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斯福又追问道:“装甲师中的m26坦克能齐备么?”
虎式坦克给美国人的教训和印象太过于深刻,以至于现在罗斯福居然以总统之尊,直接过问起师一级的装备和编制情况来这一幕总有点令人熟悉的感觉。
“可以优先保证每个装甲师装备一个重坦克营,平均数在58…64辆左右。”马歇尔有些汗颜,但还是很耐心地解释道,“我们希望在实践中检验一下m26的作战性能。”
罗斯福点点头:“谨慎一点比较好,宁可把局势考虑得复杂和艰巨一点,小心无大错。我希望10月底之前,全部12个师的部队都应部署完毕,然后争取在圣诞节前夕展开对阿根廷总攻,争取用1个月时间解决问题,5月上旬,我希望能回头继续展开亚速尔战役这个时间安排可以么?”
马歇尔和金上将互相对望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地点点头,总统还是很体谅人的,现在才不过9月下旬,一口气给了7个月这时间都够德军扫平西欧了。而且刚才还说到了动用的陆军总兵力是12个师,即便金上将描绘的德军增援1…2个师,这完全也是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在南美这个场子上,6:1的优势还干不倒德国人,那这场战争彻底不用打了毕竟美国人口比德国多80%而已,工业和经济实力什么的顶多也就是2倍有余。
众多高层走光之后,李海被罗斯福留了下来,虽然很多时候这位总统参谋长掌握不住军队,但毕竟是罗斯福的心腹,眼光也好,手段也好,还是一等一的人物。
“有几个议员联名给我写了信,希望我能够考虑一下和谈这条出路。”李海以为总统单独把自己留下来是要谈谈南美战事的前景,没想到居然是这样一个题目,他忽然有点诧异,脸上满是震惊之色。
少倾,他试探性地问道:“这是他们的个人想法还是党内某些派别的想法?”
“这些区别么?”罗斯福反问道。
李海上将无奈地点点头,承认总统言之有理国会议员向来就是一定选区和利益阶层的代表,绝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这封信后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9月来信”,是由5名参议员、8名众议员联合署名且通过非正式渠道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件列举了好多条现状,在罗斯福看来,虽然不免有夸大其词的内容,但好几个方面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
第一,人民的厌战情绪正在滋生。珍珠港事变之后,仅仅2年不到时间,全美军民伤亡已突破了100万,阵亡人数超过50万,再激昂的爱国热情也被雪片般的阵亡通知书给砸醒了,特别是很多18、19岁的少年兵,人生之路尚未完全展开,他的家庭就在几个月后接到阵亡消息或伤残回国,会造成非常大的震动,而欧洲之声广播电台有关和谈呼吁、俘虏名单和生活情况通报、党卫军亚美利加师成立等消息更冲击着所有人的情绪;
第二,美国的国力使用已逐渐接近巅峰状态,但胜利希望依然渺茫。美国累计动员的总兵力已超过800万人,所有物资资源获取、生产、运输都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1944财年原本军费想控制在1000亿以内,但议员们经过审议,认为无论如何也不会少于1200亿,最后不得不按罗斯福的建议将其定为13亿(有67亿追加为本年开支),这数字几乎等于美国战前十年的军费总和,甚至超过了战前的国民总收入。美国虽然比较富裕,物资和生产资料极大丰富,但每年1000多亿也是个沉重负担,更让人绝望的是,即便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美国依然没法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更别说胜利。
第三,随着战争进程推进,美国战略领域的固有弱点暴露得越来越清晰。两洋天堑原本是美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但反过来,两洋地理环境也制约了美国的力量投放途径和效率。现在美国能打的陆军总数超过了500万,尽管不怎么精锐,但装备、补给、物资都是充足的,人力资源也不匮乏,假如与欧洲在陆地上接壤,把这500万推到西线,陷入两面作战的德军只有马上崩溃一个结果因为欧洲大陆上的西线德军总兵力大约只有50万出头,但大西洋的存在让美国只能把庞大的部队憋在家里,最多是5万、10万地把部队输送上去,这么做除了给德军送人头,找不出第二种结局。
又比如跨洋运输,虽然海军方面乐观的认为美国新造的船抵得上敌人的击沉数,敌人永远也打不赢这场吨位战。可真正知道内情的人都懂得这不过是心理战,一艘自由轮造价200万美元,加上各种各样配备与满载的物资,单艘价值通常超过1000万美元,这样的船德国潜艇只需要一条鱼雷,大约2万美元就解决了,哪怕德国人发射10条鱼雷才中1条。交换比也是50:1,谁输谁赢一目了然。更何况德国人造潜艇的速度并不慢,护航司令部通报的最新情况显示德军潜艇部队又投入了新装备一种水下速度超过17节的快速潜艇,比自由轮或者胜利路的航速快得多,传统反潜方法根本逮不住。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轴心各国并没有灭亡或者颠覆美国政权的想法,日、德两国在各个不同的时机,各条不同的渠道向美国递来橄榄枝,希望与美国和解并达成体面的和平。虽然条件不一而足,但大体上都承认美国世界大国的地位,同意美国继续领导西半球和太平洋,这引起了孤立派人士的重视。美国人民大多只希望自己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没有太多争霸天下的野望,也不像德国那样受了20年的委屈,在2年来一片喊打的声音之下,反战和孤立主义的思潮在重新抬头。
作为高层人士,罗斯福和李海还知道这封信背后的潜台词:资本家和财团目前对南美的损失非常心痛,对这种情况有可能在南美各国蔓延表示担心,与欧洲、非洲和亚洲可能的市场相比,拉丁美洲这个市场是美国资本家绝不肯放弃的。
李海看完信后,叹了口气道:“我承认这些问题说的都对,也看到了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本质,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他们打算怎么办?公开发出和平呼吁么?”
罗斯福沉默了半天才开口:“他们提出一个建议,希望政府能调整整体战略:与德国媾和或者说签订停战协定,以我们放弃支援大不列颠为代价,要求德国放弃支援日本,然后合众国集中全力对付日本,然后再回过头来考虑欧洲的威胁。一方面放弃大不列颠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干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一旦德国中止援助日本,事实上会造成轴心阵营解体,会对我们最终解决日本问题提供方便。”
由于有珍珠港事件在,美国从上到下几乎没有要想和日本达成体面的和平,大家只有一个念头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但对于德美之间的冲突就看法不一,除以罗斯福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认为德美存在原则分歧和霸权斗争外,很多人认为两国原本不存在本质矛盾,只不过是因为美国看不下去欧洲的局面而同情心泛滥,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被俄国奴役的东方各国被德国解放了,被德国打败的法国又重获了新生,甚至一直口口相传要被屠杀干净的犹太人也在非洲找到了立命安身的场所。
李海很清楚,罗斯福今天开口找他沟通这些,一定是他的想法有了转变,他巧妙地问道:“您会适当调整策略以应对目前的局面么?”
罗斯福先是摇摇头,最后又点点头:“先集中力量打掉日本也是一种策略,如果用2…3年时间解决日本,后续我们就会非常有利。”
“您是指?”
“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告诉我,3年内我们就能得到一种威力巨大的炸弹。”罗斯福咬牙切齿地说,“类似于亚速尔这样的地方,用不着派出上百万吨军舰和几十万士兵去争夺,一颗,只要一颗,整个世界就清净了!”
“我懂您的意思了,我会想办法在军队内部进行沟通,在南美战役结束后正式提出调整方针。”
罗斯福笑了起来:和聪明人说话就是不费劲。(未完待续。)
第六十三章 第三次打击(1)()
ps:今天在外地出差,很晚才回到宾馆,今日只有一更,非常抱歉,明日恢复两更,谢谢支持。
一列威武雄壮的钢铁列车冒着青烟驶过了乌克兰大平原,这不是简单的列车,而是霍夫曼的元首专列。不但自身拥有厚重的装甲,周围有数千元首警卫旗队保护,头顶还不断有飞机盘旋。
在“和平珍珠”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过程中,霍夫曼再一次离开柏林赶赴东线,一方面开始对东方国家的访问,另一方面则部署下一阶段对俄战略方针。
沃野一片的乌克兰大平原上,正是金灿灿的收获季节,在田地里劳作的乌克兰农民们只是好奇地抬起头看了一下专列,马上又低头下去收割自己的庄稼是的,自己!对绝大多数年龄没超过50岁的乌克兰民众而言,他们几乎从未拥有属于自己的庄稼。从他们记事起开始,所有田地都属于苏维埃。
虽然他们辛辛苦苦种植了大量的粮食,但所有的土地和产出都属于集体农庄,即便每个人都是集体农庄的成员,但他们并不能决定这些谷物的归属。
经常有好奇的小孩子问长辈:“为什么我们种了这么多粮食,最后自己有时候还要挨饿呢?”
“因为粮食都交到莫斯科给斯大林同志了。”
“斯大林同志一个人要吃那么多粮食?”
“他不要吃,但是党和国家要吃啊……”
但是,从1943年开始,情况就不一样了。独立的乌克兰政府传达了元首的意见,所有集体农庄的土地都应该完整、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拥护政府的乌克兰人民,如果愿意参加乌克兰国防军并和轴心盟军并肩作战,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分田政策。一开始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个话,德国人有这么好心?元首打败了斯大林居然不要乌克兰的土地还反过来给乌克兰人民分配土地?
虽然拥有自己的土地是每个乌克兰人的“乌克兰梦”,但真当梦想出现的那一天时,绝多数人都有点不相信起来了。他们忧心忡忡地私下交流:这算不算政府的一种手段,说是按人分配,到秋收的时候政府又会出动军队把粮食抢走?或者说,不明着抢粮食,但要定很高的税,就像当初租种地主老爷们的田地一样?又或者说,分配土地是真,但不是白给,乌克兰人必须掏出一大笔钱一笔世世代代利滚利,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
谣言一一被粉碎了,乌克兰人民欢天喜地地拿了土地,半信半疑地开始了春耕,大家虽然很想多种一点,但谁也吃不准将来的形势如何万一斯大林同志又回来了呢?土地是不是还要再次集体化?乌克兰可没少吃这样的苦头。
说句实在话,霍夫曼不是圣人,他非常明白乌克兰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价值,但经反复权衡利弊和思考,他最终变更了主动吞并乌克兰的念头虽然他很想要乌克兰这块地方,德国也很需要乌克兰这样一个粮食产地,但乌克兰民众与德国人民之间的差异太大,哪怕在勃兰登堡骑士团时,神圣罗马帝国也未统治过这片土地,吞并之后必然带来各种水土不服。
最后他放弃了这个目标,转而希望在欧盟框架下保持一个对德国亲密、友好、独立的乌克兰政权,而这种友谊不能建立在军事“解放”或领导人相互关系上,必须有其他更重要、更深远的策略。让乌克兰获得独立是短期目标,分配集体土地才是长期目标。只要这项政策成功,不管政局如何动荡,只要乌克兰不再被人颠覆或吞并,乌克兰人民永远会念着德国人带来的好处,并进而将这种感激转化为坚定不移的支持力量。
在国社党高层的会议上,霍夫曼不止一次地强调:“在战争结束、欧洲联盟建立以后,我们与意大利等国家的关系会进行新的调整,东方国家的支持和配合是我们最为关键的核心,他们不但是抵御布尔什维克的第一道防线,同样也是巩固我们统一欧洲,确定德意志地位的关键支柱。”
有关东方国家政策被概括为三方面:政治上独立自主意识…形态以亲德为前提,以民族主义为根本;国防上自力更生各国建立完整军队体系,与德国国防军保持密切联系,逐步摆脱对德军的保护依赖,并最终实现装备、编制与指挥统一;经济上全面互惠东方各国纳入德国整体经济产业分工体系,民众享有各类自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为强化政策推进,他不但发布了《关于维护东方各国独立自主与民族解放的联合宣言》,昭示德国对各国没有领土要求,还组建了各国国防军并进行武装,还采取了分田到户的策略比布尔什维克还要布尔什维克。甚至为处境农业发展,霍夫曼还殚精竭虑从极其宝贵的军队燃油中挤出200多万吨柴油用于东方各国的春耕。
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从7月下旬开始,各东方国家,包括波罗的海、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陆续进入秋收季节,大片的燕麦、小麦、玉米进入收获期,8…9月份则是秋收的高潮期。
他放下车厢窗帘,指着外面的丰收场景对陪同考察的施佩尔说:“这真是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好像停下来好好看看。”
“您对放弃乌克兰后悔了?”
“没有,刚决定的时候有些舍不得,但现在完全释然。”
“那您得好好看一看这难得一见的丰收场景。”施佩尔笑道,“农业专家们经过估计,东方各国的谷物总产量有望达到4000…5000万吨,光是乌克兰一国就可能突破3500万吨。”
“我们是多少?”
“不到2500万,这还是有大量战俘在波兰种地……”
“让列车在前面停车,我要下去看看这一片丰收场景。”
当然,视察农业不是霍夫曼的主要任务,他从来就不懂农业,更不会扮演什么都懂、什么工作都能指导的国家领导人,但是他知道这几千万吨粮食的重要意义。
他感慨道:“这一次秋收完成,东线的命运就基本确定了,斯大林再也回不来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第三次打击(2)()
ps:第二更略晚一些奉上……
虽然元首贴身卫队指挥官根舍少校对霍夫曼随意要求停车表示忧虑,担心遭遇俄国游击队袭击,但霍夫曼并不以为然在他身边保护的都是最精锐的警卫旗队官兵,装甲列车上不仅有火炮甚至还有几辆虎式坦克伴行,别说规模只有几十、上百人的游击队,就是来1…2个红军师也有办法对付。
列车挺稳后,他和施佩尔等人下了车,他原来只不过想随意了解一下粮食产量和乌克兰民众生活的情形,但变故还是发生了,一个驾驶拖拉机正在收割的年轻乌克兰小伙子注意到停下来的列车,更关注到这群从车上下来的大人物,他扯开嗓子吼道:“啊!元首!是德国元首来了!”
这一声叫喊引来了更多乌克兰人,他们纷纷问道:“在哪?在哪?”
“诺,那不是么?”于是一堆人向着霍夫曼所在的地方涌来。这场面可把根舍等人吓得够呛,他一边让卫队架起机枪警戒住场面,一边想直接把元首拖上车跑路,不过霍夫曼很快制止了他的盲动,他看得出来这群乌克兰人对他充满了好奇和崇敬,但没有攻击或敌视的眼神。
最早喊出声音的小伙子很快被带到了霍夫曼面前,他站得笔笔直直,毕恭毕敬地行了举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