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历四年-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善如流吧。”

    王升的提议让冯京第眼前一亮,他对这四明山左近的各路义军再了解不过了,进取之心少见,自守之徒遍地。而自守之徒最害怕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周围出现一支力量远超他们的势力,那样他们的土皇帝就不好做了。

    王翊本来的势力虽然很强,但是和这四明山其他义军加起来还是要差一些,但是如果多了一个陈文以及那支南塘营的话,这个天平很可能就会为之倾斜,势必会引起周边势力的不安,这样不利于朝廷对于此地的统治。如果不让陈文参战,而把其他人带出来利益均沾的话,既能够防止阉党乱政,又可以团结各部,何乐而不为呢。

    此事虽然有些下作,但是为国无暇谋身。

    决意执行这个计划后,只见冯京第对王升说道:“鞑子入侵在即,本官自当为朝廷和王经略分忧。本官这就起草书信,汝先将本官给王经略的信送到,随后前往各营,力劝他们出兵响应。国事急如星火,王游击可有信心?”

    “小人必不负老大人重托!”

    奖功罚过,奖功罚过,冯京第立刻抛出了建言之功的奖励。

    “本官兹委任王游击为参将,若是随后能在战场上立下新功,总兵、副将朝廷也绝不会吝啬。”

    “小人谢老大人赏赐,小人定肝脑涂地以报老大人。”说着,一副感激涕零的王升立刻再拜,一颗脑袋在地上磕得仿佛木鱼似的。

    拿到了冯京第的书信,王升便带着一众亲信家丁出发前往大兰山,只是其中有一个同村出来的最为亲近、也最让王升放心的则接到了另一个任务,与这一众人在出了薛岙大寨后便分道扬镳而去。

    ………………

    第二天一早,陈文便带着十几个南塘营的军官和士兵下山募兵去了,而募兵的地点则还是山下的那个镇子。

    经过了昨天一整天的筛选,陈文一共收下了一百多个有志投效南塘营的汉子。只不过,即便加上这一百来人,距离王翊定下的战兵一千,军官和其他人等另算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于是乎,陈文便在今天早上分遣了一批口齿伶俐的军官和士兵分散的大兰山左近的几个镇子和村庄去传达募兵令,而他自己则带着一群撑场面的到最近的那个镇子去亲自募兵。只是,在这群撑场面的南塘营将士之中却多出了一个新面孔,他便是那个王翊身边伺候的小吏胡二的妻弟。

    胡二的妻弟叫做张俊,小伙子人长得倒是有几分俊俏,不过联想到刘翼明其实应该叫做刘光世,而翼明只是他的表字之后,陈文还是觉得怪怪的。一个刘光世,一个张俊,所幸岳飞和韩世忠名气太大基本上不可能重名,否则南宋中兴四大名将就这么在南明凑齐了实在是一件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诡异事件。

    得益于有个认识字且惧内的姐夫,张俊年少开蒙,虽然也就跟孙钰的幼弟那样认字没问题,写八股还是算了的水平相差仿佛吧,但是记忆力据他姐夫说很是不错,交代的事、要求转达的话从来没有出过差错的。只是陈文并不知道,这小子一个月前还在听从他姐夫的命令去转述陈文讲古的段子,而且完成的很是不错。

    本来依着他姐姐的意思,是准备送去跟着胡二在老营里面做小吏的,只是这小子今年才刚刚束发,一个十五岁的小屁孩子虽然在明朝已经可以当爹了,但是胡二实在不敢把他带到老营的那个大染缸里面去,万一学坏了的话,家里的那头母大虫可是要吃人的。

    陈文的南塘营在大校场轻松击溃中营后,不光是王翊和王江对此颇为重视,老营的官吏将校们也大多颇为敬畏,就连被他击败的那个中营的方守备也对陈文推崇备至,尤其是在庆功宴后更是如此,整个老营也就褚素先对陈文充满了鄙夷和仇视,不过这已经被胡二选择性的无视了。

    平日客串包打听的胡二稍一扫听,便看出了端倪,陈文治军的严谨实在耸人听闻,而他也听王翊说过,一支军队如果军纪严明,那么打败仗的可能就会比其他军队小很多。

    胡二思量着,虽然入营吃苦是少不了的,但是有这么个将主在,总不至于小小年纪就去沾吃喝嫖赌那一套吧。基于这个考虑,他便斗着胆子探了探他老婆的口风,结果谁知到他老婆立刻拍板让他运作此事。

    至于原因倒很是简单,张俊祖上也是军户出身,他姐姐觉得既然戚继光的祖上是军户,戚继光能够成为名将,眼前这个陈将军祖上也是军户,以后也有希望成为名将。那么谁知道她们老张家祖上会不会冒青烟,让她这个一向聪明伶俐的弟弟也跟着青史留名,甚至成为名将呢。

    只不过,哪怕顶着家中那个拿名将当白菜卖的大王的号令,身为小喽啰的胡二还是没敢问陈文给他妻弟要个官儿当当,因为他知道陈文那个连褚素先都敢当众殴打的性子肯定不会答应,所以他只说是让张俊给陈文当个跟班。而陈文见这小子识字也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安排在身边做个亲兵。

    虽然有个在家说一不二的姐姐,但是张俊这小子显然没有学到那份霸气。此刻的他正形似他姐夫在他姐姐面前那般,走在那匹白马的身前,替陈文牵马坠蹬。用他的话说,来之前他姐夫说了,亲兵就是要给将主当好马前卒的。

    很快,这一行人便来到了山下的镇子,还是一个月前的镇子,也还是一个月前的城隍庙,陈文再次在那个张贴榜文的地方把新的募兵榜文贴了上去。只是这一次他并没有再花钱让那个算命先生宣读榜文,而是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新晋的、也是唯一的亲兵张俊来完成。对此,那个算命先生见状还用哀怨的眼神很是扫了几次陈文和张俊等人,似乎颇为不满。

    不同于上次,陈文在使用不花钱的童工宣读榜文的同时,还支起了一个大锅,而里面则是一锅浓得插进筷子都不倒的粥。当兵吃粮,光靠说的肯定没有实实在在的吃食来得有说服力。

    果不其然,这锅粥一熬出香味,本来还忌惮着陈文那身山文铠以及那一众撑场面的南塘营将士的围观者们便都凑了过来,就连只是路过的只要没有急事也来看个热闹。城隍庙外,很快就人山人海了起来。

    由于大兰山明军在起事以来数次击溃清军,王翊又是四明山一带明军的名义统帅,这大兰山的防区左近还是比较太平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清军占领区的百姓也开始为了免于乱兵酷吏的压迫逐渐向这里聚集,整个大兰山防区的镇子和村庄里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多了很多原本并非此地的百姓。

    由于这里的田土远不如清军占领区多,甚至相对贫瘠,可是又要养着一支大军护卫此地的安全并试图收复更多失地,大兰山的明军也只能保证自己不去劫掠百姓,对于赈济一事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故此,那些新进来到此地的、或是本就贫寒的百姓很多人依旧在生死线上挣扎求生,卖儿卖女、卖身为奴的也并不少见。只是,此时乃是乱世,官府的赈济并不敢奢望,在此地许多人尚且能够凭借着力气和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若是在其他地方,只怕这往往也不过是奢求罢了。

    城隍庙前,围观的百姓越聚越多,身处其间的人很快就动弹不得了,南塘营从此来的是一整队鸳鸯阵杀手队,在队长的带领下士兵们奋力的维持秩序,很快现场就安静了下来。

    张贴榜文的地方,张俊大声的朗读着陈文的募兵榜文,只见这小子很快就适应了陈文用标点符号断句的方式,这份聪慧看来他姐夫也没吹得太过。

    陈文此次的募兵榜文中,依旧没有提及对招募的士兵的要求,只是额外提到了一句有一技之长者优先。他所谓的一技之长说起来其实很多,有武艺在身啦、射箭精准啦、会操弄火器啦、会制造火器兵刃啦之类的都能够被计算在内。只是他也知道,其他还好说,最后一项基本上是不可能啦,毕竟武器工匠可是技术人才,虽然明清双方的文官都瞧不起工匠这个职业,但是人才就是人才,能碰上自然不会放过。

    围观的百姓静静的听着陈文的募兵榜文,随着张俊把榜文宣读完一遍,一些没什么兴趣的就转身离开了,而更多的人则是涌了进来。

    这几日下来,陈文爱兵如子、治军严谨的名声和“陈文受刑”的故事随着他殴打同僚的奇闻很快就传遍了大兰山左近,甚至已经开始有了继续向其他明军驻防地传播的趋势。

    当听到坐在旁边的那个穿着山文铠的将军就是陈文时,很多人都动了心思,尤其是在得知就连士兵都能有一两五钱的月饷和定额的本色、打仗还有斩首赏银和军功赏后,有志投军的人就更多了。要知道,哪怕此时是银价贬值的明末,此间又地处江南,这样的军饷养活一家人也勉强是够了,毕竟吃喝穿戴陈文已经保证都是由营里面来负担的。

    当第一个要求投军的汉子喊出声后,一时间,七嘴八舌的自荐声将这城隍庙前纷乱如菜市场一般,只是摄于陈文所带来的那队士兵的长刀白刃才没敢涌得太过靠前,可是这乱七八糟的也没有办法去甄别人选了。

第五十七章 串联(三)() 
眼见于此,那个带队的军官立刻拔出了腰刀,高举过头顶,以着惊人的音量大喝了一句“肃静”。嚷嚷着要投军的汉子们,尤其是站在前排的那些被他这么一喊耳膜登时便为之一震,就这么一下子,城隍庙外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此时的陈文心中不住暗笑,他早先筛选第一批加入者时,曾经和这个军官聊过,平日里说话声音便不小的这个军官纯粹是天生如此,他们那一家子人就没有说话声音小的,以至于用他那个总让觉得有些猥琐的同乡的说法,他们家有谁成亲了,听房的人都用不着扒窗户和门缝。

    正因为这个军官有如此特长,陈文便直接把他的这一队兵带下了山负责维持秩序,到现在为止,看来效果还不错。

    维持好秩序,陈文便起身进入了城隍庙,就连伙夫连同煮粥的大锅也搬了进去。他的规定是要求从军的人每五个一次进入城隍庙的院子,接受陈文的筛选,合格的就可以留下先垫一顿,等晚饭前就可以一同上山,而不合格的则直接SayGoodbye。

    对于陈文这等占用场地还不给场地费的行为,庙祝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悦,甚至还帮陈文把桌子和椅子准备好。毕竟那个殴打同僚的名声实在耸人听闻,以至于他都不敢在正当的理由下向陈文表示抗议了。

    待陈文把笔墨纸砚准备,第一批的五个人也在一个士兵的带领下走了进来,他们按照指示从左到右一字排开,站在陈文的桌子前。

    第一个汉子是绍兴人士,以前是个农户,家中有些地,又租种了本村地主的地,日子还算过得去。本来王翊第二次攻陷上虞县城后,绍兴绿营在接二连三的被大兰山明军击败后,绿营兵和官吏也不太敢离城过远,唯恐被明军伏击。

    只不过,他家就在余姚县城附近靠近慈溪的方向,那里距离明军的占领区较远,所以被盘剥得颇为厉害。几年下来祖上传下来的田土全都被抵了苛捐杂税不说,租种的那家地主又借机提高租子想把他家变成家奴,于是乎这汉子便带着家人来到了四明山。

    这汉子本打算在此地开荒或是给人做佃户的,结果却因为来得太晚,此间的地几乎都已经被占光了,无地可种的他只能靠给人出力气打短工过活,拼死拼活做一整天也不过落个强强吃饱。其实他还算好的,作为家中的壮劳力,他和他弟弟还能够吃饱,可是家里的其他人就不行了,勉强不至饿死而已,可若是平均分配吃食,那么壮劳力没有力气干活全家都得饿死。

    刚刚张俊在那里宣读募兵榜文时,这汉子便动心了,一两五钱还有本色,他和他弟弟两个人便可以轻松的养活一家子了,而且还能积攒些娶媳妇的聘礼。至于军功和斩首的赏钱,这汉子到也不敢多想,那毕竟是要杀人的,他思量着赶上了陈文这样爱兵如子的将主,若是在营里任劳任怨,多干活少说话,应该也不至于被赶走吧。

    想到这里,这汉子就拼尽了全力挤了进来,城隍庙外的那军官见他有把子力气似的,便先叫他进来了。

    陈文观察了一番此人的面相,又问了几个问题,总体而言给他的感觉应该是一个比较老实本分的汉子。由于能吃饱饭,又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体格也还不错,于是他便定下了此人。

    只是这汉子在磕头感谢陈文招募他之后,并没有去伙夫那里喝粥,反而一路狂奔而去,用他对陈文的话说,他想把他弟弟也叫来一起给陈文当兵。

    第二个汉子是本地的山民,平日里打猎为生,只是当下的时局山间的野物虽然也有人收,但是价钱可远不如承平时候,而此人也不像吴登科那般有老营分的地租给别人,所以日子过得很不怎么样。

    本来这汉子今天只是到镇子上出售猎物的,可是听到陈文在这募兵,思量着自己箭术过人,弄不好过些日子还可以混个军官当当,总比继续忍受那些皮货商的盘剥要强得多,便挤了进来,要求投军。庙外的那军官一眼看出他是个猎户,思量着陈文那个有一技之长者优先的事情,便让这厮提前进来了。

    陈文检查了下他打的猎物,全部是一箭命中要害,箭术应该还不错,便定了下来。那汉子在向陈文行礼后,便毫不客气的跑到伙夫的大锅前要了碗粥,也顾不得烫,端起来就往嘴里倒,还一个劲儿的美滋滋的吧唧嘴,丝毫没有拿自己当外人的意思。

    第三个和前两个文盲不同,是个从宁波来的童生,只不过此人的童生和顾守礼还不一样,顾守礼起码过了县试和府试,只是没考中秀才罢了;可这书生却是压根就什么都没考上过,甚至考没考过都不好说,连正式的童生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业余的。

    陈文很后悔没带着顾守礼或是齐秀峰下山,要不还能辨别一下,可是顾守礼此时还在给昨天上山投军的汉子登记造册,而齐秀峰则在盘点军需储备,准备在募兵结束后继续向王江申报,哪有时间下来啊。于是,陈文看在这厮认识字的份上便继续听他把他的故事讲完。

    宁波由于毗邻舟山,清军的力量较之绍兴要强得多,无论是绿营还是八旗兵,劫掠百姓、欺男霸女的事情都不鲜见。这个读书人住在乡下,算是耕读传家,路过的清军见他娘子有几分姿色,便强抢而去。

    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是他这样的不第童生呢。结果这书生一看便跑去求见县令,可县令也不敢去惹那些八旗兵,又见他身无功名,就给乱棍轰了出去。书生气不过,便打算投奔明军报仇雪恨,可是这么个一嘴之乎者也,任啥啥不会的主儿自然是没人愿意聘用。于是乎,这书生便在这镇子上支了代写书信的摊儿,勉强糊口罢了。

    这个书生的过往让陈文想起了他曾经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故事,话说是清军南下,一个秀才的妻子被路过的清军强夺而去,那秀才便卖了家里的房子和地准备去赎回他的妻子,只是兵荒马乱,那支清军被调来调去的,那秀才几个月也没有找到。

    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看到对面船上的那女子分明就是他妻子,便追了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抢走她的那个清军已经死了,而她则被这个清军的上司卖给了别人,此间正要送过去。那秀才一见如此,便找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