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世风波-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屋住就很满足了。”

    进了大门,里面的人不少,大人在做事,小孩在旁边玩耍。张老汉将马拴的马厩里,上了草料,回到屋里对田乾真说道:“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全家十二口人,我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是身体健壮,不弱于小伙子。所以现在还是我来作主。我一共养了十个小孩,夭折了三个,留下了四男三女。大儿子、二儿子,大姑娘、二姑娘已经结婚。我最自豪的是,两个儿媳已经为我们家添了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后继有人。为了他们,我还得拼上一把,积攒钱财,买地盖房。”

    张老汉是好客之人,见有客人到来,不断的介绍他家的情况,喜洋洋的笑得合不拢嘴,吩咐老伴杀鸡、沽酒做好吃的。他的大孙子跑到他的身边,他一把抱起来说道:“虎子,晚上有鸡腿吃,喜不喜欢。”

    虎子说道:“鸡腿给妹妹吃,虎子吃鸡翅膀,吃了已后飞起来。”“好好,飞得远远的才有出息。一边去玩吧。”

    放下孙子,张老汉对田乾真说道:“这是我的大孙子,前天过的四岁生日,挺逗乐的。农家的孩子,就希望他有力量,取名大虎。指望他将来有力气,出人头地。”

    田乾真想起了儿子田惟军,附和着说道:“长辈都希望小孩有出息,虎是山林之王,本领大着呢,将来不可限量。”张老汉说道:“见笑,见笑,乡下人可没有这样的见识。”

    两个媳妇帮着婆婆忙了好一阵子,一桌酒菜就做好,鸡啊,蛋啊,腊肉等乡下的高档菜,上了满满的一桌。酒过三巡,张老汉的话匣子打开了。他对田乾真说道:“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做农活的,男人会耕田,种的庄稼比别人的好。女人会纺织,织出来的布既漂亮又牢固。这是家传的,别人羡慕也不会外传。”

    “我相信,这与我们练习武艺是一个道理,有的人练习了一辈子,但由于师父不行,始终不能窥见上乘武功。有的因为师承好而一举成名。”田乾真附和着说道。

    “关键还是要世道好,如果是兵荒马乱的,再会种田也种不出好庄稼,逃命要紧啊。我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去当兵的,我宁可多交税,也不愿让他们到军队去送命。”

    张老汉说话时在沉思,似乎有种记忆使他刻骨铭心。田乾真说道:“现在是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正是你们这些有手艺的人的好时机。”

    张老汉猛然将一杯酒倒入口中,夸张的咽下之后,张嘴说道:“太平盛世好啊,能安心的种庄稼,虽然累一些,也有盼头。如果是兵荒马乱,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再大的基业也会毁于一旦,再会种田也维持不了生计。我的老家本来在江南临安一带。一百多年前的家道很好,靠着祖上种田的本事,积攒了很大的家业,小时候爷爷对我讲,那时候祖上有千亩田产,富甲一方。一场战争,家人死伤尽。我爷爷的爷爷只身从江南逃到了这里。开始给地主做长工混日子,历经两代,到了我爷爷的手上才挣了点家业,开始租种地主的田地。我父亲勤勤恳恳一辈子,想制些田地,到死也没有实现愿望。我拼了三十年,靠会种田的本事,挣下了这份家业,日子好过多了。”

    田乾真说道:“安居乐业不容易啊,一场战乱过后,要毁掉多少好东西啊,几代人积攒的家业,一下子就毁掉了。要重新恢复,要几代人奋斗,花百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目的。而且很多人家败之后,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社稷安稳才是百姓之福啊。”他有感而发。

    张老汉不知田乾真的心事,撇了他一眼说道:“你不像一个走江湖的侠客,但说的话还很中听。我家人口不断增加,税收也不断增加,每人每年一贯钱的人头税我从不拖欠。眼下又加了经营税,纺纱织布从前是不收税的,现在要收税了,如果手艺不好,就要赔本。有些家庭都不敢纺织了。我们家还行,虽然没有从前赚得多,还是能赚一点。但是日子就没有前几年那样过得很顺畅,集市里埋怨的人越来越多。经常有人逃税,我很规矩,所以得到里正的表扬。”

    “看得出你的家境不错,在村子里应该算是很富裕的,种田能到这样的地步,很不简单啊,我很佩服。”田乾真说道。张老汉很高兴,就像遇到故人一样,对他说道:“世道是好,只是与前几年比,物价涨了许多。盐、布等物品越来越贵,普通人家都买不起了,有些人都怪那些做买卖的商人。为这事,我专门去问了一个相好的做生意的朋友。他说‘不是我们做生意的黑心,而是朝廷的税在往上加,不涨价就得赔本,赔本的生意谁做啊。’我也了解了许多地方,说是要打仗,朝廷需要钱,不增普通百姓的税,只增有钱人的税。唉,这羊毛出在羊身上,有钱人不会亏本,还不是让老百姓来分担。”

    田乾真说道:“前不久的确打了一场大仗,朝廷大胜,已经收拾了不懂规矩的契丹,今后没有大的战事了,物价会平稳下来的。”“我也听说过,这就好了,老百姓有好日子过就好。”张老汉不停的劝酒,而且不断的向自己的杯子倒酒。主人热情,客人当然高兴。两人好像十分投缘,不停地传出风趣的笑声,而且酒到杯干。

第八十七章 跟踪中使农夫话种田 偶知事态夜探宰相府(三)() 
一  酒足饭饱之后,张老汉带着田乾真去睡,走进睡房。只见一个大炕,占据了一整个房间,足有二丈多长,并排摆着六个铺位。张老汉说道:“乡下农家。没有单独的卧室,一家人睡在一起。你走大地方的人,就只有将就一些了。”这时夜已经很深了,然而炕上只有三个小孩在上面熟睡。张老汉上前亲了三个孙子一下,将中间的隔帘子拉上。

    田乾真说道:“你的儿子媳妇到另外的地方去了啊,这真是太麻烦你们了。让他们来睡吧,我不用床也行,给我一间空房就行了。”张老汉对田乾真说道:“那怎么行,你现在是我的客人。我们先睡,他们还要忙一阵子。家大人多事情多,男人要整理工具和纺织印染中的粗重活路,女人纺纱织布。我家现在有两匹马,一头骡子,一辆简易马车,一套农具。还有一个染缸,一台织布机,四辆纺车,加上这套住房。种田、纺织的工具已经够了,这是我们三十多年日夜操劳的全部积蓄。现在缺的是土地,为了买地,一家人都豁出去了,租种了五十亩地,一年要纺织三百斤棉花。要做好这些事情,晚上就得忙活。”

    田乾真生活在员外之家,从未干过农活。看到这一家人为了生计,辛勤劳动,才知道吃的穿的来之不易。他从钱袋中拿出十贯钱,放在枕头下面,他怕张老汉拒绝,只好偷偷的给他们。第二天一早,就骑上枣红马继续上路。

    李岘被贬之后,京兆尹的位置空出来了。张渐一直觊觎这个位置,走进中书省对杨国忠说道:“控制京城的安全保卫,就控制了官员的行动。因此京兆尹一职至关重要,丞相一定要握在手中。”

    杨国忠从座位上站起来,笑着对他说道:“你不来我也要去找你的,这次让你如愿以偿,我昨天就向皇上上奏了。今天让吏部推荐,三省复议之后,正式上奏。不过翰林院的事,你还要担着。”

    张渐走近杨国忠的身边说道:“感谢丞相,翰林院就那么点事,轻车熟路,容易得很。不过也要给我配一个比较强的帮手,我好有时间为丞相出谋划策。”

    杨国忠做了一个让坐的手势,重新坐到位置上说道:“这个很有必要,朝廷的官员也应该挪动一下了。有些位置要调整一下。”

    正在这时,杨暄进来了,笑嘻嘻的说道:“老爸,给我也调一下位置吧。”杨国忠说道:“户部侍郎管人管钱管粮,多重要的位置,别人想去还去不了,那里还有更好的位置啊。”

    “位置可以不调,品级要动一动。上朝的时候,穿紫袍的官都在我的前面。皇上上朝本来就少,加上我在后面,从来都见不着他,永远也没有机会得到他的重视。”杨暄走到杨国忠的向前说道。

    杨国忠台眼看了杨暄一眼,正色说道:“看看你这德性,还想做尚书?有人在我的面前告状,说你整天在酒店里与人玩樗蒲,不在衙门的办差。”“那个不长眼的乱嚼舌头,在我背后说我的坏话。到酒店里玩樗蒲是有的,那是你安排的,要通过崔光远了解太子的情况。想不到成了这些人的把柄,这可不是我的错。”杨暄气冲冲的说道。

    “坐下吧。”杨国忠说道:“谁让你不注意场合,不知柬检,大摇大摆的这样做,如果没有老子护着,你这侍郎早就没了。说说崔光远跟你说了些什么?”

    杨暄摸了一下脑袋说道;“他说太子很郁闷,头发已经白了许多,没有与朝中的大臣来往,平时与张良娣一起下棋。”张渐说道:“崔光远做过十多年的万年县令,对京城很熟,就让他做京兆少尹。丞相以为如何?”

    “让崔光远做京兆少尹,谁来做左庶子,太子不能忽视,他是将来皇位的继承人。”杨国忠挪动身体,面对张渐说道。杨暄说道:“裴冕不错,在户部做郎中非常出色,而且对人很忠诚,又有能力,就让他做好了。”

    “好吧,既然你们认为他们不错,就把这两人列入进去吧,”杨国忠看了杨暄一眼说道:“户部尚书裴宽,可是老资格,不好动。”杨暄说道:“裴宽倚老卖老,在户部摆资格,平时对父相也不太尊敬,早就应该换换了。”

    杨国忠说道:“皇上对这些老臣很重视,不好免他们的职,也没有他们合适的位置,不好办啊。本来让你担任侍郎,就是让你主持户部的工作,将裴宽架空。但你不愿担责任,他好象越干越来劲。要动他,皇上不会同意。”

    “此人年老力弱,给一个闲散的职位他做就行了,我们这此年轻人不能老是这样等着。我干侍郎已经一年多了,他不退我怎么上啊?”杨暄不屑的说道。

    “这事我放在心上,由吏部统筹考虑,你们不要在外面乱说,事情没做宣扬出去不好。虽然皇上对我信任,但朝廷中反对我的人也不少,不要让他们抓到把柄。”杨国忠手一挥,示意他们出去。

    吏部的上奏的官员调整方案,中书省签了字,报到了门下省复议,张倚看过之后对韦见素说道:“又是一个大动作,杨暄做户部侍郎都不称职,还要晋升户部尚书,就因为他是杨国忠的儿子,李林甫也没有这样明目张胆。”

    韦见素看过之后,直接去了中书省,杨国忠热情的说道:“派人送来就可以了,宰相亲自送过来,经当不起啊。”韦见素说道:“门下省意见很大,如果要报到皇上那里,只有签反驳意见。那样不好,因此来与你商量一下。里面的人作些调整,让吏部重新起草奏折,你认为如何?”

    杨国忠的脸拉得老长,不高兴的说道:“在皇上面前举荐你,而且还保了你,这点事情就商量不过来。”韦见素说道:“门下省的人多,他们意见很大,平息不了,他们要向皇上上奏折,是我将他们拦住了。尤其是对杨暄晋升尚书的事,差一点就翻了天了。”

    杨国忠脸色缓和了许多,说道:“安禄山的儿子很多年之前就是三品官,杨暄为什么不能做尚书了。”韦见素说道:“怒我直言,杨暄在侍郎的位置上,没有做出业绩,很多人都有意见,晋升尚书肯定通不过。我建议让他担任大常卿,这样我还可以向他们说说清楚。”

    杨国忠说道:“那就让他兼任太常卿,其他的人不能动。吏部的上奏明天再到门下省,你不能再作埂了。”

第八十七章 跟踪中使农夫话种田 偶知事态夜探宰相府(四)() 
一  唐玄宗的圣旨下了,崔光远向李亨辞行,李亨说道:“京兆少尹位置很重要,希望你继续当好差事。”

    崔光远说道:“在太子殿下这里当差,内心很舒服,真不愿意离开。但圣旨下了不去不行,我已经对裴冕说了利害关系,他虽然替杨暄做户部的差事,但并不是杨国忠的党羽,裴宽对他的评价很高。”

    李亨说道:“这些不是你操心的事,好好做好你的差事,其他的事,不要想得太多。”裴冕来了,与崔光远交接之后,正式上班。

    官员的调整都按照杨国忠的想法进行,唯一不能满意的就是安禄山没有进京。如果搬掉了安禄山,他在军界的威望就提高了,他这个首席宰相就做稳了。朝廷、军队都是他的人。到时即使是皇上驾崩了,太子登基仍然离不开他。他不由得对冯神威不满起来,而此时的冯神威还在从蓟城回京的路上。

    田乾真先到了长安,比冯神威提前了两天多的时间。他并不急,下榻在皇宫附近的兴隆客店。这是一个非常豪华的大客店,许多来京城办事的地方官员都住这里。这样也可以探听到许多皇宫内的消息,很适合他这次工作内容。

    当天晚上,田乾真去皇宫探听。三丈高的城墙对他不是障碍,轻而易举的进入了皇宫。然而进入之后他就发现,有三个武功高强的守卫人员跟在他的周围,秘密的监视他。这三人的武功很高,足可以称得上江湖中的超一流高手,与田乾真相比,稍逊一筹,但三人联合对付他绰绰有余。

    他现在才真正认识到,皇权的至高无尚。这样的武林高手,比那些江湖中独来独往的江湖门派掌门人还要胜出一筹,他们甘心愿意在皇宫中当一名卫士,只能说明帝王的神圣不可侵犯。

    田乾真没有动,那三人似乎也知道碰上了绝顶高手,他们伏在暗处,也没有动作。田乾真不愿节外生枝,暗地里退出皇宫。那三人也没有追赶,留在宫内坚守岗位。双方似乎都很默契,不愿纠缠。

    第二天中午,田乾真在餐厅里用餐。餐厅里的饭菜档次很高,山珍海味样样俱全。田乾真没有太多的食好,点了牛肉、羊肉,加上一盘饺子,便大吃起来。忽然,包房中传出了他想听的声音。

    那是来京城办事的地方官宴请京官,他们吃得高兴,酒已经有了七八分醉意。因此,话也多了,不管能说不能说,都在向外表现。

    一人说道:“辅璆琳被处死,你们知不知道?”另一人说道:“都过去几天了,满城人都知道的事儿,吴大人还把它当新闻。”吴大人说道:“宋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辅璆琳的死与安禄山有关。”

    又一人说道:“你那其二也不是秘密,辅璆琳是受了安禄山的贿赂被杀头的”吴大人说道:“郑大人说的是实情,事情的来龙去脉你们知道吗?今年四月安禄山遣副将何千年上奏朝廷,请求为一百多名立了战功的将军升职,皇上想准奏。宰相杨国忠、韦见素上奏皇上,认为安禄山上报的人数太多,而且大部分是蕃将,不宜批准。韦见素认为少量的提拔一些人是可以的,但杨国忠认为安禄山拥兵自重,不受朝廷节制,已有反相,不同意提拔军官。皇上并不相信,但皇上虽然不相信,他还是担心安禄山手中的十几万军队。同意起草调安禄山进京的制书留而不发,暗中遣中使辅璆琳以送柑子为名,去蓟城观察安禄山动静。辅璆琳回来后,大谈安禄山竭忠奉国之事。皇上相信了,遂烧掉了制书草稿。”

    郑大人说道:“皇上并不放心,又命给事中裴士淹宣慰河北,裴在那里呆了一月有余,回来后也没有奏明皇上。”

    吴大人说道:“裴士淹没有向皇上奏明,私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