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位书生打扮的男子为何会有一身不错的功夫,李清也有些好奇。虽然这时候习武之人常见,书生之中也有一些喜欢练武的人,但是能够有如此身手的读书人还是很少见。
“看来长安城中倒真是卧虎藏龙。”
李清笑着道。
“小郎君,要不要查一查那人的身份?”
昆仑问道。
“不用了。”
李清摇头说道,随后和昆仑沿着刚才男子所指的方向走去。
朝元客舍位于通善坊十字大街上,算是里坊较大的一家客舍,居住的大都是从外地过来的才子书生。过了新年,不久便是春闱。外地来长安赶考的学子们一般都在新年之前赶来长安,一来领略一下新年长安的风采,二来也留出些时间备考。
这时候的朝元客舍早已经住满了进京赶考的学子。
李清来到朝元客舍门口的时候,只见进进出出都是书生打扮的人,热闹异常,客舍的大堂里面传出热闹的议论声。
把手中的马缰递给过来的店伙计,李清迈步走进朝元客舍。
大堂之上,数十张食案都坐满了人,这些人或卧或跪,或醒或醉,都在斗酒高谈。食案上面摆放些简单的菜肴,看起来并不丰盛。
李清注意到有几张食案上面放着几张报纸,而旁边还有人拿着报纸在争论着什么。
通善坊在长安并不是太多富裕的里坊,朝元客舍中居住的也大都是来京赶考的穷学子。几位好友聚在一起,吃的也许并不丰盛,但是谈论的事情确实新鲜。这些刚来长安的学子见到报纸这些新奇事物,自然要好好的考究一番。此前的《长安时报》就是谈论的焦点,而随着官方报纸《唐皇明报》的出版,关于报纸的讨论就成了这些才子书生口头不停的话题。
李清本想着听听这些书生在谈论些什么,不过一个身影飞快的晃过来,躬身问道:
“两位小郎君,是吃饭还是住店?”
“我们找人。”
昆仑答道。
那店伙计愣了下,接着说道:
“不知道两位郎君找谁?”
“王衍王和之。”李清说道。
店伙计恍然大悟状,不过脚步并没有移动,只是笑着说道:
“王郎君确实住在本店,不过……不过这些天过来求见王郎君的人很多,怕是……”
店伙计作难道。
也难怪,自从《长安时报》刊登出王和之的诗作之后,短时间内王和之名声鹊起,打探到这里要求拜见王和之的人很多,估计王和之已经不胜其扰了。李清心中笑道,说不定王和之吩咐了店伙计,不要轻易带人去见自己。
店伙计搓着手有些为难的看着李清。听到李清要见王和之,旁边的人抬头看了一眼李清,没有说话,只是笑了摇了摇头,接着招呼同案的人喝酒。
“就说文渊斋的李清求见。”
李清笑着说道。
店伙计见李清气度自然、不凡,衣着华丽,就连身后的随从打扮也光鲜,知道李清跟平日里过来的那些人不同,于是笑着说道:
“好咧,小郎君请稍等,我进去通报一声。”
不多时,店伙计急匆匆的从后院中出来,身后跟着一人。那人见到李清,远远就拱手道:
“没想到李兄竟然过来这里。”
出来的人正是王和之。
第217章 默立身前不识君()
王和之拱手疾步走来,态度亲近和善,满面春风,像是迎接多年不见的老友。
在王和之的心目中,除了感谢《长安时报》带给自己的机遇,对刊印《长安时报》的文渊斋也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激,而作为文渊斋主人的李清,在王和之看来也算是自己的贵人了。更何况之前还有寺庙赐金的机缘在。
“新年将至,和之本来想过两日邀请李兄过来一聚,没想到李兄竟然过来这里,多有怠慢,还请李兄谅解。”
王和之笑着说道。
“清不请自来,倒是冒昧了。”
“哪里哪里。李兄来的正巧,我有几位好友恰好在,大家正好聚聚。”
王和之说着,随后跟大堂中的其他人拱手见礼,引着李清去了后院。
大堂之中坐着的大都是住在朝元客舍的读书人,平日里跟王和之也都认识,见面总要打个招呼。见王和之和李清过去后院,大堂中的这些人开始议论起来:
“那少年是谁,和之兄待他如此热情?”
“没有见过,这般年纪可能是京城哪家勋贵子弟,不然王和之怎么会亲自出来迎接。”
“这几天和之兄倒是参加了不少的宴请,应该是宴会上认识的人。”
“说不定是位才子,两人宴会上认识之后,惺惺相惜,这时候过来这里拜访和之兄。”有人猜测道。
“没听说长安城有如此年轻的才子啊?”
有人想了想,迟疑地说道。
“怎么没有?难道不知道长安城中那位新晋的年轻侯爵就是位才子,他的诗作虽然不多,不过首首都当得起传世名作的。我还听说《长安时报》背后的人就是这位侯爵,王和之扬名也是拜《长安时报》所赐,两人有可能认识的。”
旁边有人说道。
“切,你是说那位侯爵会过来,亲自拜访王和之?”
有人不屑地说道。
“这……哈哈……”
刚才说话的那人想想也觉得不可能,讪讪的笑了两声,不再议论这件事。
后院是王和之居住的地方,大约有四五间厢房,中间一个不大的天井,不过相对于前面来说安静了许多。
李清随王和之来到后院,打量了一下四周。王和之笑着解释道:
“这院子是跟几位好友一起住的,不然我哪里能承担的起这些费用。”
李清被王和之请进房间,只见房间里面已经有两人,正围着一个矮方桌斗酒。这两人见有人进来,抬起了头,好奇的望着进来的李清和昆仑。
是两个读书人,一人三十不到的年纪,四方脸,看上去有些严肃,另外一人跟王和之差不多大小年纪,不过已经有些醉态。
王和之进来,笑着说道:
“来,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之前跟两位提起过李兄,这两位是我的之交好友——刘晏、李少阳。”
李清微笑着上前见礼,刘晏和李少阳也拱手回礼。
刘晏和李少阳见王和之刚才急匆匆出去,还以为是迎接什么重要的人物去了,没想到跟着进来的竟然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身后还跟着一个稍大点的仆人。听王和之的介绍才知道是文渊斋的主人,一个商贾之家的子弟。
两人跟王和之相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多凡俗礼节,又见李清只是一个少年,也不以为然,两人依旧坐在那里。刘晏瞧了一眼李清,点头示意,拱手回了一礼,李少阳也回了礼,笑着招呼道:
“既然跟和之兄认识,就是我等的朋友,李郎君请过来这里坐。”
李少阳说着,指了指旁边空着的座位。
李清温和一笑,自在案边坐了下来。王和之在另外一个空位坐了,昆仑却是去了门外。
李清看着李少阳和刘晏两人,笑着问道:
“冒昧前来,还望两位仁兄见谅。”
李少阳摇手道:
“无妨,我等也不过是在喝酒闲聊,李郎君过来的正是时机,刚才裴兄出去请另外一位朋友去了,等下人多正好热闹。”
李清见李少阳这人倒也随性洒脱,不似面前的刘晏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之外的感觉,笑着问道:
“几位仁兄刚才在谈论些什么?”
“哈哈,就是这个。”李少阳笑着从身旁拿出几份报纸出来,接着说道:
“刚才和刘兄在争论报纸的用途。”
李清看过去,赫然正是几期《长安时报》和一期《唐皇明报》。
“哦?难不成李兄对这些报纸也感兴趣?”
“长安城中出现了这等新奇事物,我等自然要好好研究一番。不过要说对这些报纸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和之兄了,哈哈……”
李少阳笑着打趣道。王和之在旁边指了指李少阳,无奈地笑了笑。
自从王和之的诗作被刊登在了《长安时报》以后,每期报纸王和之都是必买的,新出的官报《唐皇明报》也是第一时间就买回来阅读。
估计在平时李少阳没少拿这件事跟王和之开玩笑,就连在旁边沉默的刘晏这时候也摇头笑了。
“刚才我们在谈论《长安时报》和《唐皇明报》的区别。”
王和之说道,
“少阳兄觉得《长安时报》比《唐皇明报》好,而士安兄正好相反。”
自《唐皇明报》刊出以后,李清也在比较两者的区别,见王和之这么说,李清也好奇这两份报纸在别人眼中到底有什么不同的。
“不知道少阳兄对两者怎么看?”
李清笑着问道。
“因为《长安时报》的出现,才有了报纸的出现,官报不过是模仿《长安时报》而已,虽然两者内容却有不同,不过我认为《长安时报》刊登的内容才是报纸报道的正道。”
“《长安时报》不过是报道些京城轶事、风月趣闻,虽然也有诗词刊载,但哪能跟《明报》相比。《明报》上面刊登的是民生要事、政令消息,这才是报纸应该报道的事情。”
刘晏在边上说道。
“报纸的用途是什么?是为了刊载时事消息,让百姓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情,《长安时报》报道的轶事、风月八卦不正是百姓身旁发生的事情么?这些天外面的人喜闻乐见的不也是这些?虽然《明报》上面刊登了民生消息、政令要闻。但是不要忘了,在之前颁布的《大唐报纸刊行令》上,可是规定了报纸不能刊载的内容。
“再说,有些东西官报能报道,《长安时报》未必就能报道,以后有了其他的报纸也是一样不能报道。如果说有些东西不是所有的报纸都能报道的事情,这种办报的方式哪里能算报纸报道的正道。”
李少阳高声说道。
“《长安时报》只关注轶事八卦,不似官报那样关心民生,关注百姓民生,如何能算是正途。只有民生时事,才是百姓关心的事情。报纸同样起着监督舆论的作用,光报道些风花雪月,对发生在身边的真正的要事不理不睬,报纸最后不过流俗成为人们消遣的玩物,这哪里是正道?
“再说,官报报道的有关西域战争的胜利,这类事情其他报纸也可以报道,法令上面也没有限制。
“报纸就应该有更大的用途,以后还要起到监察的作用。你们不见长安官场之上,贪腐者有之,枉法者有之,百姓不能通过正常途径控诉,正好可以通过报纸这种途径,让朝廷、让圣上知道这些,进而清查腐败,清肃吏治。”
刘晏滔滔不绝,情绪也有些激动。
李清心中一怔,没有想到这刘晏竟然对报纸认知如此深远,这些在后世之人眼中平常的事情放在现在,并不是谁都能考虑到这些的。
这时候,报纸若是直接就议论朝政、监察百官,怕是会后果不堪设想,李清也正是出于此考虑,才给《长安时报》定位成娱乐向的报纸的。
李少阳见刘晏有些激动,忙笑着说道:
“士安兄说的也有道理,不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监察百官、清肃吏治这些是御史们应该做的,报纸何必去趟这片浑水。再说了,若是有人借此非议朝政,士安兄又该如何想?不要忘了,上面还有《大唐报纸刊行令》在限制着呢,违法乱律之事,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百姓借报纸监察百官,替朝廷清查贪官污吏有何不对?若是《大唐报纸刊行令》上连这些也要限制,也不过是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护身符罢了,这种法令不要也罢。”刘晏冷言道,
“不说别的,就说这《长安时报》,谁都知道《长安时报》背后是那位侯爵。虽然那位侯爵才华不错,不过小小年纪,并无什么功劳,还不是仗着是长公主的义子而轻易晋身侯爵之位。
“再有就是,每年的春闱,那些取中的进士里面又有多少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多还不是通过门荫、最终获得高官厚禄?”
刘晏这时候说的话有些算是吐槽了。刘晏这些年参加了几次科举,不过运气使然,并没有考中。这些年下来心中难免有些失意,恨自己怀才不遇,也痛恨那些依靠门荫等轻易取得高位的人。
不过在说道自己依靠长公主的关系获封侯爵的时候,李清坐在旁边有些尴尬的笑了笑,用手指摩挲这鼻尖,沉默无语。
而王和之、刘晏等人并没有意识到坐在自己身边的人就是几人眼中有些痛恨的对象。当然,说不定也是羡慕的对象。
“士安兄,那些人出身官宦世家,身份、地位自然不是我等能够比的。我们寒窗苦读十数载还不是为了能够能那些人平起平坐,最终施展自身抱负,为圣上效力,为百姓操劳。”
王和之在旁边说道,又见一旁沉默不言的李清,王和之接着说道:
“让李兄见笑了。好友之间闲聊,还望李兄不要往心里去。”
李清笑着拱手说道:
“哪里哪里。刘兄说的很有道理,小弟受教了。”
刘晏见李清这么说,对李清变得热情起来,
“李兄也这么认为?”
李清点点头,虽然刘晏有些激进、偏执,但是看上去性格正直,兼之洞察力很好,才华出众,以后若是为官,想必也会是一位好官。
“几位仁兄对报纸这么了解,何不想着办一份报纸出来。”
李清提议道。
刘晏、王和之、李少阳三人笑了笑,尽皆摇头:
“办报纸谈何容易,再说我等还要准备春闱,倒也没有多少时间。”
这时候李少阳想起什么来,看着李清问道:
“还不知道李郎君过来有何指教呢?”
李清拱手,笑着正要说话,这时候房间外面一个声音响起:
“咦,昆仑,你怎么在这里?”
房间中的其他几人听到,笑了起来:
“看来是裴兄回来了。”
第218章 一惊乍起,吹落浮云()
听声音应该是两个人,其中一人跟门外的昆仑说着话。
谈话间,推门进来一人,王和之等人只看了一眼,笑着招呼道:
“元俊兄过来坐,正好给你们介绍一下。”
李清回过头看,来人是之前在大街之上遇到的那人。
来人跟王和之等三人相熟,相互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客套,王和之随意招呼着。看见李清,来人微微愣了愣,没有想到李清会在这里。
王和之等人也察觉到来人的异样,看着两人小声地问道:
“元俊兄和李郎君认识?”
李清点点头,笑着说道:
“是,刚才过来的路上遇见过,多亏裴兄指路。”
裴元俊反应过来,才知道李清所谓的访友竟是拜访王和之等人。裴元俊笑着说道:
“没想到李郎君跟和之兄认识。对了,还未正式介绍,某是裴元俊。”
李清点头:“久仰……”
“你们应该是已经认识了。”
裴元俊看了看房间中其他人说道。这时候在门外跟昆仑说话的的那人进来,见到李清,也微微诧异了下,接着脸上露出笑容,迈步走了过来。
裴元俊拉过那人,给李清介绍道:
“这位是裴某的至交好友,……”
李清眉开眼笑,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