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太子定计击杀杨国忠 军士胁迫逼死杨玉环2()
见孙飞回答爽快,崔光远说道:“你立即带几个人,携带我的亲笔信,前往洛阳晋见安禄山,就说我崔光远愿意投降大燕,已经在长安准备迎接大燕皇帝了。”
孙飞迟钝了一下说道:“留守大人还是派别人去吧,这种当叛徒的事,我做不来。那是要遭世人唾骂的,我不愿让别人指着我的鼻子骂娘,这差事我不干了。”转身要走。
崔光远说道:“大侠留步,我知道这是很不光彩的事。我愿意投降吗?也不愿意。但是我们不投降,叛军就要打进来,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能阻挡铁骑吗?为了保护城中的百姓不受太大的伤害,我们只有背负骂名,投降安禄山。大侠是为百姓折腰的,为了百姓损点虚名又算得什么呢?”
孙飞说道:“留守大人既然这样说,这样做虽然不是我孙飞的心愿。但是为了百姓的安危,我就为一次难,走一趟洛阳。”崔光远说道:“你到洛阳,见到安禄山时,要行跪拜之礼,口称雄武皇帝。我现在就教你晋见之礼,你一定要好好练习,不能让他看出我们没有诚意。”
孙飞走后,崔光远对苏震说道:“叛军的先头军队马上就要到达长安了,我现在任命你为京兆少尹,代替我去燕军营中交涉,让他们等到安禄山的圣旨到了之后,再有秩序的进城。”苏震说道:“临危受命,愿为差遣。”欣然接受,立即出城,代表崔光远去了燕军先头部队孙孝哲的军营,洽谈入城事宜。
安禄山在皇宫中接见孙飞,孙飞跪在地上说道:“京兆尹使者孙飞,参见大燕雄武皇帝,皇上万岁、万万岁。”手上高举崔光远的降书。李猪儿上前,拿过去递给安禄山。
安禄山视力下降很快,虽然有些模糊,但这几天精神爽快,视力似乎又好了许多。吃力的看完信后,兴奋的说道:“在天宝二年的唐朝科考事件中,朕在长安和崔光远有过一次接触,他为人正直,很有正义感。在朕的心目中的形象不错。这次又差使者送信来,愿意投到朕的摩下,朕非常高兴。高尚马上拟旨,任命崔光远仍旧担任燕朝的京兆尹,管理西京的事务,等待燕朝大军来按管。”
孙飞带回了安禄山的圣旨,交给崔光远。他摇身一变,一下子又成了大燕国重臣。虽然他背负了叛徒的名声,但阻止了燕军攻城,拯救了京城中几十万的平民百姓,保护了京城的许多豪华建筑。对社稷,对老百姓都做了一件有益的大事。
卢其儒得知安禄山攻克了潼关,歼灭了唐朝的主力,高兴得不得了,带着高阳和卢学武回到洛阳,向安禄山汇报了在宫廷中的活动情况。着实吹了一番,好象哥舒翰出潼关是他鼓动成的一样。
安禄山虽然不信,但潼关破了,他十分高兴,对卢其儒说道:“怀化将军卧底唐朝宫廷之中,很不容易,这个机会不易得到。为燕朝立下大功。朕再给你们三人都晋升两级。任命卢其儒为正二品的护国大将军,高阳和卢学文为四品宣威将军,再回到唐朝的内宫做护卫。你们的任务是扇动杨国忠除掉太子李亨,取代李隆基在成都自立为王。完成了这个任务,你们就为燕朝立了大功。统一中原之后,你们就是开国元勋,朕封卢将军为王,他们两人为国公。”
卢其儒大喜,他已经取得了杨国忠的信任,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凭他的能力,将他的野心蛊惑出来没有问题。当即说道:“臣尊旨,皇上将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臣来办,是对臣的信任,臣将全力以赴,完成任务。愿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出了皇宫,带领高阳和卢学武向西赶路,追赶唐朝君臣。
唐玄宗在杨国忠、韦见素、高力士、皇太子以及诸王数百人的拥护之下出了延平门。准备向西撤退,走出城门旁边,他停了下来,手摸着城墙,恋恋不舍的说道:“朝中的许多官员,还有皇亲国戚都没有来,就在这里等一等后面的人员吧。”来回踱步,清点身边的朝中的官员。等人只是借口,其实是想看一看这住了七十二年的都城。他内心知道,此去蜀地祸福难料,前程十分渺茫,有生之年不一定还能再回来,把这当成了最后的诀别。他在城门边上来回走动,眼泪都流出来了,真的伤心了,恋恋不舍。
许多朝廷的要员都没有来,最令人不解的是附马张垍没有出现在撤退的行列里。他向宁亲公主招招手,对她说道:“怎么不见驸马啊?他去了那里?这样急的事,他还到处乱跑。”
宁亲公主说道:“启禀父皇,驸马早起之后,对我说,哥哥找他有事,让我先走,他随后就到。也不知是何原因,到现在还没有来?”
唐玄宗叹了一口气,也不知道是对宁亲公主说,还是自言自语:“朕很想重用他,但一直没有这样做,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但这时候兄弟俩还要揍到一起去,有什么事情要做啊,还能顾得上其他事吗?逃命要紧啊。”宁亲公主说道:“他们想抗击叛军。”“想法是好的,两个文弱书生,又没有兵,如何抗击叛军啊?现在不是逞能的时候,跟朕一起到蜀地去,还有东山再起的时候。这样逞匹夫之勇,不要枉送了性命。”唐玄宗不由得担起心来。
李亨也在找人,他一直在等张均,寻找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他。听了宁亲公主的话,他知道张均对他这个太子非常失望,对唐朝也不抱幻想了。杨国忠不除,大唐将会葬送。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他们兄妹。
杨国忠看看天色走到唐玄宗的身边说道:“启奏皇上,时间不早了,不能再等了,没来的,要他们快速赶上来,我们出发吧。”唐玄宗看了看已经悬在半天的太阳,依依不舍的说道:“那就出发吧。”钻进了马车里。
逃跑的唐朝君臣在官道上行走,唐玄宗和杨贵妃同坐一辆马车,马车里密不通风。农历六月中旬,正是酷暑盛夏,天气十分闷热,坐在密不透风的车子里,就象是蒸桑拿差不多。不一会他们身上的衣服便全湿透了,汗水还在不停的往下淌。看到杨贵妃的汗水打湿了衣裳,唐玄宗再也忍不住了,命令停止前进,出车休息。他携着杨贵妃的手走出车厢,战战兢兢,一下子老了许多。虢国夫人过来说道:“宫中也不准备招阳伞,这大的太阳,皇上如何受得了。”唐玄宗说道:“夫人别说了,这是上天对朕的惩罚。”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太子定计击杀杨国忠 军士胁迫逼死杨玉环3()
杨国忠上前为唐玄宗擦汗,太子李亨在旁边说道:“宰相怎么干起了太监的活了,父皇落到这步田地,你居首功啊。”杨国忠听了很不舒服,白了太子一眼,说道:“殿下说笑了,那胡羯有心反叛,他准备了十年,朝廷没有防范,才这样措手不及。到了剑南就好,皇上定能重整旗鼓,最终消灭叛军。”内心里在想,先让你神气一下,到了剑南看我怎样收拾你,还敢当着皇上的面和我理论。
李亨说道:“京城都丢了,到剑南能好吗?朝中的许多大臣都说,安禄山本来没有胆量反叛的,是你将他逼反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国忠内心怨恨,表面不动声色,当下陪着笑脸说道:“太子说笑了,那安禄山早有反心,怎么能说是我逼他反的呢?我只是早就看清了他的面目,经常提醒皇上,这不是我的错,应该说有功。”他瞅了一眼随行的百官,发现他们都带着异样的眼光盯着他,立时感到毛骨悚然,心中暗想,亡我的人不少,这一段路上要小心了,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和皇上一起安然到达剑南就是成功。
杨国忠的估计没有错,其时正是伏天,天气非常炎热,在路上行走肯定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那些军士穿着战袍盔甲,一个个汗流浃背。他们都是皇宫内的卫士,平时待遇很高,现在要吃大苦,一个个怨气冲天。
尤其是皇子皇孙、朝中大臣,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苦。所有人都将罪责放在了杨国忠的身上。国子祭酒李磷站在路边,裂着嘴喘着粗气说道:“杨国忠占据首席宰相之位,将国家搞成这样,应该杀头。”
黄门侍郎张倚说道:“发牢骚有个屁用,有本事向皇上上奏,弹劾杨国忠。我们俩联名上奏。”李磷说道:“没有用的,张垍兄弟在朝堂之上上奏多次,都被皇上驳了回来。有贵妃娘娘在,杨国忠就倒不了。”他左右瞅了一下,轻声说道:“要除掉他,只有指望太子殿下了。”
不想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站在他们的身后,听到两人的对话,恨不得立时杀了杨国忠。他知道有皇上护着他,正规渠道动不了他,遂起了谋杀之心。想起李辅国曾经找过他,旁敲侧击的说了许多话,要他与太子合作。内心里想,皇上宠爱贵妃娘娘,杨国忠胡作非为。这样下去,大唐难保。只有用太子作为靠山,用非常手段,除掉杨国忠。事后有太子出面说话,可保无事。
陈玄礼以保护唐玄宗和杨贵妃为名,走到唐玄宗的旁边。靠近太子说道:“叛军已经出了潼关,我们行动太慢恐怕被他们追上。”杨国忠巴不得一步走到剑南,立即说道:“请皇上起程。”陈玄礼趁机用眼神与李亨交流,李亨也用眼神告诉他,找机会商榷,要从长计议。两人心照不宣,有了某种默契。
朝廷迁徙,大都是皇室成员和朝廷的文官,这行人养尊处优惯了,平时很少出过京城。进皇宫都是坐轿。从来没有走过远路,这样大热的天,何时吃过这样的苦,行动十分缓慢,走了三天才到咸阳。
士兵们携带的粮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再说那些王公贵族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现在只能粗茶淡饭,如何受得了。高力士分派几个太监去找地方官筹些粮食,同时弄些好吃的来为皇室的人开开味口,没有山珍海味有酒有肉也行。没想到出去的太监一个也没有回来,连同地方官也跑得一个不剩。唐玄宗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朝廷离开京城,不是出访而是逃难,没有人向往,已经失去了主宰的威严。
晚上所有的文武百官以及皇室贵族都与军士一样吃着窝窝头,喝着小米稀饭,唐玄宗和杨贵妃也不例外,人们的心中又压上了一层铅,有些人已有离开朝廷的想法了。
太子李亨终于找到机会,借故离开唐玄宗与陈玄礼聚到了一起。他们找到一处比偏僻的地方,商谈大事。陈玄礼说道:“祸害不除,民心不稳,军士不出全力,当务之急是要除掉祸根。”
李亨说道:“祸害机警得很,不离父皇身边,我想办法让他离开父皇,你做好准备,抓住时机一击成功。”他们所说的祸害指的是杨国忠,因为是密议,不提姓名最好,彼此照心不暄是最稳妥的。
陈玄礼说道:“殿下只要让祸害单独一人行动,离开皇上的身边,我马上去做将士们的工作,保证万无一失。”李亨想了想说道:“除去祸害,将军有何打算?”他是在试探陈玄礼,准备大干了。
陈玄礼楞了一下,随后说道:“我听太子的,以太子的马首是瞻。”他没有想那么多,只想尽快除掉杨国忠,其他的事没有去考虑,对太子的提问没有准备。
李亨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朝廷不能去剑南,要阻止皇上幸蜀,否则大唐将退出历史舞台。”陈玄礼说道:“我本人非常赞同这样,但是对皇上不能过急,只能劝说,不能强制。”
李亨拍了一下陈玄礼的肩膀,深吸一口气说道:“你说得对,对父皇只有归劝,相信他老人家会以社稷为重的。”
陈玄礼召集护卫的高级将领一起商量,他深沉的说道:“现在天子震荡,社稷不守,许多人肝脑涂地,百姓陷于水火之中,这一切都是奸相杨国忠所致!我欲诛之以谢天下,大家以为如何?”
众将官一致回答:“我们很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没有人为头,现在将军的说法正合我们的意愿,只要能除掉杨国忠,事情过后,我们愿意承担一切罪责,只要能成功,就是死了也愿意,请将军下令立刻行动,我们全力以赴。”
陈玄礼说道:“那斯机警得很,出京城以来,从没离开过皇上的身边,不好下手,大家作好准备,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能杀掉那斯,而且不惊动皇上,大家只管行动,所有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第二天迁徙的人群进驻马嵬驿①,连续几天的赶路,大家都疲惫不堪。尤其是负责保卫的将士,他们穿着厚实,顶着烈日,在酷暑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奔行。又热又累,许多人已有中暑的症状。更不能忍受的是没有食物,军士们闹哄哄的,陈玄礼极力控制局面,不让其酿成动乱。
注①唐朝地名,朝廷行军休息的馆驿,位于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处。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太子定计击杀杨国忠 军士胁迫逼死杨玉环4()
没有食物,与朝廷一起迁往剑南的吐蕃使者不愿意了,这些人野蛮得很,吵着闹着抢要食物。
陈玄礼走到唐玄宗的住所,跪下说道:“启奏皇上,吐蕃使者没有吃的,十分不满,不服从护卫人员的管制,正在那边闹事,臣等一直压制着,但他们甚是不服,非要来这里见皇上不可。臣怕惊扰了皇上,特地来报告。为了平息吐蕃使者的情绪,臣建议请杨丞相去安抚他们,如果让那些不懂礼法吐蕃使者跑到皇上这里来,将惊扰圣上。”
杨国忠不敢离开皇帝,立即说道:“这点小事让韦丞相去就可以了,几个吐蕃使者也用得着我去安抚吗?”
唐玄宗正准备发话,太子李亨突然抢着说道:“朝廷到了剑南,与吐蕃的关系尤为重要。吐蕃使者不好应对,韦丞相去了也顶不了事。为了搞好与他们的关系,还是杨宰相去比较合适。”
在处理朝中事务时,太子从不说话,今天突然进言,唐玄宗觉得应该给他面子,必定他自己已经老了,虽说他不愿将权力交出去,但他们必定是父子,关键时刻依靠儿子肯定比其他任何人都强。他看了李亨一眼,微微一笑,对杨国忠说道:“吐蕃人不好对付,国忠跑一趟吧,速去速回。”
杨国忠楞了一会,他已经看到激动的军士在那里骚动,担心有危险,便对皇帝说道:“陛下,吐蕃使者不过要些食物,韦丞相能办好,臣还是陪同陛下,保护陛下的安全。”
李亨说道:“杨宰相胆子不小啊,圣旨也敢违抗,眼中还有皇上吗?现在还没有到剑南,就敢欺君了。”这话很起作用,唐玄宗狠狠的盯了杨国忠一眼,在他的潜意识里,对杨国忠的行为已经有了防范。
杨国忠本想不去,但没办法,现在还没有到剑南,没有军权,控制不了军队。更怕唐玄宗突然改主意,就只有忍耐顺从,起身走出了皇帝的身边。
杨国忠当然知道当前的危险,带着长子大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以及几个亲兵,骑马去吐蕃使者的馆舍。刚刚走进驿站西门外,就被吐蕃使者堵住了他的马头,二十多名吐蕃使者向他要饭吃。
突然有人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军士中跟着大喊起来;“杨国忠反叛了,杨国忠反叛了。”紧接着众人大声呼叫,负责保卫军士也集中过来。他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将杨国忠一群人包围了。
杨国忠大惊失色,知道有人要害他,策马向外跑,企图回到唐玄宗的身边。禁军勇士张小敬骑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