宽宏吗?更重要的是光宅以来宰相善终者仅韦思谦一人,裴炎、刘祎之、骞味道、韦待价等辈不是被杀就是被流,这未免让人议论她武曌苛刻狠毒,留着这位年逾八旬的老臣,让他寿终正寝于宰相位,可堵世人议论之口。

    武曌是这么想的,事情却没能如她所愿,构陷之事不胫而走,苏良嗣闻知消息心不自安,赶紧气喘吁吁跑来向她辩白。她笑呵呵安慰这位老臣,发誓不会株连无辜,而且还加授其特进(正二品文散官),苏良嗣随即跪拜谢恩——哪知就是这一拜,竟没能再起来!

    苏良嗣一生耿直方正、无惧无畏,但他已经是八十五岁的老人了,这些年他亲眼目睹了身边同僚一个个被害死,早已心力交瘁。就在他屈膝拜谢的那一刻,忽然身子一歪,晕倒在大殿上。

    武曌大惊,忙唤御医来救。张文仲、韦慈藏两大名医即刻赶来,摸清脉象都道:“此乃忧愤所致。”赶忙煎药救治,却还是晚了一步,药煎好之时苏良嗣已悄然断气……忧愤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