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两门,经书大部分还是靠抄写,即便是印刷也是自己负责印制,根本就流传不到外面去。
这时候如果谁能够大规模的印制文字,绝对是轰动全城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读书还是要靠抄书,真正的去购买印刷好的书籍的很少,因此能成规模的大的书店并没有出现,像文渊斋这种,店里面能够有不少书籍在出售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店家贵姓?”
李清摸索着手中的书籍问道:
“免贵行贞,单字一个焕。”
贞焕见李清问,忙回答道。
自从李清进到店里,贞焕就一直在观察这个少年,身着锦衣,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郎君。入店里面就问书籍,定是想要买些诗词。文章回去了。虽然自家的东西比较贵,希望这个少年对价格没有什么太大的概念,到时候说不定能够卖出基本书出去。
“贞家文渊斋已经经营有二十年之久,在长安可是最有名的了。小店所售的这些诗集也都是精心印刷的名家诗作,小郎君买些回去一定物有所值。”
贞焕在旁边鼓动道。
李清笑了笑,没有理会贞焕的话,接着问道:
“不知道这些诗集是不是贵店自己印制的?”
贞焕看了一眼李清,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少年对这些感兴趣:
“是,本店出售的这些书籍都是自己印刷的。”
李清点点头,询问道:
“我能不能观看一下贵店的印制过程?”
贞焕看着李清,没有说话,不过意思已经很明确是拒绝了。
李清心中笑道,还是有些唐突了。
这时候的雕版印刷还应该算是店家的一种密技了,并不是谁人都会。自己突然提出想要参观的想法,自然不会得到回应。
“不知道贵店印一本这样的书籍需要多长时间?”
李清没有在意,接着问贞焕道。
这时候贞焕好像意识到什么,试着问道:
“小郎君的意思是……?”
“我有一笔生意想跟贞店主谈谈。”
第201章 迈前一步,蝴蝶翩舞()
李清过来东市寻找雕版印刷的事情,还是因为这些天道门典籍整理的缘故。
自从李清跟着李含光开始整理道家典籍开始,一直处在一个忙碌的状态之下。
最初李清只是想着打打下手,看能不能凭借自己后世的知识给这次道门的道藏整理提供些什么建议。
然而在这件事情进行不久,李清就看出了什么不妥之处。
李含光对于道家经典著作的整理还是停留在勘误和去伪存真的层面上,把曾经被佛门攻击的东西进行删除或者修改,同时根据自己的学识再重新进行阐述。以期不被人找出什么破绽。
李含光作为道门宗师,本身博学多才,精通《老子》、《庄子》、《周易》等道家经典妙意。这次又根据司马承祯提出来的坐忘论等思想,对道家经典的著作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然而,这次道藏的编纂并没有对道家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整理。
说实话,即便是道门各个宗派之间对道家的起源甚至于“神仙谱录”也有不同的说法,如何能够真正的统一起来。
不过在李清看来,道门这次声势浩大的动作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虽然说对《道德经》等进行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解析,然而这些在佛、道之争之中并不会有什么优势可言,
这时候的李隆基对道家的支持已经很大,之前还亲自注解过《道德经》并下令传扬,同时这些年又开始组织人手整理《开元道藏》,皇家对道门的支持不可谓不强,然而道门在道、佛之争上基本上还是处于劣势。
道家理论的琐碎和不成体系是最为致命的缺陷,不像佛教那样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于整个佛教从佛祖以降都有着明确的来源和考究,而道家之中许多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很大一部分是杜撰出来的。
李清在跟李含光说出自己疑惑的时候,李含光和其他几位道门宗师心中大惊:
“难不成我等这些天所作的努力都是白费不成?”
“当然不是白费。”
李清忙说道,
“对道家经典的理论著作重新解释还是要做的。我说的是如何把道家由始至今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各个门派之间连自己尊奉的教祖都不一样。”
“道门之中自然以三清为尊,自三清以降,诸位派中创派宗师不同,尊奉的教祖自然不同。”
宗圣观观主反驳道。
虽然是这样说,不过在座的宗师都知道李清说的是实情,在道家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同时期的需要,有些所谓的神仙凭空出现,有些神仙又莫名的消失,甚至于同样的一个神仙也有身份和地位的不同。
这些杜撰出来的所谓神仙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排位顺序,除了所有的道门教派基本上是以三清为尊,其他的都是各说各的,以至于在不信道家的外人看来实在是混乱不堪。又如何能够让人们去信仰这些所谓的“神仙”呢。
即便有很多人去信奉道家,说实话,这部分人中间不少人内心对道家根本就是完全不信的,很多都是出于功利或者其他的目的。
说实话,这时候的道门各个门派更像是宗派,而不是教派。
“你是说道门应该统一形成自己的信仰?”
李含光微微皱了下眉头,半天才道。
说实话,对道门进行统一这种话,作为宗师的李含光也不敢随便说,如是流露出想要统一道门的想法,估计转眼之间道门各个宗派之间就内斗不止,还如何去跟佛门争斗。
在场的其他宗师看向李清,想要看看李清能说出什么来。
“佛门之中,不管是密宗、法相宗、禅宗、净宗还是其他佛门派别,除了修行法门不同,信奉的无一例外就是佛祖,佛陀、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等体系分明。”
李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说起了佛门的信仰。
当然,在场的宗师对佛门的这些情况同样清楚,李清之所以点出来还是想能够让这些人认识到佛门在宗教信仰中比道家有优势的地方。
其实,道门的这些宗师对佛门的很多信仰根本不屑一顾,更不要说学习佛门中的东西了。
“同样,道家更加应该把自己的信仰和教义给固定下来,避免出现说法冲突之事。即便各个门派创派宗师不同,所信奉的修行道法不同,并不影响各个门派的发展。”
其实李清在提议这些的时候,也知道自己有些理想化了,不要说各个门派之中从一开始信仰就有所不同,就连教派理论极为成熟的西方教派,也因为信仰不同而出现过大规模的冲突和争斗。
如何建立道家自己信仰体系,李清并没有多说,自己在这些宗师面前说话的分量还是不足,更何况,这些还牵扯到不同的门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含光与诸位道门宗师的商议结果是接纳了李清的建议。
随后李含光及诸位宗师发帖广邀天下道门同道齐聚京都长安,用的名义自然是对道门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进行注解。
李含光接着去了温泉宫,向李隆基回禀广邀道家同门的原因,李隆基对于道门下如此功夫注解道藏经典自然持欢迎态度,还特意在曲池坊赐了一处院落,供诸位宗师注、译道门经典。
一时之间,长安城道门宗师云集,这让佛门产生了很大的危机感,不过在随后的打探中,佛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消息。
对于这次道门信仰体系的梳理,李清并没有参与,这些宗师在场,每一个人都是聪慧绝顶之人,没有必要在参与进去。
不过接下来对《道德经》的注释却是落在了李清头上,由李清统筹,会同各个门派弟子共同对《道德经》进行阐释和考究。
系统的分析,分门别类的解读,这种类似于论文式的纂修是李清最为擅长的事情,前世作为历史系教授,对这些再熟悉不过。
接下里的时间中变成了李清主持这次道门经典理论的编纂,李含光和道门其他宗师在旁边为其把关和提供解说。
这次的整理并没有按照李隆基之前官方那种编纂《开元道藏》的方法进行,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体系。
说实话,道家之中的这些经典,除了修行法门之外,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例如哲学思想、医学、军事学、天文学、宗教学、甚至于心理学,化学物理学等等东西,在道家的经典理论著作中都有体现,不过这些后世科学的一面在这时候在故弄玄虚的外表下伪装成了各种法术,成为了一种骗人的把戏,而这些正是道门最被诟病的一件事情。
李清从道家最为经典的《道德经》入手,除了阐述道德经之中道家思想之外,还从中把里面包含的各种哲学、医学、伦理学等观点摘录出来跟其他的道家经典相融合,想要形成一套更加细致的说法。
李清在接下来的梳理过程中,把道门的理论著作中涉及到的这些东西剥离出来,还原本来的面目,一点一点的往科学的方向上引导。
不过数月,依据五千言的《道德经》引申开来的一部著作《道德真经广义注》即告完成。
《道德真经广义注》是李清结合杜光庭对道家作出的总结,以及历史上道家名家的思想进行的注解诠释。同时根据自己后世对道家思想的了解,借鉴佛、儒两教的思想,重点阐述道家的基本教义、思想以及修行方法。
李清同时对什么是“道”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同时根据后世科学的思想把“道”解释给万物之间应有的规律,求仙问道就是追寻这些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得道,找到养生之道就能“长生”。
李清在《道德真经广义注》里面推崇前些年李隆基的《御注道德经》,发挥其旨意,同时阐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的思想,这些固然是为了讨好当今的皇权,另外还是避免在以后对道家的诠释中出现麻烦。
这时候的道家理论著作已经浩如烟海,想对道家的道藏做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是需要很多人、数年的时间。
李清数月之间也仅是根据《道德经》对道家思想、教义、修行、信仰等做了初步的阐述,光这些就有将近百卷之多。
如果是分门别类的对道家做系统的整理,那更是要一步一步来。
而在《道德真经广义注》完稿之时,道门众位宗师已经对道家的信仰体系做了一个完整的整理和归纳,把道家的信仰体系固化了下来。
整个道家的信仰还是以三清为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把女娲、伏羲、神农、皇帝、伊尹等人物传说,结合真实的历史人物老子、庄子、列子等等联系起来,把道家族谱系统化了。
当然其中还有各派创派宗师以及历代宗师,都被编纂了进去,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门派宗师传承的理论体系。这在李清看来比后世的道教信仰结构还要完整。
当然,这其中也删除了许多根本就是杜撰的东西,尽最大的可能把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给填充进去。
新的信仰体系跟道家历来的信仰和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
当诸位门派宗师回过头来看李清主持整理的《道德真经广义注》时,心中确实有些震惊不已,里面的道家思想结合了现时的各门派的理论思想,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见解,让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底道家讲述的是什么,“道”又是什么。以前所谓的“道”大约有些虚无,在《道德真经广义注》中却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如何能够不让这些宗师惊讶。
李含光看到这些,想起李清小时候在王屋山上偶尔提及的“道”,心中暗笑,看来自己这位小师弟对“道”的理解还是一如既往,不过比小时候说的更加清晰和明细。
道家信仰系统的建立,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若是想着道家能够广泛的传播,教义的宣扬和推广才是关键,而对新的道家信仰的宣扬就落在了李清的身上。
很多宗教的传播固然都是所谓的传教士一点一点努力的结果。李清知道这些并不适合自己。如果想要人们迅速的认识到这种新的信仰体系,并且有持久的影响力,必然要有新的宣传手段。
李清过来东市,寻找雕版印刷的商家,同样也是因为这种事情。
李清靠在柜台旁,从袖中拿出一本手稿出来,问店铺的店主贞焕:
“这些东西雕刻印制出来需要多长时间?”
第202章 唐朝的报纸?()
贞焕从李清手中接过手稿,翻看了一下。
里面内容记录的是有关道家的一些起源故事,从最初的盘古开天、三清创教,到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白日飞升,再到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等等,把道家的起源和发展梳理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其实这部手稿最初的样子并不是这样。李含光等数位道门宗师闭门造车,一开始整理出来的道家传承体系文字要比现在的这部手稿晦涩难懂的多。
李清在跟诸位宗师谈到如何传扬这些东西的时候,提议还是把道门的起源和发展编写成一个个的故事,这样人们才有兴趣去听这些,潜移默化之间慢慢就会形成一个最为基本的信仰出来。
随后便有了李清拿过来的这部手稿。
贞焕翻了片刻,合上手稿,看着李清,小心地说道:
“这些是道门传出来的经卷?”
整部手稿虽然是一个个的故事,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到这是道门内部的书籍,世面上并没有流传开来。里面所记载的故事有些是这时候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而有些确实是前所未闻的事情。贞焕从头看到尾,猜想着应该就是道门内部的经卷。
“不错,这是对道门中一部《起源真经》的注解。”
李清点点头,说道。
所谓的《起源真经》自然是李清的杜撰,李含光等道门宗师整理出来的道家起源以及信仰体系虽然已经成书,但是并没有名字。在整理成经书之后,被送去了温泉宫李隆基那里,希望能够让李隆基为经书御批书名。这样这部关于道家起源和信仰的经卷就天然的具有了权威的认证和认可。
这样的话,以后跟佛教或者其他教派争论的时候,佛教等就要考虑皇权的威严而不会在对道门的起源等大肆攻击,当争论被限定在了道门所设置的这个框架之中,历次争辩中所涉及的夏夷之辨、教义之争、信仰习俗之变都会向道家倾斜。
听到李清的话,贞焕拿手稿的双手有些颤抖,脸上浮现激动的神情,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够见到道门内部真经的注解。
贞焕看到李清有些疑问的眼神,笑着说道:
“不瞒小郎君,贞某也是信道的,不过平日里只能接触到《道德经》等道家真经,道门之中的经书还从来没有见过。”
李清笑了笑,没想到这店家竟然还是一个信奉道家的人,估计也就是平常时候见到的对成仙问道感兴趣的人吧。虽然这时候道教很是盛行,但是真正能够度牒为道士的还是少数。
“没想到竟然还是同道中人。”
李清笑着说道。
贞焕奇道:
“小郎君也是信道之人不成?”
“我家小郎君可是上清茅山派宗师玄静道长的师弟。”
昆仑在旁边炫耀的插嘴道。
在贞焕这些普通的信道之人心中,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