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哀帝宠爱董贤

    西汉时期,出了不少佞臣,极受皇帝宠爱。汉文帝宠幸邓通,汉武帝宠爱韩嫣,而最甚者,是汉哀帝宠爱董贤。

    董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人。汉哀帝初立,董贤随太子官属为郎二年有余,负责在大殿之下传呼漏数,报奏时刻。董贤长得十分俊美,时间长了,进进出出的汉哀帝注意上了董贤,十分喜悦董贤的风度仪表,还知道了董贤的名字。一次,哀帝问董贤:“你是舍人董贤吗?”召他上殿,拜为黄门郎,由此开始受到哀帝的宠幸,而且一天超过一天。后来又拜为附马都尉侍中,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日之间,赏赐累钜万,贵震朝廷。董贤经常被哀帝召进宫去一起睡觉。一次白天睡觉时,董贤斜躺着,身子压着了哀帝的袖子。汉哀帝醒来后想起床,董贤还未醒,汉哀帝怕惊醒董贤,便用刀割断了袖子,然后下床。董贤也非常柔和敏捷,善于讨哀帝的欢心。每次放官假,董贤都不肯回家,留在宫中侍侯汉哀帝。因董贤不肯回家,汉哀帝便允许董贤的妻子进宫居住,又把董贤的妹妹立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赏赐以千万数。董贤的父亲也跟着沾光,被任为卫尉;岳父则被任为执金吾。哀帝又下诏为董贤建起规模宏大的宅第,穷极工巧,连院中的柱子都蒙上锦绣,家中的僮仆都受到很厚的赏赐。当时天下郡县贡献给皇帝的方物珍宝,哀帝把最好的都挑出来给董贤,而自己所用都是次一等级的。甚至连人死后所用的、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的随葬品,哀帝都为董贤准备好了,还下令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为董贤修起大墓,规格极高。除了赏赐以外,汉哀帝还想封董贤为侯,丞相王嘉反对,竟被下狱至死。

    玉龙形佩汉哀帝刚即位,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太后都还在世,傅、丁两家自然先贵宠起来。等董贤贵宠,傅太后的堂弟、大司马辅政大臣傅喜几次劝谏,惹得汉哀帝发了火,被免去官职,由哀帝的舅舅丁明代为大司马。丞相王嘉死后,哀帝对董贤更加宠爱,想把董贤提拔到最高位置上来,丁明却为王嘉之死而感到怜悯。哀帝知道后,心中十分恼恨,竟下令撤掉丁明,而以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这时,董贤只有22岁,位为三公,常给事中,领尚书。百官奏事,都要通过董贤。董贤的亲属都升了官,其宠在丁、傅两家之上。

    第二年,匈奴单于到长安朝见,宴会之上,群臣在前。匈奴单于见董贤如此年轻,却排在最前面,感到奇怪,便问翻译是怎么回事。汉哀帝令翻译回答说:“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匈奴单于信以为真,便起身拜贺汉朝得到贤臣。

第66章 秦汉(30)() 
当初,丞相孔光为御史大夫时,董贤的父亲只是孔光手下的一个御史。等董贤当了大司马,和孔光并为三公,汉哀帝故意让董贤到孔光家中拜访。孔光知道哀帝想尊崇董贤,听说董贤要来,便警戒内外,衣冠整洁地出门等待,对之拜谒迎送,甚为恭谨,不敢因过去是其上级而怠慢。汉哀帝听说后,非常高兴,立即拜孔光哥哥的两个儿子为谏大夫常侍。由此,董贤的权势已和皇帝差不多。

    当时,汉成帝的外祖母家王氏衰废,只有平阿侯王谭的儿子王去疾还受哀帝信任。汉哀帝又进王去疾的弟弟王闳为中常侍。王闳的岳父萧咸是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久为郡守,病免为中郎将,兄弟并列于朝。董贤的父亲董恭心中羡慕,想和王家结为姻亲。王闳为董贤的弟弟附马都尉董宽信求萧咸的女儿为妻,萧咸惶恐不敢当,私下对王闳说:“董公为大司马,册文言‘允执其中’,此乃尧禅舜之文,长老见者,莫不心惧。此岂家人平民之子所能当的吗?”王闳也有所领悟,便还报董恭,讲明萧咸谦让不敢当之意。董恭听后叹息说:“我们家干了什么对不起天下的事情,而让人家畏惧成这个样子!”非常不高兴。后来汉哀帝在宫中摆宴,董贤父子亲属侍宴,王闳兄弟也在旁边。汉哀帝喝了一些酒之后,从容地看着董贤微笑,说:“我想效法尧禅舜,你们以为如何?”王闳一听,说道:“天下乃高皇帝之天下,非陛下所有。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无穷。统业至重,天子无戏言。”哀帝听说,默然不悦,左右的人都很惊恐。于是,汉哀帝便把王闳赶了出去,以后再也不得复侍酒宴。

    董贤家的新房子刚盖成,修得十分牢固,外大门却无故塌了下来,董贤心中感到十分厌恶。几个月后(前1年),汉哀帝死去。太皇太后在东厢召见大司马董贤,问他丧事调度的情况。董贤见哀帝死,靠山已失,心内忧恐,回答不上来,只好免冠道歉。太皇太后命王莽佐之。王莽返朝后,依照太皇太后的旨意,指使尚书弹劾董贤在哀帝生病之时不亲医药,禁止董贤不得出入宫殿司马门中。董贤茫然不知所为,至宫阙之下免冠徒跣而谢。王莽以太皇太后名义下诏董贤,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董贤身上,逼董贤自杀。董贤的父亲董恭和弟弟董宽信等和家属都被流放到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长安城中人知道董家财多,许多人假装去吊哭董贤,实际想到他家中偷一把。汉政府抄没董贤的家产拍卖,所卖之钱竟达43亿之多。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

    孝元王皇后

    孝元王皇后,是王莽的姑姑。王莽自己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他的自本上说:黄帝姓姚氏,传到第八世生下虞舜,虞舜起于妫水,以妫为姓。到了周武王时在陈地封分虞舜的后代妫满,这就是胡公,传到第十三世时生下了陈完。陈完字敬仲,投奔到齐国,齐桓公任命为卿,姓田氏。田氏传到十一世时,田和拥有齐国,二世称王,到了齐王建时被秦所灭。项羽起兵时,封齐王建的孙子田安为济北王。到汉朝兴起时,田安失国,齐人称他为“王家”,因此以“王”为氏。

    汉朝文帝、景帝期间,田安的孙子田遂字伯纪,住在东平陵,田遂生下田贺,田贺字翁孺。翁孺任武帝的绣衣御史,曾受命追捕魏郡的盗贼坚卢等党羽,一些犯了胆小怯懦罪应当治罪的人,翁孺都没有杀他们而是把他们放走。别部御史暴胜之等人上奏请求诛杀二千石官,千石以下则自行诛杀,犯了通行饮食罪及受牵连的人大部分都被斩杀,一共杀了一万余人。这些事情记载在酷吏传中。翁孺因执行命令不称职而被罢免,他感叹地说:“我听说救活千人子孙就会得到封赏,我救活了一万多人,后代一定会兴旺!”

    王翁孺被罢免以后,因和东平陵终氏有怨恨,于是就迁到魏郡元城委粟里居住,成为那里的三老,魏郡的人们对他很有礼貌。元城建公说:“从前春秋时沙麓山崩蹋,晋国的史官占卜说:‘阴比阳盛,土火相乘,所以沙麓山才会崩蹋。此后六百四十五年,应当有圣女兴起,他是齐田吗?’现在翁孺迁移,正好到了这块地方,日月遮蔽着这个地方。元城城廓东面有五鹿的废墟,就是沙鹿那块地方。以后八十岁,当有贵女在天下兴起。”等等。

    王翁孺生下王禁,字稚君,年轻时在长安学习法律,任廷尉史。本始三年,王禁的女儿政君出生,这就是后来的元后。王禁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喜欢饮酒和女人,娶了很多旁妻,他一共有四女八男:长女王君侠,次女就是元后王政君,三女王君力,四女王君弟。长子是王凤,字孝卿;次子王曼,字元卿;三子王谭,字子元;四子王崇,字少子;五子王商,字子夏;六子王立,字子叔;七子王根,字稚卿;八子王逢时,字季卿。只有王凤、王崇和元后政君是同一个母亲。他们的母亲是正妻,是魏郡李氏的女儿。后来因为被嫉妒而离去,重新嫁给河内苟宾为妻。

    当初,李氏怀政君在身时,梦见月亮投入她的怀中。等到政君长大后,温柔和顺很通妇人之道。曾经答应嫁人,但还没有出嫁时,所答应的那个人就死了。后来东平王聘政君为姬,还没有入聘,东平王也就去世了。王禁心中觉得她很奇怪,就让占卜算命的人给政君看相,都说:“会有大富大贵。不可以讲。”王禁的心里也认为是这样,于是就教她念书,学习鼓琴。五凤年中,把政君献给宫中,当时有18岁,进入掖庭做了没有名号的宫人。

    一年多后,皇太子所宠爱的司马良娣得了病,将要去世时,对太子说:“我死并非天命,而是诸位娣妾良人诅咒让我死的。”太子很可怜她,也认为是这样。等到司马良娣去世后,太子因为悲愤而生了病,恍恍忽忽,闷闷不乐,因为对诸位娣妾过于愤怒,所以没有人能进去看他。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宣帝听说太子怨恨诸位娣妾,想顺从他的意思,就命令皇后在内宫中选择些没有名号的宫女来侍奉太子,使太子高兴。政君就在其中。到太子朝见时,皇后就让他见政君等五人,并偷偷让旁边的长御问知太子想选哪个。太子根本就对这五个人没有意思,因为对皇后不得已,就勉强答应说:“其中一人就可以。”当时,政君靠近太子坐着,又唯独她穿着用深红色缘饰着衣边的大掖衣,长御就以为太子说的是她。于是皇后就派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把政君送交给太子宫,住在了旁边的丙殿中。她很得太子宠幸,后来就怀孕了。在她以前,太子内宫的娣妾有十几个,得宠幸时间长者有七八年,但都没有生子,到王妃时刚宠幸就怀孕了。甘露三年,在甲馆画堂里生下了后来的成帝,立为世嫡皇孙。宣帝很喜欢皇孙,亲自给他起名叫骜,字太孙,常常把他放在身边。

    过了三年之后,宣帝去世,太子继位,这就是孝元帝。立皇太孙为皇太子。把太子的母亲王妃立为婕妤,把王妃的父亲王禁封为阳平侯。过了三天之后,婕妤被立为皇后,王禁的爵位也升为特进,王禁的弟弟王弘到长乐任卫尉。永光二年,王禁去世,谥号叫顷侯。王禁的长子王凤继承侯爵,任卫尉侍中。皇后自从有了儿子以后,希望自己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太子长大以后,胸怀宽大,谨慎小心,这些都记载在汉书成帝纪中。后来太子喜欢饮酒,喜欢宴饮作乐,元帝认为他没什么才能。而傅昭仪很受皇帝宠爱,她生下定陶共王。定陶共王多才多艺,皇帝很喜欢他,经常让他在旁边,出行时坐在同一车上,皇帝曾经想废掉太子而立定陶共王。当时王凤在位掌握大权,皇后、太子心里都感到担心害怕,幸好依靠侍中史丹拥护帮助太子。皇帝也因为皇后平时很谨慎小心,而太子在先帝时就常受到重视,所以才没有被废掉。

    元帝去世后,太子继位,这就是孝成帝。成帝即位后尊立皇后为皇太后,任王凤为司马大将军兼管尚书事,增封食邑五千户。王氏的兴盛是从王凤开始的。皇帝又封太后的同母弟弟王崇为安成侯,封食邑一万户。王凤的庶出弟弟王谭等人都赐为关内侯,封了食邑。

    这年夏天,黄色的雾整日布满天空,天子因此询问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人,他们的回答都认为是:“阴气过盛,侵犯了阳气。高祖当初规定,没有功劳的大臣不得封侯,现在太后的好多弟弟都无功劳而封为侯爵,这并非高祖的规定,在外戚中也未曾有过,所以上天出现异象。”凡提到这件事时多数人认为是这个原因。王凤于是感到害怕,上书辞职谢罪说:“陛下即位后,一心思慕为父居丧,所以诏我掌管尚书事,上面没有彰明圣德,下面没有加强政治管理。现在出现遮星盖地的黄雾异象,责任在我,应当接受刑法,处决示众,以此来向天下谢罪。现在皇上居丧已完,大义已举,应当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来承奉天道。”因此王凤请求辞职。成帝回答他说:“朕继承了先帝的世业,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所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的雾气,充塞天下。责任在朕身上,今天大将军把过错都归到自己身上,想交出尚书事,交回大将军的印绶,辞掉大司马的官职,这就证明朕的不德。朕委任将军掌管大事,确实是想在短时间内收到成效,来显扬先祖的功德。将军对事业一心一意,辅佐朕的不到之处,你不要有什么疑虑。”

    五年以后,诸吏散骑安成侯王崇去世,谥号叫共侯。他有一个遗腹子叫王奉世继承了侯爵,太后十分哀怜他。第二年,即河平二年,成帝把他的舅舅们全部封了侯爵,王谭封为平阿侯,王商封为成都侯,王立封为红阳侯,王根封为曲阳侯,王逢时封为高平侯。五个人是同一天受封的,所以世间称他们为“五侯”。太后的同父兄弟中只有王曼过早去世,其他人都被封为侯爵。太后的母亲李氏,改嫁苟氏为妻子时,生下一个男孩叫参,他一个人居住。顷侯王禁在时,太后让王禁召回李氏门下。太后很可怜苟参,打算照田为例而分封他。成帝说:“分封田氏,不合正理。”所以就任苟参为侍中水衡都尉。王氏的子弟们都做了卿大夫侍中之类官,分别掌管着一定的权力,官满朝廷。

    大将军王凤掌管大权时,成帝很谦让,什么政事都不亲自处理。成帝的左右官员们经常推荐光禄大夫刘向的小儿子刘歆精通很多事情,而且有特殊才能。皇帝召见刘歆,让他诵读诗赋,成帝十分喜欢他,打算任他为中常侍,并召他来取中常侍的官衣官帽。临到拜官时,成帝左右的官员都说:“不知大将军是什么意思。”成帝说:“这是件小事情,何必还要通报大将军呢?”左右官员们都叩头争着说要报告大将军。成帝于是把此事告诉了王凤,王凤认为不可以拜刘歆为中常侍,于是此事作罢。由此可见成帝怕王凤到了如此地步。

    成帝继位已经数年,但仍无儿子,身体经常有病。定陶共王来朝见成帝,太后和成帝按照先帝的遗愿,对待共王十分优厚,赏赐的比其它王多十倍之多,也不因往事而有怨嫌。共王来朝见成帝,成帝想留下他,不送他回封国。成帝对共王说:“我没有儿子,人的寿命不必避讳,一旦去世,将不能再见。你长期留下侍奉我吧!”从此以后成帝的病情有所好转,共王因此留在国都馆邸,从早到晚侍奉成帝,成帝和他特别亲重。大将军王凤心中不想让共王留在京师,正好此时发生日食,王凤因此就说:“发生日食是阴盛的迹象,是异常现象。定陶王虽然很亲近,按照礼规当在封国奉事。现在留在京师侍奉成帝,很违反常规,所以上天显示出戒告。应当送共王返回封国。”成帝对王凤无可奈何,所以答应送共王回封国。共王告辞离去时,成帝和他相对哭泣告别。

    京兆尹王章平素就刚直敢讲话,他认为王凤建议遣送共王回封国是不对的,于是就秘密上奏成帝讲发生日食应追究的罪过。天子召见王章,款待他并问他日食的事。王章回答说:“上天行事,耳聪目明,保佑善良,惩罚邪恶,用祥瑞或灾异作为效验的征兆。现在陛下因为没有继承人,而召见亲近定陶王,这是为了承接宗庙,以国家为重,上顺天意,下安民心。这是正义的好事,应当报以祥瑞,怎么会招致灾异呢?灾异的发生,是因为大臣专权的缘故。现在听说大将军错将发生日食的罪过归咎于定陶王,建议遣送他回到封国,如果他是想使天子在上面孤立,独断朝政而方便他的私欲,这就不是忠臣。况且出现日食,是阴气侵犯了阳气,应当归咎于臣下压抑了君主,现在不论大小政事都由王凤决定,天子曾一次也没有动过手,王凤不从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