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唐-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姓氏区分的家族式的姓氏观念几乎没有。

    甚至于李清对李少阳做事算计过多的性格多少有些抵触的,当然,这并不是李少阳没能高中进士的原因,实在是李清也没有想到杨钊竟然从中作梗。刘晏和王和之能够进入殿试,还是因为卢希当日在宣政殿中见李清在圣上面前提及两人,并且李隆基对两人赞赏的结果。

    春闱之间,卢希也专门看了刘晏和王和之的考卷,从考卷的应答上来说,的确没有淘汰两人的理由,而杨钊的暗示也不能全部不理,李少阳这个没有被李清提到的人就成了那个牺牲者。

    见李少阳如此模样,刘晏和王和之也多加开导,但是有些话又不能多说,两人毕竟是入了殿试的,如果拿自己之前曾经落选的例子开导李少阳,不免给人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因此大部分时间是裴元俊在说话,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在一旁默默陪着,这在李少阳心中对刘晏和王和之却更有意见了,感觉两人高中就不太理会自己这个这么长时间的好友了。

    这倒是真成了进退为难。

    得到殿试的名单的时候,李清对刘晏和王和之的入选是很高兴的,而对李少阳的淘汰也有些吃惊,不过随后想想,也就释然。

    其实,除了在李隆基面前推荐了刘晏和王和之,李清也通过长公主府等渠道给了三人一定的帮助,然而,此次春闱录取的人数并不多,除了那些才名动长安,且背后有人保荐的才子入围之外,剩余的名额基本上被长安城的勋贵们给瓜分完毕了。

    三人之中,王和之最有名气,刘晏和李少阳在长安城这么多学子之中才气不显,李少阳落选也就不太难理解了,毕竟长安城中身份、地位高过李清的人多的是,每人保荐一个还分不过来。

    总之,有喜有忧,有失落也有欢喜。这一天,整个长安城,无数的人在欢庆祝贺,也有更多的人在暗自垂泪伤神。

    殿试的日子在这样的氛围中也终于来临了。

第248章 殿试、传胪() 
今年的殿试在宣政殿举行,二月二十八日这天,参加的准进士和准明经共计二十一人。

    唐朝这时候殿试还没有成为定制,开元末天宝年间,有好几年都是没有殿试的,这些参加春闱的考生在通过礼部的省试之后,知贡举礼部侍郎把通过的名单呈给圣上,由圣上钦定了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单之后,就放榜公诸于天下。随着李隆基年老,天宝这几年殿试的时候更少,不知道李隆基今年的怎么了,下旨要求今年春闱的考生参加殿试。

    其实,参加殿试的这些人中同样有人欢喜有人忧。在今年录取的这二十一人中间,有不少的人才华并不太高,能够通过省试一部分是因为门荫的关系,还有一部分是纯粹的关系户了,当然,能够通过省试也算是手眼通天之辈,此次殿试的考题基本上已经得到,答案是早就背好了的,怕只怕李隆基会一时兴起,再随即提问,到时候出了纰漏那真就倒霉透了。

    当然,担忧的还有这种考生背后的保荐人。

    宣政殿中,早在前一天,鸿胪寺官员已经设置好了御座、黄案,光禄寺的官员也已经安排好了书案以及考生的座位。

    二十八日这一天天还不亮,参加殿试的考生已经在宣政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有些考生起的早,饭食都没有吃,有些紧张的没有好好吃,这些考生都会领到一份宫饼充饥。文武百官也早早的入了宣政殿候着。

    时辰已至,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同下升了殿,命大学士陈希烈从殿内黄案上把事先刊印好的考题交给了礼部官员,礼部官员把试卷放在了殿外的黄案之上,接受了文武百官和考生的参赞礼拜,随后殿试开始。

    考卷由皇家印书馆负责,因为保密的原因,卷子是在二十七号的晚上印刷出来的。参加殿试的考生在殿外自己的座位上跪坐答卷,时辰从凌晨到日落,但是一般的情况基本上很少会用这么长时间的。因为殿试皇帝是在的,作为九五之尊的圣上几乎是不可能陪着这些考生从早到晚的。

    殿外的考生鸦雀无言,都在奋笔疾书,凭借自己真本事进入殿试的学子胸有成竹,无心旁睹,而那些提前知道试卷内容的人也把自己的之前背好的内容填写在试卷上面。

    这次殿试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一诗一赋,按照提前规定好的韵脚作诗写赋,考题对声韵格律要求还是很高的。

    殿试的名次其实已经基本上是按照省试的名次来的,作为考官的李隆基不可能一个个看这一百多位考生的试卷。只有一甲三名由圣上在宣政殿御笔钦定。

    殿试的时间用的并不长,对于站惯了大殿的文武官员倒也不算太难熬的时间,随后不久,殿试的结果就出来了。李林甫把考生殿试的排次递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翻了翻,倒也没有多言,随即点了状元。

    状元叫羊袭吉,所作的一篇赋是夸赞开元天宝年的盛世繁华景象的,文章华丽而细腻,总之是一片拍马屁的文章,在李清看来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的,不够胜在稳妥,除了歌功颂德,不会有什么犯忌的地方。

    这位羊袭吉,李清是不认识的,在他的印象中也不过仅仅是一个人命的存在,有关于羊袭吉的任何信息几乎没有。最近两年,羊袭吉在长安城名声不显,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被钦定了状元,不止在李清心中,宣政殿中不少的文武百官心里也多有疑虑的。

    名单公布,羊袭吉激动地几乎语无论错,幸好之间礼部官员教会的礼节没有忘记,连忙上前跪谢了圣恩,殿试的其他考生自然嫉妒万分。

    李隆基勉励了两句,让羊袭吉退至一边,看着手中的名单问道:

    “谁是刘晏、王和之?”

    虽然刘晏、王和之两人对一甲多有期待,但也知道能不能中全凭运气,两人的诗赋做的也不错,但是名次却是被放在了最后。大殿之上,状元的人选是公布了,其他人的名次还没有公布出来,刘晏和王和之正担忧地站在那里,谁也没有想到李隆基竟然会点名两人,顿时有些手足无措。

    刘晏、王和之疾步出列,跪在了大殿之上给李隆基行礼,两人心中有窃喜也有不安,一旁站立的其他考生见圣上亲自问刘晏和王和之,目光全部盯向两人。

    李隆基往前微微倾了下身子,看着跪在下方的两人。刘晏是一个将近三十岁的人,而王和之却是刚刚二十出头的样子,看上去也更年轻一些。

    “哪位是刘晏?”

    李隆基问道。

    “臣是。”

    刘晏往前跪行半步,高声说道。

    李隆基点点头,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年纪差别比较大,李隆基也是能认出刘晏的。只不过看刘晏的相貌,李隆基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朕记得以前召见过你,可还有印象?”

    “那是臣年幼的时候,得蒙圣上召见,至今不敢忘。”

    李隆基微笑着点了下头,随口说道:

    “要不是前次李清提起,朕倒是都快要忘记了。没想到当年的神童转眼就成了朕的进士。”

    刘晏小时候被李隆基召见过,这么多年过去,刘晏很少在人面前提及。因为自身的落魄,即便是偶尔提及也常被被他人嘲笑,没有人相信刘晏小时候是见过李隆基的。前些日子李清问过刘晏这件事情,刘晏也只是随口说了一下。

    刘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清竟然在李隆基面前提到这件事。一开始刘晏和王和之两人认为李清帮助他们,也不过是在考官面前推荐了两人,现在看起来,怕是李清在当今圣上面前也提到过两人的,说不定还专门介绍了两人,不然,李隆基怎么会在大殿之上单独点名两人?

    刘晏心中的震惊和感激还绕在心头,李隆基又开口问道:

    “朕记得以前你的诗才就不错,今天的殿试做的是什么?”

    “回圣上,一篇《财税赋》。”

    “哦?”

    李隆基眼睛一亮,对高力士说道,

    “拿来给朕看看。”

    边上早有人把刘晏的考卷递了上来,高力士接过后放在了李隆基面前的龙案上面。

    李隆基翻了翻刘晏的这篇《财税赋》,里面写的是对大唐财政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虽然有些观点跟现在实施的税法有些冲突,但其中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也确实不易。

    李隆基点了点头,其实把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单独叫出来,是因为之前李清在李隆基面前提到两人帮助《长安时报》盈利的事情,李清也在李隆基面前大家赞赏两人在这些方面的才能。

    这两年,宫中、朝廷财政吃紧,李隆基是知道的,对于李清所推荐的这两个能够理财的人员,李隆基也多少有些好奇。正好这次的殿试两人都入了围,李隆基要亲自面试一下两人。

    “嗯,没有想到你对朝廷财税有如此深的见解,这篇赋要比其他的文章言之有物的多。”

    李隆基称赞道。

    刘晏忙叩谢圣上夸赞。

    李隆基看着两人问道:

    “听说《长安时报》是由你们两人负责的?”

    刘晏和王和之对望一眼,不知道李隆基突然问这个问题是什么用意。刘晏拱手答道:

    “《长安时报》为李侯创办,我和王和之帮助负责报馆事务。”

    李隆基笑着说道:

    “这件事李爱卿也跟我提及过,你们二人为朕仔细道来。”

    大殿之上,就连李林甫都没有想到李隆基哪来的这么大兴趣。诸多考生看着滔滔不绝的刘晏和王和之心生羡慕,而位列两旁的文武百官却不断的望向站在一旁的李清,惊诧于李清对李隆基的影响力,李清旁边的几位官员也暗中拱手跟李清打了下招呼。

    殿试的结果是刘晏被点为了传胪,刘晏和王和之两人赐“进士出身”。

    殿试已过,李隆基一开始是想着把刘晏定成一甲的,但是先前却是已经钦点了状元、榜样和探花,圣言难改,只好把刘晏定为了二甲第一名,王和之紧随其后。

    一切已毕,李隆基看着手中的殿试名单,询问道:

    “此次殿试,众爱卿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臣有本奏。”

    一个声音突兀的响起。

第249章 殿中交锋,步步先机() 
刘晏和王和之等人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呢,就听见有人大声说道:

    “圣上,臣以为刘晏为传胪不妥。”

    殿中众人循声看去,出列说话的是杨钊。刘晏看过去,心中暗恨,不过并不敢在大殿之上表现出来,王和之也皱了下眉头。其余考生有看向杨钊的,也有看向刘晏的,不知道杨钊为什么为难刘晏这个新晋的传胪。

    这些考生不明白,站在殿中的文武百官却是清楚的。虽然杨钊和刘晏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是杨家和保荐刘晏的李清关系并不好,殿中百官都幸灾乐祸地看着杨钊和李清这两个深受李隆基宠信的人,默不作声地观望两人怎么争斗。

    李林甫回头看了一眼杨钊,皱了下眉头,随后脸上浮现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神情,而站在一旁的礼部侍郎达奚珣心中大惊,殿试已经结束,圣上也点了状元,只要下了殿,公布了殿试的名单,今年的春闱就算正式结束了,达奚珣正庆幸自己没有出现纰漏呢,谁知道被杨钊横插一杠。

    李隆基看着殿中杨钊,心中略微不喜。早朝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对于年过六十、整日很杨贵妃厮混的李隆基来说早就疲惫了,没想到退朝前例行问了一句,杨钊竟然站了出来。

    刚才的确是询问了诸位大臣有什么意见,李隆基对杨钊的谏言也不能漠视不理,当下强忍着疲惫,问道:

    “杨爱卿有何异议?”

    “刘晏的这篇《财税赋》中妄言朝廷财税得失,而且只是空谈,并不切合朝廷实际。这篇赋文采也不及后面其他人的文章,以他为二甲第一,如何让其他诸生和天下的学子信服。”

    杨钊说道。

    因为杨钊善于奉承,在财政方面的能力也不错,又因为杨贵妃的关系,李隆基对其颇多宠信,这时候见杨钊对刘晏的这篇有关财税的剔除异议,也觉得有些道理,于是问李林甫道:

    “李相以为如何?”

    本来不关自己的事,李林甫一直在旁冷观,见李隆基询问,上前说道:

    “杨员外郎说的有道理,不过刘晏的这篇《财税赋》也算言之有物。具体该怎么定刘晏的名次,还请圣上定夺。”

    李林甫这句话说的两面都不得罪。依李林甫现在的权势和地位,并不惧怕李清和杨钊这两个李隆基宠信的人。

    杨钊是什么样的人,李林甫自然清楚,虽然这几年杨钊在李林甫面前言听计从,但是这种小人李林甫也不愿跟其有太多瓜葛。而对于李清,李林甫也找不到跟其敌对的理由,所以索性把这件事再次推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又看了一下龙案上的《财税赋》,说道:

    “春闱中的策问本来就是考诸位学子对朝廷时事的看法,这篇《财税赋》虽有不少不足,但也不算妄议朝政。”

    杨钊见李隆基这样讲,分明是对自己刚才的话不以为然,心中暗急,忙又说道:

    “议论朝政之事,刘晏是有前科的。况且由其负责的《长安时报》擅自刊登省试的考题,泄漏朝廷机密,依律是要问其罪责。”

    李隆基见杨钊说道《长安时报》的问题,笑了笑,看着群臣之中的李清,说道:

    “李爱卿,这件事你怎么看?”

    虽然因为此前杨喧和杨晓两人的事情,李清跟杨府是有矛盾。但是李清却并没有想着去针对杨钊,没想到杨钊竟然三番两次的跟自己作对。

    此前杨钊跟礼部侍郎达奚珣打招呼阻止李清和刘晏、王和之等人入围殿试,李清是知道的,要不是自己搬出李隆基,估计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再次落选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省试过后,李清本以为事情就此了结,没想到这时候杨钊又跳出来生事,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对付自己了。

    李清看了一眼杨钊,躬身对李隆基说道:

    “回圣上,《长安时报》刊载省试考题是在省试结束之后。当时参加考试的两千余考生皆知考题,考试过后,省试的题目定然会在长安城流传,不知道杨员外郎所说的泄漏考题一事从何而来?又是依照那条律法问罪?”

    “《大唐报纸刊行令》里面明确规定了不许妄谈朝政。”

    杨钊冷言道。

    “官报这些日连续报道了春闱这种关乎民生的朝廷要事,考试过后把考题刊登在报纸上,不过是对春闱事件的后续报道罢了。难不成这也违反了《大唐报纸刊行令》?更何况,省试名单的也在官报上刊出了,难不成《唐皇明报》也触犯了法令不成?”

    不管怎么样,先把官报拉进来再说,李清可不认为杨钊现在敢针对李林甫。

    严格来说,省试名单张榜的那天,官报就刊出了省试的结果,要是泄密的话官报肯定是逃脱不了的,这个可比《长安时报》看在省试考题容易考证的多。

    杨钊自然是不敢惹《明报》的背后支持者李林甫,李清的问话自然是答不上来,半天才道:

    “殿试以诗赋评定优劣,这篇《财税赋》从文采上可不如后面的这些文章。”

    刘晏殿试做的是有实质内容的东西,自然不如花团锦簇、华丽空洞的拍马屁的文章,单论文采看上去确实略输一筹。

    “杨员外郎什么时候也能分辨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