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皇家用具,本就整洁无比,此举不过是示好而已。对于他们这些宦官来说,眼力很重要。
天子在意谁,那就是他们需要巴结的对象。
“秦爱卿在国子监的辩论真是精彩,可谓字字珠玑。然朕不能亲临现场,唯有让他们摘录下来得以一观。”
崇祯指着秦浩明的话语,笑笑的的说道。
“臣惶恐,当不得皇上赞誉。只是这些年目睹朝堂重臣所为,有感而发!”
御景亭是皇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亭院,可眺望四周景色。
可想到如此宝地最后沦落到建奴手中,改为御花园,秦浩明的心里就对东林党人憎恨无比,正是这些人成为毁掉大明的祸首之一。
当然,纵观他们在明亡之后大多数人的表现,只能说他们非常短视,说故意祸国也不现实。
崇祯听了秦浩明的话,因涉及朝廷重臣,作为帝王,他倒是不好具体说些什么。
虽然他内心非常赞同,于是便转开话题,问起秦浩明关于减免宣大五省三饷的事情。
秦浩明正要作答,不意此时王承恩通报首辅薛国观求见。
“宣!”
此时二人正是蜜月期,况且,薛国观作为首辅,断无不见的道理。
“如此正好,刚好此事需要内阁同意。只是,晋商罚没钱财的事,不要提及。”
崇祯转过头,对秦浩明说道。
“微臣明白。”
秦浩明嘴里应着,心里却暗自叹口气。
这就是真实的大明朝堂状况,皇权和相权相互牵制,户部和内库分开,相互防范。
以至于大明的实力不能整合在一起,发挥应有的力量,加上朝堂大臣相互攻讦,目光短视,最终一起走向灭亡。
薛国观长须苒苒,长得一表人才,在向崇祯行完礼后,善意的朝秦浩明点头致意。
作为首辅,他这个举动对秦浩明可谓是礼遇至极。
“见过薛首辅!”
虽然对这王八蛋没有什么好感,可崇祯在眼前,官场礼仪必须遵守。否则,就是大不敬的罪名。
“陛下,今年北方大部分省份俱是干旱,各省督抚衙门请求准备赈灾或是减免税赋。
只是如今户部已经入不敷出无以为继,内阁的意见让各省自救。”
薛国观拿出奏折,一脸无奈。
大明的首辅不好当,户部早就无能为力,现在只希望崇祯皇帝这边有什么好办法。
当然,晋商被抄没,他们是知道,这也是今日他这个首辅过来的目的。
第二百八十八节 首辅之言()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崇祯脸色一沉,犀利的眼神扫向薛国观。作为首辅,让各省自救,说穿了就是毫无作为。
而把注意打到皇家内库中,更是他所不能容忍,那意味着皇权将被内阁完全架空。
“薛首辅难道就没有一点应对措施,满朝大臣也束手无策?”
薛国观脸色发苦,心里暗自腹诽,自己又变不出粮食和纹银。看来想要打内库的注意不现实,那是天家的禁脔。
不违背崇祯的意思是他的为首辅的一贯法宝,他硬着头皮说道:“微臣倒是有一个应急之策,却是要天家帮忙?”
崇祯脸色缓和下来,有方法变成,至于帮忙什么的,责无旁贷,毕竟天下都是自己的。
“薛首辅请说,朕自当尽力为之!”
“皇上,国库虽然空虚,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府库中有粮有财,何不暂时借助,以解燃眉之急?
外廷朝臣可以包在微臣身上,至于皇亲国戚,却非得皇上亲自出马不可?”
薛国观咬牙沉声说道。
他这这也是被崇祯逼得没有办法,方出如此下策。可以想象,随着计划实行,朝野上下必然是骂声一片。
故而,他也存了一点小心眼,让崇祯先向皇亲国戚开刀,那他的阻力无疑会小了许多。天子坚持如此,群臣也不敢对他进行太大的攻讦。
历史就这么真实的展现在眼前,秦浩明有一种恍然的感觉。
由于内阁理财无方,导致中央财政入不敷出,薛国观为了摆脱困境,出了一个馊主意,向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借助。
崇祯皇帝无可奈何地同意照办,于是他以皇帝圣旨的名义,首先在武清侯李国瑞身上开刀,要他以“借助”名义捐献白银四十万两。
此时的皇亲国戚都凭借特权发财致富,却毫无忧国忧民之心,李国瑞也不例外,犹如铁公鸡——一毛不拔。
可他又不敢公然违抗圣旨,只得故意装穷,拆毁自家房屋,把家中杂物摆到大街上出卖,闹得满城风雨。
这简直有损皇家体面,崇祯皇帝大为恼怒,下令剥夺李国瑞的爵禄,李国瑞惶惶然惊吓而死。
然而“借助”之风愈刮愈烈,弄得皇亲国戚人人自危,破财消灾又心有不甘,于是乎造谣惑众。
孝定太后,崇祯皇帝的曾祖母在天上指责皇帝对外戚过于刻薄,要遭受天谴,崇祯的儿子行将夭折。
这当然是谣言,但是蹊跷得是,崇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果然死去。
这种意想不到的打击,使崇祯皇帝追悔莫及,为了向孝定太后有所交代,立即追封李国瑞七岁的儿子为武清侯,悉数退还李家上缴的金银。
经过这一挫折,崇祯对薛国观恨之入骨,只是不便发作。
秦浩明眼观鼻鼻观心,默不作声,如今内库充实,看崇祯会如何选择?
崇祯犹豫盘算良久,半饷方才缓缓说道:“薛首辅有几成把握?”
“当有八成!只要说明年成好的时候再归还,想来勋贵大臣应该会同意。”
薛国观急于解决烫手山芋,此时已经顾不得太多,竟然口称有八成之多。
他就不想想,先不说这些勋贵大臣的反应如何?
大明国库这些年来,一直是寅吃卯粮,欠的债不知有多少,按目前的农业税制度,有能力偿还吗?
这些精明的勋贵大臣,岂能不知国库情况?
秦浩明见崇祯颇为意动的模样,好像在计较着得失,他心里有些着急。若是让崇祯答应下来,那可就是金口玉言,不方便更改。
可自己毕竟不是朝臣,会不会有些失礼,还是事后再献言为好?
一时间,他有点患得患失,坐卧不安。
“秦爱卿可是有什么好的建议?”
秦浩明的表现崇祯看在眼里,想到他一贯计谋多端,便抱着试试的态度问道。
“皇上,薛首辅,下官观察到白银已经成为社会财富,商业税低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为了严重的问题。
大量的白银在市场上流通,但是朝廷却无法抽税,无法把繁荣的社会经济转化为强大的国力。
更严重的是,赋役折银征收之后,粮价的波动加剧,其中大量的好处都落到了富商手中,国家与百姓陷入交困的境地。
难道征收商税如此困难吗?这大明王朝真要被些蛀虫掏空不成?”
秦浩明也是死马当活马医,既然有机会让他发言,若是言辞不够犀利,怕起不了什么效果。
故而,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把这些朝堂大臣呼之为蛀虫。
大明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境地,不知崇祯和朝堂重臣怎还有如此好的心态,居然不懂变通,委实让人无语?
对于这些东林党人或者说大明所有的利益阶层,包括崇祯,说实话,秦浩明内心还真非常佩服这些人,这是一批道德理想主义的殉道者。
他们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为大明王朝的整体利益献身亡命。
然而他们又滞留在理想化的境界,在实践中表现为无能又无奈,软弱,退缩,麻木不仁,直至遭受灭顶之灾。
可纵使如此,他们依旧无怨无悔,真是让人又气又恨。
“秦督慎言!”
见秦浩明把朝堂大臣比喻为蛀虫,薛国观低喝一声,作为百官之首,那他又成什么?
崇祯则站起身,背负双手,蹙着眉头,眺望远处,不知在想些什么。
时至今日,他已经非常后悔当初重用东林党人,以至于现在成尾大不掉之势。
故而,近几任首辅,他都是选择非东林党人担任。
奈何他们也对付不了东林党人,每日里只是喋喋不休的争吵,委实让他不厌其烦。
现在,秦浩明的话无疑让他心里蠢蠢欲动,或许,这是一个改变时局的好办法?
薛国观责怪的看了一眼秦浩明,怪他不该多嘴,他不是一个锐意进取的首辅,不想跟东林党和勋贵集体争斗。
“此事容后再议,秦爱卿还是和薛首辅说说减免宣大五省三饷的事情?”
征收工商税的事情,委实太过渺茫,崇祯左思右想也不知要如何才能得以实行?
加之薛国观的事情他也没有完全想好,索性放过这些杂事,转而解决秦浩明的提议。毕竟宣府有粮他清楚,有可操作性。
秦浩明跟薛国观把宣大情况稍微介绍,并说明天气大旱对时局的影响,看能否减免西北和宣大的三饷。
其实在他看来,最应该要减免的税赋之地正是西北,宣大情况要好上许多。
奈何他知道,说了也是白说,户部没有粮饷拨付,西北下面的官员肯定照收不误。
更何况西北是杨嗣昌亲自坐镇,他是三饷征收的倡导者,想叫他放弃,殊为不易。
反不如宣府是卢象升坐镇,命令可以得到执行来得实在。
“万万不可,朝廷已经捉襟见肘,实在无能力减免任何地方的税赋。若是宣府有余粮,不妨可以接济朝廷一部分。
至于西北拥有耕田达几十万顷之多,区区一百万两白银分摊下去,一亩地不过毫厘而已,不足挂齿。
再说,想那八百里秦川沃野只需一个丰收,便可得钱粮无数,无需堪忧!”
薛国观一脸惶恐之色,再无半分首辅沉着冷静的模样。要是三饷取消,他都不知道这个首辅如何当?
第二百八十九节 教崇祯用人()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哈哈……万万不可……无需堪忧!这就是堂堂大明首辅之言,可笑可叹!
居庙堂之高,上不能为君王分忧,中不能统帅群臣,下不能为黎民谋福祉,谈何首辅?”
秦浩明霍然站起,指着薛国观哈哈大笑,不顾他阴鸷的眼神,状若癫狂。
去他妈的!
实在无法忍受,一国之首辅,竟然说出如此幼稚的话,连忧国忧民都做不到,他还有什么好客气?
西北拥有耕田达几十万顷之多,区区一百万两白银分摊下去,一亩地不过毫厘而已,不足挂齿。
八百里秦川沃野只需一个丰收,便可得钱粮无数,无需堪忧!
这是什么话?是人话吗?
心哀莫过于死,大抵如此。
在秦浩明看来,其实天灾也好,建奴也罢,西北流贼也无妨,大明上下若是凝聚一心,这些不过土崩瓦狗而已!
如今看来,即使歌舞升平一片,大明朝廷迟早也要被衮衮诸公断送。
道不同不相为谋!跟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好虚与委蛇,平白玷污自己。
崇祯目光复杂的盯着犹自癫狂的秦浩明,能感受到他愤怒和悲切,这是一种毫不做作的内心独白。
回顾他为大明所做的一切,再看薛国观脸色泛白,一脸愤怒的神态,崇祯的心里百味陈杂。
“皇上,微臣惶恐。这原本只是正常的朝廷决策,却无端遭此诘难,求皇上做主!”
薛国观瞳孔血红,颤悠悠的离座跪地,悲愤的朝崇祯皇帝申诉。
他实在想不清楚,和秦浩明平日无冤无仇,而且还多次释放善意,秦浩明这般是何意?
“薛首辅暂且回去,待朕问清究竟?”
崇祯温言劝慰。
薛国观一脸木然站起身,行礼离去。他明白崇祯是在和稀泥,甚至可以说在拉偏架。
可那又如何?大明朝廷以下犯上还少吗?
充其量一个大不敬的罪名,可大可小,就看有没有靠山而已!
“秦爱卿,你这暴烈性格,似乎不适合在官场,倒是在战场比较适合。”
崇祯喟然而叹,摇摇头,目视南方,仿佛看到福建和广州两地,血光四溅,人头滚滚。
“皇上,您委实不容易。”
望着崇祯忧心忡忡的模样,千言万语涌在秦浩明心头,最终只是这短短几个字。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于煤山自缢前,留在衣服上的那份遗诏,或许是自己开始敬佩他的原因。
其实,在最后的那段时间里,他完全可以将辽东的军队调进关内,镇压西北叛军。但他没有,誓死捍卫国门,不允许外族的侵入。
崇祯,在最后时刻,用生命诠释了大明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便一如当时的秦始皇,蒙恬率领的三十万最精锐的边军,始终防范着匈奴,不曾入关平叛。
因为他们都知道,异族的大刀会让华夏亡国灭种,断绝文明。
而叛贼,或者说起义军,只是兄弟阋墙,虽国位易手,但华夏文明仍在,国祚犹存。
崇祯微微一笑,望着秦浩明刚毅的脸庞,心中再次充满君臣相宜的感觉。
“现在薛首辅已离开,有什么牢骚,说来听听,为何如此失态?竟然不顾君前失仪?”
秦浩明惨然一笑,意态萧索,望着园内葱葱郁郁的美景,狂闷得想大声嘶吼。
大明朝堂到处是充斥着温提仁、刘宇亮、周廷儒、薛国观之流的首辅大臣,纵使崇祯再勤政,也改变不了灭亡的局面。
不要说他,即使是自己知道历史大势,假使坐上皇位,如果不能清除这些人渣,怕也是难以改变结局。
因为,除了能力之外,崇祯已经尽力了。
“皇上,薛首辅私心太重,能力不足,不是首辅人选。更何况,他在给您下套,这才是微臣不能容忍之事。”
秦浩明手抚双腿,坐在锦墩上,目视崇祯诚恳的说道。
其实何止是薛国观不堪,接下来的起复的周廷儒、魏藻德等人,何不是都如此?
这一方面说明崇祯识人不明,另一方是大明科举制度和坏境造成,因为这些首辅基本由状元担任。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崇祯看人有问题。
其实,崇祯时期除了文人不行,而武人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
孙承宗的睿智、毛文龙的诡诈、曹文诏的威猛、左良玉的骁勇、卢象升的坚定、孙传庭的谋略,以及杨嗣昌的士为知己者死,筑成明末最后一道坚固的城墙。
但非常可惜,崇祯都没有用好他们,包括投降建奴的祖大寿和洪承畴。
微风拂面,园中静悄悄一片。
崇祯轻按额头,心道此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多少年没有人敢在他面前直言,还是年轻有冲劲,竟然真敢在帝王面前畅所欲言?
“一件事一件事来,薛首辅不行,那有谁入得了你的眼?”
崇祯眼里闪过一丝戏谑,朝他问道。
至于薛国观给他下套之事,以他的政治智慧自然明白,但却不得不入彀,两难啊!
“微臣和朝臣很少接触,不知何人可为首辅?况且,如此大事必须圣心独裁为好。
只是微臣认为,并不是学问高就可为首辅。
在宣大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