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从李隆基的神色中看不出有任何责怪李清的意思。难不成圣上对李清宠爱至此?李林甫心中暗想。
“不知圣上召微臣入宫有何吩咐?”
见李隆基不说话,李林甫躬身问道。
“立奚、契丹使臣的事情安排的怎么样了?”
李隆基翻着身前的奏折,问道。
李林甫忙上前答话。
阳光西斜,紫宸殿中的光线开始暗了下来。殿外响起脚步声,高力士从殿外进来,启奏道:
“圣上,李相公和李侯已经出宫了。”
斜躺在软榻上的李隆基睁开了眼睛,示意高力士上前。李隆基看着高力士轻声问道:
“高力士,你说林甫这样做为了什么?”
“老奴不敢臆测。”高力士顿了一下,忙说道。
“这些年林甫一直忠心于朕,替朕打理朝堂之事兢兢业业,朕对其深信不已,也从不相信他会打压其余大臣。朝堂之争是有的,朕也知道,此前太子在朕面前控诉林甫陷害于他,朕是不信的。然今日之事如何解释?难不成韦坚和皇甫惟明的事也是另有隐情?”
李隆基轻声问道,语气之中带着一些没落或者沉痛。
“御史台弹劾韦坚和皇甫惟明之事或有其事。”
高力士小心地说着,
“此事李相公或许也被蒙蔽。”
虽然李隆基怀疑李林甫,但毕竟对他的信任依旧在,高力士并不想这时候得罪李林甫,在李隆基心中落个落井下石的印象。
李隆基点点头,接着说道:
“韦坚和皇甫惟明私下见面,应该实有其事,御史台不可能捕风捉影,朕也信两人之间有私谋。不过李清跟林甫之间能有什么瓜葛,竟然让李屿出此下策。朕的皇妹就这么一个义子,看护的跟宝贝一般,在朕面前替李清说了很多好话,李清才学出众,朕是知道的,所以才多有提携,毕竟也算是朕的子侄辈。难道这也让李林甫警惕不成?”
“或许与李侯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有关?”
高力士猜测道。
“两人在大理寺有什么争斗?”
李隆基皱眉问道。
“老奴只是猜测,不过李侯素来低调,虽然担着大理寺少卿的职务,却很少管事,不过大理寺的顾横却是李相推荐的。”
高力士忙说。
“哼,大理寺少卿,刚才李清还拒绝了朕的户部度支郎中一职,看样子是不喜欢做官的,李清这两年在长安城所作之事跟朝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难道还会为了一个少卿之位跟顾横争来争去?看来是李林甫多虑了。”
李隆基冷哼一声,沉声说道。
李林甫走到宫外,都没有想明白刚才在紫宸殿中自己的一句话为什么让气氛变得怪异,仔细想想应该没有什么错误啊,然而李隆基的反应却不是自己预料的那样。
李林甫看着一起出来的李清,笑着问道:
“关于华山金矿之事……?”
“哦。”
李清一副突然想起来的样子,凑到李林甫身前,笑着说道:
“李相不知,李相过来之前,圣上从寿春公主那里知道的华山之事。”
李林甫心中一阵懊悔,难怪如此,本来以为是李清告诉的圣上,没想到竟然是李隆基最喜欢的女儿寿春公主说的。这样以来难免会为圣上以为自己有针对寿春公主之意。
李林甫神色不动,拱手跟李清笑着说道:
“多谢李侯告知。”
“哪里哪里,李相也是一心为圣上着想嘛。”
李清回礼,笑语嫣然,脸上带着无邪的笑。
第262章 欢喜悲苦共朝堂()
大唐天宝五载,经过三月份的热闹和混乱,夹杂着朝堂百官频繁谪贬、升迁的巨大动荡,四月八日,就在李清被召入宫的不久,李隆基罕见地在朝堂上面连下了几道旨意,这些旨意绕过中书门下,直接在朝堂上宣布了。
此前李林甫打压韦坚和皇甫惟明的手段让李适之这个左相心中自危,上疏自求散地。李隆基在八日这天的朝堂上同意了李适之的奏章,免去了李适之知政事一职,改由陈希烈担任。李隆基念及李适之这些年劳苦功高,授其太子少保之职。
朝堂之上,李林甫一派人等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心花怒放,然而还没有来得及高兴片刻,李隆基的第二道旨意就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李隆基直接免去了大理寺卿和大理寺另外一个少卿顾横的官职,新接任的人选是亲近太子一党的两人。
如果说李适之的去职和陈希烈的就任需要李隆基亲自宣布之外,一个小小的大理寺少卿的免职竟然也让圣上如此关注,不免让文武百官摸不着头脑。
李林甫等人站在朝堂面面相觑,大理寺少卿不过是从五品的官员,这些年这种品级的官员李隆基很少过问,上一次的例外还是李清任大理寺少卿的时候,不知道顾横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让李隆基亲自下旨。
圣心难测,殿上众人正暗自衡量的时候,紧接着的另外一道旨意就令所有人吃惊了。
李隆基的这道旨意的确令群臣震惊,旨意实封开国县侯李清食邑千户,封邑在东都洛阳。
唐朝这时候虽然分封了很多爵位,但是大部分都是虚封,所谓的食邑多少户只是一个数字罢了,最多就是俸禄上面多一些。
而这道旨意中,李清的却是实封,并且还封邑在了东都洛阳。此时的洛阳繁华程度不下于长安,实封之地比之关中还要好些。
旨意下达,朝堂上的诸位大臣看向站在百官之中略带平静的李清,投过来的大都是羡慕和谄媚的目光。李清得圣眷如此,自然让百官眼热,就连站在最前面的李林甫也下意识的往李清这里看了一眼。
接连的三道旨意,百官还没有来得及消化,李隆基已经示意退朝了。
高力士上前一步,高喊:
“退朝。”
文武百官行礼恭送李隆基下了殿。
待李隆基转入殿后,含元殿上议论声陡然响起,惊叹声有之,恭贺声有之,就连负责朝堂秩序的殿中侍御史也不再理会这些声音。
恭贺的声音大都是冲着陈希烈去的,这位新任的知政事一边拱手跟同僚客套,一边注意着李清这里的动向。自己接任李适之的事情,陈希烈已经从李林甫那里提前得到了消息,而李清封食邑这件事却并不知情,看样子连李林甫也不太清楚了。
李清一边跟道喜的文武百官附和着,一边往外走。自己能够实封食邑这件事,李清是前一日从长公主那里知道的。玉真公主透露的意思,这应该是李隆基的临时起意,多少有些李隆基突然兴致来了乱封赏的意味。
然而,李清知道这不是无的放矢,李隆基之所以把自己的食邑之地放在洛阳,是因为那里适合棉花的生长。对于此前宫中跟李隆基说起的棉布的事情,估计被李隆基听进了心里。看来李隆基对钱财进项不是一般的关心啊,李清心中笑道。
出了含元殿,李清正沿台阶而下,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李侯慢行,等老夫一步。”
李清回过头来,说话的人是李适之。旁边一路跟李清打招呼的官员忙拱拱手,往前走了。李清站在那里,看着过来的李适之,笑着说道:
“李相公何事吩咐?”
“李某已经不是知政事了。当不得这相公之称。”
李适之有些自嘲地说道。
李清忙拱手歉意道:
“清鲁莽了,还请李少保见谅。”
“那里那里。”
李适之摆了摆手,并不在意,看着李清说道:
“正所谓无官一身轻,这少保不过是个闲职,以后见面称呼李某表字即可。”
“清哪里敢当。不知李县公有合适吩咐?”
“还没有恭贺李侯。”
李适之笑着拱手说道。李清笑着回礼,知道李适之叫住自己不仅仅是道贺之意。
“李某不复知政事,以后可以安心待在府中含饴弄孙。李某想着过几日在府上设宴召客,届时请李侯赏光。”
按道理说,左相的位子没有了,任谁都应该心中悲苦,不过从李适之脸上却看不出来,这时候看着李适之笑语连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升迁了呢。
“一定一定。”
李清一边笑着答应,一边跟李适之离去。
李清只顾离去,没有理会身后众人目光中或羡慕或嫉妒的眼神。
王鉷刚才在殿中上前给陈希烈道贺,落后一步出含元殿,在刚下台阶的时候,身后一个厚实沙哑的声音叫住了王鉷。
“王鉷留步。”
“原来是杨中丞。”
王鉷皱了下眉头,转过身笑着说道。
沙哑的声音来自御史中丞杨慎矜。王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气悦色,但是王鉷心中对杨慎矜已经有些恨意。
韦坚之事,虽然之前杨慎矜上奏弹劾过韦坚,但是在三月份的韦坚和皇甫惟明案件审理中,杨慎矜却是保持着不管不问的态度,这令负责此事的王鉷多少有些记恨。
说实话,在王鉷不断的升迁中虽然有李林甫作为后台,但是杨慎矜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提携作用,王鉷能够入御史台,杨慎矜为台端,亦有推引。兼之杨慎矜按辈分比王鉷要大上一辈,因此平日里都是直呼王鉷的名字。
这时候王鉷已经升为御史中丞,与杨慎矜同列,而兼任户口色役使的王鉷更得李隆基信任,此时见杨慎矜依然直呼其名,心中不免有些许不快。
杨慎矜走上前来,看着停在那里的王鉷,没有看到王鉷刚才流露出的细微怒意,笑着说道:
“王鉷,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你怎么看?”
“不知道杨中丞说的是什么事情?”
“当然是李清封食邑的事情。”
“不知道杨中丞想要说什么?”
王鉷望着杨慎矜,一脸迷茫的样子。
“今日朝堂上的变动,你也能看的出来,虽然李适之不再任左相,但是大理寺卿和少卿可是同样被换掉了,圣人之心难测啊。”
李适之算是东宫太子一派,而接任的陈希烈却是李林甫的爪牙,这事人尽皆知,担任相位的陈希烈向来唯李林甫马首是瞻,以后李林甫在朝堂上算是真正的一手遮天了。
李隆基这时候突然罢去了大理寺卿和少卿顾横的官职,等同于把李林甫的势力从大理寺里面拔除的干干净净,换成了太子一党的人控制大理寺,这样一来朝堂的权力多少变得有些平衡。
此前的朝堂,韦坚和皇甫惟明的去职,接任的人几乎都是李林甫一派的,而这次李适之的去职让杨慎矜和文武百官看到了一丝变化,那就是,李林甫好像变得没有以前受李隆基信任了。
“没有想到那李清竟然得圣上如此宠信,以前倒是没有看出来。”
杨慎矜看着远去的李清和李适之,叹声说道。
王鉷看了一眼杨慎矜,暗中“哼”了一声,冷声说道:
“李侯可是一直深得圣上宠爱,毕竟是长公主的义子,这层关系不是谁都有的。”
杨慎矜好像没有听出王鉷话语中的暗讽之意,接着说道:
“李清上次遇刺案件,听说你也出了力,藉此可以跟李清亲近亲近嘛。”
杨慎矜说的是王鉷把武国候府指使行刺李清的事情告诉给了李林甫,从而间接推动了案件的侦破。
王鉷见杨慎矜如此说,知道杨慎矜现在见李清得势,多少有些巴结之意,也没有答话,拱拱手离去了。
杨慎矜看着王鉷远去的身影,摇了下头,冷“哼”一声,离了含元殿。
第263章 来自李府的请柬()
陈希烈的拜相在长安城造成的轰动比前些天状元考街还要大。金榜题名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而出将入相绝对是这时候每一个人的理想了。
四月九日出版的《明报》把初八日朝堂上面的数道圣旨做了报道,其中对陈希烈的拜相大加喧嚷,而李适之的罢相就用了一句“天宝五载四月,清和李县公适之罢知政事,迁太子少保。”同样的,对大理寺卿和少卿的罢官以及李清实封千户的圣旨也只是一句话的新闻。
虽然官报《明报》上面,李林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大肆的宣扬陈希烈的拜相,然而这时候的长安城并不是只有《明报》一家。
《长安时报》的报道除了陈希烈的拜相,另外一个渲染的就是李清的实封。而把大理寺的人选变动作为重点报道的是《西京评论》。
虽然几家报纸对初八日朝堂的三道旨意报道的角度和程度不同,然而长安城中陈希烈的拜相还是成为了最为热门的话题。《西京评论》因为销量太小,所报道的大理寺卿和少卿的罢官几乎被人们给忽略到了。
长安城中留意观察朝堂动向的有心人,更关注的是李隆基对李清实封的这道旨意。
长安城的百姓对李清得圣眷如此也颇多羡慕,议论之时除了羡慕和感慨几声之外,很少去探究这道旨意背后的深意,而对于有些旁观者来说,李清实封所放出来的信号比陈希烈拜相还要重要。
这些年李林甫掌控朝堂,李适之去职以后知政事的位置基本上就是为李林甫一派留的,所以作为李林甫爪牙的陈希烈能够接替李适之的知政事并不令人吃惊。
而打破惯例给一个县候最高规格的实封,至少让人看到了李隆基对李清这个年轻侯爵的宠爱和欣赏,有些人心中揣测以后朝堂之上怕是会出现一个可以跟李林甫分庭抗礼的人物了,这个人比有杨贵妃撑腰的杨钊还要靠谱些。
说实话,对于李清的封赏除了李清自己能够猜到一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猜测出来。李隆基之所以下达这道旨意,除了对李清的宠信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能够给李清所说的棉布一个机会。
李清在紫宸殿吹嘘棉布的利润和前景,以及可能对大唐财政带来的巨大收入都让李隆基有了一丝冒险的念头。如果棉布能带来李清所说的利益,这千户的食邑和东都洛阳的封地绝对是值得的。
这倒像是李清和李隆基之间一种无形的赌注似的,李隆基提供给李清机会,李清需要做的是给李隆基这位缺钱花的皇帝一笔丰厚的回报。
有关棉花的种植等方面的事情是由李瑞全权负责的,既然种植棉花的土地问题已经解决,李瑞做的就是把棉花种出来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推动棉布大规模的入市了。
这些东西是急不来的,索性这时候无论是长安城还是大唐其余各地,都还没有人意识到李清这样做的用意和以后带来的那种巨大的改变。
棉花种植的事情李清没有再过问,这几天也没有时间去过问这些事情,因为几乎从早到晚,投贴拜访侯府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有长安城中的一些公侯勋贵、世家子弟,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子。
这些公侯勋贵、世家子弟登门拜访,自然是因为李清在李隆基面前的得宠。这些人身处大唐上流社会,平常时候很少站队,凭借着圆滑处世之道游刃于上层权力之间,像李清这种在他们眼中得势的人自然是要结交的对象。
另外登门的却是年轻的学子,有长安城的,也有来自大唐各地的读书人,这些人大都慕名而来,很多是想着行卷来着。
随着《长安时报》的发展,《数学要义》的出版,一时之间,李清在长安城名声大震,除了才子的名头,算学宗师也成为了李清的一个身份。长安城最不缺少的就是八卦传闻,《长安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