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后面的兄弟帮着背机枪的弟兄分担一下负担,加快速度。”听口音说着一口怪异的本地语言的军官根本不像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如果近前一观就会发现,在钢盔的下面的面孔根本就不是黑人的脸,而是一张标准的中国人的脸,这是这些天激烈战斗,埃塞俄比亚军队的中层和基层的军官伤亡惨重,虽然一部分可以经过火线提拔,但是毕竟军事主官储备有些不足,所以顾问团的那些底层的军官就改头换面成了志愿军团的军官,加入到埃塞俄比亚军队中指挥作战,这名低级军官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加入到了埃塞俄比亚的军队成为了一支步兵营的营长,不过长期的战争,使得军队的士兵补充一直跟不上伤亡,导致一个营的人数只有不到一个连。朱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加入的,在国内来埃塞俄比亚参加军官团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因为战功被举荐到军校刚刚毕业的少尉,其他部队现在他却是一名少校营长。
看着自己手下,朱翔不由的焦急的催促道,经过了两天的战斗,刚刚攻下来的135号阵地已经剩了不到一个班的士兵在防守,情况非常危急,所以在明天早晨之前他必须感到阵地上并重新建立防御工事!相对于其他部队,朱翔率领的部队装备了和不太一样的机枪,既不像轻机枪也不像重机枪。没错这就是中国刚刚研制成功的新型通用机枪的改进型,这是张良仿造前世的德国二战期间的mg42式通用机枪制造的,这次就是为了验证这种机枪的性能和可靠性才送到了埃塞俄比亚前线使用!
这种机枪是在中国陆军中装备的辽30式机枪的基础上,结合部队的使用意见改进的一种改进型,辽30式机枪是根据张良根据前世的德国mg42式通用机枪的设计设想上研制的,这种机枪主要特点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可以说整体上就是几个铁片和枪管的拼合体,看起来相当的简陋!这挺通用机枪,若使用两脚架,配备75发弹鼓即可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若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即可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若装上装甲车辆,它又是车载机枪。其最大特点是不同于马克沁重机枪的采用水冷降温的方式,而是和轻机枪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和世界上流行的传统重机枪相比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之作,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可对付飞机);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转移阵地(机枪能够迅速转移阵地在实战中特别重要);这种机枪射击的速度相当的可怕,该枪理论射速为800-900发/分,最快时可达1500发/分,在射击时会发出撕裂亚麻布的声音,达到了单管机枪的巅峰。碗口粗的大树都能打断;有两根备份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
改枪在设计上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膛口枪管助退器兼有消焰、制退作用;闭锁机构为滚柱撑开式,仿形
式枪机开锁加速机构。闭锁时,位于枪机头内的两滚柱进入枪管节套凹槽后,被位于机体内的楔块撑开,完成闭锁。开锁时,两滚柱在机匣仿形槽作用下使滚柱向内收拢开锁,同时通过楔块加速枪体后坐;供弹机构为开式金属弹链,双程输弹机构利用枪机能量带动。在枪机后退时,内拨弹齿带动枪弹和弹链移动半个链节距;枪机复进时,外拨弹齿再带动枪弹和弹链移动稍大于半个弹链节距。击发机构为利用复进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击发机构;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射击,机构中设有分离器,不管扳机何时放开,均能保证阻铁完全抬起,以保护阻铁头不被咬断。枪管复进装置具有复进和缓冲双重作用,它分别由4根弹簧、推杆、导杆和顶圈组成,统一安装在一个套筒内。作复进簧时,4根弹簧由前向后依次工作;枪管后坐即将结束时,4根弹簧同时工作,弹簧的综合刚度大大增加,起到了缓冲作用。辽30式机枪枪管的更换装置结构特殊且更换迅速。该更换装置由盖环和卡笋组成,它们位于枪管套筒后侧,打开卡笋和盖环,盖环便迅速地将枪管托出。
在瞄准具上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瞄准具由弧形表尺和准星组成,准星与照门均可折叠,在照片中用的是常规瞄具,在左侧可见有测试曳光弹或根据射程调整的加长针形瞄具。
这种机枪在制造出来来之后就迅速被部队的士兵所喜爱,但是因为这种机枪气冷的特点,所以在高速射击时,枪管非常容易受热尤其是是在炎热的天气,相对于部队装备的传统的水冷式的马克辛机枪来说这是一大缺陷。因为一个熟练的机枪手在更换的枪管的最快的速度也会在7秒左右,在战场上7秒并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这一瞬间往往会改变一些事情,甚至是战场的态势,所以在战士们的提意下,兵工厂又根据实际需要制造了一种改枪的模块化的水筒,用来安装在枪管上,来降温,这种机枪就是朱翔部队所采用的辽30甲型,当时张良看见时不由的有些哭笑不得,他不知道这种改进是退步还是进步!不过这样一来确实解决了枪管易热的毛病,使得这种机枪的威力得到了充足的体现!
经过一阵的狂奔,朱翔带着自己的手下终于来到自己阵地上看着只剩下十余个人的防守部队,朱翔没有多说其他的,拍着其中军衔最高的一名上士说道:“弟兄们辛苦了,接下来就交给我们吧,你们先下去休息一下!”
在人下去之后,朱翔马上就命令部队开始对已经损毁严重的阵地进行整修,他们只有一页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必须把早已损坏的阵地修复好,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小命!在朱翔的命令,士兵们快速的奔赴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始重新构造自己的单兵掩体机枪阵地,并把各个掩体连起来形成交通壕,借助于一枪的工事,总算进展不算慢,在天亮之前完成了。
天一亮,果然意大利军队并没有被前两天的失败所困扰,在一阵猛烈的炮击过后,马上就开始向上冲锋,比较陡峭的坡度使得意大利军队攀登的速度大为降低,平时的速度现在最多只能发挥出来三分之一。看着缓慢跑动的意大利军队,朱翔嘴角浮现出来一丝冷笑,作为部队的最高长官和机枪手看来这些意大利军队就是绝好的靶子。看着越来越近的意大利军队,朱翔左手一拉枪击,右手扣住扳机嘴里大喊一句:“打。”手里的机枪就率先想来起来,一阵犹如撕裂亚麻布的“……”声音后阵地上枪声也响了起来,本来在攀登的意大利军队犹如碰到了一堵无形的墙一般猛地一顿,接着进攻的队伍就像被剜了一口的蛋糕一般,少了一大块儿!
长时间的进攻不利让意大利军队的指挥官丧失自己最后一点理性,甚至心理惯有的懦弱也没有了,疯狂的命令部队发起进攻,丝毫不在乎战士们的伤亡。而机枪阵地上朱翔旁边短短的时间内疚堆起了小山一般的弹壳,并且还在不断的增加着。供弹手用弹药安装器不断的安装弹链才勉强跟得上消耗,机枪阵地上已经完全被快速发射的机枪弹没来的及消散的硝烟所布满,但是没有人理会这种呛人的气味,都在不断发射手中的火气!意图完全打退意大利军队的进攻!?
文字首发】
第二百九十六章 决战(完二)()
第二百九十六章决战(完二)
面对那个不大的阵地,意大利军队的数十次进攻都作了无用功,在他们看来埃塞俄比亚军队阵地上的那三挺机枪虽然不多,但是却让他们进攻的脚步牢牢的定在了半山腰处,再加上几挺轻机枪,意大利军队的战士们只对这座不高的山坡徒呼奈何。文字首发】不过看着这座小山包这支意大利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西格诺尔现在的心情是相当的郁闷,不利的战事让他屡次受到上级的责难,同行们的耻笑,按理说大家的处境都差不多,但是谁让自己他到了这个地段呢,损失比其他地段的部队要多出好多,现在自己成了他们安慰自己无能的一个典型例子,想到这里西格诺尔就感觉自己的胸口有一股火在哪里发不出来!几乎燃烧的他要失去理智,看着又一次败退下来的士兵,西格诺尔终于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大声的吼道:“让这群笨蛋再次发起进攻,再进攻什么时候攻下来阵地什么时候退下来,把督战队压上去。”长时间的战争把意大利人也逼急了,连督战队这种玩意都出来了。
还好西格诺尔身边的参谋长没有失去理智,慌忙阻拦道:“团长,不行啊,今天一天的进攻都赶得上以前一个月的伤亡了,咱们这个团已经伤亡超过一半了,在这样下去咱们的建制就没有了。”
“你有什么办法?”经过参谋长的一劝西格诺尔算是回过神来了,不过依然愤愤不平的问道。
“是这样的咱们侧面不是由一段比较复杂的区域吗。在往常那一部分区域并不适合布置军队进行放松,据咱们侦查这一片地狱埃军的防范确实不是很严密,咱们可以派遣一个营的兵力从这侧面迂回进攻,打埃军一个措手不及。”
参谋长的话让他眼前一辆之前他没有想到侧面进攻实在适地型过于复杂,大部队根本没办法展开,但是大部队展开不了不带代表小部队无法展开啊,所以一个营的部队突然袭击还是很有希望的!想到这里,西格诺尔当即对参谋长说道:“这样你亲自率领一个营的部队从侧面发起进攻,我在正面依然发起进攻掩护你们的行动!”
听到团长西格诺尔的话,参谋长没有迟疑,敬了一个礼之后就挑选部队悄悄的离开!
。。。。。。。。。。。。。。。。。。。。。。。。。。。。。。。。。。。。分割线。。。。。。。。。。。。。。。。。。。。。。。。。。。。。。。。。。。。。。。。。。。。
在进入1937年以后,国际局势是一天一个样子,纷纷扰扰的让人感觉到分外的胸闷,气短!不过在这样纷扰的局势中轴心国这个后来的世界大战的源头策源地在这一年张良期待的眼光中算是正式组建完成了!张良明白这是中国崛起的一次机会,彻底打垮日本的一次机会,在上次战败之后,日本一直没有放弃重新进入大陆,执行他们大陆计划的打算。所以在战争准备上日本一直是磨刀霍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和德国意大利最终终于走到了一块儿!当然这个组织的组成倡议者和领头羊毫无疑问的由德国来承担。德国作为领头者是有历史原因的!
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在同年11月25日日本同德国签署**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这样的集团的组建可以说和一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最终促使了二次的世界大战的形成,在欧洲,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结果与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德国则成为二战的主要策源地。在远东,日本的军国主义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别国,以达到扩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间的不归路。
在一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战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承认战败。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的德意志民族剧院通过了一部宪法,宣告一个新的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因此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军队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策源地创造了条件。
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年迈的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在街头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强见到已经无法藉由压榨德国,立刻转变态度与德国合作。此时的德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
西班牙内战在世界上多国参与的情况下,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试探出英法底线的希特勒开始了自己的计划,1935年3月16日,遭到破坏,希特勒宣布德**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兵役制,从而破坏了所规定的德**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两国似乎更重视加强条约中有关经济制裁方面的条款。很多人认为条约太过严厉,而希特勒只是做了条约原本就不该限制德国做的事。1936年3月7日,在第一次冒险中尝到甜头的希特勒又派兵进驻莱因兰,而根据,莱因兰应该是非军事区。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
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是在反对**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为了避免刺激英法等国的神经,希特勒把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公敌苏联,这也是德意日轴心的初步形成。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一个6600万人口的大国,失业人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