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财政大臣的话让在座的内阁成员连连点头,就连财政部的最大的头头唐纳首相也非常赞同自己属下说的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财政部的钱实在是不充裕,总不能因为这就动用珍贵的黄金储备吧,就是在欧战之时也是到了最为艰难的时候才动用的黄金储备。在财政大臣说过之后,枢密大臣也不在说话,因为财政大臣的话非常有道理!一次会议之后,就像张良所说的那样英国一个抗议的电报就没有了后音。就剩下一个日本也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文字首发】
第二百八十二章 纷纷扰扰的世界()
第二百八十二章纷纷扰扰的世界
海关收回后,张良为首的中央政府迅速制定了新的海关关税,在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出口虽然没有恢复到以往,但是也从原来的锐减到不足以往的20%上升到现在的55%,再加上中央一系列的动作,使得内需急剧增加。文字首发】除了那些工薪阶层外,这次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农民成了消费的主力,尤其是那些自耕农,只要是年景不坏,他们就不怕吃不饱饭。再加上政府的粮价控制的很好,农民也不担心自己的余粮卖不出去。所以到了现在农民反而成了现在中国手里面余钱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成了拉动内需的一个主力!
中国经济的率先恢复虽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股市稍稍振作了一下。但是和**政府紧接着强行收回海关,调整关税的行为使得国外的商品出口并没有多少改善。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恢复并没有什么帮助,和后世那个自己还没恢复就忙着替其他国家分担经济危机,购买国债的行为不同,这个时空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证自己国家的经济安全!
随着经济危机愈演愈烈,世界上除了那些家底还算丰厚的国家还能够坚持之外,那些家底薄弱的国家现在都已经难以支撑了。首先是意大利,这个列强中有名的面条国家,在一战后自己的经济就严重的疲软,就是因为经济的不断疲软,给予了意大利法西斯政党成长的空间,在1922年意大利就建立了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政权,到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到来时的意大利的经济再度遭受重创,那些经济寡头们对于他们国家还保留着的民主制度的不满已经达到了顶点,在他们的强烈呼唤下,墨索里尼终于建立起了完全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另外受到创伤的就是德国,自从一战后,德国的经济也是长久的萎靡不振。虽然中国和德国合作期间对德国的失业人口的吸收有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毕竟当时中国辽系经济能力有限,对德国的经济恢复帮助也不会很大。虽说合作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军事方面的和做,经济方面的合作并不多。到了24年,随着美国贷款的到来,在一战后一支萎靡不振的德国经济开始了腾飞,但是也正是由于过于依赖美国的贷款时的德国经济完全成为了美国的附庸,美国的一点经济波动都有可能让德国的经济遭受重创,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最先遭受重创。在经济危机期间甚至出现拥有100万德国马克的夫人也不得不乞讨,但是拥有2美元的穷人却生活的很滋润的现象!在法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争国债之后,德国也紧接着宣布停止偿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各个国家的矛盾,使得经济危机更加猛烈。猛烈的经济危机甚至使得德国的工业水平倒退到了1896年,当然趁着这个时机大肆在各国进行工业抄底的中国和苏联是不算的。
在经济危机爆发后,从1929年到1932年这期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农业生产下降了30%大批小农破产,佃农人数迅速增加。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连德国最重要的银行之一达姆实达特国名银行于1931年7月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经济危机给德国以致命的打击,危机高峰期时的1932年一年中,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近一半。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危机中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在危机时期,德国失业者使用废旧物品搭成住房,而统治阶级却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肩上,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这样惨烈的情况使得德国对于当前的魏玛政府政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也是的原本弱小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又称纳粹党)这个原本市场不大的法西斯政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次的世界经济危机,为纳粹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愈来愈多的垄断资本家支持纳粹党。1932年11月,甚至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都联名上书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要求委任希特勒为总理,并最终于次年1月30日将希特勒推上台,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希特勒当权后,宣扬泛日耳曼主义,打击和取缔其他政党,确立法西斯一党专政。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使得纳粹党在这个时候的德国那是如鱼得水,纳粹党利用垄断资本资助的部分资金,向人们提供一些具体的物质利益。例如,为失业者、复员军人和无家可归者建立“食物施舍所”,“提供住房,发放衣服和食品”。他们的各项政策是的德国人民安全把这个政党当成了救世主。拥有人民的支持,再加上传统的军国主义传统,德国终于迈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在亚洲的日本,一战结束后,经济始终处在波动之中,但是日本经济在1921年的“中间景气”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繁荣,停滞状态一直持续到大正时代的结束。尤其是1923年,日本发生了里氏7。9级的“关东大地震”。这次大地震从方方面面打击了日本的经济,在29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0%以上。1930年的批发物价比1929年下跌18%,1931年与1929年相比则下跌30%以上。股票价格的跌幅也大体相当,如果把1914年1月的股票价格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那么1930年6月跌至74,1931年9月再跌至69。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满足其扩张本性就必须依赖国际贸易解决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而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它的进出口贸易。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受物价暴跌和外贸萎缩的影响,工业生产急剧下滑。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77亿多日元,1930年降至59亿多日元,下降23%,1931年再降为51亿多日元,比1929年下降32。9%。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
另外日本农业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1930年4月每担大米的价格为26。91日元,同年12月降为17。7日元,而当时每担大米的生产成本却需要2728日元,因此虽然稻谷丰收却由于价格暴跌而出现“丰收饥馑”。1929年春,每贯(3。75公斤)蚕茧的价格为7。57日元,1930年跌至4日元,1931年又跌至3。08日元,这又使占全国总农户4/10的养蚕农户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养蚕地区的地方银行也有17家因此停业。
文字首发】
第二百八十三章 纷纷扰扰的世界(二)()
第二百八十三章纷纷扰扰的世界(二)
自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在1932年总算稍稍控制住了经济不断下滑的颓势,经济开始出现了缓慢的复苏。文字首发】在这期间日本经历了滨口雄幸、若礼次郎、犬养毅三届内阁,从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看,大体上可分为“井上财政”和“高桥财政”两个阶段。1929年7月成立的滨口雄幸内阁推行两大政策,即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的“协调外交”政策和井上准之助藏相提出的“紧缩财政”政策。
井上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尽早实现落后于西方各国的黄金解禁,即恢复金本位制,使日本经济回到国际经济的正常轨道上来。井上内阁之后,立即着手黄金解禁的准备,其准备工作之一是为维护因投机而急剧暴跌的外汇行情补充外汇储备。政府命令横滨的正金银行购买出口票据,再由政府和日本银行将票据秘密地认购下来,至1929年末,外汇储备恢复到2。5亿日元。
第二项准备工作是为防止黄金外流,设置了对日贷款和由日本银行处理民间存款的硬性规定。准备工作就绪之后,1929年11月21日,发布了日本将于翌年1月11日起实行解除黄金出口禁令的命令。开始井上财政政策的基本构想是:如果日本的物价在国际上比较高的情况得到纠正,日本就会开辟通往“真正繁荣”的道路,他认为黄金解禁将使外汇行情趋于正常,通货收缩将会使物价下降。然而,大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的物价普遍下降,日本的高物价并未得到多大纠正,他也没有料到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出现金本位制重新瓦解的趋势,黄金解禁和紧缩财政带来的经济萧条,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大危机,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紧缩财政进一步抑制了社会需求,“产业合理化”政策使失业队伍进一步扩大,黄金解禁后汇率上升带来的物价下降,使危机时期已经出现暴跌的物价进一步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丁商业者、工人、及广大工薪阶层遭受沉重打击,而且殃及到抵抗力本来就差、建立在落后经济结构上的农村经济和农民。“农村的穷困”,作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凸显出来。这种经济政策无疑遭到日本人民的反对,在1931年4月,在滨口首相及内阁遭到恐怖袭击,在这种威胁之下,这届内阁只有解散一条路可走。最终成立了第二次若礼次郎内阁。但是这届内阁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推行所谓的“产业合理化”政策。而不是解决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之所以继续推进这项经济政策,若礼次郎内阁的初衷是在于提高日本企业的素质,尤其是用排出国内过分竞争的办法来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另外,在坚持这一政策的同时还依靠政府行为,在企业界大力推广组建卡特尔,并为加强其活动制定了“重要产业统制法”,对中小企业组成的卡特尔也制定了“工业组合法”,根据扶持托拉斯的政策,推行了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大型企业合并。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经济危机期间实行这一政策就是一大败笔,毕竟在经济危机期间实行这样的政策的话造成企业裁员增加,工人工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更进一步激化了本来就很尖锐劳资矛盾,这种改革也被指责为“日本式的产业合理化”。据日本官方统计,至1932年,失业和半失业者高达300万人,广大工人阶级挣扎在死亡线上。随着英国英国再次放弃金本位制,使币原外交和井上财政政策宣告破产,第二届若内阁也自动垮台。
紧接着犬养毅内阁在日本人民的期待的眼光中上台,在上台之后就启用了高桥是清为藏相。高桥在就任当天就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终止井上财政政策,断然废止金本位制,再次禁止黄金出口,连同后来实行的停止兑换黄金措施一起,使日本进入了所谓的“管理通货制度”时代。宣布禁止黄金出口后,国内物价持续上升,日元对美元的比值大幅度下降,日本这种对内保持垄断性高物价、对外采用日元贬值的办法扩大出口的政策,在国际贸易中叫做“倾销”。这一政策使日本商品出口额从1931年的11。5亿日元,增加到1934年的21。75亿日元。虽然日本的出口看似增长不少,但是这些都是通过加重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来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同时这种经济增长势必会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对那些还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国家的国内企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实行没多久就遭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反对,这一点和已经度过经济危机的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遭遇颇有相似之处。但是日本脆弱的经济却经不起这样的波动!
随着中国首先度过经济危机和苏俄完全没有收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为了防范两国在朝鲜、台湾、琉球、远东新占地区的军事开销日增,不得已发行赤字公债,以弥补膨胀的财政开支和庞大的财政预算。虽然在后世曾经有美国学者称赞他为走在罗斯福新政前面的凯恩斯财政金融政策的先驱。在他作为藏相期间以低汇率为武器增加出口,使经济景气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在客观上对日本经济走上军事通货膨胀道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似的现在日本国内的军人势力不断的增强,原本还能对军部势力进行一定牵制的政府,现在基本上完全丧失了对军部的牵制能力,军部也开始逐步的上升到政府之上。
在日本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日本驻朝鲜驻屯军司令本庄繁在联合新占地区的远征军司令给陆军大臣的信中说:“本庄繁熟察帝国存在及充实一等国地位,势非乘此世界金融凋落,露国(苏联)五年计划未成,支那统一之后,未走出经济危机之前之机,确实重新占领我三十年经营之满蒙,并达大正八年(1920年)出兵西伯利亚各地之未竟之目的,吞并西伯利亚之夙愿,使以上各地与我朝鲜及内地打成一片……”。但是这个建议并没有实施,虽然向两地加强了军队的派驻和军费开支,但是这个时候日本的均不高层大脑还是有一定的理性的,这个出兵挑战两国的大胆计划也就夭折没有实施。不过同样海军的向南占领菲律宾的计划,也暂时搁置。但是日本并没有放弃军事扩张计划,反而在经济危机的促使下加快了自己军备扩张的步伐,日本的垄断资产阶级认为,归根到底,除非积极地夺取并扩大国外市场,并同时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缓和国内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之外,是不能彻底地消除经济危机的。
在中国统一后,完全废除了南方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比北洋政府还要苛刻的,再加上统一战争后因为日本的行为使得中国民众非常反感,再加上经济危机时地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默许之下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的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