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浩明目光深邃,拥着柳如是柔肩,继续说道:“自从叶家悔婚伊始,这段姻缘已随风而去。
其实这世上的女子,无论是贪恋钱财也好,图谋长相才学也罢,若是能一心一意终不悔,皆有可取之道。
可唯独这反反复复,最让人不能容忍。不论缘由,不管结果,这是为夫为人的底线。
至于说爱妻想成人之美,让为夫幸福,想法是好的,应该予以表彰。
若是你心胸足够宽广,今后尽管再介绍绝色娇娆,为夫来者不拒。顶多衣带渐宽终不悔,不过是金尽人亡而已。”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柳如是低啐一声,脸颊绯红,粉拳轻打。秦郎总是这样,前面讲得好好的,后面就插诨打趣。
总之,他就有这本事,让原本沉重的话题或氛围,不知不觉间轻松下来。
真难想象,如此识情识趣的妙人儿,女人心中理想的夫婿,当初叶绍梅怎么会说他是书呆子,以至于断送一生的幸福。
远处,氤氤氲氲的仙楼山,露出天心阁一脚,若隐若现。柳如是无奈的摇摇头,她已经尽力了。
如此一位佳人,今后青灯古佛终生,可惜了。
不过夫君说得也有道理,想来……大抵就是有缘无分吧。
回程时,人员多了不少,那是秦家村族人和一些生活过好起来的新秦家村人。
人总是这样,当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的需求又出现,建功立业或者说博一个富贵前程,又变得实实在在起来。
对于这种转变,秦浩明是乐见其成,也愿意给他们提供机会。
相对而言,这些人最早跟着他,明白他的心思政策,也了解他的为人。有些话无需多说,他们就能明白。
今后,不管加入福州城中的哪个行业,估计都会帮忙宣传自己。
再则,这些人的忠诚有一定的保证。毕竟,他们都是托庇在自己的势力之下,和朝廷关系不大。
十一月中旬,天气日益寒冷。
新婚回家祭祖的秦浩明再次回到福州城,其一举一动都受到有心人的关注。
这位年轻总督的每一个举措,都关系到大部分人的利益。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年轻总督不知是否正在享受新婚的快乐,并没有如其他人想象的一样,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颁发他的施政理念。
就连早些的传闻,他想改变大明税制,也没有一丝声音传出,仿佛偃旗息鼓一般。
回来的半个月中,出入最多的当属鼓山大营附近新成立的兵仗局,听说还有两晚抛弃娇妻,留宿其中。
真不知那里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不过,这也让众人高悬的心稍稍放松,再过个把月年关将至,想来总督大人初来乍到,有些事情是想放到年后处理。
这不,昨日听说他让总督府幕僚到巡抚衙门,调阅福建冶造局资料,想来是要整顿那里。
也好,有事情做,能够牵扯他的精力,安安分分过好小日子,是大多数福建官员的心声。
福建官员的小九九,秦浩明自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做事情,一贯按自己的步骤走。
当兵仗局人员安排清楚,设备、机器、锅炉正在调试中,造枪炮的原料便日益凸显。
刚拿到资料,次日晌午的时候,秦浩明已坐在福建冶造局主屋的房间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翻阅着冶造局下属的人员名册。
在他面前,福建冶造局中丞陈美春领着三名郎官站在屋内。
“张琳、李欣、龚瑞鸿……”
瞥了一眼陈美春身旁那三位冶造局的郎官,秦浩明的目光又投向手中的名册,仔细查看这三位郎官的仕官履历。
一般来说,各个府衙都会保存历任官员的名册,包括他们的仕官履历,冶造局亦是如此。
而让秦浩明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三位郎官中,年纪最大的张琳竟然在冶造局,干了整整二十八年,简直是难以想象。
“张琳大人,今年贵庚?”秦浩明好奇问道。
在秦浩明面前,一名头发蓬乱、官服亦到处都是补丁的年长官员躬了躬身,语气谦卑地说道:
“小……小官……”
“噗嗤……小官?这算哪门子的自称?”
秦浩明忍不住一口茶水喷出,有些错愕地望着张琳。
然而,被秦浩明这么盯着,那位叫做张琳的郎官更加窘迫紧张,结结巴巴地费了好大劲地才说道:
“小……小官……不不,下官张琳,今年四十又三。”
原来他想说的是下官……
秦浩明转头望向陈美春,小声地询问道:“这位张琳大人,莫非有口疾?”
第四百一十七节 科学研究院()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秦浩明锐利的眼神扫视过来,上位者的威严不知不觉间散发,陈美春苦笑一声,拱拱手压低声音解释道:
“张琳并无口疾,可能是从未近距离与秦督见面,因此心中拘束。”说着,他转头望向那张琳,笑着宽慰道:
“张琳,秦督平易近人,你不要过于拘谨。”
“是、是……下官知道,下官知道……”
张琳连连点头,用手擦拭额头,眼神闪烁、颇有些手足无措的样子。
秦浩明见状有些无语,事实上他起初还以为张琳心里有什么鬼,害怕见到他。
可如今看来,对方分明就是一位过分老实巴交的实在人,被他头上的官衔给吓到了。
叹了一口气,秦浩明用更加温和的语气问道:
“张琳大人,据记载,你并未经过科试,也无人举荐,只是一步一步从匠人才慢慢坐上郎官的位置,对么?”
“是、是的,秦督,小人……不,下官的家父,曾是冶造局的匠工。
因此,下官十三岁时便已在局内帮工,干了两年转匠徒,此后又干了三年,转匠人……”
说到这里,他似乎是觉得自己过于喋喋不休,有些不知所措地闭上嘴。
见此,秦浩明笑着问道:“匠徒?是学徒么?”
“正是,秦督大人!”身旁的陈美春低声解释道:“按照大明惯例,新人到冶造局,头两年只能打杂。
干满两年才能转匠徒,跟着匠工学习手艺,之后再干三年,若无重大过失,便可转匠人……”
“匠人?匠工的别称?”
“不不不……”
陈美春摇摇头,纠正道:“匠人是匠人,匠工是匠工。”
说着,他对秦浩明详细的解释了两者区别。
原来,匠人指的是从学徒转正的工匠,虽然已有一定经验,但普遍并不具备独自打造器具的能力,只能担任匠工的辅助者。
而匠工指的是拥有丰富经验,能够独自打造器具的成熟工匠。
打个最直接的比方说,铸造腰刀,手持火钳时刻关注着火候,并且指挥其余人的,乃是经验丰富的匠工。
而匠人,就是在一旁举着沉重的铁锤,在匠工的指挥下一下一下用力锤击铁胚的协助者,至于拉风箱的,那就是匠徒,即学徒。
而最不入流的帮工,充其量就是搬搬矿石、木柴,连工棚都难得进一次。
说白了,只有匠工才能算是正式工,会在冶造局的名册上登记,而其余的,只是临时工与学徒而已。
而据秦浩明了解之后才知道,在匠工的职称上,还有一个匠师,指的是那些经验更加丰富的老匠工。
专门负责一些更加精细的活,比如说,替户部打造铸钱的模具等等。
根据陈美春所言,从一介毫无经验的帮工熬到匠工,这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岁月,足以让十几岁的年轻人熬到满腮的胡须。
“需要这么严谨吗?”
“是啊,是不容易,已经多少年没有改变过了?现在根本和民间的冶铁作坊无法相比……”
陈美春再次摇摇头,无奈的跟秦浩明解释了冶造局一些弊病。
大明冶造局主要负责冶铁或制钢,生产管理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方式。
万历三十四年,福建布政司规定铁矿山场许其私人设炉,民营冶铁业因为用人灵活,则欣欣向荣,而官营铁冶业日益哀落。
秦浩明神色怪异地瞅了一眼陈美春,旋即将手中的名册放在一旁,问道:“陈中丞,冶造局内的匠工,是以铁匠为主么?”
“是!”陈美春点点头说道:“我冶造局内,大概有匠工四百余人,其中六成擅长打铁,木匠次之,石匠最少……终归,这里是冶造局,而并非是兵部营建司。”
“唔。”
秦浩明点点头,之后又问了一些问题,这才让陈美春等四人退下,自顾忙碌去。
而他自己,则端着茶,站在屋内的窗口,沉思不语。
望着窗外的荒地,秦浩明微微叹了口气。
不可否认,冶造局目前的境况真的很凄惨,简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冶造局内的工匠们,那可都是实打实一步一步磨练自身工艺才成为正式工的匠工。
就连张琳、李欣、龚瑞鸿那等郎官,都是从帮工、学徒熬过来的,相信对于打铁、打造器物什么的,可谓是烂熟于心。
就是太不自信了点,唯唯诺诺,让秦浩明看了有些悲哀。要知道,这可是相当于工程师的人才。
不过这也难怪,历来朝廷体制中,工部向来在朝廷六部中垫底,想来工部的人习惯了过分谦卑,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像吏部的官员走路时趾高气扬一样,谁叫他们是六部之首呢?
至于工部,说得难听点,纯粹就是披着官服的工匠,相信朝廷其余五个部府的官员,绝大多数抱持着这个偏见。
而冶造局作为工部辖下的司署,其地位就更不必多说,简直就是被其余朝廷部府呼来喝去的存在,这让秦浩明着实不能接受。
明明是负责技术研发与改良的司署,可冶造局的地位,却与兵部的兵铸局有如天壤之别。
必须要革新,这个想法,在秦浩明心中愈加明晰。
大明要想发展,除了武器外,就是科学技术发展。
冶造局相当于什么,那就是后世的科学研究院,而且是有动手能力的实践者。
工部辖下水部,要求改进水车,找冶造局;兵部辖下的兵铸局,觉得现今打造出来的武器落后了,找冶造局;户部需要新的铸造铜钱的大型模具,找冶造局。
至于地位、回报,呵呵,几乎没有。
朝廷六部二十四司,地位有高有低、有贵有贱,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其中的差距竟然明显到这种程度。
回想起其他官员身上所穿的崭新官服,再看看方才张琳、李欣、龚瑞鸿等人身上打了许多补丁的官服,秦浩明连骂的力气都没了。
不行,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地位,迸发出他们劳动热情和创造智慧,这样,才是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四百一十八节 南洋局()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福州城里渐起晚风,天际沉沉,似阴晦欲雨。
远近的府衙民居已经掌灯,点点灯火在苍茫的夜色里飘摇,增显朝气。
福州城里骤然间涌入几万人,这都是总督府的将士和他们的家人。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大头兵,穷得可怜,现在福州城百姓谁都知道总督府将士有钱。
尤其是军中将校和曾经受了伤的将士,特别有钱。
别看伤残将士断了一条胳膊或者瘸了一条腿,可听说有什么伤残补贴,并在总督府里有一个聊以谋生的位置。
这么多人的吃穿用度,一律在当地购买,为福州商贩带来财富,生意好像突然变得好做起来。
同时,总督府每天的招募用工,自打开始就从未间断。
木工、泥瓦匠需求最大,其次是会针线活的妇女,便是一技全无的庄稼汉,只要有力气,总督府也要,这无疑给福州农闲的百姓带来福音。
有收入,妻儿老小就可以吃饱饭,百姓脸上的笑容愈发欣慰,走路也虎虎生威。
整个福州城,仿佛有一股活水般,在泉眼的带动下,渐渐的跳跃起来。
从冶造局回来的秦浩明,在路上默默地感受着这一切,心里充满自豪的同时,无限喜悦。
毫不夸张的说,福州百姓幸福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现在,只是小打小闹而已。
而且,跟自己的计划相比,福州还没有足够的人口,可以负担他一揽子的工程计划。
当然,前提是他能筹措出足够的粮食。大明白银泛滥,钱财不缺,缺的只是粮食。
总督府西北角一座独门独院的两层楼房,庭院的残菊迎着寒风绽放,远远的经过回廊,便可以闻见那幽远清冽的芳香。
二楼,人影瞳瞳,烛光跳跃。
吴锋和徐鸿轩二人,带着从侍从室征调的五个士子,正不停的忙碌着。
每人桌案上皆有一副南洋舆图,上面有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吕宋、北港、万丹、旧港、麻六甲、柬埔寨、暹罗……
其中交趾被红笔单独标注,欲谋南洋,必先夺交趾,这是秦督之前就制定的方略。
成立南洋局的目的,就是要委派斥候暗探深入上述国家或部落,摸清地理地形,了解他们的权利架构,为大军抵近提供情报。
大军平定之后,大概就是参与管理当地土著,为定南军输送财富和粮草。
当然,这其中也有他们的一份富贵前程。
屋外寒风硕硕,屋内热火朝天,七个人聚精会神地各自忙着手上的工作。
南洋局草创不过旬日,选地、挑人、招募通译、制定细则、拟定行动计划等,可谓事务艰巨繁杂。
可这些都必须要他们七人亲自动手,外边招募的人就是想帮忙,但出于保密原则,在尚为摸清底细之前,或者说行动没有开始之前,他们也不敢放心使用。
这要传扬出去,事情可就大发了,必定震动大明朝野,众口铄金之下,事情必然功亏一篑。
秦浩明对南洋局之重视,从选派人员就可得知。
局长徐鸿轩自不必说,最早跟着董长青,暗卫之一。后来又在京畿锦衣卫,情报经验丰富,非常适合组建南洋局。
副局长吴锋,是登州卫受训中三十二名士子的佼佼者,擅长谋略。其他五人,也是士子,皆是侍从室精英。
登州拢共就培训三十二名士子,留在登州海军七人,总督府也不过二十五。
现在一次抽调六人,配合徐鸿轩组建南洋局,足见秦浩明之意。
一阵冷风吹来,吴锋赶紧用双手护住烛火,以免被吹灭。
作为南洋局的副局长,辅佐局长徐鸿轩的工作,此刻,吴锋的心情无疑是激动的。
跟尚在国子监寒窗苦读的其他同门相比,他多么庆幸当初的选择。
他还年轻,职务高低目前于他而言尚算其次,关键是能学到不少东西。他坚信,按此下去,一展心中所学,一条康庄大道就此摆在他眼前。
望着其他人忙碌的身影,吴锋揉着有些发酸的手腕,再次凝神悬笔,书写南洋布局纲要。
戌时三刻,在徐鸿轩的提醒下,众人相视一笑,今日,是侍从室讨论政务的时间。
“进生,兵仗局的建设速度要加快。人手若是不够,可从鼓山大营抽调将士去帮忙,务必在年前开始生产。”
“啸龙,派一个百人队守护兵仗局,把它列为军事禁地,不准一个闲人入内。”
“洪司长,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