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看着堂下的群臣,接着说道:
“这件事情就由太子会同三司查办,京兆府协办。”
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和大理寺卿忙出列领了圣旨。
李隆基这时候有些意兴缺缺,挥手退朝,在站起身的时候,李隆基看着殿下的李清,说道:
“李清,这件事情你也随同太子一起查办,不管事情真相如何,朕皆赦你无罪。”
李清忙谢过李隆基。
第191章 后续之事,揭幕之始()
早朝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的时候才结束,对于今日朝堂之上的百官来说,有人欢喜有人忧,更多的却是对接下来有关岐王府涉及龙袍案件的一种猜测。
岐王和李清之间的矛盾没有多少人知道,文武百官自然不会相信李清针对岐王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老婆要被人抢了,更多地还是猜测这个初来长安、背后站着长公主府这样一个势力的李清已经开始跟太子李亨走在了一起。
京城之中,分属两个派别的文武百官明争暗斗,彼此之间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攻击对手的机会,而这次因为李清拿出的那一段明黄色的锦缎和一个道听说的消息就把岐王给牵扯了其中,怎么看都像是事先设好的一个圈套,不过这种“拙劣的计谋”是由年少的不因官场的李清来执行的罢了。
其实关于龙袍一事,即使圣上不信,也不得不派人调查。
除此之外,连同李清遇刺的案件和大慈恩寺佛骨被盗的事情也一并由太子负责,京兆府在旁协助。而整个事件的调查权落在太子李亨的手中,也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京城之中很多人都知道岐王是站在寿王一方的,跟东宫算是敌对的关系,这时候被东宫得了机会,哪里还能有什么逃脱之理。就算太子不忍,而东宫的诸位官员又如何会错过这种难得的机遇,并且这个机会是如此的突然和巧合。
说实话,在这次的案件中看上去得益最大的太子李亨同样不清楚李清为什么突然以一个道听途说的消息在朝堂之上公然跟岐王作对,而了解详情的寿王却是对李清为了那么一丁点的事情而把岐王置于如此境地而心中暗怒。
在朝堂之上,寿王李瑁因为身份的缘故不能给岐王更多的辩护,不然马上便会是太子一方无情的攻击了。
对于太子和寿王之间的关系,李清自然了解,至于以后的历史走势,作为后世之人的李清也一清二楚,当然不会就这样盲目地陷入到东宫和寿王府的争斗中去。
这次的事情李清不过是仅仅想给岐王一个反击罢了,至于岐王的下场并不在李清的考虑范围之内的,李清和岐王之间因为之前的见面,导致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今早的朝堂之上,诸位御史的矛头其实都是指向李清的,当然这种都是岐王的授意,李清和岐王之间的矛盾变得越发激烈,为了反击,李清难免要想些非常之策,作为后世之人,李清不惮于运用一些手段把对方给打倒的。
自李清来到大唐,对身边亲近之人都有一种更加珍惜的情感在里面,所以才会在遇刺的时候因为紧张李瑞等人而让昆仑急返家中护卫,同样在崔光和杨二逃跑的时间里李清不停地搜寻两人,以便把可能的危险因素完全抹去。
与人为善虽然是李清的处事原则,然而在这时候的大唐,这时候的长安,有些时候还是要展现一下自己的强势出来,更何况李清还有着能展现自己强势一面的条件在。
武十一郎这种神经病似的报复最为防不胜防,所以李清才想着把武十一郎这种危险的因子连根拔出掉,以免整日提放。而岐王不过是突发的事情连带着遭殃罢了。
历史上这个时候,太子李亨的处境也并非完全顺心,至少李林甫这个权倾朝野的相公跟李亨之间的关系就很是紧张。李林甫深得李隆基信任,从自身的处境和利益出发,李林甫同样想着把李亨的太子之位给扳倒,东宫偶有的反击却因为李隆基的信任而对李林甫造成不了太大的伤害。
其实,随着李隆基年岁渐逝,对于朝政变得不再上心,而是沉溺于享乐和长生之中。然而任由外面群臣操持朝政并不是说李隆基对于权力的欲望就不再这么强烈,相反地是,人越老对于权力越加迷恋。太子李亨位于东宫多年,地位稳固,李隆基怕是李亨的成长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所以才扶持出李林甫来平衡李亨的权力和影响。而寿王等人暗中对皇位的觊觎也是李隆基纵容的结果了。
李清跟在群臣后面从大殿之中缓缓走出,对于岐王那种能够杀人的眼光视若无睹,寿王同样冷哼一声,从李清身旁匆匆走过。也有太子一方的官员过来想跟李清攀谈,李清随意拱手笑过,并没有想要交谈的意思。众人也笑着拱手行礼下了早朝。
李清除了大殿,意外的发现太子李亨站在大殿外面,微笑着看着出来的李清。李清忙上前给李亨见礼,李亨走前一步,拉住李清的手臂,笑着制止道:
“不是在朝堂之上,你我没必要拘束于这种礼节。”
李亨说话和气悦色,看上去像是自己兄弟平常时候的交谈,很好的扮演者自己位居上位而对下属亲切、不拘于礼的形象。
当然更深的意思是给下朝的文武百官看。不管李清出于什么原因对岐王出手,在外人看来都是倾向于东宫的一种行为,当然,太子李亨也更愿意在百官面前表现出李清或者长公主府倒向自己一方的印象。
“太子殿下客气,礼节还是要守的。”
李清躬身说道。
“哈哈,你我两人上次见面还是在高郡公晚宴之上,至今一月有余。多日不见,不如你我二人去寡人府上小酌一杯。正好圣上命寡人和二郎负责岐王一案,寡人也可向二郎问问案件的详情。”
李亨哈哈笑道,言语随和客气。
李清看着李亨,摆手笑道:
“太子殿下就饶过微臣吧。这些天因为遇刺的事情,微臣至今没有缓和下来心绪,长公主也常吩咐我多注意休息。正好太子殿下现在负责这些案件,自有三司协助殿下,就请允许微臣偷个懒,修养几日,也免得长公主整日担忧微臣的身子骨。”
李清的眼神很是诚恳,并不想是开玩笑的意思。
李亨面带笑意地看了李清几眼,随后哈哈笑道:
“二郎倒是清闲了,寡人的苦日子可是要到了。不过没有关系,二郎放心,寡人定然把这件事情办的妥当,不负圣上和二郎的期待。”
李清连声不敢,随后闲聊几句,告辞而去。
太子李亨接手了龙袍案件查办,亲自去往岐王府进行了搜查,西市张氏布行所牵扯到的人也一并被带去了大理寺。
而另外一方,京兆府和李清同样对还在京兆府大牢的蔡温进行了进一步的审讯,而从蔡温口中却又得到了另外一件事情的线索。
第192章 太阳照常升起()
朝堂之上的动静和三司衙门之间的动作对长安城的百姓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每天太阳照常升起,人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西域等地过来的胡商依然不停地向长安进发,收获了满满地数不尽的财富,这些胡人开始离开京城返回家乡,希望下次能早些再来长安。每一个人几乎都是笑容满面,笑意盎然,就算那些没有赚到什么财富的人也为能一饱长安这座雄城的伟岸而欣喜不已。
然而,常年居住在长安的胡人这些天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欣喜之处。
这些胡人多半信奉景教,每隔几日都会去位于长安城北义宁坊的教堂祈祷忏悔,然而最近几日这座长安最大的胡寺却被京兆府给封掉了,所有信教之人一律禁止入内。
传出来的消息说教中有人参与大唐的朝政争斗,这次受到牵连,被下令把教堂给查封了,就连大主教阿罗含法王也被迫去了宫中向圣上说明缘由。阿罗含法王回来之后就一直待在教堂之中再也没有露面,景教之中出面主持的是景净主教。
传闻的真实性不得而知,然而整个长安的胡人确实变得有些人心惶惶的。自然更多的人是在看热闹,前些日因为胡寺禁止非信教的人们进入而引起的民愤开始幸灾乐祸起来,义宁坊中的不少酒肆里面,人们也在议论着这个异常之举:
“哈哈,定是前些日因为有人去县衙告状,所以京兆府才查封了这个寺院,也不想想,这里是大唐长安,是一个小小的胡寺可以为所欲之处吗。”
义宁坊中离波斯寺不远的一家酒肆里面,有人神采飞扬地谈论着先前的事情。
“听说还抓了人,要不是阿罗含法王出面,估计这胡教众人都会被带去京兆府,也不知道这些胡人有多硬气,能不能撑过京兆府的大刑。”
旁边有人摇头叹道。
“一群胆小之辈,你看大街之上,这些胡人哪个敢趾高气昂的?还想承受住京兆府的大刑,说不定光听到就已经吓得瘫软在地上了,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酒肆之中哄堂大笑,人们都在胡乱猜测着,酒肆之中沽酒的胡娘尴尬地忍受着肆意的嘲弄。
“哼,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胡寺被封跟告状有什么关系。”
也有人边喝酒,便冷眼旁观这些大笑的人,嘴角露出明显的嘲弄之意。
“难不成还有什么隐情?包兄消息最为灵通,给兄弟透露一二。”
边上一人看着这人,讨好的过来一起坐,拱手笑着说道。
“那是,义宁坊,啊不,长安城中有谁有我‘包打听’消息灵通。”
包打听仰了下头,打了个酒嗝,得意地说道。
“那是,那是。”
旁边的人坐在包打听身边,说道,
“包兄说来听听,这些胡人难道招惹了长安城不该招惹的人么?”
“招惹大了,弄不好就是抄家灭门之祸啊。”
包打听缓缓说道。
听到有这种事情,旁边的人双眼大亮,来了兴致:
“难道是招惹了长安城之中那家勋贵?”
包打听看了一眼身旁的人,没有说话。
“不会是那个王府吧。要说得罪一些公侯之类的勋贵,那阿罗含是圣上亲封的法王,这些公侯应该会给他一些面子。难道真是长安城中的哪位王爷?”
包打听接着摇头,手拿筷子往上指了指,依旧没有说话。
“不可能是太子殿下吧?”有人小声的说道,
“我好像前两日在义宁坊见过太子的车驾。”
包打听放下手中的酒杯,微微俯身说道:
“听说这景教之中有人想要挑拨佛、道两门的关系,被太子察觉,所以太子才让人封了胡寺,严查一些跟此事有关的人和物,你们没有看到么?就连刑部和大理寺都有人过来搜查呢。”
“哼,一个外来的胡教也想着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幸好被太子殿下发现及时,被封真是活该!”
有人愤愤地说道。
“不对啊,不是说景教之中也有人扶持太子殿下,跟东宫关系不错吗,为何这胡寺还是会被封掉?”
也有人疑惑的问道。
东宫官员之中确实有着胡人,之前李清见过的伊斯就是在东宫任职。
“哼,你懂什么?那阿罗含还是圣上亲封的法王呢,这说封不还是封了。近些年长安城中胡人众多,圣上总要找一个人出来管理管理这些胡人。东宫里面有一两个胡人做官不过是太子殿下安抚这些胡人的手段罢了。难不成还真把这些胡人当成回事儿?”
“这倒也是。我大唐人才济济,圣上门下群贤毕至,哪里用得到这些胡人。”
“喝酒喝酒,这些败兴之事说它作甚,还是想着好好过这样的太平日子吧。家中老太太还整天吃斋念佛,保佑一家人平安呢。”
“我家老祖正在终南山寻仙问道呢。”
话题转移,酒肆之中的人们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似乎根本就没有把景教胡寺发生的事情放在心上。
坐在酒肆角落的一个少年听了这些议论,笑着摇摇头,站起身来,往外走去,随从的另外一个人赶忙付了帐跟了出去。
昆仑追上出门的李清,问道:
“小郎君,长安城中好像有不少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长安城这么多人,太子殿下和三司又没有刻意隐瞒,被有心人打听出来也有可能。”
李清和昆仑过来义宁坊同样是为了景教之事。
就在那日早朝过后,太子殿下去了岐王府,会同三司共同查抄了岐王府邸。而京兆府这里依然在对武同、武十一郎和蔡温进行审讯。
在吉温的刑讯手段之下,那武同和武十一郎并没有坚持多久,最终原原本本的把李清遇刺案件的前后给供了出来,而之后武国候指使武同对武大、武二和杨二的灭口真相也被武管家说了出来。
吉温把事情的结果告诉李清,李清点点头,没有说什么,接着问吉温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审讯蔡温的结果怎么样了?”
“果然如李少卿所料,下官在审问蔡温跟景教之间关系的时候,那蔡温透露在三月末,岐王让他暗示阿罗含,要景教派人把佛教即将供奉的佛骨舍利给盗出来。”
“哦,蔡温交代为什么这么做了吗?”李清问道。
“没有,具体的蔡温也不是太了解。不过蔡温还交代了,阿罗含曾派人请求岐王救苏富扬氏。”
李清点了点头:
“怕是那苏五还以为苏富扬氏能够出狱是自己的功劳呢。”
苏五被景教中人吩咐托人救助苏富扬氏,没有想到的是岐王之所以出手救下苏富扬氏根本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个商人又如何会入了岐王的法眼,要不是阿罗含出面,估计那岐王也不会为了一个胡女而费这份周折。
景教这些年在大唐快速发展,除了李隆基等大唐上层的支持之外,更多的是跟强盛的佛、道两门之间保持了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不曾跟道、佛两门有任何冲突。
按道理来说,虽然挑起道、佛两门的争端对景教是有好处的,然而这需要冒很大的风险,景教中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旦事情败露,面临的会是道、佛两门强烈的报复。
这次佛骨舍利的被盗若真是景教安排的话,那定然是跟岐王之间有着什么交换条件了,岐王救助苏富扬氏也许就是其中一个。
李清暗中想了下,看着吉温笑着问道:
“你说,岐王为什么会让景教去偷那枚佛骨,对岐王又有什么好处呢?”
“下官不敢乱猜。”
吉温忙躬身说道。
“呵呵,这里只有我们两人,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这……”吉温犹豫了下,低声说道:
“这件事情应该跟寿王和太子之间有关系。”
李清挑了下眉毛,接着问道:
“你是说有可能牵扯到太子和寿王之间的争斗?”
“是。”
这些年,太子李亨稳坐东宫,因为储君的身份,除了不少的官员支持,道、佛两门之中也有很多人是支持太子的。
在这时候的大唐,道、佛两门的势力强大,信徒众多,有些道士和僧人游走官场,出谋划策,甚至于很多官员也都信道信佛。更何况,道、佛两门积累深厚,同样有着很庞大的财富支撑,这对太子李亨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而寿王因为身份地位的尴尬,在道、佛两门之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力。
如果能够通过一枚小小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