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清从进到殿中一直在玉真公主旁边坐着,没有说话。其实这时候大殿之中除了侍奉的太监,都是女子,而李清作为唯一一个男童却也并不显得突兀,毕竟才六岁年纪,更何况今天李清是咸宜公主的伴童,而另外的一个伴童寿春公主也一直待在武惠妃身边。
那杨玉环进来的时候,看了李清一眼,微微点了点头。两人是认识的,之前在洛阳牡丹花会上应该说是李清帮了杨家的大忙,杨家还专门派人登门拜谢,后来也邀请了李清去府上做客,只是从花会过后李清只与这玉娘见过一次面,还是在杨家的宴席上,除此以外便没有什么交集。
这大殿之中都是身份尊贵之人,李清和玉娘自然不会在这种场合打招呼。就在武惠妃询问玉娘的时候,坐在武惠妃身边的寿春悄悄起身绕过众人走到李清身边,蹦跳着喊道:
“小表兄。”
寿春穿着一身红色的绫罗长裙,头梳双环髻,眉心点着一个梅花形的红色花子,不施粉黛,跑过来清脆的与李清打招呼。
李清心中颇为好笑的。大约在这个五六岁的寿春公主眼里,自己又多了一个年纪相仿的表兄感觉好玩,所以才过来打招呼。
在殿中只有一个李清与寿春公主年纪相仿,别的人要么敬她为公主,伺候周到恭敬、不敢出任何差错;要么是武惠妃或者咸宜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没有时间理会寿春。当看到李清的时候这五、六岁的寿春才会如此高兴的过来招呼。
其实就在刚才李清随玉真公主进来的时候,坐在殿中与武惠妃说话的其他人也注意到了李清,只是都稳着心思没人去问罢了。
玉真公主收李清为义子的事情李隆基已经下了旨意,宗正寺和礼部也做了相应的安排,只是没有大张旗鼓的去张罗。虽说之前很多人都不认识李清,但是在大唐上层权力的关系网中都已经知道了长公主玉真新收了一个六岁的孩童为义子。
寿春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众人把目光移了过来,李清心中暗想:
“还要跟这些人一个一个打招呼啊。”
“来,到姑母这来。”
玉真公主拉过寿春,随后与众人介绍道:
“这是本宫新近收了一位义子,李清。清儿,来拜见众位夫人。”
玉真起身带着李清介绍在座的诸位:
“这位是齐王妃。”
“拜见王妃。”
“这位是郑国公夫人。”
“见过国公夫人。”
“这是……”
李清一一上前拜见了场中的诸位,然后坐会原处,那寿春公主紧挨着李清坐了,也不回武惠妃那里。
齐王妃说道:
“听说长公主收了一位义子,之前没有见过,没想到这孩子生的如此俊秀,听说还是洛阳的‘神童’,不如这时候写首诗来夸赞一下今天的新娘可好?”
玉真公主笑着道:
“清儿只不过写了两首诗,就被传为‘神童’,有些过奖了。这大婚之日,小孩子做的诗哪里能夸赞出咸宜的美貌来。等下会有众多大唐的才俊跟来迎亲,到时候大家就能听到不少的绝妙诗词了。“
玉真公主笑着拒绝了。虽说玉真公主也相信李清的才气,但是像这种临时起意的状况下能作出好的诗词来的情况还是很少,不如直接帮着推掉。
李清心里暗道,看来这‘神童’的身份还真是麻烦啊,以后难道自己真要变成文抄公不成。
咸宜公主这时候说道:
“要不这样好了。就选在场的其他人做首诗。”
大概在咸宜公主的心中对李清的诗词没有什么信心,若如是做出来的诗词不好,那自己不就成了笑柄了。
“好啊,就让小郎君为咸宜公主的伴娘玉环做首诗来让我们看看。”
齐王妃说道,大约也意识到这种情况,改为在场人中身份比较低的杨玉环作为诗词的对象。
其实这时候大家比较好奇这位盛传的‘神童’,倒是看看能被长公主收为义子的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才情。自然,如果李清做不出来,这些人也会说些场面上的话掩饰过去,不至于坏了长公主的心情和冲撞了今日大婚的喜庆。真要做出来怕是要大加赞赏,恭贺一下长公主,你好我好大家好。
“也好。”
李清说道,
“只是清愚笨,仅得两句诗词。”
“哦,说出来与大家听听。”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李清说出这首诗后突然想起来这时候的女子大多爱穿石榴裙,这句话怕是要把穿石榴裙的人给得罪了。李清留意了一下,还好,今天在场的没有人是这种打扮。
其实这首诗很好解释了。
今日杨玉环身着的正好是大红长裙,眉施青黛,正好应了后一句诗词。这句诗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作渲染,随手拈来,为杨玉环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而“碧玉”一词出自南朝民歌《碧玉歌》中“碧玉小家女”之句,在场众人之中怕是杨玉环的身份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了,另外含有一“玉”字,正好合了杨玉环的身份。西施、丽华皆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这首诗把西施、丽华、碧玉放在一起对比描绘,无疑是说这首诗所要描绘的人可以与历史上著名的美人相媲美了。
切题、合景,仅用两句诗就描绘出杨玉环的美貌来,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诗词了。在场之人虽说都是女子,但是论诗歌才情怕是与诸多才子也不逞多让,如何会看不出这首诗词的好坏。众人一边回味李清的这首诗,一边看向李清和杨玉环。李清倒是坦然处之,那玉娘有些羞涩,微微低了头,不过从脸色上依然可以看出欣喜的表情。
其实玉真一开始也是有些担心李清的,待这首诗出来,提着的心算是放了下来。笑着跟周围的人问道:
“清儿临时起意,大家觉得这首诗如何?”
众人自然是恭维的赞着。有人提议道:
“等下迎亲之时,倒是可以让小郎君出面考考那新驸马啊。”
第79章 婚礼(上)()
夕阳西斜,黄昏的阳光勾勒过街巷错落的洛阳城,金色的光辉浓妆涂抹在这盛世神都的宫墙砖瓦间,耀眼的光斑映落在流动的洛河之上。人流如织,往来反复,熙熙攘攘间等候旌善坊杨家迎接公主的迎亲队伍。
时辰已至,新驸马杨洄装扮整齐,在祖庙拜了祖先,再叩拜了家中长辈,准备前往皇城迎亲。
杨氏为当世大族,杨洄这一支的杨氏族长在宗庙前告知新驸马:
“往迎汝妻,承奉宗庙。”
杨洄叩首:
“洄不敢辞。”
随后辞别杨家,率众浩浩荡荡的前去迎亲。
天津桥头,一支庞大的队伍在傍晚的余晖下朝着皇城的端门而去,一路是吹吹打打的乐器弹奏声,喜气祥和,周围是拥挤的人群,跟随这支队伍横过天津桥,涌向皇城门口。
过了端门,看热闹的人群都被负责治安的金吾卫拦了下来,只有迎亲的队伍进入到皇城之中。驸马杨洄骑着白色的高头大马,身着绯红色公服,头戴黑缨冠,腰缠黑锦带,脚着黑丝靴,沿天街往宫城而去。身边是数位傧相,后面一辆装饰极其华丽的迎亲花车,周围数十壮汉跟随。
其实这些人在之前都已经给负责治安的金吾卫们备了案,不可能任由陌生的人进入皇城。
唐朝的婚礼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却是要作诗,从皇族到平民百姓无不遵循,大约这也是唐朝诗词兴盛的原因之一。驸马杨洄随身的傧相之中就有本家的才子,除此之外还请了洛阳城中出了名的才子前去一起迎亲。
当然若是新郎官能够自己作诗那是最好,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杨洄虽说也有些才华,然而怕是还要众人相助,甚至于在迎亲之前就已经准备了不少的诗词,以便应对婚礼上的场景了。
队伍到达应天门,天门紧闭,队伍右拐往东宫而去,过重光门,穿大半个东宫,来到东宫与宫城相连的延义门,过了延义门,右首便是飞香殿,这次大婚的新娘子便在那里等候了。
延义门依旧紧闭,然而门前站了很多宫女太监,还有前来看热闹的很多王子公主、国公子女们。
队伍住了脚步,吹奏的音乐声也停了下来。新驸马杨洄催马上前敲门,清了清嗓子,喊道:
“贼来须打,客来须看。报道姑嫂,出来相看。”
大门背后传来笑声,有人从门后说道:
“何方贵客,深夜叩门。汝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率众奏乐,因何而来。”
大门里面同样是看热闹的人,宫女丫鬟挤作一团,咸宜公主的亲属姐妹高声相问。
杨洄整了整衣衫,朗声答道:
“本是洛阳君子、弘农名家,选得功名,故至高门。”
(洄也是名门望族,已经取得功名,前来拜望。)
门内之人又道:
“既是高门君子,贵胜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
(没事快走,有事早说。这天都黑了,这么多人过来干吗?)
杨洄答道:
“闻君高语,故来相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当然是过来迎亲的了。)
门里笑得更开心了:
“君等贵客,久立门庭。更须申问,可惜时光?”
杨洄耐着心思答道:
“并是国中窈窕,明解书章。有疑即问,怎惜时光?”……
往来对答,新郎驸马的情况被问了个遍,最终门内才说道:
“人须知宗,水须知源。请君下马,赋诗一篇。”
门依旧没有打开,里面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新郎官作诗一首了。杨洄轻咳一声,早就应该这样了,诗词嘛,很久以前就准备好了。
“柏是南山柏,将来作门额。门额长时在,女是暂来客。”
延义门的大门从里面打开来,早有一群女子从里面冲出来,手中拿着包裹着厚厚的丝绸锦缎的木棒,嘻嘻哈哈的见人就打。这时候的新郎官忙躲闪一步,随行的傧相们上前拦住,其实也就是做做样子,棍棒依旧会招呼在新郎身上,其余的人在边上鼓掌欢笑,看着嬉闹的人群和狼狈的新郎和傧相们。
这些人打的累了,住了手,新郎扶正躲闪中被打乱了的衣帽,有人送上一杯酒:
“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兴饮却,延得万年春。”
杨洄接了过来,抿了一口,其余是洒向四周。众人让了开来,杨洄过延义门,往飞香殿走去。后面的花车及迎亲队伍跟了上去。
这时候天已经暗了下来,宫城各处,早已经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
杨洄来到飞香殿外,抬头看去,飞香殿店门紧闭。这时候殿中灯火辉煌,人影晃烁,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咸宜公主并各个伴娘还有李清与寿春在殿中静待,静悄无人吭声,都在关注了殿门外的情况。
杨洄上得殿前台阶,众傧相一同随从。这时候正式的高潮才要到来。
杨洄上前问道:
“咸宜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这就是催妆诗了,新娘子是要催出来的。
这并不是杨洄的诗了,之前准备好了的。其实这时候众傧相中也有才华出众者,若是真需要一首一首的接下去的话,怕是还要出手了。
门内的伴娘之中有人问道:
“十二层楼倚碧空,凤鸾相对立梧桐。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入汉宫。”
傧相之中有人回道:
“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吹箫。须教翡翠闻王母,不奈乌鸢噪鹊桥。”……
随后诗词相合往来。
“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殿前跟来迎亲的队伍在后面呐喊助威:
“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
飞香殿出一片欢腾,然而还是有些克制,毕竟这里是宫城,虽说旨意已经恩准,但是依旧不能太过分。周围也有众多的千牛卫士兵隐在暗处负责治安。
殿门打开了来,往里望去,殿中张挂着重重屏风帐帘行障,咸宜在屏风后面的马鞍上坐了。杨洄迈步入殿,来到行障前,把随身携带来的大雁隔着行障掷了过去,里面早就有人接过,用五色丝锦缠住雁嘴,被人放置一边专门看护。婚礼后还要送回新郎家里。
杨洄至行障前继续催妆:
“夜久更阑月欲斜,绣障玲珑掩绮罗。为报侍娘浑擎却,从他驸马见青娥。”
赋过诗,终于有人从后面出来,是两个小孩子,童男童女,两人撤了行障,站到一旁。寿春的眼睛还咕碌碌的乱转,一直瞧向驸马杨洄。
杨洄上前,给过大雁,以卑位面向北跪在咸宜面前,放大雁在咸宜身旁,四目相对。一时无语。
其实在之前两人是见过的。这时候的大唐风气已经很是开放,男女婚前相见的例子比比皆是。虽说咸宜是公主,然而也没有太多的礼仪束缚,和杨洄并不陌生。
奠雁礼行完,侍娘婢女搀扶着咸宜公主出了殿门,周围伴娘环绕。仔细看时,咸宜还是白天的装扮,佩以蔽膝,两臂缠绕青色丝罗披子。粉面娇羞,低头垂目,缓步而行。
新郎、新娘出了大殿,并没有上到花车之上,而是在众人簇拥之下前去文成殿,拜见李隆基和武惠妃。
这时候的文成殿同样人满为患了。李隆基、武惠妃以及众位朝中大臣、皇族郡王以及诸夫人们正在文成殿中热议着这边飞香殿中的闹婚仪式。
第80章 婚礼(下)()
日过黄昏,文成殿中已经坐满了人,这时候能够前来参加咸宜公主婚礼的都是大唐真正的上流人物了。
诸位王爷、郡王,国公、相公、将军等等以及这些人的夫人都受邀前来。最上首坐着当今大唐天子李隆基,边上是武惠妃,众位妃子,两厢都是诸位大臣和夫人们了,一个个盛装出席。
席间众人皆按品服大妆,男子按照品级身着公服。女子钿钗礼衣,各色不等,首饰花、花钗、青素中单、大袖连裳、蔽膝等等一应俱全。扫娥眉,施鹅黄,抹丹唇,戴璎珞、着华服、梳高髻,繁复奢华。
相对于飞香殿那里的热闹喧嚣,文成殿要安静许多。小辈们都去飞香殿热闹,老人们就在文成殿陪着圣上和武惠妃观看歌舞。
众人分两厢就坐,前面是摆放酒席的案几,案几之上酒席陈列,身后被屏风隔着,负责服侍的人在屏风后面站着,有需要就应答。
场内一角席地就坐十数位吹拉弹奏的伎人,场中一个身穿大红轻纱羽衣,广袖流仙,正翩然起舞,领舞者为念奴儿。周围是九位宫女起舞相合。念奴儿舞姿婆娑,身姿曼妙,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尽显飘渺神秘之意;座中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繁音急节,乐音铿锵,快慢相宜。众人边舞边歌,清脆婉转,余音绕梁,正是《霓裳羽衣舞曲》。
乐声由快转慢,念奴儿轻歌慢舞,歌声缓停,两袖轻挥,长裙飘逸,乐声止、歌舞毕。念奴儿以及其他舞者施礼退了下去。场中想起热烈的赞叹声。坐在上首的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