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较于只存在了400多年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很明显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结束,期间横跨六朝,1300多年经久不衰的科举制更有竞争力。
可以负责任的说,唯有科举制的出现,才第一次真正的动摇了士族门阀的根基,而“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门阀士族制度这尊横亘数百年地畸形怪物最终消亡……
?
?
?
第359章 千古一帝()
只要一说到史上的明君,就绕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撇开开国皇帝嬴政和赵匡胤不谈,刘彻和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明君呢?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用人,他们在位时期文臣武将大放异彩,英雄辈出流芳千古,他们的事迹至今脍炙人口,如:
董仲舒,东方朔,司马迁,窦婴,司马相如,苏武,张骞,主父偃,卫青,霍去病,李广……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李靖,侯君集,秦琼,尉迟恭,薛仁贵……
为什么偏偏他们在位时人才济济,能人辈出,有识之士充盈朝野,而其他历代天子却常年饱受人才匮乏的窘境呢?
难道只是运气吗?当然不是。
有句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细心考求不难发现,察举制虽然最早由文帝提出,却是在武帝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各种科目不断充实,这才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而唐太宗更是科举制完善的关键人物,他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他的那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千年之后还被人津津乐道——
正是因为他们分别完善了“察举制”和“科举制”两种在当时尚属先进的选官制度,所以他们才能不受人才匮乏的苦恼,垂拱而治,开创盛世,成为千古一帝。
有了他们成功的案例,张帆自然是要效仿,当然首先就是要成功推行科举制。
张帆又是筑城,又是强迁,之所以费这么大功夫,就是为了确保科举制推行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可是为什么士族门阀集团一定要坚决抵制科举制呢?
这就要从科举制的主要特征说起: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这一点可以说比“刨了那些世家大族的祖坟”还要严重,毕竟这已经断绝了他们相当大一部分子孙后代做官的机会。在官本位的古代中国,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正是考虑到这些,戏志才表情凝重的劝谏张帆说:
“主公,您要三思啊!虽然您已经把地方上的一流豪族全部迁入会稽,可是地方上残存的小豪强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是绝计不肯引颈就戮!再说那些迁入会稽的豪族毕竟时日尚短,他们在当地千丝百缕的关系网还没来得及铲除。贸然行动恐怕——”
张帆伸手止住他的话头,斩钉截铁的说:“这些我都明白。你也不用再劝,我意已决。你就照我的意思认真办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戏志才的疑虑并非杞人忧天,其实上张帆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就像是九十年代的“国企改制”,一大批人丢掉了“铁饭碗”,改革的阵痛期在所难免,也许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乱象丛生,可能大大加剧张帆统治的成本,不过张帆这次是吃了颗秤砣铁了心,一定要把科举制推行下去,甚至暗暗决定: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坚持一百年不动摇,至死方休。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改造旧事物、旧制度自然要付出代价。可是相对来说,现在改革比起未来改革,阻力要小很多,当下的确是最好的时机。
为什么呢?
第一,现在士族门阀集团才初步形成,还远远未达到后世的鼎盛时期,理所当然地反扑的力量也会弱很多。
第二,眼下正值乱世,旧的秩序正在崩坏,新的秩序尚未确立,在这个特殊时期改良革新更容易被普遍接受。
最后一点,开国君主一般来说无论威望还是统治力,都要远远强于其后代。虽然张帆现在还不是,但是由他来改革并推行,无疑成功的希望要大很多。万一真的交给他的后代来搞这个,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狼烟四起,身死国灭了……
综上所述,张帆决定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还是自己来吧!相比于广阔的前景和千古一帝的美名,眼前短暂的阵痛还是值得的!
张帆拍了拍戏志才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
“志才啊,这件事我就拜托你了。你可要排除万难,坚持完成,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做好了我不但为你庆功,而且将来史官也会大大地记上一笔,凡后世的科举士子也会感念你的恩德,所谓流芳百世,不莫如是!”
戏志才顿时充满了动力,强制按捺激动地心情向张帆保证:
“诺,请主公放心,属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张帆微微颔首。果然这些文士就吃这一套!不过也不奇怪,毕竟天下又有几个能看破虚名,摆脱名缰利锁的牢笼呢?
不过张帆并未完全放心,因为推广科举制的阻力不全是来自外面,即使是在内部也未必人人齐心。有些人虽然摄于张帆的威压不至于明着反对,却也可以阴奉阳违,消极怠工……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只要是人就有私心。现在张帆手下的官吏大多都是世家子弟,让他们彻底抛弃家族,为了张帆的大业牺牲后世子孙做官的机会,这可能吗?
正因为内忧外患,所以这个主持的人选就格外重要。张帆也是犹豫再三,才确定了戏志才。
张帆之所以选择戏志才,那也是大有学问的——在张帆麾下目前也只有郭嘉和戏志才才是标准的寒门子弟。也只有他们将心比心,完成这项工作更卖力气!
不过考虑到郭嘉更擅长谋略,而且一贯身体不太好,所以这种充斥大量庶务的繁重工作还是交给戏志才为好,免得郭嘉“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
第360章 募捐()
张帆原本以为自己推出科举制将会迎来士族门阀的猛烈抵抗和抨击,准备好了各种反制措施严正以待,结果发现自己还是神经过敏了。
虽然过程的确谈不上一帆风顺,可是最多也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士族们的抵抗要比想象中的弱很多。当然这也和张帆一次性将顶级豪族迁入会稽城有关,当然其实还有另一个因素是张帆之前没想到的……
是什么呢?
就是古代贵族统治阶级对知识的垄断。
要知道这个时代虽然蔡伦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但是由于成本太高,所以主流的书写工具还是竹简。即使是价格相对低廉的竹简,那也不是平民阶级消费的起的……
再加上客观因素造成的信息传播不流畅以及书籍的珍惜程度,就造成贵族阶级对知识的垄断。就算现代人受教育还得花费天价学费,更何况是在识字率低下的汉代呢?
古代劳动力低下,一般人养家糊口已经很不容易,再想读书受教育,那真不是一般家庭能供养的起的——所以说即使现在开始使用科举制来选官,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能考中的也绝大多数都是士族子弟,这才是他们反抗不激烈的主要原因。虽然其中不乏有远见的聪明人已经忧心忡忡,但是能看清未来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张帆来说就足够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其实这对于他来说也未必全是坏事,至少目前科举制的推行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一切都很顺利。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哪怕再远的路程,只要踏出了第一步,距离终点也就又近了一步。
但张帆并不甘心,虽然这么稳步推进,或许百八十年之后情况会大大改善,朝廷之上再也不再任由氏族门阀一家独大。可是张帆等不了那么久。
眼下他的地盘仅仅江东一地,要想全盘掌控已经十分勉强,能官良吏捉襟见肘。但是东汉十三州,他只不过占了不到八分之一的地区,还有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等着他去征服和统治,就眼下这样的窘境,想要厘清全国岂不是要花上二三十年之久?
不,太慢了,这实在不能接受。
思来想去,张帆觉得光推行科举制还是不够,根本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改善现状没什么帮助。等到出成绩的那天,说不定他已是黄土一捧了!
嗯,还是应该提高识字率!
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学习知识的机会,哪怕以概率论,这些人也会涌现不少“国之干才”,大大缓解张帆的“用人荒”。
可要想提高识字率,那就得办学校,可是有三个难题:办学资金,教材,师资力量。
这就是摆在张帆面前亟需解决的拦路虎。首先是办学资金,哪怕是现代,教育支出仍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大户”,据统计2016年全年教育经费投入为三万八千亿元,多么恐怖的数字!
如果现在张帆提出在各个郡县办学的计划,估计现任财政部长张昭第一个就要辞职走人了,因为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啊!
的确,现在张帆领地的经济情况比起其他诸侯来说确实要强不少。可也强的有限,主要是发展时日尚短,无论人口数量、经济活跃度都无法和老牌地区媲美。毕竟江东地区份属长江流域,而宋代之前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这也是黄河流域地区一般统称为“中原”的由来。
其实自张帆入主江东以来,一直致力于扶持领地内的工商业发展,设立商栈,疏浚交通,颁布法律保护私人财产。现在中原大地遍地烽火,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台,人脑子恨不得打成狗脑子,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唯有张帆治下的江东日趋稳定,商业兴盛,百姓安泰,所以很多豫、兖、青、雍、冀的大商人携家带口迁入扬州避难,这些外地资本的注入,大大盘活了本地的经济。
可是由于基础太差,尽管财政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可惜总量依旧有限。而张帆现阶段又不能对他们课以重税,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是目光短浅的做法。但是现在是战争年代,军费只能逐年递增,不可能削减,所以张帆的财政情况并不乐观。
钱是没有,但是事不能不办。张帆只好招来张昭,看看他有什么办法。
不出所料,张昭对于张帆的办学计划极力反对,认为现在正是争霸的关键时刻,好钢得用到刀刃上!无论扩充军队还是扩张领地,还有太多花钱优先于办学的项目。办学的计划只能暂时延后,等到经济情况好转再说——
可是张帆仍不死心,他斟酌着说:
“子布,你的难处我都明白,我也知道现在不是好时候。可是如果不办学堂,这科举制就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而且这培养人才是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非一朝一夕就能建功,当然是宜早不宜迟,越早越好。这……实在是等不得啊!”
面对主公的软言相告,张昭也很无奈,科举制的好处他也不是看不见,不过他仍然认为张帆在这上面太过执着,有些操之过急。不过既然主公有所求,他也只能尽力分忧:
“不如……向领地内的商人募捐吧!”
“募捐?”
张帆摸了摸下巴,没想到张昭给他出了这么一个主意。集资办学么……这倒不失为一个策略。后世有不少学校就是靠捐助办起来的,可是在一千年前能行吗?
张昭分析说:“主公,您一直致力于发展工商业,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因此您在他们之中很有威望,那些人赚的盆满钵满,这是您第一次募捐,他们不可能不慷慨解囊。”
“其次,您设想一下,您推广科举办学堂,获益最大的人是谁?那不就是这帮商人吗?即使您办了学堂,那些家境普通的农夫有几个肯来听课?有条件来学习的,不大多还是商贾之子吗?既然这样,那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出钱呢?”
?
?
?
第361章 无商不活()
自从张帆筑起东汉第一座水泥石砖结构的会稽新城,凡是来过这里的人,无不被这座江东雄城的宏伟和精巧所震撼,每一个见识过的人无不对它叹为观止,被传为“鬼斧神工之作”。
随着江东所有顶级豪族集体迁入,他们携带庞大的人口和海量的资本注入为其增添活力,使其变得更加繁华,近来越来越多的商人选择来此定居和做生意——在雒阳城被董卓焚毁,长安城战火纷飞之际,稳定且宜居的环境让这里日渐繁荣。在官府的有意引导和扶持下,这里已经取代雒阳长安,成为当代最大的进出口市场和经济中心,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贸易之城”。
徐州会馆,是经官府审批划地,再由本地的徐州商人投资修建的半官方性质的商务会馆。主要是方便从徐州来的商人歇脚交流,开展商务活动。当然张帆手下的最大谍报机关“茶司”还顺便在里面探听消息和发展细作,不过这点就基本没人知道了……
徐州会馆的现任会长是糜竺,麋竺是麋家的当家人物,为富且仁,有着亦商亦儒的风范。而且为人慷慨、品行端正,身为富商却不吝啬,能够乐于助人。关于他与貌美女子同行而目不斜视、始终正襟危坐的情节为人津津乐道,使他美名远播。
麋家世居东海朐县,与普通的暴发户不同,麋家世代经商,到了麋竺这一代家境已经是十分殷实,人人都传其“僮客万人,赀产钜亿”,可谓是富甲一方。
此外,同普通的商人家族不一样,麋家子弟擅于弓马骑射,有着自己的私人武装。由于汉末军阀混战、盗贼横行,麋家子弟之所以训练骑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正因为有如此名望,在徐州会馆成立之后,糜竺理所当然地以较高的支持率当选为徐州商会第一任会长,而且他上任以来励精图治,让徐州会馆发展蒸蒸日上,势如破竹,也使得他的威望也更加水涨船高。
听闻了张帆打算募捐办学的消息,糜芳赶紧来找大哥糜竺商议:
“大哥,现在外面传的沸沸扬扬,听说冠军侯打算公开募捐办学堂,据说主要就是冲咱们来的,你看……咱们该怎么办?”
糜竺放下手里的毛笔,慢条斯理的说:
“还能怎么办……当然是捐咯!不然你还能怎么办?”
糜芳叹口气,忧心忡忡的说:“哎,我本来以为君侯会和其他人不一样,没想到他仍然如此苛待咱们这些商人。我就怕他尝到了甜头,以后老是接二连三来这么一出,那可如何是好?”
其实现在除了张帆治下的江东地区可能好一些,在其他地方商人地位低下,政治环境极其恶劣。
所谓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当然这也和我国各朝代的政府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方针有关,毕竟粮食为国家之本,但是其实之所以到最后这种思想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