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怜这些胡人勇士,叛军的精英,遇上了这两个小杀星,竟然成了俎上之肉,毫无反抗之力。叛军追兵受到迎头痛击,不敢再行追赶,唐军很顺利的进了上党城。
陆荣荣向程千里要方岚,程千里很想将他们留在军中,但陆荣荣思念方岚甚急,无论如何也要去找他。万般无奈之下,他对陆荣荣说道:“经多方打听,方岚已经去了洛阳,那里是安禄山用兵的主战场,混乱异常,如何找得到。你们在军营里住着,我派人为你们打听。”
“谢谢”陆荣荣当即向程千里道谢,有了方岚的消息,她一刻都不能等,不等对方回答,就出了程千里的帅府,带着张冲,直奔洛阳。程千里眼巴巴的望着他们离开,不住的摇头。
中使冯神威风尘仆仆到了灵武①,朔方镇左兵马使李光弼出来迎接,带至堂上。对冯神威说道:“安思顺元帅应诏进京未还,光弼总领朔方事,中使大人有事可对光弼讲。”
冯神威没有理会李光弼的问话,生硬的对他说道:“郭子仪在何处?速来这里。”李光弼说道:“右兵马使坐镇平凉郡②防御吐蕃,在前线对敌不在灵武。节度使进京这段时间,军镇的事由光弼负责。”他再一次强调他现在代理节度使。
注①:唐朝地名,今宁夏灵武西北。
注②:唐朝地名,今甘肃省镇原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部。
第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子仪上奏折 常清撤职仙芝守潼关(二)()
冯神威看了李光弼一眼,一本正经的说道:“迅速派人调郭子仪来灵武,朝廷有旨传达。”李光弼心中不快,但就官职而论,郭子仪排在他的前面,不敢违抗,对冯神威说道:“是,请问安思顺元帅什么时候回灵武?”
“安思顺已经当上了户部尚书,不来灵武了。”冯神威回头看了李光弼一眼说道。李光弼立即意识到圣旨的内容与新任节度使有关,内心盘算,安思顺调任尚书,朔方节度使的位置就空出来了。现在朝廷派中使来传达圣旨,一定是宣布任命节度使的人选。冯神威要郭子仪来灵武接旨,节度使一定是他的。我和郭子仪同为朔方副节度使,论年龄我还不到五十岁,正是干事的年龄。而郭子仪已经年过六十,已经到了退休的时候了。论才能,我不比他差,为什么用他?我早就盯着朔方节度使的位置,想一展宏图,不想竟然让郭子仪抢了去。
他内心有些痛苦,心里酸溜溜的。但冯神威指名要见郭子仪,他只好立即派信使去九原通知郭子仪。接到李光弼的速回朔方,有圣旨传达的紧急传信,郭子仪立即骑上快马,一路飞驰,回到灵武,直接进了帅府。
冯神威见郭子仪匆匆到来,马上从身上掏出黄绢,大声念道:“郭子仪接旨。”郭子仪顾不得鞍马疲劳,立即面向长安跪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现任命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担任朔方军镇节度使,总管朔方军镇的军务。钦此﹗”
“吾皇万岁,万万岁。”郭子仪在地上规规矩矩的磕了三个响头。这是实心实意的,能做节度使是他一生的追求。现在达到了,当然是出自内心的欢喜。
冯神威说道:“郭元帅,皇上将朔方镇和防御吐蕃的担子交给你了,希望你不要辜负了皇上的希望,守好边疆。现在安禄山的叛军已经过了黄河,一路势如破竹,已经占领了东都洛阳。朝廷正在全力围剿,你如果有好的建议也可以向皇上奏报。”
郭子仪说道:“请中使大人转呈皇上,我郭子仪肝脑涂地,难报君恩,我一定尽心竭力当好差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送走冯神威之后,郭子仪心潮澎湃,他万万没有想到,花甲之年,皇上会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接替小他十岁的安思顺,竟然当上了主宰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自从在武举考试中,他力压群英,中了武进士以来。在与突厥、吐蕃对阵的西北战场上,南征北战三十多年,虽然作战勇猛,也在不断升官,但并不显赫。在同龄人中,他不算特别出色,只能算次一等的,以致许多年龄比他小的后起之秀都升到了节度使的位置,他还不能主宰一方。直到去年,才被任命为天德军使,兼平凉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坐镇平凉郡防御吐蕃。
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跟随比他小十岁王忠嗣,始终兢兢业业。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养子,十几年前就成了四镇节度使。他深得王忠嗣的器重,跟随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但王忠嗣在八年前遭李林甫陷害被贬,不久就病逝了。
他不喜欢巴结权贵,没有人为他在皇帝面前说话,能够做到九原太守,凭的就是他的能力和战功。
这次朝庭能够任命他为排在全国前三位的军事重镇的主官,应该得利于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如果与以前一样,朝庭能够控制局面,军队的作用只是征服外族,保护边疆地区唐朝的利益。他不可能顶替小他十多岁的安思顺,成为朔方节度使。也就没有后来二十多年的出将入相的政治生崖,成为中国历史上力挽狂澜的大忠臣,大英雄。
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能冲锋陷阵,而且阵法娴熟,指挥若定。为人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虽然没有象皇甫惟明、王忠嗣、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那样屡建奇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但也是战功累累的善战之人,曾经在王忠嗣的指挥下,大败契丹的迪辇俎里。
他走进帅府,感到重任在肩,思索着未来。公孙琼岩进来道贺,这位四品裨将一直跟着他,关系很不一般。走到帅案前对他说道:“元帅临危受命,很不一般。我估计朝廷平叛遇到了麻烦。不然的话,这朔方节度使的头衔,不会落到元帅的身上。”
郭子仪起身,笑着说道:“你说的没错,现在是非常时期,朝廷是内忧外患。听冯大人的口气,高仙芝封常清在平叛前线吃了败仗,现在退守潼关。我们朔方军镇,一方面要防御吐蕃人的攻击,另一方面还要保护京城。你跟我多年,到时候要挑大梁哟。”
李光弼也来了,他虽然心中不服,但圣旨已经下了,他也没办法争了,上前表示祝贺。接着仆固怀恩也来了,来帅府道贺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大喜事,高级将领都想巴结一下。帅府越来越热闹,一直闹到很晚才散场。
回到家里,郭子仪也不多话,吃过晚饭后,便进了书房。夜已经很深了,郭子仪还在书房思考,郭晞走了进来。
郭子仪板起严肃的面孔说道:“三更已经过了,怎么还不睡?”这是他对待子女的一贯作风。郭晞笑嘻嘻的说道:“父帅不是也没睡吗?我和您一样,没有睡意。”在郭子仪的八个儿子中,老三郭晞最象他的父亲,深得他的喜爱,总是将他带在身边。
今天朝庭来了诏书,郭晞也同样兴奋。他靠近郭子仪说道:“平日里,您总是在孩儿面前夸耀,虽然武艺出众,且有满腹经纶,但是无人赏识。现在机会来了,可以大展宏图了。”
郭子仪深沉的说道:“太晚了,朝庭现在缺少良将啊,不然的话,也不会用我这花甲之人哪。你最合我意,说说你的看法。”郭晞说道:“不晚,现在正是用武的时候。现在封常清在黄河边上打了败仗,没有阻住安禄山的攻势,退守潼关。父帅向皇上申请,带领朔方军从山西进攻河北,帮助封常清反击,两边同时对安禄山形成夹击之势,然后直捣蓟城,如果能先一步攻下蓟城,就可抢到头功,便能出将入相。”
“嘿嘿,”郭子仪轻笑一声说道:“出将入相,年轻人真会做梦,且不说高仙芝、封常清,他们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就是哥舒翰、鲁炅等人都比你父亲强,为父虽然有才能,但没有机会。还是安安心心的做好这朔方节度使,不要急着出头,要知道出头的檐子先烂。”他嘴上虽然这样说,但他内心之中已经燃起了希望。
第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子仪上奏折 常清撤职仙芝守潼关(三)()
郭晞说道:“父亲不要嘴硬,你此时的心口不一,说的不是真心话。”郭子仪说道:“不要只说大话,要有实打实的理由,我一生谨慎,从不巴结权贵,虽然没有别人显赫,但也十分安稳,没有大起大落。”
郭晞说道:“乱世出英雄,现在安禄山将大唐盛世扰成了乱世,是英雄用武之时候,有才能的人终会脱颖而出。父亲年纪虽大,但身体好,体格健壮,正是施展才能的好时机。”
郭子仪看了郭晞一眼点头说道:“说得有理,哥舒翰现在家养病,王承业去太原主管东线的防务。此人才能平平,好大喜功,很难抵挡安禄山铁骑的进攻。要不了多长时间,皇上会另派人选,从朔方镇调兵是最佳选择。”
郭晞顺着他的话题说道:“我们不能等,争取主动出击,如果能得到皇上的恩准,直接进军山西,攻击蓟城,是最佳之策。”停顿一下,见郭子仪听得认真,便继续说道:“父帅要作好准备,直接向皇帝上表,东进平叛,与安禄山一决高下。”
郭子仪在书房中来回度步,这是他思考问题的习惯,郭晞也没有打扰他,在一边静静的站着。虽然三更早就过了,父子两人却表现得异常兴奋,全然没有睡意。缓慢的脚步终于停下来了,郭子仪突然抬头,双眼精光暴射,迅速走到书桌前,提笔伏案巽写奏折。郭晞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俏俏的退出了书房。
天刚蒙蒙亮,唐玄宗就到了宣政殿,他坐在高堂之上,看到台下跪满了紫袍、绯袍的大臣,深有感概。大手一挥说道:“众位爱卿平身。”
“谢皇上恩典。”众大臣齐声说道,齐刷刷的站了起来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唐玄宗扫了众人一眼,大声说道:“众位爱卿,就在昨天,那胡羯带着叛军,进了东都洛阳。十天时间,占领了整个河南。叛军如此猖獗,朝廷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候了。百姓受苦,朕忧心如焚。大家有好的计策都献上来,只要能快速剿灭叛军,将那胡羯正法,朕一定采纳。”
朝堂之上,一下子骚动起来,大臣们的脸色都变了,有的胆战心惊,身子发抖。有的窃窃私语,谈虎色变。杨国忠上奏:“启奏皇上,高仙芝其实是一个草包,领兵出京抵抗叛军十天,竟然让叛军占领了河南,看来他是徒有虚名。臣奏请皇上撤换他的职务,封常清大败,应该军法从事。”
礼部尚书苗晋卿上奏:“叛军的气势太盛,一路推进势如破竹,他们占领洛阳之后,必定攻击京城,撤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谁能领兵阻挡?杨丞相逼反安禄山,臣上奏,皇上派杨丞相去阻挡叛军。他只摆首席宰相的威风,呈一时之气,激安禄山反叛,出了大事就躲起来了那可不行。”
杨国忠上奏:“启奏皇上,苗尚书担任太守时与安禄山打得火热,臣上奏皇上任命他为陕郡太守,去阻挡叛军。”
唐玄宗很不高兴,大声说道:“众位爱卿,有好建议,就大声说出来,不要互相诋毁。”朝堂一下子静了下来,大家都没了主意,一个个都低着头,一时之间没有人出来上奏。
张均看了看坐在前面的杨国忠、韦见素等人一眼,出班上奏:“启奏皇上,叛军一路向南进攻,其势甚盛。臣再次奏请太子殿下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大军剿灭胡羯。”
杨国忠立即上奏:“起奏皇上,荣王挂帅并没有不当之处。主要是封常清高仙芝无能,畏首畏尾,不敢与叛军正面交锋。以至朝廷的军队士气低落,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要换掉这两个主将,平叛指日可待。”
裴宽上奏:“启奏皇上,安禄山一路南下,十日之内攻克陈留、荥阳和洛阳,自身的损失也不会小。叛军一定会休整一段时间。加上大年将近,军士都要过年,因此还有时间布置,重新组织围剿。臣奏请让安思顺接替封常清,担任先锋,到前线破敌。”
安思顺有自知之明,不敢与安禄山交兵,出班上奏:“启奏皇上,叛军占领洛阳之后,将向四面扩张,臣猜测长安和南阳襄阳两个方向将是他们的重点。京城方面不但要守住潼关天险,还要注意北方,防止叛军绕道上郡,袭击长安。臣现在没有带兵,不便与叛军交手。”
杨国忠说道:“启奏皇上,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哥哥,嫌疑太大,不能领兵。臣认为,南阳方面是重点,鲁炅已经动身,调动兵马前去阻挡叛军。再派一名将军守住潼关,叛军受阻,必出内乱,到时不攻自破。”
太子少师陈希烈出班上奏:“启奏皇上,现在叛军势大,已经有燎原之势。朝廷招兵平叛,两军对垒,多少兵将要血撒战场,多少百姓有流离失所?臣奏请与安禄山讲和,以减少百姓的苦难。”
杨国忠立即说道:“启奏皇上,陈希烈用心不良,他这是在纵容叛贼,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朝廷占有绝对优势,怎能与那胡羯讲和?”
国子祭酒李麟上奏:“启奏皇上,安禄山反叛是以清君侧为名,而且假借皇上密旨,许多将士受了蒙蔽,许多百姓也跟着受骗。臣奏请皇上下一道诏令,撤销杨国忠之职,用以正名。那些受骗上当的将士就会反戈一击,叛军不攻自破。”
杨国忠跪到堂下,高声说道:“启奏皇上,那胡羯早有反心,他起兵之后,一路势如破竹,说明他准备充分。臣早就看穿了他的诡计,在皇上面前揭露了他的阴谋,所以叛贼对臣恨之入骨,编造谎言。臣对皇上一片忠心,天日可见。李麟一派胡言,企图至臣于死地,请皇上明鉴。”
唐玄宗知道李麟说的是真,如果撤了杨国忠的职,安禄山就没有借口了,平叛要容易得多。但杨贵妃护着他的哥哥,为了杨贵妃,他宁可国家受累百姓遭殃。他挥手说道:“国忠起来,你的忠心朕难道不知吗?那胡羯虽能得逞一时,但纸是包不住火的,日久自明。”
张垍上奏:“启奏皇上,叛军占驻洛阳与朝廷分庭抗礼,朝廷要快速剿灭叛军的想法很难实现,因此要作长期围剿的准备。臣奏请让嗣虢王李臣领一路军出上郡增援云中,进击叛军老巢蓟城。奏请灵昌郡太守嗣吴王李祗为河南节度使,统领东线军队,一方面防御叛军东进,一方面扩充军队配合南阳的鲁炅进攻陈留,压缩叛军。”
第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子仪上奏折 常清撤职仙芝守潼关(四)()
对张垍的奏折,唐玄宗比较满意,当即表态:“准奏,中书省拟旨,通告全国,朕与胡羯势不两立,各个军镇、郡、县的节度使、太守、县令,迅速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就地抗击叛军。谁拿到胡羯的人头,封为平安王享受一品官位。任命嗣吴王李祗为河南节度使,总管东线平叛事务,嗣虢王李臣进宫见朕。”宣布之后立即站了起来。在朝堂上坐了两个多时辰,他有些支持不住了。
高力士立即上前宣布:“退朝,众位大臣有本请到紫辰殿单独上奏。”唐玄宗走后,群臣向殿门拥去。中使刘奉庭走到杨国忠的身边,上前讨好他说道:“高将军让我去传达皇上的口谕,让李巨进宫见驾。”
李巨是张垍推荐的,杨国忠颇有反感。停下脚步,脸色一正,瞟了他一眼说道:“一个小孩子家,能有多大的作为,用得着这样急匆匆的去吗?张垍上奏抢功,用一个小孩子来抗敌,成得了事吗?”刘奉庭一下子楞住了,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