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卧在床上,向丞相请假。”
工部侍郎苗晋卿,不买杨国忠的账,杨国忠怕他向唐玄宗说出没有去郡县考察的实情,那样就捅了炉子。如果让唐玄宗知道欺骗他,即使有杨贵妃保他,他的首席宰相也做不成了。情急之下,他对高力士说道:“章仇尚书年纪究竟是大了,下一趟郡县,回来就病了。我一人随将军一起进宫。”
杨国忠跟着高力士的身后,急匆匆到了紫辰殿,还没有跪下,唐玄宗便追问:“水灾的事怎么样啊?严重吗?哪些郡县受灾严重,哪些郡县较轻?”
杨国忠这才谎了,他不了解情况,不敢乱说,趴在地上不敢抬头。“这样的大事,你敢不放在心上。”唐玄宗紧追一句。
杨国忠心想,‘自己答应了皇上要去郡县察看灾情,现在没有去,如果追究起来,那可是欺君之罪,没办法只得说谎了。高力士说皇上很担心,我就让你吃一个定心丸。皇上一高兴,就不会再追究此事了。’当即说道:“启奏皇上,长安城的雨下得大,下面的郡县下的并不大,今年虽然不是丰收年,年成也不差,没有受灾的地方。”杨国忠不敢说受灾,那样的说,唐玄宗进一步追问受灾程度、地方差别,他就无言以对了。
第七十九章 跳崖殉情绝壁得神功 副相免职灾年报丰年(四)()
唐玄宗说道:“朕不相信,这雨只落在京城,不下到郡县。你亲自到郡县去了没有啊?说来听听。”
杨国忠汗都下来了,他没去过郡县,但如果实说,这责任就太大了。按照朝廷的规定,首席宰相就做不成了。没有办法,只有谎话编到底。他反应很快,心想扶风郡不远不近,说谎不要紧。立即说道:“启奏皇上,臣去过扶风郡,那里的小麦都收上来了,产量比往年要低一些,但并没有受灾。”
“了解到情况就好,老百姓受灾,谁重谁轻官员一定要了解清楚,不然的话赈灾不能到位,容易出现不公,那样会引起动乱。”唐玄宗听了上奏,仍然不大相信,又叮嘱一句。
杨国忠说道:“臣亲自到田间了解,的确没有受灾,现在的雨虽然下得很大,但前一段时间没有下,小麦都收上来了。”
唐玄宗点点头说道:“既然爱卿做了调查,那就好,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工部上报,这雨还要下一段时间,水灾说不定就要发生,一定要把抗灾当着当前的大事来做。”杨国忠此时已经全身都在出汗,恨不得一步离开唐玄宗,掩饰内心的不安。低头哈腰,连连称是。
杨贵妃看到杨国忠额头上有汗,知道他内心很不好过,走到唐玄宗的身边说道:“皇上不要太过操劳,现在该轻松一下,我们对奕一盘如何?”唐玄宗看了杨国忠一眼,回过头来对杨贵妃说道:“郡县没有受灾,朕的心就安了。好,现在就轻松一下。”丢下杨国忠起身走了。
杨国忠出了皇宫,回到中书省,立即关上房门,长吸一口气。然后脱下官袍里面的内衣,拧出一滩汗水。他越想越害怕,如果唐玄宗还要追究,他的责任可就大了。为了不让唐玄宗疑心,他让宋昱到农民家中寻找好麦穗。
宋昱找了两天,好不容易找到几根没有腐烂的麦穗,拿着交给杨国忠。杨国忠很不满意,对他说道:“没有水灾地方生产的麦穗,怎么能是这样的呢?没有更大一点,更饱满一些的吗?”
“启禀相爷,几百里内没有好麦穗,到处都是烂麦子。关中地区受灾严重,没有比这更好的麦穗了。”宋昱指着麦穗说道。
杨国忠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夸张的吐出去说道:“给郡县发文,就说皇上十分担忧关中的水灾,为了让皇上安心,郡县不准上奏水灾情况,官府私下里赈灾,上报户部就行了。”
宋昱说道:“是以户部的名义下文,还是以尚书省的名义下文?请相爷示下。”“以尚书省的名义,措辞严厉一些,不要留有余地。”
杨国忠拿着麦穗到皇宫给唐玄宗看:“皇上请看,今年的麦子虽然长得不是很好,但并没有腐烂,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
唐玄宗信以为真,笑着说道:“这样就好,只要有收成,老百姓有饭吃,社稷就会稳定。”
实事并不是杨国忠所说的那样。下面郡县受灾十分严重。都准备向朝廷上奏折,请求赈灾。刚好接到尚书省的公文,都按住不上奏折。但受了灾不能不报,都向户部要粮赈灾。
杨国忠亲自到户部,户部尚书裴宽,不住的咳嗽,杨国忠说道:“裴大人老了,而且身体又差,我本想上奏皇上,让你休养一段时间。但想到你在朝中为官也不容易,这事就不让皇上知道,你暗地里休养,赈灾的事就交给侍郎杨暄。”
裴宽止住咳嗽,喘着粗气说道:“杨暄虽然能干,但拨粮的事十分烦琐,交给他一人,太辛苦了。要不要增加帮手?”
杨暄说道:“尚书大人说得对,就让户部郎中裴冕协助我,我再辛苦一些,完成任务也是应该的。”
裴宽说道:“侍郎很会选帮手,这样我也放心了。感谢丞相,我是有些力不从心了,但皇上的差事,还是要尽力完成。”
杨暄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裴冕,他自己仍然是悠哉悠哉。裴冕十分能干,将赈灾的事办到有条有理,下面的郡县得到支持,多数人都不愿多事,一段时间,没人向朝廷上奏水灾的折子。
扶风太守房琯亲自到田间考察,知道农民受灾严重。虽然也接到了尚书省的公文,可以开仓放粮。他认为这事很重要,有必要上奏给唐玄宗。便向朝廷上奏折,报告扶风郡十分严重的水灾情况。
杨国忠接到奏折,吓了一跳。如果报到唐玄宗那里,就等于否定了他向唐玄宗报告的无灾的结论。这可是大事情,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如果让唐玄宗知道他阳奉阴违,即使有杨贵妃保他,他这首席宰相虽然不至于丢掉脑袋,但坐牢是难免的。他可不能让这权力丢掉,放弃荣华富贵。
当下狠下心来,一不做,二不休,将骗局做到底。他将房琯奏折压住,没有上报给唐玄宗。张渐对他说:“郡县的奏折,这样压着不行,必须让房琯把奏折收回去,重新上报奏折,才能掩盖过去。不然的话,丞相有阻塞奏章的嫌疑,皇上追究下来,那可是死罪。”
杨国忠感到事态严重,立即派他的亲信,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带着御史台的人,到扶风郡调查。杨国忠授意他们不准说灾,要房琯收回上报的奏折,重新上报没有受灾的奏折。
窦华、郑昂到了扶风郡,直接进入太守衙门,房琯的以为是来赈灾的,亲自迎接。郑昂见面便说道:“你就是房琯,知罪吗?”
房琯说道:“下官不知。”郑昂说道:“你谎报水灾,欺蒙圣上,还说不知有罪。你好大的胆子,尚书省已经下了文案,不要向朝廷报灾。你还向皇上上奏扶风郡受灾严重。皇上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就是担心水灾,如果让皇上知道了郡县受灾严重。惊动了皇上,受到惊吓,你担当得起吗?”
房琯说道:“启禀钦差大臣,关中连续降雨,小麦都烂在地里无法收割,老百姓的确受灾严重。我如实奏报,并没有欺骗皇上。皇上年龄虽高,但见过多少大事,一个郡的水灾如何能惊吓了皇上?如果不报就是欺骗皇上,才是犯下大罪了。”
窦华说道:“杨丞相已经向皇上奏报,今年关中地区雨水虽多,但不影响收成,仍然是一个正常的年成。杨丞相是经过调查的,你的奏折与杨丞相的截然相反,所以杨丞相让我们来调查一番。现在就跟我们进京,到御史台去交待罪行。”
房琯傻眼了,他知道到了御史台,他的官帽非掉不可。弄得不好,脑袋都要搬家。呆立着不知如何是好。郑昂说道:“御史台是审查贪官的地方,你如果不想去,我可以网开一面,但你必须认错。”
房琯听了郑昂的话,知道对方并非真的要他去御史台,立即见风使舵,连忙说道:“下官知错,不知如何弥补?”
郑昂说道:“错在那里啊?”房琯战战兢兢的说道:“不该向皇上报灾。”窦华说道:“不想去御史台吗?”房琯说道:“下官不愿去御史台,请二位高抬贵手。”窦华说道:“那怎么办哪?你的奏折还在杨丞相的手上,他正等着我们的回话呢。”
第七十九章 跳崖殉情绝壁得神功 副相免职灾年报丰年(五)()
房琯心中十分害怕,胆怯的说道:“我现在已经六神无主了,请钦差大臣为我支招。”郑昂说道:“杨丞相是为了让皇上高兴,要让皇上高兴起来,你说该怎么做?”
房官说道:“下官收回上奏的奏折,再写一份上报丰收的奏折,让皇上放心。”窦华说道:“这就对了,没事不要乱上奏折,瞎参和。”房琯昧着良心,重新写了一份奏章,交给窦华。窦华交给了杨国忠,杨国忠长出一口气,当即上奏唐玄宗。
地方上的灾情,被杨国忠按住了。可是京城的洪涝,杨国忠无法隐瞒。长安的街道到处都是渍水,皇城之中更是严重。
唐玄宗看到太液湖的水漫出堤外,东面的宫殿进了水,对高力士说道:“京兆尹干什么去了,长安城淹没了,也不管管。让国忠即刻进宫,皇宫的地势最高,尚且淹了,低洼的地方还不成湖啊?让他管管。”
杨国忠踏着水进了太和殿,跪在水里,将全身的衣服都打湿透了。唐玄宗说道:“朕的皇宫淹了,首席宰相也尝尝淹水的滋味。长安城淹成这个这样,京兆尹失职了。这个鲜于仲通,不宜再做京兆尹了。”
“启奏皇上,臣正和鲜于仲通在大雁塔旁边组织排水,接到诏令,便立即赶来晋见。东南边地势低洼。渍水严重,京兆府的官员都出动了。但是京城今年的雨太大了,而且下的时间太长。已经超出了想象。虽然他们用尽了全力,抢修排水系统,用水车排水,但水量太大,效果并不好。长安城积水,鲜于仲通早就向中书省上报了,宰相府及时进行了安排,臣负责城池的排水,这皇城的排水,由陈希烈负责。”杨国忠浸在水里不敢起来。
唐玄宗说道:“起来吧,希烈是不是不想干了,负责皇宫的排水,让朕的宫殿都进了水,太液湖的水已经泛滥,再不想办法,皇宫里的人都得泡在水里了。”
杨国忠说道:“臣现在就让鲜于仲通来,疏通皇宫中的积水,但是水势太大,加之排水系统年久失修,排水十分缓慢。需要一个过程,请皇上耐心等待。”
鲜于仲通在京兆府里坐着,看到雨势没停,叹气说道:“这天已经破了,这样下去如何得了。”接到杨国忠的旨令,立即带人去太液湖出口疏通。
他想在唐玄宗的面前表现一下,在大雨中淋得象个落汤鸡。在雨中指挥开通渠道,一直到深夜,太液湖疏通后才回家。
内宫地上的积水都退了,唐玄宗的心情稍好,对高力士说道:“将军查一下皇宫的情况,好好打扫一下。”
高力士查过之后向他报告:“启奏皇上,宫内的人都在打扫,有几处失修的旧房,因雨水浸泡日久,根基松软,已经倾斜,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倒塌。”
唐玄宗大怒,要追究责任。杨国忠上奏:“启奏皇上,长安城排水,由陈希烈主管。迟迟不见效果,陈希烈办事不力,建议撤销他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兵部尚书,担任太子太师。”“准奏,吏部考察一下,吉温、张倚谁做左相合适?按程序报给朕。”唐玄宗断然示下。
杨国忠对这两个人担任副相都不愿意,立即上奏道:“臣奏请韦见素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侍中、兵部尚书。韦见素是进士出身,口碑载道,比这两人都强。”唐玄宗对韦见素比较了解,知道他虽然是进士出身,但能力不及张倚和吉温。他还是想让吉温担任左丞相,对杨国忠说道:“见素与希烈是同一类人,能力不及吉温张倚,吏部考察吉温和张倚,看谁合适。”
杨贵妃来了,对唐玄宗说道:“张倚和吉温与我哥哥合不来,如果总是和首席宰相打仗,能力越高越坏事。皇上既然要依靠我哥哥,就要照顾他的情绪。”贵妃说话唐玄宗不好否定,他思索了一会说道:“就将韦见素纳入一起考核。”
吏部的考核结果,韦见素获得推荐。唐玄宗虽然不满意,但杨贵妃支持杨国忠,他为了杨贵妃批准了奏折。
天宝十三年八月,韦见素担任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兵部尚书。他虽然比较讲规矩,但也不敢与杨国忠对抗,三省仍然是杨国忠一人说了算。
鲜于仲通淋雨受了凉,回家之后一病不起,高烧不退。杨国忠前去探望,请御医为他治病。
治疗了两个月,不但没有好转,病情反而越来越重。御医摇头说道:“再有一月不见起色的话,就请准备后事吧。”
杨国忠没有办法,他不会治病,去找章仇兼琼,想和他商量一下后事。不想章仇兼琼的病情也加重了。他没有办法,只好去物色京兆尹和工部尚书的人选了。
朝廷三年一度的科考,又要开始了,挑选主考官是当前朝廷的大事。国子祭酒李麟推荐礼部侍郎达奚珣为主考官。
杨国忠推荐张渐为主考官,唐玄宗对张渐不感兴趣,平衡之后让达奚珣为主考官,张渐为副主考。杨国忠知道天宝二年的考试风波,他执掌权力不过二年,国子监、礼部还有一些人不买他的账,怕惹火烧身,服从了唐玄宗。
他对张渐说道:“我没有其他要求,但是杨昢必须中进士,拿不到状元,也要进三甲。”
天宝十四年春,参加科考的举子都出了考场。达奚珣为让李麟挑选国子监的老师评判试卷。李麟比较清正,按标准批改。
杨昢文章太差,虽然杨国忠打过招呼,他也想帮一把,只是差距太大,就是给他判了个下下等,还是留了情面的。试卷上不了台面,根本就不能入选。
在确定人选的时后,张渐对达奚珣说道:“杨昢是杨丞相的二公子,杨丞相要求将他列为第三名探花。”达奚珣调出杨昢的试卷,看了以后说道:“你看看这试卷太差了,下下等怎么能中进士?要尊重国子监的评判。”他是主考官,张渐又不占理,不能反驳。
达奚珣写好奏折之后,报到中书省审核。上面没有杨昢的名字,杨国忠非常恼火,将达奚珣叫去说道:“你这主考官是怎么当的?选出来的这些人,我很不中意。要是不想干了,我上奏皇上换人。拿回去与副主考再斟酌一下,重新起草奏折报来。如果还这样马马虎虎,本相只好上奏皇上换人来办了。”
无缘无故的被骂了一顿,达奚珣回到考试院十分沮丧。张渐对他说道:“奏折没有通过,主考官还挨了顿骂是不是?丞相的用意十分清楚,就是要他的儿子上皇榜。”达奚珣说道:“那样的文章,怎能入选进士,这不是强人所难吗?科考是有原则的,苗晋卿的教训你不知道吗?”
张渐瞅了达奚珣一眼,慢条斯理的说道:“知道,你秉公办事,丞相也不能说你错。但是你这次是对的,不会所有的事都是对的。就算你样样都对,但鸡蛋里找骨头你受得了吗?皇上对丞相的宠信已经超过当年的李林甫了,主考官大人,我可以对你说,不把杨昢选中进士,你就有牢狱之灾。”达奚珣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又将杨昢的试卷拿出来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