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现意外。
毕竟这将军山是大明最大的工坊所在,也是各种新式器械的研究工坊的驻地,一旦出现了什么意外,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将军山各式器械的生产,进而影响到大明各方向作战守备的需要,这样的罪过就算是郭守敬这个工部书都担待不起,更何况是将军山这些品级更低的官员和工匠们。所以整个将军山一切都是以保质为基础,在其之上再扩大产量,这也是叶应武对将军山工坊和工部最重要的要求。
而今天陛下亲自前来将军山,整个靶场更是不敢怠慢。
靶子被熟练的拆卸下来抬到观礼台,看着靶子,叶应武眯了眯眼,并没有多说什么,而张顺和吴楚材则是轻轻吸了一口凉气,这人形靶子已经快看不出来原本的样子,脑袋被直接削去了不说,胸口还有两个大洞,可以想象如果这是打在人身上,那这人或许已经被撕碎了。
郭守敬指着靶场上的火器说道:“这便是工部最新研制出来的火器之一——多眼铳,因为对于制作要求比较高,而且刚刚研制出来不敢确保是否能够成功,所以这一台只有三眼,不过工坊之中已经在尝试制作四眼铳,从现在来看,这多眼铳的成本还要低于单独生产几支火铳。”
不用郭守敬再多介绍,军旅出身并且也都算战场久战之将的张顺和吴楚材,自然知道这种火器有什么功效。或许用三眼铳击杀几个人有些浪费,但是面对密集如潮水而来的蒙古骑兵,这三眼铳一发就有很大的可能将三个人撂倒,而操作只需要两个人——一人装填、一人施放——就可以快速完成,要比三个单眼火铳节省出来一个人,还能更快速施放。除此之外,在攻城的时候,也可以用更少的人做到压制城头的目的。
叶应武点了点头:“很好,不过这火器也不用投入太多,三眼实际上已经足够,若是再多怕是不好携带。【零↑九△小↓說△網”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叶应武并没有说,那就是现在明军使用的火铳,实际上都只是最原始的火枪,也就是比宋军当时列装的突火枪稳固一些罢了,依旧采用的是前膛装药、射击铁弹,铁弹在枪膛中是不断撞击着飞出去的,所以就算是士卒自己有时候也没有办法控制铁弹的射击方向,近距离还能对准,远距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欧美各国打仗需要排成整齐队列,就是为了能够拉出一张弹幕,尽最大可能避免被自家人误伤并且击杀对方,而不是单纯的绅士决斗。
不过好在现在明军的对手还采用的是大规模集团冲锋,所以火铳就算是乱射照样可以取得不错的战果。而随着以后火器的逐步改进,后膛装弹枪械的出现以及子弹由铁珠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子弹,士卒们就可以用火器进行瞄准射击了。
到时候完全就是依靠密集射击的多眼铳自然就不再适合,在叶应武熟知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神奇的三管甚至多管枪械,但是这种枪械精确度不高——很有可能敌人在几个枪管对准的中间——还很浪费弹药,得不偿失。
所以叶应武让工部造出来多眼铳,主要是为了弥补现在明军在近距离上火器只能依赖普通火铳的不足,并没有打算将其作为长期使用的火器,毕竟叶应武知道,从前膛枪的普及到后膛枪的出现,欧洲人自己摸索着也就走了百年,而现在有了叶应武多多少少的明示和暗示,工部用不了多久便可以突破这中间的桎梏,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枪械。
多眼铳的主要作用,便是作为过渡产品弥补中间的时间差。
听到叶应武的吩咐,郭守敬急忙亲自写下来,如果说在之前他对于叶应武的指示还只是将信将疑的话,那么在经历了这些新式火器的研发过程之后,他早就将叶应武的话奉为准则了,更何况似乎······大明皇帝金口玉言,说出来的本来就是圣旨吧?
“抬上来!”郭守敬一挥手,三眼铳被抬了下去,而又是一种新式火器抬上来,而相比于之前实际上也就是三支火铳大小的多眼铳,这个家伙体格更为庞大,而且枪管看上去也颇为细长,和粗短的火铳形成鲜明对比。
而叶应武也一下子来的兴趣,眼睛直直看着这个火器。刚才三眼铳就已经足够让张顺和吴楚材等人感到震惊,而陛下对此却是很平静,让几个人不由得感慨自己和陛下果然不是在一个档次上的,而现在看到陛下表情也有所改变,张顺等人更是来了兴致,恨不得先上前去摸摸这看上去有些奇怪的火器。【零↑九△小↓說△網
“连珠铳?”叶应武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火器的来路,毕竟大致的图纸可是他说郭守敬画出来的,要说没有一点儿印象那是不可能的。
“正是连珠铳!”郭守敬点头回答,旋即做了一个歉意的手势,“陛下、诸位相公,这连珠铳刚刚制造出来,今天也只是第二次测试,还请诸位后退几步,以免有所意外。”
看着这个体型不小,但是其貌不扬甚至还有些丑陋的火器,叶应武沉声说道:“朕不用后退,就站在这里看便可以,蒙古鞑子的马刀和箭矢没有要了朕的脑袋,难道还要被自家的火器收走不成?”
郭守敬顿时露出一抹苦笑,叶应武带头不走,张顺和吴楚材这几个都快“望穿秋水”的杀胚们自然没有后退的意思,每个人的脸上分明写着“不往前挤就是给你面子”。
“放!”站在火器旁的士卒猛地挥动令旗,随着这一声落下,那火器爆发出连续不断的响声,叶应武的神情一动,脸上喜色难以掩饰,吴楚材等人更是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因为他们清晰地看到,这火器是在不断的喷吐火舌,而现在大明一线列装的火铳,都是单发的,每一次发射之后都需要人退后填装。
就算是最熟练的老兵,这中间消耗的时间就已经足够火铳继续施放两次。所以无论是吴楚材这等陆师将领还是张顺这些水师将领,自然很明白这种火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明军在向敌人进攻或者防守的时候,不需要火铳手排成队列轮流发射、装填,可以让火力顿时增加一倍。
“啪!”一声轻响,连续喷吐火舌的火器终于停顿,一直举着千里眼盯住火器的叶应武,转而将目光投向远处的靶子,沉声说道:“一共是二十五发,很不错了。”
二十五发,就相当于二十五支单独的火铳,周围的将领们倒吸一口凉气,这样不间断的火力意味着只要距离足够,甚至一名士卒就可以抗衡十名敌人,而如果再有地势等的优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绝对不是虚话!
郭守敬和邓牧等工部官员也轻轻松了一口气,陛下对于三眼铳并不是很满意,顿时让他们感觉到了肩膀上的压力,不过好在这连珠铳总算是争气。叶应武不等郭守敬等人多说,径直甩开袖子走向还放在那里的连珠铳。
见到皇帝陛下亲自过来,几名士卒急忙站起来行礼,看着这些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操作新式火器的士卒,叶应武带着笑意说道:“不错,你们几个胆子够壮,重重有赏!”
“敢为陛下效死!”几名士卒激动的喊道。
而叶应武端起来这连珠铳,轻轻摩挲着且发热的枪管和枪身,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如果说多眼铳是后世加特林机炮的鼻祖,那么这连珠铳应该算是单管机枪的鼻祖,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曾几何时,华夏和这种火器只有咫尺之遥,那个天才一般的戴梓甚至已经研究出了能够连发二十八发的连珠铳,比叶应武手中的这支还要强大,只是可惜当时这种新式火器的造价太高,再加上当朝皇帝的短视,竟然就此失传。
等到很多很多年后,机枪在战场上横行霸道,甚至主宰了一战堑壕战的时候,那个东方老大帝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距离这种功能强大的赛电枪有多么近。
而现在,叶应武手中拿着连珠铳,这绝对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最先进的火器,感慨万千。自己终究还是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来了在另外一个世界之中失去的,而还有更多更多失去的,叶应武还会一点一点的带来。
“陛下,关于这个火器,臣还是需要禀报一声,”郭守敬看着叶应武小心打开和枪托合为一体的弹夹,有些难以启齿的说道,“按照陛下的建议,这种连珠铳采取的是枪托后方提供火药和子弹的方式,但是现在咱们工坊的器械还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牢靠的火铳枪身,这一个成品是尝试的十多个试样之中唯一一个成功的,所以这就是说成本······”
“世上物美价廉之物,能有几多?”叶应武笑着说道,将这连珠铳递给早就跃跃欲试的吴楚材他们,负手而立,“枪身生产不好,和枪身的材料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现在通过捶打的方式,还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紧密的枪身,一旦外面流动的气从缝隙中进入,这自然会出问题。”
郭守敬、邓牧、周密以及周围围着一圈竖起耳朵的工匠们,眼睛都是一亮,郭守敬还有些疑惑的看向叶应武:“陛下确定?”
这可绝对不是小事,就算是叶应武说的信誓旦旦,郭守敬也得确认。
叶应武点了点头,这个他自然知晓,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蒸汽机,所以生产出来的这种原始后膛枪自然很容易炸膛,只有用蒸汽机带动的重锤将钢铁压实,才能够彻底提高气密性,而不是现在这种依靠侥幸的方式,在十多个失败品之中找到一个成功的。
看着陷入沉思的郭守敬等人,叶应武沉声说道:“明天郭卿家你带着今日在场的人,到朕的御书房,朕和你们谈一谈改进的方法。你们不是还有好东西么,现在就拿出来让朕还有朕的诸位将军们看个够!”
“陛下请!”郭守敬一下子回过神来,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光顾着自己思考了,怎么把陛下给晾到了一边!
叶应武点了点头,跟着郭守敬向前走去。而看到了这三眼铳和连珠铳之后,本来就对于新式火器有着很高期待的吴楚材和张顺等将领,更是难以掩饰脸上的激动和期待神色,原本还有的一点儿矜持早就消失殆尽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用上好装备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
大家都知道工部是最擅长创造奇迹的部门,早在襄阳之战中,他们发明出来的飞雷炮就起到了力挽狂澜甚至可以说是一战定胜负的作用,而之后大明南征北战的道路上,更是少不了工部的助力。而现在看到这两个新式火器,这些将领们也都意识到,这一次带给他们的惊喜有多大。
而能够放在三眼铳和连珠铳之后,又会是怎样更大的惊喜?
叶应武不慌不忙的跟着郭守敬穿过工坊,他显然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所以并没有着急赶路,而是将目光落在工坊之中。按照叶应武之前的建议和规划,此时将军山以及大明其余各处的工坊全都统一采取流水线生产,而且郭守敬也专门抽调一些工部官员带着一队工匠研究水力器械。
这也是叶应武的无奈之举,毕竟现在大明各处都是需要人的时候,无论是朝廷还是工部本身,都没有办法抽调出来足够的人手对蒸汽机等更加先进的器械进行探索和研究,但是在流水线生产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是人工能够掌控的,比如说刚才连珠铳的枪身打造,如果是单单依靠人工捶打的话,恐怕做出来一百件里面都不一定有一两个可以使用的。叶应武对此想出来的办法自然就是借助水力器械。
叶应武熟读史书,很清楚这个时代的工业生产技术。因为在制造海船等大型工艺中,单纯凭借人工已经很难满足一些需求,在没有其余大型器械可以作为依靠的情况下,南宋人自己摸索着制造了很多水力器械,甚至包括精密的水力钟,从而起到协助生产、校正时间等等作用,而叶应武在上学的时候也曾经对这些器械有过兴趣,感慨于其精巧和复杂,只是可惜随着之后的战乱,这些器械的制作方法大多数都已经失传,能够在后世复原的不过是区区两三种,而且还是最简单的那种罢了,让叶应武颇觉遗憾。
而现在他正在这宋末,也挽回了天倾,这些水力器械自然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没有蒸汽机的情况下,拿来代替纯粹的人力再好不过。更何况这里是江南,江南要说什么最多,那当然是水,对于这些水力器械的使用来说,再合适不过。
所以当看到眼前这一个个足有投石机高低的工坊之中巨大的水力器械时候,叶应武微微点头。
第六百零九章 烛龙衔火飞天地(上)()
♂
这些水力机械在他这个后来人的眼中,当然是有些臃肿而且作用也不是很大,真的要说功效,相比于由计算机全程操控的后现代大型机械化生产自然是远远不如,甚至就连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蒸汽机的支撑下进行的生产也有足够的差距,但是好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于人力的依赖。
更主要的是,就算是这些水力器械再怎么落后,再怎么臃肿,至少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东洋还是西洋、南方还是北方,熙熙攘攘、千万国家,能够用得上、用的了这水力器械的也就只有大明一家!
至少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已经足够了。
而张顺和吴楚材等人心中,又何尝不是感慨万千,想想几年前叶应武在通山草创的那几个工坊的破败和可怜,曾几何时,已经变成了眼前这些气势恢宏的大型器械和大型工坊,这么多追随着叶应武一路走来、一路看过来、一路血战而来的将领们,怎能不感慨。
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水力器械都有什么作用——当然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也不知道——但是他们很清楚,这里的器械生产已经不再需要工匠们辛辛苦苦的一点一点用手工制作,生产出来的器物也不再是襄阳城外那高矮胖瘦、良莠不齐的飞雷炮了,从这里走出的火器,和那些悍不畏死的将士们一起,支撑着大明的赤色龙旗在整个华夏大地上飘扬。
如果真的需要用语言来形容眼前这个场景的话,恐怕只有四个字。
大国气象!
而郭守敬指着眼前的工坊沉声说道:“这样规模的工坊在将军山也已经是最大规模的,一共有五座,每天可以生产火铳一百支。而在将军山,还有比这规模小一些的工坊十二座,是大明火器生产最主要的场所。”
看着一个个在水的驱动下不断运转的器械,还有器械周围赤着膀子来往大声呼喊口号的工匠,叶应武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这眼前热闹的景象,并没有想上前打扰的意思。
不过似乎还是感受到了身后这并不算大的交谈声,很多工匠都下意识的回过头来,当他们看到负手站在大棚外不远处山坡上的那一道身影的时候,所有人都下意识的放下手中的工作,屏住呼吸。而几名负责监督的工部官员也急忙跑过来。
郭守敬侧头看向叶应武,虽然他没有开口明说,但是眼睛之中流露出来的意思叶应武也看的明白,自然是想要叶应武给工匠们多说两句。跟在叶应武身后的小阳子轻轻咳嗽一声,几名亲卫顿时手按刀柄便要上前,将叶应武团团簇拥。这些工匠人数不少,而且都是年轻壮小伙子,谁能保证这里面有没有想对叶应武不利的人。
叶应武摆了摆手,让身边的亲卫们跟着便好,他虽然知道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