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卦消息乱飞,致使人们对于李清的书院变得更加好奇,对于书院开学之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更令学子们关注了。与此相比,颜真卿入书院教学的消息就显得没有那么轰动而默默无闻。
书院的师资一直在招募,开始并不太顺利,更多的时候还是李清亲自出马去请长安城中的名士大儒。自从李适之将入书院教书的消息传来之后,情况才略微好转。
那些名士大儒很多时候注重的是一个名声,虽然说李清创办的书院算是挂着皇家的名头,然而教书育人在这些名士大儒眼中还是有些掉身份的事情,毕竟书院的教习不能跟皇家国子监的大学士们相比。李适之的出现倒是让不少人打消了这种顾虑,甚至于让人觉得能够跟李适之一同入书院教书是一种与有荣焉的事情。
这几天,想到此前遇见的杜甫,又想起那晚在街头遇见的柳绩,倒是让李清想到了此前杜甫提到的李邕。如果能够把李邕请来,书院的师资自然是更上一层楼,然而,李邕牵扯到的关系众多,并且本身也有一些争议,如果李清想要聘请李邕的话,必须提前把所有的隐患给排除掉,以免在随后的柳绩案件中把李邕再牵扯进去。
李清正想着这些事情,昆仑进来禀告道:
“小郎君,裴郎君来了。”
李清点点头,放下手中的报纸,看到接着进来的裴元俊,笑着说道:
“元俊兄,过来坐。”
裴元俊拱手跟李清见礼后,在旁边坐下,笑问李清道:
“不知道小郎君找我过来所谓何事?”
“还真是有事情麻烦到裴兄。”
李清笑着说道,随后把身前沏好的茶杯推给裴元俊,笑着问道:
“你对北海可曾熟悉?”
“哈哈,小郎君算是找对人了。我在幽州长大,之前曾去北海闯荡,对河南、河北道熟悉的很。”
裴元俊哈哈笑道。
李清点点头,说道:
“我有件事情想请你去北海一趟,不知道放不方便?”
“小郎君有什么事情请尽管吩咐,最近裴某闲来无事,正好可以跑趟腿。”
裴元俊说道。
今年的武举已经结束,遗憾的是裴元俊没能考中。裴元俊的武艺不错,但是在武举的考试中马上的功夫还是差了些,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功夫不行就是不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来,即便有侯府的关系在,依然作用不大。
虽然大唐承平已久,然而习武之风依旧很盛,那些将门世家中出来的子弟武艺同样惊人,这次的武状元就是被一位薛姓的世家子弟给夺了去。
裴元俊考试失利,倒也并不太过沮丧,整日里游山玩水消磨时光,因为不用像王和之、刘晏等人忙碌,所以有的是时间。
李清看着裴元俊,郑重的说道:
“事情有些为难,我想请你护送一人去往北海?”
裴元俊愣了一下,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物竟然让李清如此对待。于是轻声问道:
“护送谁?”
“你认识的,杜甫。”
李清说道。杜甫最近在《长安时报》帮忙,倒是跟裴元俊见过的。
“事情是这样的,我想请杜甫前往北海邀请北海太守李邕来我书院教学。此行可能有些困难,到时候有些事情还需要你出面。”
李清接着说道。裴元俊见李清说的有些郑重,知道事情并不仅仅是护送杜甫前去北海,于是稍微让前谈了下身子,小声说道:
“还请小郎君吩咐?”
“北海太守跟杜甫相识,请李邕来书院教书的事情由杜甫负责。你要做的事情是……”
李清跟裴元俊细细讲述,声音在两人之间流动,没有传出去。
裴元俊听李清说完,有些惊诧的说道:
“小郎君的意思是……”
李清点点头,说道:
“不错,事情一定要做的干净,不能留下可查的东西。到时候我会让昆仑陪你一起去,具体的事情有你负责,必要的事情可以权宜行事。”
李清说的郑重而严肃,这是裴元俊第一次见到李清这样。裴元俊以前见过的李清大都是和蔼、亲善的一面,这时候仿佛看到李清果断、决绝的样子。
两人正说话间,昆仑进来说道:
“小郎君,杜郎君到了。”
李清结束跟裴元俊的对话,吩咐道:
“请他进来。”
第296章 万事俱备()
去北海邀请李邕加入书院的事情,杜甫一口答应了,不过杜甫并没有向李清做什么保证。虽然杜甫跟李邕认识,并且作为前辈的李邕对杜甫的才学极为赏识,但是想让李邕辞去北海太守的官职而入什么书院教书还是很困难的,毕竟现在的社会风气做官要比教书的地位高上很多。
李邕虽然年迈,大约也不会贸然想辞官不做而来长安书院当个闲散的教书博士。
李清也没有太过勉强,只是对杜甫说尽力而为,能请来固然是好,如果不能请到也没有关系,这也只能说是李邕命运了。
柳绩的案件即将发生,李邕在李林甫的构陷之中难逃死亡的命运,在这时候,作为当事人的柳绩、杜有邻、李邕是不知道有这种命运的转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李清给李邕伸过去的救命稻草如果不能抓住的话,那真是李邕命该如此了。
总不能跟这位鼎鼎大名的“李北海”说不久之后你即将被迫害而死,还是早点脱身来书院安身养命吧。
杜甫最近一段时间除了参加一些长安城的诗会、宴请之外,便是在《长安时报》做事,虽然也在准备明年的春闱,但是依照杜甫的才学,正常的话考中进士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杜甫倒是有些清闲,不然也不会答应去往北海跑一趟。
从长安去往北海,来回需要花费不断的时间,事情既然已经定了下来,杜甫随后便上路了,跟去的自然是裴元俊和昆仑。
李清的日子重新回到正轨,《论语正义》的出版在长安城中的影响持续发酵,李适之等名士大儒之流对这本关于《论语》的注解评价颇高,推波助澜下,长安城的士子争相一睹为快,先期印刷出来的五千册书籍在数日之间就销售一空。文渊斋那里,贞焕已经安排人赶紧加印了。
如果说《数学要义》的出版使得李清在长安城士子之间有了“算学宗师”的名头,那这次的《论语正义》的出版才算得到了这些学子的承认和尊敬。学问无有先后,先达者为圣,李清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奠定了自己在长安士林中的地位。长安城中甚至于开始流传李清是天上神仙转世,星君下凡的传言。
李清名声大震,使得登门侯府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这让李清有些不胜其扰,宴请自然也是不断,这个基本上被李清全部拒绝掉了。
一来是李清兴趣不大,二来也的确是没有时间。
这段时间,李清正在忙碌着编纂有关后世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当然,内容十分浅显,仅相当于初学者的水平,但是其中列举的例子却是平常所能见到的事情,就连道门之中一些法术的解析也在其中的。这种做法引起了道门之中道术派别的不满,当然,这都是后话。
事情一切顺利,赶在八月中旬有关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书籍也正是出版了,这些书籍的出版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远远不及《论语正义》出版带来的震撼。当然,真正对方面感兴趣的人也不少,有些是书生学子,有些却是长安城的工匠。
李清随后出版的这些物理、化学方面的论著在这时候的人们眼中属于杂学的范畴,大部分人还是不太关注的,多数的士子并不看重,倒是从事劳力的工匠们对这些很感兴趣。
八月中旬,书院那里的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从布局等看几乎像是一间后世的大学,自然因为朝廷将作监的出马,看上去更像是一处园林建筑,里面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河渠湖泊,青草花木,一应俱全。李清是下了大力气建造书院的,道门之中也是不计成本的投入,过来参观的书生学子对此流连忘返,很多人都开始期盼书院的招生考试了。
八月十六日,在中秋过后的第一天,王和之拿着手中的样稿过来询问李清的意见:
“小郎君,书院招生的章程都在这里了,您过目一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这些天,王和之跟对李清忙碌编纂书籍的事情,也一并开始忙碌书院招生的事了。书院的架构、规模等等信息已经在此前出版的《长安时报》上一一刊载了出来,这次王和之过来是最终确认即将发布的书院招生的章程。
李清接过来,看了下,招生章程是李清亲自拟定的。
其实没有太多的章程,书院的招生不似国子监那样按照尊卑划分,普通的平民根本就没有资格入国子监和弘文馆这类的国学院读书。而李清的书院招生的标准却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只要学识够了,不论尊卑,皆可入书院读书。
李清知道这个标准大约会引起不小的反弹,特别是勋贵之间的反对,但是李清依旧坚持在书院之中不能有身份等级的区分,书院的招生只看学识,不论身份。
招生的章程基本上还是此前李清所说的那些规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李清看完,点点头,对王和之说道:
“就这样就好,在明天的《长安时报》上刊登了吧。招生也要马上开始了。”
王和之看着李清,有些迟疑地说道:
“小郎君,这个章程会不会引起长安城中一些达官贵人的反对?”
反对是一定的,这时候读书的权利依旧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虽然朝廷没有明令禁止哪些人不能读书,但是资源的倾斜,科举制度的限制,还是断绝了一部分人读书识字的权利,就连商人阶层都不能参加科考,更不要说处于社会底层的那些奴婢了。
这时候,读书依然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书院这样做,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光是那些达官贵人们反对,就连一些世家怕是也要反对的。
自然,李清并不想挑战这些掌握权势的人。书院不是教小孩子识字的小学堂、私塾,而是类似于国子监这类的高等的学院,招收的自然是那些读过书并且有一定学识基础的人,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有资格的,虽然身份可能是平民,但是依旧有着跟勋贵世家等一样的读书权利,这些人倒也算士子的阶层。
李清摆摆手,说道:
“无妨,只管登出来就好。”
其实,书院的招生的对象还是一般的书生学子,那些有品级、地位的勋贵的子弟想要上学依旧会选择国子监这一类的官学,不可能一下子就冲进李清创办的书院。
章程发布之后,接下来就是忙碌招生考试的事情,而这个才是最为主要的。
为了给书院造势,除了在《长安时报》上面连篇累牍的报道之外,道门诸位宗师讲道的道场也临时搬去了建好的书院那里,这倒是让书院这些天人满为患了。
书院虽然是按照李清个人的意见在规划,但还是有着道门的宗派影响在,因此开设的课程里面,道门的一些相关的经学成为了必修的课程,跟儒家经典一样即将成为学生在书院必须学习的东西。
当然,这时候的圣上李隆基崇尚道教,还专门命官学开设了玄学的课程,书院在这方面加强一下,倒也不会引起书生们太大的反感。最近随着道门在长安城传道的影响,道门的信仰在士子之间也有了些许的进展,虽然这些学子不算是真正的道门弟子,但是对道门所宣扬的一些理念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认同。
招生考试是一件大事,接下来才是考验李清的时候。而之前所有的安排也在招生的章程刊出之后有条不紊的进行开来。
第297章 开学仪式()
大唐天宝五载的九月,长安城中有两件事情是值得记住的,也是京城之中各个报纸竞相报道的新闻,这两件事情都跟李清有关。
其中一件是作为大唐上流勋贵的侯爵李清在东市开办了一家棉纺行的店铺,正式宣布侯府开始经营棉布了。李清的这个动作让很多人惊掉了下巴,说实话,长安城中几乎所有的勋贵、世家都会经营商事活动,李清的侯府想经营布匹生意并不是太值得人说道的事情,然而,让人们吃惊的还是作为侯爵的李清亲自参与到这件事情上来。
商业毕竟是贱业,长安城的勋贵或者世家里面,经营此类商业活动的一般都是家族的旁系子弟,真正的嫡系子弟是很少参与进来的。当然,很多勋贵、世家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家族之中人员众多,想要从事商业活动有的是人手。但是即便侯府上没有太多可用之人,李清这个侯爵出场也显得不太合适,更何况,还有本来就在做生意的李瑞在。每当人们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大都摇头,感叹这位年轻的侯爵的胡闹和冲动。
棉纺行的举办引起的关注并不大,而另外一件事情才是长安城人们议论纷纷的焦点。
九月初一日,位于长安城南的应天书院正式成立,同时也是应天书院开学的第一天,当时真可谓人头攒动,摩肩擦踵,人山人海。
应天书院位于长安城南的少陵原上,背靠秦岭,正北面对的就是长安。
应天的名字是李隆基给起的,并且亲自题写了书院的名字,李清对书院的名字是什么无所谓,李隆基能够如此上心的给书院起名字才是李清在意的,这样一来至少不会再有人故意刁难新开的这家书院。
应天书院的体例并没有按照现有官学的模式设置。李清几乎把后世大学的模式给搬了过来,应天学院是一所三年制的大学,并且按照所教授的内容把书院分成了国学馆、玄学馆、数学馆、律学馆、书学馆,另外规划中的医学馆、天文地理学馆、史学馆统一并进了科学馆中。
书院的第一年算预科,入学的学生需要修《论语》、《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和《老子》、《周易》等之外,还需要学习《数学》及李清此前整理出来的有关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必学的内容。待一年之后,考试合格才能升入二年级学习专门的课程。
虽然之前人们对书院的课程设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正式确定下来之后依然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学生学习《论语》、《老子》、《数学》这些课程可以理解,所有的官学也都有这些课程,但是对于要求学生学习李清不久前整理出来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就有人反对了。
《论语》、《老子》等是圣人之作,为儒、道之经典,是属于“经”学的论著,而李清在书院开设物理化学知识是什么目的,难不成把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跟《论语》、《老子》等相提并论不成?还是说把自己当成了孔子、老子一样的圣人?
对于这些质疑李清懒得去理,在最初想着创办书院的时候李清就知道这时候的文人学子,甚至于一些迂腐的所谓名士肯定会有此怀疑。然而书院终究算是自己的书院,至于开设什么课程基本上还是李清做主。虽然有道门的牵扯在,但是李含光却也只是放手李清去做,并没有过问过。
虽然有不少人质疑,却并没有人“义正言辞”地跑到李清面前理论这种事情。即便是在开学这一天想着质问李清的人,在看到书院大门上面李隆基亲笔题写的“应天书院”的院名之后也都乖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