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元俊拉过那人,给李清介绍道:
“这位是裴某的至交好友,……”
李清眉开眼笑,看着那人,没有想到竟然这么巧。
“我们认识的。”
那人打断裴元俊,畅快地笑道:
“二郎怎么在这儿?”
问话的是南霁云,不然李清也不会这么欣喜。说实话,自李清来到长安,跟南霁云之间的往来并不多。南霁云的处境李清知道,李清也想着帮忙,在长安城给南霁云安排一个合适的差事,不过被南霁云拒绝了。
后来听说南霁云去了一户张氏的官员家中做了幕僚,倒也能够养活一家人,于是李清没有再勉强。因为是故旧,平常时候两家倒也常有来往,不过李清最近几个月一直忙于道家典籍和报纸的事情,跟南霁云已经数月没有见过了。
“南大哥好,解语姐和南昭可好?”
李清亲切地问道。
南霁云拍了拍李清的肩膀,笑道:
“一切安好。有时间去家里坐坐,二郎这些天在长安城的动静让解语没少夸赞,说从小就看出二郎是人中龙凤,哈哈。”
“一定一定。……”
李清和南霁云站在那里热络的闲聊,气氛和乐融融。而旁边的王和之等人吃惊地看着李清和南霁云,谁也没有想到两人竟然早就认识了,看样子关系还很好。
待众人重新坐定,李少阳试着问道:
“南兄和李郎君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南霁云笑了笑,说道:
“我跟二郎认识要比跟诸位认识早一些。”
南霁云跟裴元俊、王和之等人认识也将近一年时间。在王和之、刘晏、李少阳和裴元俊几人之间,只有裴元俊是会武艺的,其余三人算是正宗的学子、读书人。裴元俊跟南霁云算是不打不相识,后来成为好友,跟王和之等人也慢慢变得熟悉起来,大家偶尔会聚在一起设宴斗酒。这次就是想着在新年前聚一聚,裴元俊特意过去请南霁云的。
“我小的时候,南大哥救过我的命。”
李清说道。
李少阳恍然道:
“那是救命之恩,难怪你们熟识。怎么从来没有听南兄说过?”
南霁云摆了下手,无所谓地说道:
“算不上救命之恩,这有什么好说的。”
李清把自己小时候差点冻僵被南霁云救起的事情说了,在座几人连声敬佩,恭敬地拱手向南霁云称赞,倒是闹得南霁云有些不好意思。
“不说这些了。你们刚才在谈论什么?”
南霁云转移开话题。
“刘兄在发忧世之怨,痛斥世间不公。”
李少阳说笑道。
刘晏看了一眼李少阳,没有说话。在场的几人都知道李少阳说的是玩笑话,也不以为意,哈哈笑着。王和之摇头看着李少阳说道:
“少阳兄少开这种玩笑。我们刚才不过是在争论这些报纸上的内容罢了。”
“哦,诸位也知道这报纸是二郎创办的?”
南霁云好奇地问道。
《长安时报》是李清创办这件事,南霁云还是从李瑞那里知道的。
“听说这《长安时报》是长安那位小侯爷发明的,文渊斋只是负责印刷。不过文渊斋是李郎君家的产业,说是李郎君创办的也未尝不可。”
李少阳说道。
南霁云听到李少阳的话,又看了看在座的其他人同样一副并不知情的样子,扭过头看了一眼李清。李清无奈地摊了摊手,他也不好解释这种情况,自己并没有刻意隐瞒身份,不过是没有机会说出来罢了,在李清的意识中,总不能一见面就跟别人说自己是侯爵吧。
大约王和之等人也从没有把自己跟侯爵联系在一起,李清心想。
李少阳、王和之几人见南霁云和李清彼此之间看了一眼,眼神之中带着一种诧异和无奈之情,好像是李少阳刚才说的话有什么问题。
几人面面相觑,想了想,实在想不出来李少阳刚才的话有什么不妥之处。
过了片刻,南霁云看着众人,笑着说道:
“看来诸位还不知道二郎的身份。”
“李郎君不是文渊斋的主人吗?之前和之兄前去文渊斋见过李郎君的。”
“那么诸位便不知道了。你们刚才说的小侯爷近在眼前。”
南霁云也有些无奈地说道。
“啊?不是吧?在哪里?”
裴元俊微微愣了下,问道,随即反应过来,
“你是说李郎君……”
南霁云点点头。
席间骤然安静了下来,过了片刻,场面变得十分混乱。
王和之、刘晏、李少阳、裴元俊四人慌乱地站立起来,这时候才知道这个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少年竟然是名动长安的侯爵,刚才几人还一直在议论他呢。李少阳眼睛转了转,在想刚才说话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得罪了这位小侯爷。就连沉稳许多的王和之和刘晏也张大了嘴巴,看着李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王和之和李少阳有些担忧地望了刘晏一眼,刚才刘晏可是非议这位侯爷来着,也不知道这位年少的侯爷心中是怎么想的。
这位侯爷可是正宗的从三品勋贵,背后有长公主府的权势在,平日里也是能跟当今圣上见面的人,而自己这些人不过是没有任何身份的白身,跟李清有天壤之别,就连唯一的一次见当今圣上,还是在皇帝回宫的长安街上远远地望了一眼。
李清坐在那里,看着站立着的王和之几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怎么,见到我这么吃惊?刚才不是故意隐瞒诸位仁兄。”
南霁云在一旁招呼道:
“大家坐。二郎既然没有说,就是怕大家知道他的身份以后有现在这种反应。”
几人又重新坐了下来。场面变得多少有些尴尬,过了片刻,王和之第一个说话:
“原来李兄……李郎君就是长安城中名传的侯爵,之前和之多有失礼,还请见谅。”
李少阳这时候神情意动,拱手说道:
“看来还是托和之兄的福,我等竟然能够跟侯爷同席共饮,实在是三生有幸。”
“能够认识几位仁兄,倾听诸位的高论,总算不虚此行。”
李清说道。
刚才刘晏可是当了李清的面暗讽李清通过长公主的关系而晋身侯爵的。刘晏见李清答话,暗中咬了下牙,猛地站立起来,对着李清深深鞠了一躬,接着说道:
“刚才是刘某的不是,还请李侯责罚。”
李清笑看着刘晏,其他人也有些紧张地望着李清,过了数息,李清笑着说道:
“李某也正有此意。”
第219章 在路上()
李清话语一出,本来有些尴尬的场面变得肃静下来,刘晏躬身站在那里,王和之、李少林、裴元俊等人诧异不敢言,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变成如此局面。
李少阳心中暗道,都说圣心不可测,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勋贵侯爵竟然也如此心性,刚才还谈笑风生,转眼就依权势压人,不知道刘晏会受到什么样的刁难。
裴元俊不知道刚才的事情,不过见其余几人都沉默无言,又知道刘晏的性情,想来刚才确实得罪了这位年轻的侯爵,不过见李清前后变化,不免有些不屑,心中暗自冷哼一声。
而王和之心中却是暗自着急,想着该如何为刘晏说项。这种局面算是因己而起,不然就不会跟这位年轻的侯爷坐在一起,平日里大家毫无戒备的话语也就不会传到他的耳中。
在场的人中,最为莫名其妙的还是南霁云,在自己说出李清身份之后,场面变化之快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这时候见场面冷了下来,南霁云疑惑道:
“刚才发生什么事了?二郎这是做什么?士安兄是我等好友……”
李清站了起来,看着局促不安的众人,心中暗叹权势地位弄人,面前这几位比自己要年长些,但是就因为“得罪”自己这位侯爵而失了刚才的洒脱而变得惴惴不安。
李清笑着说道:
“刚才刘兄的话本是实情,何来得罪。说实话,到现在,我还对自己这个侯爵身份的由来有些迷惑,想来是圣上看在长公主的份上给了我一个侯爵的名头。”
见李清这句有些自嘲的话,众人才放下心来。
南霁云笑着说道:
“二郎不是那种仗势之人,大家不用在意。”
南霁云跟李清认识十余年,更何况花解语还曾服侍李清,李清是怎样的性情自然是一清二楚,这时候站出来打圆场。
待众人重新坐下,刘晏、王和之等人见李清并没有在意刚才刘晏的话,心中稍缓,但刚才说话的由头却没有了,只好默坐着。
李清知道刚才谈笑融融的场面应该不会再有了,心中微憾。这时候的身份、地位等级森严,这也不是自己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李清看着默默坐在那里的王和之等人说道:
“实不相瞒,我这次过来是想请诸位帮个忙。”
听到李清如此说,王和之才适应过来,问道:
“不知道李郎君有何事差遣?”
“不敢说差遣,只是想请几位帮忙,如果大家不愿意也就算了,就当我没有提过。”
李清这次过来,虽然是拜访王和之,但是同样也是为了其余几人,特别是刘晏。在之前,李清已经让昆仑调查了一下王和之,意外地发现跟王和之是好友的刘晏。在特意调查了刘晏的身份之后,才确定这刘晏就是那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唐财政专家”,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财政能够有所恢复,这刘晏起了很大的作用。
“想必大家都知道,《长安时报》是我一手创办起来的,对其倾注了我很多心血,随着官报的创刊,其它报纸以后定然会不断出现。《长安时报》想要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我来长安不久,虽然算是侯爵,但是认识的才子并不多。前次见和之兄的时候就想着请和之兄帮我打理《长安时报》一事,当时怕太过冒昧,所以今日专程登门拜访。
“没想到竟然能够再结识到刘、裴、李诸位仁兄。刚才交谈,清对诸人仁兄才华仰慕,因此冒昧想请大家帮忙。”
王和之等人见李清如此说,心中大震。
对《长安时报》大家多有讨论,算不得太过陌生,甚至于有时候想,要是自己办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李清邀请几人,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李清年纪轻轻就已经位列侯爵,前程不可限量,因为长公主府的关系,又是圣上面前的红人,在长安城中算得上是真正的权贵。之前几人在长安行卷,真正理会自己的也不过是个县伯罢了,如果能够结识李清,攀上侯府这个高枝,对自己以后的前程大有裨益。
李少阳脸带红光,拱手问道:
“不知道李侯想让我们做些什么?”
“官报《明报》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朝廷专门成立了官方报馆负责《明报》的撰写和发行,而《长安时报》因为缺人还没有成立报馆,我想请几位仁兄负责筹办《长安时报》的报馆一事,以后《长安时报》的编辑、刊印、发行都由报馆一手负责。”
官方《明报》的报馆由崇文馆大学士陈希烈负责,陈希烈是朝廷正经的三品官员,报馆中的其他人也都是朝廷命官。虽然报馆不涉及朝政,但是从人员设置来看,无疑对朝堂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若《长安时报》也设报馆,那无疑跟官方的作用大致相同,王、刘、裴、李等人听了,心中激动不已。
李清抛出如此大的诱惑、兼之亲自登门的诚意,几人确实难以拒绝。
“《长安时报》是民办性质,报馆的编辑也是白身,不过胜在俸酬颇丰,几位仁兄可以考虑一下。”
李清看着众人的反应,笑着说道。
“不知道李郎君想什么时候筹办报馆?”
刘晏顿了顿,问道。
“当然是越快越好,不过几位仁兄还有春闱,筹办报馆就放在春闱之后好了。不要到时候诸位金榜高中,看不上我这小小报馆。”
几人忙笑着说:
“哪里哪里。”
刘晏想到自己这些年参加科考的经历,颇有些意冷,沉声说道:
“这科举情况如何,大家都知道,不考也罢,高中的机会太小,还不如抓紧筹办报馆。”
“那可不一定。”李清笑着说道。
几人听李清这么说,微微怔住了,又想起李清的身份,心中再惊,袖中的双手禁不止有些颤抖。这话看似平常,可是里面蕴含的意思却深。李清是长公主义子,可以说是当今圣上的“外甥”,又是侯爵,若是在科考之中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未必没有高中的机会。
不过这个话题并没有接着说下去。这时候裴元俊笑道:
“几位仁兄为李郎君筹办报馆一事,我就不掺和了。论才学我跟三位仁兄相差太远,怕会耽误到李郎君的大事。”
裴元俊过来长安是参加武举,才华方面确实逊三人一些,李清也不勉强,笑着应道:
“实在可惜,若是以后有仰仗裴兄的时候,还望不要拒绝。”
“一定一定。”
接下来的谈话恢复了刚才的和乐融融的氛围。不多时,李清起身,拱手说道:
“我就不打扰诸位了,若是有暇,请几位仁兄光临侯府做客。”
侯爷相邀,王和之等人忙答应了。
李清扭头对南霁云说:
“南大哥,将近新年,有时间带上解语姐和昭儿去家里,家父颇为想念。”
南霁云点头应下了,随后想起什么来,看着李清说道:
“昭儿过年就六岁了,也到了学武的年纪。过年之后,我可能离开长安跟张明府去外地上任,不能亲自教授与他,我想让昭儿拜在二郎门下学些武艺如何?”
裴元俊听了南霁云的话,心中震动,南霁云既然这么说,难道这位侯爷也是一位武学高手不成?而在其余三人心中,见南霁云有些随口说出想让自己的儿子拜一个侯爷为师的话,不免震惊于两家关系的亲厚。
李清想了下,笑着说道:
“拜我为师也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更合适的人选。”
第220章 轮回之人,天才之姿()
待李清离开朝元客舍之后,房间中的四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刚才的事情是虚幻一般,并不真实。
“没想到我们所见的这位少年就是长安城传说的那位年轻侯爷。”王和之喃喃说道,想着之前跟李清的交集,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看来和之兄跟这位小侯爷还真是有缘。年前赐金,上次诗词登报,这次登门拜访,这等机缘怕是和之兄也没有想到吧。”
李少阳在旁边笑着说道。
“确实没有想到。当时在潼关寺庙之时,我不过是一个落魄的穷书生,那时候的李郎君也只是一个锦衣少年,谁能想到我遇见的竟然会是一位年轻的勋贵呢。后来去文渊斋拜访的时候,我还把他当做一个有钱的商贾子弟了,呵呵。”
王和之想着跟李清的几次相遇,心中自嘲。李清身份的转变在王和之看来还多少有些不太适应。
“我们何尝不是,要不然也不会闹如此笑话,还好这位小侯爷没有那些王公贵族的脾气,不然这回算是得罪到一位侯爵了。”
裴元俊接着说道,
“这也多亏了南兄。”
“你怎么就知道这位侯爵没有平常见到的那些王公贵族的脾性?”
李少阳问道。几人在长安城行卷,见惯了京城之中那些达官贵人高高在上、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