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历四年-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着,那个负责教授识字的申先生便拿起炭笔在白板上把这个镶字又一笔一划慢慢的写了一遍,好让下面的那些军官们能够记清楚。

    下面的军官们原本对识字课都还是心存戒惧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返回来,这位姓申的先生似乎没那么不好说话了,教授识字也比以前生动许多。

    就像这个镶字,在坐的几个没有完成这一期学业的老学员还记得,四省会剿之前这位申先生就是直接把字一写,也不解释,更不像现在这样还告诉这是鞑子八旗里起码四个旗是要用到的字,就那么干巴巴的让记住了就完,转天检查记不住的就罚。而现在,不只是写得比以前细致了,还填了一份解释,只是那份含着快意的咬牙切齿却还是让人感到些许不解。

    “这个申先生是个宁波人,耕读传家,父母早亡,跟妻子相依为命,后来杭州驻防八旗进驻宁波,一个军官把他妻子给抢去做妾,当地的官府也不敢管,他就跑到了四明山投军。不过这人是个酸秀才,不比只比他早一个多月来投的顾总军需官和齐总军法官,侯爷就给他寻了个教书的营生。”

    说话的人便是刘成,上一次金华守城,他带着一众新兵死死守住了通远门北面的那个路口,打完了那一战,身上多处伤口,不过都是较轻的皮肉伤,这一个月下来也能下地走动了。

    听了刘成的介绍,倪良许不由得点了点头。这年头,别说是汉军八旗的军官了,就算是绿营的军官这等无法无天的事情也并不罕见,他当初在罗城岩上的时候,一个上山的汉子不光妻女被马进宝的部下抢走,就连老爹都被打死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也难怪那一日这位申先生在汉军八旗的首级堆里扒了半天扒出一个首级后会发出那等如夜枭般的狂笑。

    刘成是倪良许在伤病所里认识的,其实两个人早早就知道对方,只是从没有见过面罢了。这一次金华守城,刘成在前面与汉军八旗杀进城的锐士搏杀,倪良许上来充当督战队,后来也冲上去杀清军,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交情,使得这两个平日里都有些被孤立的汉子很快就成了朋友。

    其实除了刘成以外,倪良许最近还和那个云南来投军的参谋科学员张恭彦有所交集,说到底还是当时守城的时候一起充当督战队的交情。不过张恭彦不太喜欢这个刘成,所以这一次刘成从伤病所里出来,二人约好了聚聚倪良许就没敢叫上张恭彦。

    刘成是浙江明军前身的大兰山明军第六个战兵营南塘营的第一批军官,甲哨第四鸳鸯阵杀手队的首任队长,老资格使得他对军中的很多事情都比较了解。倪良许和刘成二人说说笑笑的便离开了讲武学堂,很快就抵达了倪良许此前在伤病所里说过的那家卖宁波小吃的店铺。

    铺子的掌柜的还是那个胖乎乎的厨子,不过店铺却已经扩大了一倍,乃是像上一次那群食客说的那般把旁边的空铺子也盘了下来。只是这铺面大了,光靠着妻女已经忙不过来了,所以又招了一个小二在铺子里帮忙。

    “掌柜的,听我的没错吧,这芝麻是涨了些,可是糯米的价落了,一上一下你也不赔的。”

    二人刚刚落座,就听了旁边的那个桌子一个货郎打扮的汉子嬉皮笑脸的对那掌柜的说着。而那掌柜的也是满脸堆笑,看样子并非是逢迎,也是真心的为买卖开始越来越好而高兴。

    一日三餐在富庶的江浙本就不稀奇,尤其是在军中一日三餐吃惯了,想改都不好改。此刻还是一早,那个货郎看来也是来东市街采购货物下乡的。不过这掌柜的还是一如往常那般手脚麻利,那货郎尚未吃完,倪良许和刘成这边的就已经做好了。

    汤团子、黑麻酥,虽然里面都是黑芝麻,但是在不同的加工手法和原料搭配过后,呈现在口中的却是不同的感觉。

    吃过了早餐,二人便继续在城里面转转,这是倪良许的习惯,刘成听他说过,虽然远不如找个馆子吃点小酒,但也不愿扫了兴致。

    金华城防战的发生,前不久明军便开始重建受损的城墙。不过那里是城西,此间却是城东,吃过了早饭他们便一路沿着东市街走着,只是远远的闻见了一些令人作呕的味道后才转道向城里走去。

    发出味道的是东市街新建的公用茅房,用来给百姓方便用的。据说各县、各镇上都在兴建,只是府城里最早而已。

    乡下的百姓有了粪便是要用来肥田的,甚至还要到路上去捡那些牲畜的粪便。不过在城里面,一般都是一早起来主妇将一天的排泄物交给倒夜香的,再由他们把这些运出城,卖给需要的农民。一天下来,活儿不干净,但赚得却也很是不少,借此发家致富者亦是有之,甚至在清初酌元亭主人所作的小说《掘新坑悭鬼成财主》里面,还生动描述了当时江南地区因抢粪坑生意而酿成人命案的故事。

    不过这些公用茅房,却都是卫所租给那些做粪便生意的人,他们除了打理公用茅房的活计外,还要按照规定每隔一段时间上交定额的硝土。从公用茅房获取可以,从各家获取也可以,这些硝土就是他们租用公用茅房的租借费,如果多出来的话还可以得到相对的补贴,但是若在硝土的品质上不合格的话,罚银还是轻的,弄不好还要吊销做这买卖的资格呢。

    硝土,光是听名字就知道肯定和火药有关系,而且据他们这样的军官所知,好像军工司的火药制造作坊最近还在扩建,可能就是为了这些准备的。但是对于如何把硝土变成火药的材料,那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二人出门前就已经方便过了,所以此刻也不用在那里方便。边走边聊,很快就走过了几条街,距离说好的中午吃酒的小店不远了,据刘成所说他去年时曾经去过那家小店,菜色一般,但是私酿的味道相当不错。

    然而,距离那小店不远,他们却率先注意到了远处的拐角,一队明军正在监督着一帮穿着绿营服饰的汉子挥汗如雨的修葺着一处破败良久的宅院。

    “那里是干什么的?”

    “我记得以前好像是惠民药局的院子,以前进城时听同乡说过。”

    “不会是重建惠民药局吧。”

    “很可能是,上次休沐时县衙贴过告示的。不过据说暂时就金华和衢州的府城有,别的府还要等一段时间。”

    听着倪良许满是欣慰,似乎还有些遗憾的话语,刘成根本不敢相信他的耳朵。

    惠民药局是明朝的社会福利机构,类似的还有养济院、漏泽园之类,大多自洪武年间就已经开始设立,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经费短缺、管理不善,很多就已经破败了。江南还好一些,毕竟是富庶所在,财政也能支撑,但是清军南下之后这些机构的经费和人员也都被挪作他用。

    尤其是如今的乱世,满清朝廷虽然下文延续了明廷的部分福利机构,但事实上各地社会福利机构的资金一样被侵吞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其中不是被贪污了,就是从左手换到了右手,转而成为了税赋以便那些官吏能够向满清朝廷交差。

    有清一朝,虽然名义上满清的皇帝很是关心社会福利,建立起了大量的官督民办的福利机构,但事实上实行的却远比明朝时的官办机构根本没办法相比,甚至发展到了地方官员借福利机构的名义勒索地方士绅富户的地步。

    到了嘉庆以后,清廷财政吃紧以及基层士绅势力进一步膨胀,社会福利机构开始被民办取代,导致了大量民间的善堂、义庄、会馆的崛起,但是能够享受到这些的人们终究是少数,更多的百姓在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不是冻饿而死,就是卖身为奴,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刘成不以为意的正是这些社会福利机构,尤其是现如今的局面,兵多将广、甲坚兵利才是正道,民心什么的都是称王称霸后的添头,用来留下一个仁慈名声的借口。哪怕这惠民药局一年下来其实也花费不了多少银钱,而且还接受民间的资助,但是也没有什么必要,如此不分轻重,真不知道是陈文琢磨出来的,还是孙钰的自作主张。

    不过嘛,刘成却也知道,倪良许很是崇敬孙钰,他自然也不会去说陈文的不是。而接下来,当他听倪良许说起了每个府还要新建一个名为育婴堂,用来抚养无人照拂的孩童的机构,并为此订立了法规严禁民间溺婴的事情之后,才登时恍然大悟过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主意八成是那帮军医和卫所军官们出的,真亏他们想得出来。”

    两个军官傻乎乎的在大太阳底下看了好半天那些绿营苦力们干活,只是内里的心思大有不同,直到看到了负责监督的明军都有些嫌他们碍眼了才返身回了那家小店。

    小店的菜色果然一般,还都是些家常菜,但是私酿的味道确实不错,就是酿出来的实在太少,卖得自然也不多,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让小二再出去到别的地方打一些回来凑合。

    推杯换盏之中,二人所聊的除了见闻以外,无非是军中的一些事情。

    江西的平江伯张自盛及其部下已经彻底编入到了浙江明军之中,张自盛和那些军官们进入到讲武学堂,其中张自盛居住的宿舍距离倪良许的倒也不远。拣选出来的那些身体素质合格的士兵则编入到了新兵训练营参加训练,其中有一些就在刘成的手底下接受培训。

    其他的人,读书人基本上都进了文官培训班,工匠分进了工坊,老弱妇孺则暂时养起来,等待那些士兵训练完毕按照分地的条例分配田土。不过其中有一些可能还是要做工的,因为太平时节他们在江西干的就是这些。

    安远侯府下令收购健壮的骡子的命令已经下达,并且专门抽调了一部分军官和步兵队。军官先要进讲武学堂就学,士兵们则需要前往新兵训练营从骑骡子开始学起,倪良许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一次缴获了那么多战马却还是让士卒骑骡子,刘成相对知道得要多一些,不过也只是听说了这些骑骡子的士兵不需要训练骑乘格斗,只要会骑就行。

    先杀陈锦,后诛石廷柱,汉八旗军尚且不敌,就连名震天下的洪承畴洪亨九都没讨到便宜。此时此刻,浙江明军早已名震天下,虽然在名气上还远不及两蹶名王的西南明军大帅李定国,但是这一战给予满清的伤害却更为巨大,毕竟尼堪只是一个人,而汉军八旗这一次被明军歼灭掉的却是超过六千大军,更有着大败八千汉军八旗的赫赫威名。

    这支军队越来越强大,甚至就连江西的平江伯张自盛这样的老牌抗清义军首领都选择与浙江明军合流,日后的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倪良许还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打算在完成了讲武学堂的课业后听从陈文的安排,也好完成周钦贵临终的嘱托。不过亲眼看着明军占领区一天比一天生机盎然,此前所做的一切,所付出的一切都仿佛有了回报一般。

    “只可惜周大哥他们没能看到现在的金华府,哎。”

    相比之下,刘成的心思就要多很多了。这一次守城他的表现不错,现在还身在处州的吴登科已经答应等回金华时帮他在陈文面前说好话了。除此之外,华夏复兴会那边他也准备设法加入进去,只是被贬到训练司坐冷板凳的缘故,很多老关系已经不好用了。

    “或许,找安有福问问,他应该会拉我一把的吧。”(未完待续。)

第九章 抽丝() 
倪良许与刘成的聚会没有敢去叫上张恭彦,不过即便是叫了估计也来不了。

    作为一个后来者,张恭彦从来没有视自身的籍贯有别于浙江明军中的绝大多数军官,而浙江明军虽然是一个以浙江人为主体的抗清集团,但是自一开始就并非是纯粹由浙江人组成。陈文不提,如今贵为衢州镇总兵官,浙江明军中公认的第一骑将李瑞鑫就是辽东人士。起兵多年,又加入了例如于世忠这样来自于其他省份的军官,而这些军官在各自的位置上也都能够尽忠职守,再加上军队内部职权和阶级的不断强化,如今的这支浙江明军的地方主义色彩反倒远低于其他明军或是清军。

    张恭彦加入浙江明军已有半年,这半年在浙江讲武学堂的学习使得他很是开阔了军务方面的眼界,前不久的守卫金华更是平添了不少的胆气,让这个在陈文面前直言“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的云南读书人早已今非昔比。

    不比陈文还没有想好如何安置的倪良许,张恭彦学的是参谋科,主要的工作就是绘制地图、制作沙盘、按照那些根据经验和以现阶段科技水平测量出来的数据以及情报为主将分析数据和情报并提供参考意见,并没有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利。当然,像他这样刚刚学习军务不久,且没有下过军队的,主要还是从事最基本的工作。

    前些天,讲武学堂下达了命令,通知他在一个月后前往南塘营新建的参谋队报道,那将是他作为实习参谋的第一个岗位。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得了一个同窗的担保,加入到华夏复兴会,而今天正是他作为预备会员参加第一次内部集会的日子。

    “全体起立,向轩辕黄帝像和会旗行礼!”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会,先是向轩辕黄帝的雕像和会旗行礼、上香,几乎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之规,据说华夏复兴会还在内部征集会歌,可是这些颇有些宗教意味的仪式不仅仅没有让张恭彦这个正儿八经的儒生产生类似对闻香教、白莲教那般的反感,反倒是有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至于原因,大概是他们参拜、供奉的并非是如无生老母、弥勒佛之类的偶像,做的也并非喝符水就能刀枪不入的愚行,而是在轩辕黄帝的护佑下用长枪白刃弓铳火炮与鞑子厮杀,以免再出现如暴元灭宋那般华夏亡于鞑虏的惨剧。

    “……是故,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君臣之义焉能比之华夷大防?”

    建会已有一年的光景了,随着华夏复兴会的急速扩大,军中或是官府中达到了一定规模就可以成立会小组,在没有集会的日子里自行学习章程和宗旨,最初的会上讲解已经不再进行了,更多还是传达一些精神。

    比如张恭彦,他现在可以作为预备会员参加讲武学堂里的会小组集会,等到他前往南塘营实习后就要将小组的关系转到那里,学习章程和宗旨以及精神也要转到那里。

    “……虏廷以科举为手段,行借伸君臣之义以抑华夷大防之实……”

    站在前面诵读着这些的是一个儒生打扮的年轻人,张恭彦听那人自我介绍时自称是严州府人士,叫做吕留良,一个文官训练般的学员,不过却已经是正式会员了。此刻正在诵读的正是陈文让其根据顺治年间满清科举考试答卷进行的点评,而这一份正是顺治三年满清首次会试中一份答卷的点评。

    “……虏廷妄图以君臣之义湮灭华夷大防,虽体制一如皇明之科举,实乃欺世盗名之行径。”

    科举考试,张恭彦不是没有参加过,虽然距离会试还比较遥远,但是没有吃过猪肉,总还是见过猪走的。吕留良将科举考题和答案中潜藏的那些东西扒了出来,立刻就让张恭彦想起了他在书上看到过的一个例子。

    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三年的叶祖洽就是迎合新法才得到了状元这足以光宗耀祖的身份,那期间所取的进士也基本上都是新法的支持者,起码不是反对者。这种事情在历朝历代其实都不罕见,毕竟这考题和答案正确与否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