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稍有能力,则扩大乡村、县城、省府甚至整个大明也无不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现在本督是汉人,是大明的总督,故而只有为大明汉人着想。其他国家也好,异族也罢,都不在本督考虑范围。
通俗来说,吾没有能力维护天下和平,唯有劫天下之粮于我汉人食用。”
卢欣荣毕竟不是真正的腐儒,否则也不至于追随秦浩明,生出其他心思,他点点头说道:
“也对!秦督之言不过是阐述了开疆拓土的实质而已!
虽说伴随着战争与杀戮,但于我们汉人子孙后代而言,其实善莫大焉!”
“伯玉能如此想,大赞!”秦浩明抚掌大声赞叹继续朝他们说道:
“你们有所不知,纵观华夏上下,本督一生只佩服四人,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
一缕阳光照耀在秦浩明的棱角分明的脸上,他闭上眼睛仿佛喃喃自语,吐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杀是为了不杀!
始皇一统,结束了华夏征战不休的局面,仅此一条,善莫大焉!
可惜却被短视的腐儒们描述成残暴不仁,罪该万死,极近抹黑。
同样,被腐儒们抹黑最严重还有接下了的这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无以复加的都被扣上了一顶顶的大帽子。
汉武帝北伐匈奴、开拓西域被评价为穷兵黩武、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盗贼蜂起;
唐太宗北破突厥,西灭高昌,南定天竺国,东创高句丽,被论证为得不偿失、好大喜功、终结贞观治世、耗费民脂民膏;
永乐大帝南征安南俘虏叛逆胡氏父子,北伐漠北五次清剿蒙元残余势力,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远布国威,被斥责为劳师耗饷、糜费无度、征战无休、涂炭生灵。
好像华夏自古就应该守在中原地区那一亩三分田,越雷池一步都不行,谁敢超越华夏边界,谁就是千古罪人,理应千夫所指,万众唾骂。
却也不想想,他们对外用兵是拓展国家的生存空间,有利汉人子民,却这么遭天打雷劈吗?
而腐儒们,治国无能,领军无术,驭民无方,外敌入寇争做汉奸,嘴里却不顾实际胡言乱语,荼毒民众,悲乎!”
凉亭内寂静一片,三人细细地品味着秦浩明的所言所语,竟然觉得非常贴切。
董长青眼中闪现一丝狠辣,双拳紧握说道:“秦督之言可谓一针见血,杀是为了不杀,下官感悟甚深。
不说别的,德州府原先帮派林立,时常火拼,多有殃及池鱼之举,百姓苦不堪言。
但自从下官严厉打击之后,现在只有漕帮独尊,并且把他们掌控在手里,反而太平一片,再无生事之人。”
PS:感谢书友王斐2014、家里窝囊家外雄打赏,感谢大家每天月票和推荐票的支持,故土难离感谢大家!
第三百一十节 能做不能说()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正是此理!其实于国家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秦浩明喟然而叹。
“每一个国家,代表一方利益。国家越多,则利益纠葛越甚。长久以往,必是祸乱的根源。
唯有抓住机会,开疆拓土,把它们融入大明帝国,才是今后避免纠纷的最好办法。
先同国,再同族。然后由我们汉人建立规则秩序,唯余如此,方是吾等汉人永远屹立天下之首的不二法宝。”
说着说着,秦浩明的眼里闪过一丝狂热和坚定。
世界有永久的和平吗?
答案是否定的。
唯有自身国力强盛,方能想和平就和平。否则,一切皆是无稽之谈。
若不能趁此机会把南亚国家纳入大明版图,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天予不取,反受其害!
想想后世印尼、菲律宾、越南等猴子的行径,秦浩明的心里就已经做出决断。
“放眼世界几千年,何处英雄不杀人?
云愿为兄长手中最锋利的刀,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张云一脸煞气,狰狞的说道。
“一味的杀戮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拉拢、分化、打压等手段,最好使他们融入,甘心为我们所用。”
秦浩明知道张云性格激烈,怕他今后沉迷于杀戮中,不动声色劝解他。
“诺,多谢兄长提点。”
卢欣荣听完,点点头托着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秦浩明见状,脸上闪过诡异的笑容,自己心中所想,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
今天有机会,倒是不妨透露一二。
“伯玉,依你之见,何谓王道?”
“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无偏无党,谓之王道荡荡。”
“何谓霸道?”
“以武凌弱、以武伐交、以武立国、以武治邦。”
“那何谓天道?”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谓以天道。”
看得出来,卢欣荣深受传统儒学影响甚大,回答得非常从容。
“其实啊,伯玉所言皆已过时,不能适应今后形式的发展。”
卢欣荣洋洋自得间,却被秦浩明泼了一盆冷水。
“哦?秦督有何新颖之言,请不啻赐教。”
若不是知晓秦督不会无的放矢,卢欣荣会当是他在开玩笑。毕竟千百年来,这一套理论早已深入人心。
秦浩明看着支起耳朵认真听的三人,脸上不可自抑的露出微笑,有些恶作剧的感觉。
“所谓王道,便是不听话的,杀掉!
霸道?听话的,也杀掉!
天道?一边杀,一边高喊天诛之!
儒家之道?杀之前告诉对方一声。
帝道?我要你死,你就必须死!
哈哈哈……”
三人目瞪口呆,看着哈哈大笑的秦浩明,竟然不知如何作答。
可卢欣荣细细一想,猛然发现秦督说得还真有道理,只不过这道理分外直白,被剥掉了那层用来遮掩真实的修辞外衣罢了。
半饷,董长青也回过神来,喃喃说道:“这总结,还真是精辟啊!
“霸道御国不长,王道御国不存。以王道治国民、以霸道拒外邦,以文治为皮、以武治为骨,秦督是想说这个意思吗?”
卢欣荣思索一番后,才对秦浩明问道。
其实他心里清楚,孔孟之道中所谓的王道、霸道、帝道等等,根本不适合用于纷争乱世,没有武力、空有仁德,这有什么用?
难道孔孟之说可以抵御建奴几十万兵卒?
这也是他不看好大明朝廷的原因之一。
秦浩明深深的看了卢欣荣一眼,点点头又摇摇头,相当不错,除了受到时代思想的束缚外,其他基本一语中的。
“文武并重,依法治国,内圣外王,才是现在本督所尊崇的。
对于那些顺从的人,应该给予恩惠、赏赐、祥和,比如国内的百姓、臣子,应当给予他们嘉奖,不至出现民怨。
而对于敌对的外邦,就必须结交讨伐并举,竖起强国的威信,这才能在这缤纷乱世立足。
总结下来就是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阳光和煦,微风阵阵,秦浩明背负双手,锐利的眼神依次从卢欣荣、张云、董长青脸上绕过,观察他们的举止神情。
不同以往,这是他首次向他们阐述自己的心声。
他不仅需要志同道合之人,更需要能够融会贯通,心思灵动的心腹之人。
如此,他所做所想的事情方能有一丝成功的可能。否则,一切皆是笑谈。
“兄长此话真是霸气!”
张云抚掌而叹。
于他而言,根本无需考虑。他想得简单,作为秦浩明唯一的兄弟,早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
兄长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必须第一个表态支持。
“理应如此!看破千年仁义名,但使今生逞雄风。”
第二个出声是董长青,他觉得秦督这番话简直说到他心里,令人热血沸腾忍不住想仰头长啸,生出男儿当如是之感。
“秦督分明是想开疆拓土,建不世奇功,名流千古啊!伯玉愿以秦督马首是瞻,惟命是从,誓死追随!”
卢欣荣眼里闪过火热的光芒,语气中俱是激动,浑身不可自抑的颤抖着,心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
应验了,昔日在临浦的龙脉是真的,只有如此雄心壮志,方能有如此帝王之语。
至于说什么王道、霸道,对他来说,那是以后的事情,视情况而定则可,现在则未免有些言之过早。
三人的反应,让秦浩明暗中松了一口气,能接受自己的理念就好办。
“本督没有想什么名流千古,但开疆拓土是必须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你们有所不知,现在大明人口才十千万,一遇灾年,田地的粮食已经无法裹腹。
若是等到大明子民有百千万,千千万时,那又应该如何?
所以,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多加考虑,哪怕现在实力未至,但梦想总是需要有的吗?”
解决一件心事,秦浩明也是心情大好,爽朗的说道。
“明白,此事交给小弟,定让南洋诸国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大明,否则……”
张云摩拳擦掌,乐不可支笑个不停。
“云哥儿注意些,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第三百一十一节 心字简单却难懂()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卢欣荣性格沉稳,老成持重,转头朝四周环绕,朝张云小声说道。
时下,无论是官场还是士林,儒家思想被大明读书人奉为金科玉律,容不得其他杂音。
像秦督这些看似荒谬的言论,虽然是乱世中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但依旧不容于大明朝野。故而,他方有能做不能说之言。
“不错,伯玉言之有理。今后本督远离北地,若是遇到犹而不决或紧急之事,概以伯玉之言为准。”
卢欣荣的沉稳表现,终于让秦浩明拿定注意,把自己离开北地后的指挥权交给他,初次确定他内部第二人的身份。
“秦督,伯玉惶恐。不若由吾辅助张将军,或许更加妥当。”
卢欣荣想不到秦浩明居然舍弃张云,以他为主。这样的决定,在感慨秦督心胸宽广的同时,心里有些不安。
自从跟张云接触以来,他的勤奋刻苦,都落在眼中。可以说,张云的理想很大,并不甘于平庸。
也正是因为如此,卢欣荣担心张云未必能够对他服气,怕今后龌龊不断,影响二人关系,所以才这样说。
“卢伯玉,你也太小瞧我张云了。兄长既然指定你为负责人,必有他的考教和思量,张云岂是心胸狭窄之人?
再说,咱们过往合作不错,你的手段和谋略我也知之甚祥,不必顾虑太多。”
张云性格耿直,卢欣荣刚说完,他就大声说道。
“好!云从龙,风从虎。云弟心性高洁,少有大志,不如今后字叫啸龙如何?”
张云有这样的觉悟,令秦浩明拍手高声赞许。加之他岁数已大,作为统兵一方的将领,按大明惯例,需有自己的字。
“谢兄长赐字!”
张云显然很满意,喜不自禁。
“世人皆道人字好写却难做,心字简单却难懂。
可要本督说,正是因为大家计较太多,都以为自己聪明,太在意个人得失,方才导致左右为难,人浮于事。
其实简单来讲,记住一条即可,做人即做事,人心即公心。
所以,今后在本督的队伍里,将不会有排资论辈,亲疏之别,一切唯才是举。希望大家谨记。”
秦浩明目视三人,脸色相当严肃,缓缓开口说道。
人心各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队,都是致命的因素。
若不能把人心整合,一切皆休。
当然,人心叵测,或许并不以意志为转移,现在他不过是打预防针而已。
“诺!”
三人心中一禀,抱拳答应。
之后一整天,秦浩明布置了许多内容,既有现阶段的目标,也有长期的规划,一一交代清楚。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酒已尽兴,人亦尽欢,正是赶路的好时刻!”
秦浩明喝完杯中酒,潇洒的挥了挥衣袖,转身便向外走去。
德州守备府外,三百亲兵早已穿戴整齐,恭候多时。
大明官员赴任,必须在吏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否则,御史言官可以弹劾一个无心国事的罪名。
虽然他不在乎,可也没必要太过高调。故而,秦浩明准备和亲卫先行,走陆路四处看看时局如何。
而其他幕僚则和两千所属天雄军从水路出发,护送兵仗局匠人入闽。
疾行几日,秦浩明和三百精锐离开河南,过河北,进入江西抚州境内。
一路上,受兵事天灾波及,沿途农桑尽废,满目苍夷。但人活在世,衣食总无可避免。
相对于其他郡县,抚州虽然受灾稍轻,但乡野之中也是难觅人踪。许多村舍都已经破败下来,沟渠田垄多被杂草淹没。
保存尚算完好的,只是中大户人家那些庄园别业,哪怕是叛贼,也不敢对他们过分欺凌。
同居乡土之间,这些人家往往也都开放庄园,用以接纳那些受灾的乡民,既能与人为善增加乡望,也能聚集更多人力更好的保护家园。
但这些人进入庄园后也要吃喝,也有消耗,总不能坐吃山空。
所以这些灾民们也都被组织起来,在庄园周遭就近种植一些短收作物、抓紧时间进行一些渔猎耕樵的生产,用以补充庄园内的消耗。
梅雨如期降落下来,这让饱受兵灾天灾磨难的乡人们心情有所好转。对他们来说,不误农事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因而在淅淅沥沥的阴雨中,庄园周围的田地中不乏有农人除草犁地,准备耕播。
这一天较之以往并没有什么出奇,一名逃难时被摔断了腿的老农偎在田垄上用手拔草。
虽满身泥泞,但那沧桑浑浊的老眼望着已经被雨水浸透的土地,脑海中已经不由自主泛起几个月后满地长满了农作物的画面,那如松柏一般粗糙的脸上便露出一丝骨子里迸出来的笑意。
庄园内丁壮不多,女人是耕种的主力,年轻力壮的妇人们手把着犁,趁着土壤潮湿翻耕起来。
深植在土层里的草根纷纷被犁断翻出了土面,等到放晴时烈日曝晒几日,晒干了草根、晒死了虫卵,再几番平整,就能引渠灌溉播种下去。
那紧绷的脸庞虽然不甚娇美白皙,但却有一种带着泥土气息的勃勃生机,自是别样美态。
更年老一些的人包括一些孩子在内,或是肩背或是腰挎着竹篓,往翻耕过的土地里抛洒着牲畜粪便与草木灰搅拌成绿肥,一方面增加地力,一方面烧死草籽。
这一切看起来是这么的和谐美满,虽然辛苦些。
“山匪来袭,山匪来袭!速速回庄!”
蓦然,凄厉的叫嚷声从远处传来,打破了祥和画面。
负责在四方警戒哨望的丁壮们一边敲着锣鼓示警,一边拖着竹枪从高岗上飞奔下来!
而在他们身后,已经不乏有雀鸟被惊扰后顶着雨水冲天飞起,在低空上徘徊不定。
听到示警声,田中耕作之人脸色已是幡然一变,妇人们抹一把脸上雨水,转头扛起犁来往后飞奔。
许多人将嚎哭的孩童夹在腋下,迈开脚步便向庄园跑去。那些老老少少也都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