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绍问左攸,确定这种事是合法的。心里直想:太**了……
看着一个个年轻娘们衣衫暴|露在面前晃来晃去,郭绍表示年轻热血方刚很难把持。无奈京娘在身边,他想想还是推迟了。
至于州府官员邀请什么巡视地方政务,郭绍便好言推却。乾州治理得好不好关他何事?虽然挂着州官刺史,但责任和政绩都算不到他头上,就算乾州已经乱得到处起义造反了,郭绍也毫无压力。于是次日他们便辞别诸官,继续西行。
先到凤翔地界,郭绍与随行的人一商议,先拜访凤翔节度使王景,作为礼节上的尊重;然后才去邠州拜访罗彦环的好友李处耘。
王景照样派人热情款待了从东京来的同僚,只是接见了一下,然后就由底下的官员作陪。因郭绍比王景低了好几级,理当如此。
郭绍等原本是从东京出来了解战场地形风物的,不料耗了将近一月,除了在路上、就是在宴席间与人应酬。这些人情世故也确实难以省略,同朝为官,既然已经到人家地盘上了,不招呼应酬一下会在朝廷内外留下失礼的坏名声。
果然一到邠州,又不得已要花一整天先求见节度使折从阮,和折从阮幕府里的接待官员废话连天。
直到八月底,罗彦环先见了好友,然后才带来了好友李处耘对郭绍的盛情邀请。
郭绍在邠州驿馆专门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这才带着随从五人按邀请之约拜访。身边除了那个亲兵都在,这样已经是好几个人了,如果让亲兵都一起趁饭,一行人十几个似乎太多……那李处耘并非王景、折从阮那样的节度使,大伙儿也是按照私交友谊的理由拜访的。
李处耘开大门,亲自到大门外恭候,想来他的职位还远不如郭绍这个军都指挥使高。
郭绍等人一到地方,只见一大群起码二三十人在门口等着。而且大多人士打扮,有一身锦缎丝绸的,也有布衣长袍的,看起来贫富或有差距,不过都不像是武夫,有的人一看细胳膊细腿的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郭绍初时很纳闷,心道李处耘家这么多人?不是听罗彦环说他混得很惨么,如何能养如许多门客……很快他才醒悟,也许这些人不是李处耘的门客,可能是为了隆重在远近邀请的陪坐。
郭绍此行从东京出来,参加了不少应酬,已经对这种场合的大概门道摸熟,按照主人的想法,陪坐的人越多越能表示对贵客的重视。宴席上人多,一人一句恭维,也能让气氛更加欢乐。
但郭绍又猜错了。
等到罗彦环介绍了诸位的姓名官职,李处耘上前来寒暄时,才说起这么一帮人的来头:“李某虽是武人却附庸风雅,平素敬重名士。适逢折公提起,约远近名士到蔽舍以诗赋会友。我觉得今天友人多、热闹,便把邀请郭都使的日也定在今天,还望见谅一二。”
以诗赋会友……稀奇!郭绍表示身边的人全是武夫,包括他李处耘的好友罗彦环。
第六十章 附庸风雅()
李家大门口,一大群人七嘴八舌客套,又是打拱又是作揖。看着这么一帮人,郭绍也觉得稀奇,连年都有战争,仍然还有人吟诗作赋,而且不少;其实左攸也是人,但他似乎从来不写诗赋。
郭绍目前对诗赋毫无兴趣,他的想法比较直接:任你把诗词写出花儿来,也感动不了拿着刀枪的武将士卒,无法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诗人。
所以他对这帮不认识的人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注意李处耘。按照罗彦环的举荐,李处耘是武双全,有勇有谋而且读书明理忠肝义胆,好得不行!所以郭绍一定要见见这样一位能人。
看这么多名士都赏脸,李处耘在读书明理方面郭绍原本不怀疑,但一看他的长相……一脸的大胡,从脸颊到嘴上全是胡,丹凤眼,面部很平整。
郭绍觉得他应该搞两把假发挂在鬓发上,然后把黑黄的脸色涂成红色,就可以自号武圣关公了。
长成这样,李处耘刚才还表示“平素附庸风雅”!这不还款待了一大帮吟诗作赋的人骚客,却是为了哪般?
一帮人闹哄哄地进了李家的府门,在一间堂屋里入座,坐了五桌人。桌上没有摆酒菜,却摆着许多宣纸、毛笔、砚台、镇纸等物。那些纸上都写着字,似乎大伙儿早早就到了李府,已经风雅了一阵。
郭绍淡定地在最北面的一桌入座,却不料一个打扮光鲜的富贵公一屁股坐在上方,连客气推辞的话都没一句。郭绍心有些不痛快,心道老是禁军军都指挥使,在地方上也算是身份比较高的武将了,你就算等级比我高,总得客气两句吧……刚才罗彦环在外头都介绍过官职姓名了,这里的人都应该知道郭绍是干嘛的。
那公哥是谁,郭绍当然不知道,刚才在外面相互引见,他也没记住……记来没用,今天应酬过了,谁还和邠州的一帮士有任何关系?
但郭绍仍然记得李处耘的话“折公提起”,上方那家伙恐怕就是折公,只有他自持是节度使的侄才敢如此嚣张,不然一般的地方士吃饱了撑的抢这架。
李处耘在旁边瞧了一眼,也没开口,来者都是客,可能他不便说别人。
折公……难道就是罗彦环说的,想纳人家女儿做妾而不得,不惜诬告的人?郭绍顿时心里暗骂:什么公,信不信老现在就打你个哭爹喊娘,出口恶气!
但郭绍最终还是忍了,作为客人,又是第一次见李处耘,不看僧面也看佛面,总得给主人一个面……进来就闹事,人家以为你脑有|病。况且郭绍到关是来办事,不是来置气的;世上什么人都有,从来不缺恶人小人,老是去计较和自己无关的人不得气死也要累死。
郭绍打算不与他计较,只看能不能结交到李处耘忽他投自己门下。其它的事一概不管。
就在郭绍寻思的时候,李处耘开口道:“郭都使是贵客,后到府上,还没来得及一展才华,诸位请稍等,让郭都使也作一首如何?”
这时上方的公道:“郭都使是武夫,懂什么作诗?我看别耽误工夫了,拿出来念念,那么多首呢,念也要念很久。”
李处耘顿时很尴尬,忙起身向郭绍一拜,什么也没说,但似乎是在刚才的公道歉。
郭绍见李处耘这般,便作手势示意他坐下,微笑着说道:“他说得没错,我就是个武夫,不会作诗。”看在李处耘的面上,又是无关紧要的闲气,郭绍也不想去计较一句话了。
李处耘的目光又转到左攸的脸上:“先生可以替郭都使作一首的。”
郭绍一想到左攸平时说话的用词,又从来没见他吟诗作赋,心道左攸也会推辞吧……反正郭绍不用担心左攸在这种场面上说错话,他是在官府衙门里跑惯的人,早都滑得很了。
却不料左攸开口道:“郭郎能能武。论,首先是治国安民之道;吟诗作赋这等事本就是小道,不过信手拈来,又有何难?但主人家既没说什么题目,郭郎自然谦逊推辞。”
听到这句话,郭绍顿时诧异:左攸这厮是唱得哪出?他明明知道我从来只是上战场,什么时候去过风雅场合……莫不是上次说漏了嘴,随口引用了太史公的《伯夷列传》,他就认为我有采?《伯夷列传》不过是学语教材上的章,郭绍记得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可能不仅仅是这一回,和左攸说话最多,一熟悉了可能谈吐之间就没那么注意的。但无论如何,郭绍前世受的教育本就不是以语为重,懂的东西主要来源于大学以前的背诵,肚里这点货搁在古代人面前,都不叫是学问,最多算识字。
郭绍又注意到,随行进来的几个随从也侧目产生了兴趣,女扮男装的京娘既是诧异又有些期待,她不了解郭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但罗猛忽然脸涨得绯红,似乎在憋着什么……难道他想笑?有可能,上次郭绍作得“小呀么小二郎”拿出来当笑话谈,罗猛这厮也听了的。
就在这时,上方的富贵公有点受不起左攸的话了,当下便道:“都被你吹上天了,如何如何厉害,何不现场来一首,我倒想看看这位将军究竟能作出声明惊神泣鬼的诗赋来!”
公顿了顿,又道:“如果想抄,在此之前还得琢磨一下,在场这么多饱读诗的名士,什么诗赋没见过?”
郭绍不懂声色,他心道:你们真有不少没见过,也不可能见过。
那公还没说完,忽然装模作样地笑了一下:“我是多虑了,想抄也得先背得不是。”
底下有几个所谓的名士一时间没忍住,稀稀疏疏冒出几声笑声,似有嘲笑,也可能仅仅是觉得那公机智说话风趣吧?
郭绍总算开口道:“请问这位公,你们今天的诗会,以什么为题?”
第六十一章 无风摇曳的帘子()
李处耘家的厅堂里面有一道小门用帘遮着,丫鬟端茶送水退下,不走厅堂正门、便是从里面的小门掀帘退避。
这丫鬟在人前是低眉顺眼十分乖巧,不料一进里屋、见到一个穿着交领襦裙的貌美小娘时,就嘴皮翻飞,伶牙俐齿的很会说:“刚来的几个人,其一个姓罗、是阿郎(男主人李处耘)的故交,他又带来了另一个叫郭绍的将军。听说那名叫郭绍的人是东京来的大将军,不是听他们说话,真想不到他是大将军,真年轻呐……”
小娘眉头微微一皱:“一个武将也要跑来斗诗?”
丫鬟笑道:“谁知道哩,莫不是娘(小姐)的美名已经传到东京了?”
“有什么好笑的?”小娘轻斥道。
丫鬟忙收住笑容,讨好道:“我一时给忘记了,那折公今天带这么多人来斗诗,原本就不怀好意。”
“知道就好。”小娘道,“父亲又没有说要比招亲,他倒好,恬不知耻管起别人家的事来。到处撒布谣言,说咱们李家看重士人、李公要找采风流的女婿;又裹挟了一帮人上门舞弄墨,难道我不知道那姓折的葫芦里卖什么药?父亲又没应允今天谁诗写得好就相谁。”
丫鬟靠近了悄悄说道:“昨晚奴家在夫人房里,倒听阿郎说,今天若是能见着还过得去的人,索性将计就计,把娘你许了人,省得再叫那折公老是惦记着。”
“啊?”李家小娘顿时神色一惊,“你怎么现在才说?”
“昨晚你已睡下,我今早却忘记了……阿郎说得也没错。”丫鬟一脸歉意道,“嫁谁,也比嫁那折公好。我怎么瞧他怎么招人厌烦!刚才他在外面说郭大将军的话,娘也听见了。”
李氏冷冷道:“我听话里头,好像看上刚从东京来的姓郭的武将了,要不你自个嫁给他!你去问问他,愿不愿意娶你。”
丫鬟缩了一下小脑袋,悻悻道:“我一个奴婢,能嫁大将军?真有这等好事,那我下辈做牛做马也愿意呀……”她完全不管李氏不高兴、给她一个冷冷的脸色,又轻快地说,“要不娘到前面去瞧瞧,躲帘后面,挑开一个角悄悄看一眼,我可不糊弄你,郭将军真的还可以……娘,咱们可不能太挑了,你究竟觉得人好呢还是武人好,前面厅堂里都有!”
李氏冷冷道:“这些士人一个个自知吟诗作赋舞弄墨,我看着就烦!武人也不是什么好人,经年累月打来打去混战不休,却只是争权夺利,根本不顾百姓死活!”李氏说着说着又变得有点丧气,“只怨世道不好……或许父亲说得对,只要他不是大奸大恶或无耻小人,我也不会和父亲顶撞了。”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的了大声的说话声。折公的声音道:“至于题目并未限定,也拘泥于形式,只要是以所见所闻为题有感而发便行。”
另一个男的声音道:“如此甚好……容我稍微想想。”
刚才说话的人应该就是那个郭将军,因为他之前还说过话“我确实是武夫,不会诗词”,李氏又联系丫鬟的叙述大概可以猜到。
没一会儿,郭将军的声音又道:“左先生,我们到关的路上,经过了潼关,你就没有什么感怀?”
“旅途疲惫,实在没有什么心思,主公对潼关有何感怀?”
郭将军的声音道:“关此行,心是有些感叹,要不就以潼关怀古为题……折公,咱们今天不限体裁?”
折公道:“诗、赋、长短句都行,没有限定。”
“那好。我正好已经有一两句了。”郭将军沉吟片刻,便朗声吟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外面刚刚还因为人比较多闹哄哄的气氛,立刻就安静下来,静得叫人感受不到这里正有多达几十个人坐一块儿。
里屋的小娘李氏秀眉微微一挑,一不留意之下就夸了一句:“好句,气势磅礴又精练,却不丝毫没有雕琢痕迹,更不做作,比之前听到那些软绵绵轻浮的无病**、艳字堆砌要好得多了……”
旁边的丫鬟不太听得懂诗里面的好坏,却听得懂娘毫不掩饰的溢美之辞,顿时笑吟吟地看着她。片刻后李氏发现了丫鬟的笑容,顿时拉下脸来,不再开口。
就在这时,外面又穿来如叹息一般大声的吟诵:“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李氏不禁动容,他是一个武将、年轻的武将?她忍不住起身,顾不得刚才还骂丫鬟,径直跑到门口,挑开帘想瞧。此时外面顿时喝彩声大起,人们纷纷叫好。
但见一个人高马大穿着长袍戴着幞头的年轻人站在桌边上,若有所思的样。一看那年轻人就是武夫,身板和面目都有骁勇之气,但此时此刻,他似乎沉浸到了句的意境和情怀之,有着坚毅气质的眉目露出一丝忧郁,就好像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李氏的眼神渐渐有了变化。
人们还在喝彩,忽然他一拂袍袖,如醍醐灌顶一般念出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伙儿久久陷入沉默之,那折公面色尴尬,一时也语塞,说不出任何话来。周围仿佛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没人说话、也没人好意思动弹,只有一声轻轻的咳嗽也带着忍耐的压抑。
这时李氏不小心碰到了门边一只香灰盆,发出“哐”地一声响,顿时非常清晰。外面的人听到动静纷纷侧目,只见帘无风微微摇曳,已不见有人。
李氏逃走,脸色绯红,她只觉得这屋也不安全,生怕被人看见了似的,又从另一道门出去,往院里面疾走。丫鬟很快小跑着追了上来,喘气儿迫不及待地问道:“娘,郭将军的诗是不是作得最好?”
“那是长短句,有一两处的音有点怪……若是谱个曲取个名儿,还可以唱。”李氏轻轻说道。
丫鬟不依不挠道:“我问他的长短句是不是作得最好,要是最好的,阿郎可就要做主……”
“啐!”李氏娇声喝了一声,“不知道害臊,这种事是能拿到外面嚷嚷的吗?”
丫鬟偏过脑袋,故作忧愁之状:“听娘说的话,那郭将军作的诗该是最好的,可万一折公非说他的词儿不好,可怎生是好?今天的事可是折公提起的,他主持诗会,自然该他评论好坏。”
李氏冷笑道:“折公可以不要脸,但也不能不要脸到那般程度!他要敢说郭将军的长短句不好,须得在那群人寻一份出来比较。就那些平素游手好闲相互吹捧成的名士,我不信有人能有那样的胸襟,写出的东西能比得上潼关怀古的万之一!”
不出李氏所料,前厅那帮人,没人敢挑战潼关怀古那首“长短句”。许多人都多有褒赞之词,折公十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