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杜绝言路,专权跋扈。其破坏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任官用人,皆出自私心,“文书填凑,坐家裁决”,左相也不敢过问。天下有灾,玄宗忧虑,杨国忠则精选长得好的庄稼进见于玄宗,对如实秉报灾情的人打击报复,甚至兴狱陷害。杨国忠除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外,还广收贿赂,其积缣多至二千万匹,除弄权与索贿外,杨国忠一伙只是醉生梦死,在杨国忠当权时,唐代政治的腐败已经达到极点。这种腐败促使了安史之乱的暴发。
安禄山是李林甫在位时提拔的胡人将领,因杨国忠追查李林甫的奸恶,与李林甫争宠而对杨国忠不满。杨国忠几次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兵重而有谋反的意图,玄宗皆不以为然。安禄山是玄宗宠信的边将,曾几次到京都长安朝拜皇帝,唐王朝的腐败,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早就有起兵反唐之意,但因玄宗厚待一直隐藏着,“伺帝一日晏驾则称兵”。等到杨国忠得宠,又多次进言玄宗削安禄山之权,安禄山自危,于是下决心起兵反唐。而杨国忠见玄宗袒护安禄山,就采取激将之法,捕杀安禄山的同党李超、安岱、李方来,王岷等。于是安禄山等以诛杨国忠为名而起兵。安禄山率军一路势如破竹,渡过黄河,攻陷洛阳。此时,“逼反”了安禄山的杨国忠却束手无策,当安禄山军攻陷潼关时,天宝十四载(755年)杨国忠护从玄宗仓促逃往四川,在路过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内)时,将士疲劳又缺少粮食,护军将领陈玄礼惧护军发生叛乱,召集诸将,以为致使战争暴发、天子不安,社稷危急的罪人是杨国忠,要求杀杨国忠以平兵士之愤。护军包围了行宫,杀杨国忠以谢天下,其家人也为乱兵所杀。
宦官高力士
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圣历初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献上两个阉过的小孩,一名金刚,一名力士,由于他们非常颖悟,武后命令留在身边供职。力士因受到牵连,被赶出宫,宦官高延福收养为子,所以改姓高。高力士与武三思关系很好,一年多后,再次得以进入皇宫,由司宫台供给衣食。长大后,他身高六尺五寸,办事谨慎周密,善于传达诏令,当了宫闱丞。
玄宗在王府时,高力士一心依附。平定韦氏后,他陈请归属内坊,被提升为内给事。先天年间,由于诛灭萧至忠、,岑羲等人的功劳,,他担任右监门卫将军,主持内侍省事务。于是各地的奏疏请示先由他过目,然后才进献上去,小事就由他独自决定,即使沐浴,也从不出宫,每天就在殿内的帷帐里就寝歇息,侥幸求利之徒希望见他一面,就象去见天上之人。玄宗说:“力士值班,我才睡得安稳。”当此时,虽然宇文融、李林甫、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钅共、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人凭着才能和受宠才得到进用,但是都与高力士深深结纳,所以才能很快官至将相,其余承其风旨、顺从依附的人不可胜计,都达到了目的。宦官如黎敬仁、林昭隐、尹凤翔、韩庄、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朱光辉、郭全、边令诚等人,都在内廷供职,或者出任节度使的监军。修功德,购鸟兽,都要让这些人担任使者,使者回来后搜刮到的财物动不动就数以万万计。京城的上等宅第、池塘园林、良田美产,被他们占了十分之六,受到的宠爱大致与高力士相等,但他们全靠高力士把握轻重,才能如此。肃宗在东宫时,把高力士当作老兄,其他诸王公主称他为高翁,玄宗有时不叫他的名字,而称他将军。
高力士幼年与母亲麦氏失散,后来岭南节度使在泷州找到她。迎接回来后,高力士记不住也认不出母亲。母亲说:“你胸上是不是有七个黑点?”高力士袒胸一看,一如所言。母亲拿出金环,说“这是我儿佩带的”,便相抱放声痛哭。玄宗封他母亲为越国夫人,追赠他父亲为广州大都督。高延福和妻子在高力士显贵时仍然活着,受到的奉养与麦氏相同。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与高力士结为兄弟,后来麦氏亡故,程伯献身穿孝服,接受吊唁。河间男子吕玄晤在京城担任吏职,儿女有国色,高力士娶了她,吕玄晤由刀笔吏被提升到少卿,子弟都官为王傅。程玄晤的妻子去世,朝廷内外赠送助丧的财物,为她送葬,从住处到墓地,车马人力前后相望,络驿不绝。
起初,李林甫、牛仙客知道玄宗怕因前往东都致使京城漕运供给不足,便采用征粮的办法佐助漕运。及至采用和籴法,几年后国家用度逐渐充实。玄宗在大同殿斋戒,高力士身边侍候。玄宗说:“我将近十年没离开长安,天下太平无事,朕准备吐纳导引,把天下事务交给李林甫,你看怎样?”高力士回答:“唐铠甲式样复原图天子顺时而动,是古代的遗制。税收有常法,人民就不会诉说劳苦。现在征粮充实漕运,我担心会使国家连十天一月的积蓄都没有了。不停止和籴,私人的储存就会耗尽,追逐末业的人就会为数众多。而且天下大权不能交给别人,威势和权力把握好了,谁敢妄加评议!”玄宗不悦,高力士伏地叩头,说自己“精神失常,说的不对,该当死罪”。玄宗设宴相待,侍臣高呼万岁。从此,高力士回到内廷的住处,不再办事。高力士历经升迁,成了骠骑大将军,封为渤海郡公。他在来廷坊修建寺院,在兴宁坊设立道观,用珍宝装饰楼阁屋宇,连国家也拿不出这么多资财。钟铸成了,高力士宴请公卿,敲一下钟,要交十万贺礼钱。有些谄媚讨好的人敲钟多达20下,敲得少的,也不少于10下。他还在京城北面的沣水上筑堰,设下五盘水磨,每天的租价为粮食300斛。
有个叫袁思艺的,也深受玄宗的宠爱。然而,他非常傲慢,士大夫都怕他,疏远他。而高力士阴柔机巧,受人称誉。起初,玄宗设置内侍省监两员,职位三品,让高力士和袁思艺充任。玄宗逃往蜀地时,袁思艺向叛军称臣,而高力士跟随玄宗,进升为齐国公。玄宗得知肃宗即位,高兴地说:“我儿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改年号为至德,不忘孝顺,我还有什么可愁的!”高力士说:“东西两京失守,百姓流散逃亡,黄河以南、汉水以北地区成为战场,天下人为之痛心,陛下却认为无可忧虑,臣不敢苟同。”随太上皇返回京城后,进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实封五百户。
第142章 隋唐(30)()
太上皇搬到太极宫,才过了十天,受李辅国的诬陷,高力士被削除名籍,远远流放到巫州。高力士正在功臣阁下发疟疾,李辅国以诏书来召高力士,高力士快步来到阁外,李辅国打发内宫杂职人员把贬逐制书交给他,他便说:“我早该死了,只是天子可怜我到今天。希望见陛下一面,死不遗憾。”李辅国没有允许。
宝应元年,高力士遇赦回京,见到玄宗、肃宗的遣诏,面向北方,哭得吐了血。他说:“皇上去世,我不能摸一摸棺木,死有遗恨。”便痛哭而死,当时79岁。由于他护卫先帝的劳绩,代宗为他官复原位,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起初,太子李瑛被废,武惠妃正受宠爱,李林甫等人都属意寿王,玄宗因肃宗年长,没拿定主意,平时意绪惆怅,不思进食。高力士说:“陛下不吃饭,是由于没有美食吗?”玄宗说:“你是我家的老人了,猜我为什么这样?”高力士说:“是嗣君没有决定吧,推举长子,立为嗣君,谁敢争议!”玄宗说:“你说得对。”于是决定了谁当太子。
天宝年间,边防将领争着立功,玄宗有一次说:“朕年纪大了,朝廷小事交给宰相去办,异邦外族不恭交给诸将去管,难道不清闲吗!”高力士回答:“我近来前往门,看见奏事人说云南屡次损兵折将,加之北方军队骠悍强盛,陛下拿什么去控制他们?我怕祸患酿成,难以制止。”他的意思大概说的是安禄山。玄宗说:“你别说了,朕将计议此事。”天宝十三载秋天,天降大雨,玄宗见身边没人,就说:“现在正在大雨成灾,你应该说说看法。”高力士说:“自从陛下把权力交给宰相后,法令不行,阴阳失调,天下的事情怎会重归安宁?我闭口不言,是时代的原因。”玄宗没有答话,第二年安禄山反叛。
高力士善于揣测时运,事奉权势,观察朝廷上下的态度。即使是自己亲昵的人,到他垮台时,也不肯出力搭救,所以一生没有明显的重大过失。议事者深惜宇文融以来权利倾轧,成为天下大祸的根由,而高力士虽有补益,却没有将他除去。
安史之乱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奉命征讨奚、契丹的反叛者。安禄山自恃骁勇,轻敌深入,被敌打得落花流水。按军法,禄山应被斩首。唐玄宗爱惜他是个人才,只免了他的官衔。当时宰相张九龄极力劝玄宗依法行事,说:“禄山不服从指挥,丧师辱国,按军法不可以不杀。况且臣看他貌有反相,不杀必定成为后患。”玄宗说:“卿不要对安禄山有成见,枉害忠良。”正是这位大难不死的安禄山,后来把他的救命恩人赶出了皇宫。
安禄山像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人,他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女巫;本名阿山。父亲死后,随母亲改嫁给突厥人安延偃。他所在的部落破散后,便逃到唐朝,冒姓安氏,名禄山。因为骁勇,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用为捉生将。安禄山性格狡黠,善于揣度人意,投其所好,因而博得许多人的称誉,很快就被提升为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天宝元年,设平卢节度,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二年安禄山入朝,深得玄宗宠信;第二年兼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身体肥胖,腹垂过膝,貌似憨直,心怀狡诈。在玄宗面前,说话又中听又诙谐。玄宗曾指着他的大肚子说:“这胡腹中有什么东西,竟然这么大?”安禄山答道:“一点儿多余的都没有,只有一颗对皇上的忠心。”玄宗大悦。又有一次让他与太子见礼,安禄山不拜。皇帝的侍从,催他下拜,他拱手道:“臣是胡人,不熟悉朝廷礼仪,不知太子是什么官?”玄宗含笑解释说:“这是储君,朕千秋万岁后,代替朕做你君主的人。”禄山说:“臣愚昧,以前只知道有陛下一人,不知道还另有储君。”不得已,这才下拜。玄宗以为禄山说的是实话,越发喜爱他。玄宗还让安禄山和杨贵妃及其姐姐、兄弟拜为兄弟;因而安禄山得以出入后宫,乘机提出认杨玉环为干娘。玄宗和贵妃坐受干儿子的拜礼,安禄山先拜贵妃。玄宗问其缘故,答道:“胡人先母而后父。”玄宗哈哈大笑。
玄宗对安禄山的宠信,当时在朝廷内外无人能及。天宝七年,赐给他免死铁券;九载,封为东平郡王,唐朝将帅封王,安禄山是第一个;十载,为迎接安禄山入朝,下令由国库出资专门给他建造了一座府第,其壮丽奢华甚至超过了皇宫。
玄宗每当有一些好吃的东西,或者猎获得到鲜禽,总要派太监快马送给安禄山。安禄山生日那天,玄宗和贵妃送给他的礼物丰厚异常。三天后,杨贵妃又把他叫到后宫,用锦绣做了个大襁褓,把安禄山裹了起来,让宫女们以彩舆抬着他。玄宗听到后宫喧笑不绝,问在干什么,近侍说贵妃正在给禄儿做三日洗。玄宗亲自去观看,非常开心,当下赐给玉环洗儿金银钱,又厚赏禄山,那天极为快乐。从此禄山可以随时出入后宫,有时和贵妃相对进食,有时整夜不出,传言二人关系暖昧,玄宗也不为意。
安禄山请求兼任河东节度使,玄宗于是把原河东节度使调任别职,满足了他的请求。
至此,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精兵天下莫及,“己赏刑出,日益骄恣”,自以为过去不拜太子,而玄宗年事已高,担心玄宗死后太子对自己不利,心怀恐惧;又见唐朝武备松弛,于是便萌生轻视朝廷之心。开始着手准备造反。
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入朝。相国杨国忠和太子都曾奏报安禄山肯定要造反,玄宗根本听不进去。安禄山回范阳时,玄宗解下自己的御衣赐给了他。安禄山认为是好兆头,又惊又喜,深怕杨国忠奏报把他留下,赶忙快马出了潼关,顺黄河乘船直下,昼夜不停。从此有说安禄山造反的,玄宗都把绑起来送给安禄山,而人人都知道禄山将要反叛,却谁也不敢奏报。
天宝十四载二月,安禄山派副将入朝,奏请用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族将领,对这种用心极为明显的请求,玄宗竟然答应了。而且充满自信地对杨国忠等人说:“安禄山必无异志”,“朕自己担保他,卿等不用担心”。
安禄山回到范阳后,朝廷每次派使者到镇,都称病不出城迎接,必须布置好护卫后才和使者相见,有的竟然二十多天才见面。杨国忠为了向玄宗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日夜推求安禄山造反的事实,唯恐安禄山不反。
安禄山独揽三道节度使,暗中准备夺取唐朝江山,已近十年。只是因为玄宗对他宠信异常,才想等玄宗去逝后再起兵。现在见杨国忠追究不已。于是决意马上行动。他的反叛计划,只有严庄、高尚、阿吏那承庆知道,其他将佐一概不知,只是奇怪自八月以来屡次犒劳士卒,秣马厉兵而已。正巧有奏事从长安回来,安禄山趁机伪造敕书,召集所有将领宣示说:“有密旨,命令禄山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诸君理应立即随军征讨。”大家无不吃惊,但谁也没敢提出疑向。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发动自己部下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共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叛唐。在蓟城南誓师完毕,安禄山乘铁舆,统军南下,烟尘千里,鼓噪震地。当时海内太平已久,百姓几世不知兵革,突然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震骇。叛军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太原和东受降城的信使奏报安禄山造反时,玄宗还认为是憎恨禄山的人有意造谣,不肯相信。
就这样,长达七年之久,使泱泱大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拉开了序幕。
马嵬坡兵变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炳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一直传到长安,让长安人民放心。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是关里的唐王朝内部却闹起矛盾来。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他们请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如果哥舒翰打胜了,回到长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杨国忠自己知道他这个宰相最不得人心,听了这番话,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哥舒翰明知出关没有好处,但是没法违抗皇帝的圣旨,痛哭一场,只好带兵出关了。
关外的叛将崔乾炳早已养精蓄锐,只等唐军出关。崔乾派精兵埋伏在灵宝(在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几乎被叛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