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Ω侨绱恕
道证和尚的神色变得越来越不好看,阴沉的仿若要杀人般,不过依旧无奈,只是下令让僧人们重新搜查全寺上下。
萧炅看着焦躁的道证和尚,上前说道:
“大师稍安勿躁,今晚那盗贼取走佛骨,定然是有所图,应该很快就会知道原委,到时候我们再想办法把佛骨给找回来。不过几天后的法会应该怎么办,道证大师还要另做打算。”
道证和尚稍微平复一下心情,双手合十说道:
“一切还要仰仗萧府君。今日寺中搜身一事,届时我佛门定会禀明圣上,不会让萧府君为难。”
萧炅拱手说道:
“捉拿贼犯是本府分内之事,道证大师尽管放心。不过禀告圣上一事还请过上几日,这两日圣上有其他事情,最好不要打扰到圣上。
“我听说今晚岐王也在寺中?”
“是。现在在别院暂歇。”
道证不愿多谈这些,毕竟是岐王李珍要登塔看佛骨舍利,才给了盗贼机会。
“本府这就过去拜见岐王。”
萧炅说道,随后在寺中僧人的带领下去往别院。
对于岐王和李十二娘的出现,萧炅在知道之后也是存着些许怀疑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把怀疑的对象放在了李十二娘身上。不过听道证和尚说当时李珍和李十二娘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佛骨,具体的结论还要等萧炅见过两人以后才能知道。
虽然没有发现真正的贼犯,然而在搜查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一些可疑的人,而李清和王芷薇也被当做了怀疑的对象请去了大慈恩寺前堂。不畏赶过来后才算是消除了误会,而萧炅得到消息过来发现是李清也大吃一惊,随后便是摇头苦笑。
道证和尚在知道李清的身份之后狐疑地看了李清和王芷薇几眼,没有说话。赶过来的岐王却是对李清和李清身旁的王芷薇有了兴趣,不断地打量二人,还从萧炅那里探得不少两人的信息。
第167章 灞桥相见()
大慈恩寺佛门至宝——佛骨舍利的被盗依然被限定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当晚在寺中游玩的宾客并不清楚大慈恩寺被盗的具体是什么东西,就连负责搜身的一些衙役也不太清楚。
了解内情的人基本上都被告知事情不能外泄。后续的案件追查自然由京兆府接管,然而作为失窃一方的大慈恩寺同样开始动用自己的力量调查事情的原委,长安城中其他的佛门寺院也开始过来协同调查,毕竟在法会临近之前,佛门圣物被盗无疑是打了整个佛门的脸,要是说佛骨失窃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或者说是一个盗贼一时兴起而下的手,任谁都不会相信的。
事情怀疑的对象具体是谁,这是佛门和京兆府尹萧炅需要考虑的事情,而昨夜被请去大慈恩寺前堂的李清在摆脱掉嫌疑之后,就陪同王芷薇回了王家,随后跟着昆仑回家安歇不说。
在不需要大理寺干预的情况下,作为大理寺少卿的李清没有兴趣去管大慈恩寺佛骨失窃的事情,因为还有另外一件事情等着他。
第二天早早起来,李清和昆仑骑马出了长安城往城东的灞桥而去。
灞桥是一座木梁石桥,也是长安要冲,出入峣、潼两关,必过此桥,灞桥所在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时候的灞桥设有驿站,两岸载有杨柳,有专门的人负责管理维修。“灞桥风雪”是长安一景,同样也是伤心离别之地,长安城人送别亲友东去,一般会送到这里才止,“灞桥折柳赠别”倒成了习俗,只是可怜了这桥头的杨柳。
这时候的唐朝诗人众多,诗情勃发,无数的有关灞桥的诗句在李清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不过李清今日过来不是送别,而是迎接。
三月中,李隆基梦中遇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也就是老子托梦,老子告诉他“天祚福绵,久必有乱,乱世之时,将有贤人出,欲佑唐兴。”梦醒之后,梦中景象犹历历在目,李隆基百惑不解,然梦中之事说有乱世将至,李隆基心中还是很害怕的。
天明早朝,李隆基召集百官问询昨夜梦中之事,李林甫、李适之等人不能言对,只好出言说请道门德高望重之辈为圣上解惑。于是李隆基玺书召道门诸位宗师入宫,作为道门领袖的上清茅山宗宗师李含光也在召集之列。玺书一去一回,李含光于四月初方至,今天李清过来灞桥就是为了迎接上清茅山第十三代宗师,也是自己的师兄李含光的。
李清到得灞桥的时候,天气尚早,然灞桥驿站那里已经有专门等候的人了,这些是朝廷礼部专门负责过来迎接李含光的人。除此之外,李清还发现了长公主府的马车,玉真公主派人过来迎接玄静也是在情理之中,之前玉真公主就李含光入京一事跟李清说过的。
李清走上前去,长公主府前来迎接的管家忙过来见礼:
“郎君安好。”
李清点点头,问道:
“礼部的人怎么也过来了?不是说师兄这次来长安不用朝廷专门迎接的吗?”
李含光过来长安的时候,因为不愿大张旗鼓,却是请了旨意不让迎接,没有想到今天还是有礼部的人在,李清看过去,这次礼部负责迎接的人是礼部侍郎,这人李清并不认识,不过能官拜礼部侍郎,想来也不是无名之辈。
李清没有过去跟礼部的人交谈,自己过来这里算是私人的关系,而礼部的迎接则是公事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之间朝廷竟然会改变了注意。
“老奴不清楚,今天老奴过来的时候,礼部的人已经在这里了。”
管家说道。
李清下了马,在长公主府的马车上坐了,心中暗道,礼部前来迎接应该是临时的决定,想必李隆基是知道的,这不仅仅是礼节上的考虑,应该还有其他的原因,难道还有什么人阻止玄静师兄入京不成?
过了辰时,太阳挂在空中,春风习习,灞桥桥头已经变得有些热闹,往来的客商和行人匆匆过往,辞别的人们在桥头洒下一把泪光,折数枝杨柳赠与远行的亲友,也有摊贩出来做些小生意,转卖些丝巾、荷包之类的给行人。
对于在驿站处礼部的迎接队伍,人们好奇的张望一眼,然后远远的躲开了。长公主府过来的马车倒是待在一旁并不显眼。
李含光的马车在灞桥那头出现的时候,昆仑大声喊叫着,李清急忙出了马车,看过去时,礼部迎接的队伍已经上了前去。
行至灞桥桥头,见到朝廷迎接的队伍,李含光微微愣了一下,随即命弟子停下。李含光下了马车,礼部侍郎早就笑着迎了上去:
“恭迎玄静大师,道长一路辛苦。圣上命卢某特来迎接道长。”
“辛苦卢侍郎了。贫道一个修道之人,如何当得起朝廷这样的礼节。”李含光笑着说道。
“圣上玺书召道长入京,是为圣上解惑,礼部自然不能怠慢了。已经为道长在道观安置妥当,道长稍作休息之后,请移步兴庆宫,圣上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卢侍郎恭敬地说道。
礼节隆重而繁琐,李清在灞桥桥头站立,并没有走过去。待过了近半个时辰,李含光和这次迎接的卢侍郎才沿灞桥缓缓往这里走来。迎接的队伍把行人分开,浩浩荡荡往这面走了过来。
到了长公主府的马车附近,长公主府的管家上前给李含光见礼,述说了玉真公主的意思。李含光点头,看到后面过来的李清,笑着说道:
“小师弟别来无恙。”
“师弟给玄静师兄请安。”
李清拱手上前施礼道。
这时候边上的卢侍郎笑着说道:
“没有想到李少卿竟然也在这里。若是卢某知道的话,说什么也不会抢了李少卿过来迎接玄静大师的差事,哈哈。”
李清笑了笑,这卢侍郎看上去倒是颇为好相处之人,察言观色尽皆一流,难怪会坐上礼部侍郎的位置,在李林甫手下混日子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李含光轻拍了一下李清肩膀,眼中尽含慈爱之意,说道:
“数月不见,小师弟变化很大。你在长安城的事情师兄也略知一二,有长公主在,想来也不会让你受了委屈。不过你终究是学道之人,切不可逞凶斗狠,失了学道的初衷。”
“是。师弟谨记。”
李汉光点点头,笑着说道:
“山上的师兄们很是想念你,托师兄带了不少的东西过来,等下让景云他们给你送过去。”
随从李含光一起过来的弟子们忙上前给李清见礼,虽然这几人的年纪较李清大上不少,但是论起辈分来算是李清的师侄辈,这时候上前对着李清“师叔、师叔的”见礼确实有些怪异的。
不过这种场景之前在王屋山的时候也时常有过,李含光也不觉有何不妥,待寒暄过后,李含光对李清和卢侍郎说道:
“我们这就起程,免得圣上着急。”
卢侍郎忙吩咐启程,李清上了李含光的马车,随同一起往长安走去,两人在马车之上叙谈别后事宜。
队伍刚刚起程,从长安方向一队人马急匆匆地走了过来。
第168章 灞河桥头,道佛相遇()
阳光下的灞河迤逦腾浪,两岸的杨柳绿意盎然,鸟鸣之声婉转清脆,春风吹来时,还微微有些凉意,随着日头的转高,天气渐渐地温暖起来了。
李清和李含光在马车上诉说着离别之情,李清问些山上的事情,询问诸位师兄们的近况,李含光笑着一一说了。当然更多的还是李含光问李清在长安的情况。
“刚来长安确实遇见了不少人,也碰到很多事情,刚来长安的第一天就跟长安城中的一些贵族子弟起了冲突,因此后来还碰上了行刺我的人,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幸好没有受什么伤害。”
李清坐着旁边,跟李含光说着自己到长安后的境遇,也算是报个平安。李含光平静地听着,并没有什么责备之言,按照李含光的推测,当日李清遇刺的时候如果连三、两长安街头的混混都摆不平的话,那在王屋山上十年学艺也就白学了。
“师妹那里怎么样?”
李含光问道。
“还好,长公主平时大都在观中修行,我也常过去探望。这些天倒是为我的事情劳心不少。”李清说道。
李含光点了点头,看着李清道:
“师妹的性子清静无争,确实适合修道,奈何生就帝王之家。师妹对你期望很大,不要辜负师妹的一片心意。”
“是,师兄教诲的是。”
过了片刻,李含光问道:
“这次圣上召集道门诸位宗师之事你是怎么看的?”
李清这些日子一直在长安,兼有长公主的关系,对于这次李隆基突然玺书召集道门宗师一事应该比较清楚。
“圣上梦到先祖老子托梦一事,师弟认为不过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至。这两年圣上少理朝政,对朝廷事务疏远很多,已经远不是年轻时候的皇帝了。对朝廷之事知道的少了,不了解朝廷之中发生的情况,对百官难免会有猜忌。猜忌进而疑心,疑心难免会感到不安全,能让一个皇帝感到不安全的只有是作乱之事了。因此夜间梦到也是有的。”
李清说道。
李含光仔细地看了李清一眼,没有想到李清的说法会是如此,这时候托梦之说还是有很多人相信的,即便是道门中人也对这些事情持一个崇信的态度,没有人会从心理学上或者是行为上去解说托梦一事。按照李清的意思李隆基之所以做这样的梦不过是白天想的太多了,这些年不理朝政,对外界不清楚,心中有了不安全感,因此才会有老子托什么“乱世将至”的梦。
“依师弟的意思,师兄应该怎么做呢?”
李含光笑着问道。
“我那里懂这些事情,师兄应该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不过圣上既然梦到‘贤有人将出’,不妨建议圣上广选天下之才,为朝廷所用,说不定那个‘贤人’就在这些人中间呢。”
李清笑着说道。
李含光的应对之策不外乎是道门的那些东西,像作法、授篆、丹药等等手段,随着李隆基年事已高,对道门的这些东西更加迷恋,这些手段大约能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当然更重要还要凭借李含光的说辞解开李隆基对这个梦的心结。借此机会李清倒也希望朝廷能网络一些真正的人才,避免出现历史上李林甫、杨国忠一手遮天,朝野败坏的情景。
“师兄倒也不用把这个梦太过当真,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圣上又有了‘庆流万叶,享祚无穷’的念头,想着长生不老,再纳个贵妃呢。”
李清淡淡地说道。
这倒不是李清的胡诌了,这时候是天宝四载,历史上的这一年李隆基把杨玉环正式纳入后宫,封为贵妃,更加少理朝政,从此朝堂之上开始任由李林甫之辈操纵了。
李含光摇了下头,对李清的说法不以为然。过了片刻又问道:
“你对圣上梦中的‘乱世将至’一说怎么看?”
李清诧异地看了看李含光,李含光之所以这么问,应该不仅仅是问梦中的‘乱世说’的看法。
这时候的大唐应该说已经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顶峰,开元天宝这些年,国力强盛,百姓富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这昌盛繁华的背影之下,有着暗流在涌动,府兵制开始败坏,外忧开始再起,不管是西域、南诏还是北面契丹等等都蠢蠢欲动,内政同样如此,朝廷大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朝政败坏,世家势力开始抬头,边将的权势日益膨胀,这些都是不安定的因素,同样也是导致后来安史之乱的原因所在。更何况这时候的李隆基已经开始沉迷于享乐,奢靡奢华,完全没有了年轻时候的进取心。
在这时候的大唐也有人开始意识到这种情况,作为社会上层的道门领袖李含光对这些有所警觉也是有可能的,不过也只是看到表象,并不知道在十年之后一个彻底改变大唐进程的乱世真正会到来。
李清对之后的“安史之乱”自然一清二楚,这种事情李清自然不会说,如果真要说什么十年后一定会有安禄山、史思明之流造反,估计也会当做疯子看待吧。
“大唐承平已久,有些内忧外患也是正常的,至于会不会有乱世,师弟不敢断言。”
李含光沉默了片刻,说道:
“我记得当年师父说你是有宿慧了,也许你对这些看的更加清楚一些,师兄是修道之人,对此不会太多关注。不过你以后要在大唐朝堂之上有一番作为出来,师妹对你有很大期待,师父当年也是如此。道门之中能人辈出,定然也会支持于你。”
李含光突如其来的话语让李清有些愣住了,不管怎么说,李清心中确实也有着试图改变历史进程的想法,然而这种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历史的惯性并不随着一个人的想法发生改变,即便自己有能力大约也是作一个历史的修补匠,至于以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李清也不知道,更不要说现在自己还没有力量去改变这些。
不过看样子山上的师兄们是支持李清入世的,想必长公主也是希望李清以后在大唐的权力圈里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师弟惭愧。”
李清倒是对自己作为一个穿越众束手无策感到羞愧了。
“师弟这是哪里话,又没有人怪罪你,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李含光笑着说道,随后又问:
“这些天长安城中有什么动静没有?”
“自从上次圣上梦到老子之后,楼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