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倾宋-第4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滚的烟尘和炸起的泥泞遮天蔽日。

    弥漫着浓浓血腥气味和火药气味的风中,送来低沉的号角声,烟尘散尽,蒙古大军已经缓缓退却,整个敦煌城外都是蒙古人丢下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每一寸城外的土地,那一条壕沟之中有多少尸体和鲜血,更是已经没有人有兴趣去在意。

    “幸好这天还不算热,否则有瘟疫爆发可就危险了。”梁炎午手臂受了伤,现在只能半举着,走到唐震身边。

    唐震放下神臂弩,有些惊讶:“梁相公,您这是?”

    “没有,刚才城门楼倒塌,被一根柱子砸到了,不过好在某也是福大命大,否则怕是要先一步去钟山等你们了。”梁炎午微笑着说道,目光落在身边,“当时亲卫死活将某架下去,谁曾想到这城上险些出了大乱子,幸好你及时赶到啊。”

    唐震松了一口气,梁炎午毕竟是大明河西行省巡抚,如果他出了什么大碍,对于士气不啻于一次严重的打击,而现在说句不好听的,梁相公带伤在前面指挥作战,反倒是能够很大程度上鼓舞士气。

    将官在前,士卒们自然也就没有退缩在后的道理。

    想起来刚才自己果断直接撤掉了一个旅长,唐震也是有些无奈摇了摇头,他相信换做王进或者梁炎午在当时,也会毫不犹豫这么做的。如果蒙古鞑子进攻最凶猛的北门被攻破,那牺牲的可就不是一个旅长,恐怕整个神策军都要交代在这敦煌城了。

    军法,古往今来都是最严格也最没有人情味的刑法,但是如果军法不严格的话,又有谁会听从将令,拼尽全力杀敌呢?

    “所幸损失不是很大。”唐震缓步走到城垛处,看着城下无数横竖的尸体,“蒙古鞑子付出的代价可不小,如果明天还是采取这样进攻方式的话,恐怕还没有办法让神策军伤筋动骨。”

    “不过是咱们的一厢情愿罢了,”梁炎午皱着眉头说道,“现在不过才是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山,蒙古鞑子就已经鸣金收兵,说明他们今天也只是打算试探一下敦煌城城防的深浅强弱,从而在明天进攻的时候找到更多应对的方法。所以明天恐怕将会是一场恶战啊。”

    “城中粮草和水储备很充足,而且还事先如此加固城防,所以蒙古鞑子想要攻克敦煌城,远远没有那么容易。”唐震沉声回答,“某现在担心的不是敦煌城和神策军,而是咱们的援兵啊。”

    梁炎午伸手按在城垛上,就在这城垛的上面,有不知道是蒙古人还是明军将士流下的鲜血,已经浸入城墙里面,无声的述说着刚才那一场激战的惨烈,顺着唐震的目光看向东侧,梁炎午顿时明白过来:“你是说蒙古鞑子包围敦煌城,甚至进攻如此猛烈,更多的还是为了吸引咱们的援军?”

    顿了一下,梁炎午还是有些诧异和怀疑:“但是围魏救赵这样的伎俩,也未免太容易被看穿了吧,更何况蒙古鞑子真的有那么好牙口,可以将咱们和天雄军一口吞下?”

    “他们根本不用掩饰什么。”唐震轻轻叹息一声,“敦煌孤悬河西和西域之间,既是连接西域的咽喉要道,又是进入河西再进入中原的绝佳踏板,所以蒙古鞑子很清楚敦煌对他们的重要性,更清楚敦煌对大明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对敦煌势在必得,并且知道大明绝对不会见死不救。所以天雄军就算是知道前面很有可能有埋伏,十有**也会出兵救援。甚至某担心,短期内爆发战争的,可能不再只是河西和敦煌了。”

    梁炎午皱了皱眉:“陛下会趁着这个机会北伐?”

    “大明经过去年秋冬数月的接连边境冲突,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北伐了,忽必烈就是因为看准了这一点,所以宁肯付出更多的牺牲也要想尽办法在各个方向挑动大明的注意,甚至逼迫大明出动一支到两支的主力战军,从而使得大明的军队不断受到损失,而粮草和军饷也总是入不敷出。”唐震看着惨淡的阳光下血腥的战场,“虽然这对于忽必烈来说,或许会大量损失士兵和粮饷,但是却能够保证维持现在的疆域。只要现在的疆域还在,他就依然能够得到大多数蒙古将领甚至是汉人的支持。”

    梁炎午虽然是小吏出身,视野格局未免小了一些,但是他也是从叶应武身边担任过相当一段时间首席幕僚的,所以不用唐震再多说,就隐约明白过来:“你是说海都不会看着忽必烈进攻敦煌的?”

    唐震点了点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都想做黄雀而不是螳螂。虽然海都部名义上是以海都汗为首领,但是实际上他们是由几个原本支持阿里不哥,从而和忽必烈有矛盾,又对忽必烈投入大量兵力南征却总是铩羽而归有意见的大小汗国组成,归根结底这不是一个类似于大明的王朝,而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合,只不过因为海都个人出众的能力,可以压服其余部落,其余部落之间也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来统筹大局、统一指挥,所以他们和海都一拍即合,使得海都成为海都汗,成为他们的领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倒吸一口凉气,梁炎午急声说道:“并不意味着海都可以随心所欲,当下面的各个汗国有意见的时候,他还是要听从他们的!”

    唐震嗯了一声:“海都或许能够看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下面的那些汗国长老们都能够看的一样清楚。现在忽必烈集中全力进攻敦煌,这些人十有**会唆使海都进攻忽必烈的后路。”

    梁炎午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对于海都这个人,锦衣卫曾经送来十分详细的情报。这是一个沉着的枭雄,最擅长利用的便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可以说海都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并不是因为海都对于忽必烈的政策到底有多么的讨厌,而是因为此时站出来号召其余汗国将忽必烈取而代之,确实有利于他自己的利益。但是海都绝对不是那种利益熏心的人,他肯定能够看得出来此时进攻忽必烈的后路会带来怎样灾难性的后果。

    一旦忽必烈部崩溃,在大明的兵锋下,海都部又怎么能够独活。

    只是海都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并不代表着他就能够真的这么做,因为他的手下还有一群真正追求利益而来的家伙,那些大大小小的汗国和部落加入联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忽必烈部这最大的一块肥肉上啃的满嘴流油,现在忽必烈集中全力进攻敦煌,不啻于将自己的后侧露了出来,这对于那些人来说简直是没有办法拒绝的诱惑。

    就算是海都再怎么坚持按兵不动,当他手下的联军已经分崩离析的时候,他也就失去了对这支联军的掌控能力,忽必烈的后侧也必然会受到海都部大军的进攻。

    所以说对于现在的敦煌,实际上最需要的不是天雄军的援兵,而是海都部发生争执和矛盾,并且最终对忽必烈部下手,就算是忽必烈之前有所防备,也不可能真的战胜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联军。在绝对的实力和威胁面前,忽必烈也不得不选择放弃敦煌,保住退路。

    “所以蒙古鞑子这两天反而会加紧攻城?”梁炎午突然意识到什么,脸上流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唐震轻轻点了点头:“在这即将到来的狂风巨浪当中,神策军如果能够支撑到那个时候,自然而然蒙古鞑子就会不战而退。但是如果支撑不到那个时候,恐怕大明就不得不面对最坏的结果。”

    梁炎午没有说话,他很清楚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大明在西域的主力战军——神策军全军覆没,敦煌陷落,天雄军也会受到重创,而忽必烈拿下了重新进入河西甚至威慑关中的重镇敦煌,使得大明不得不全力向河西派驻军队,从而防止端平入洛的悲剧重演,这样大明的主要精力也都被牵制到西北,战局的主动也落到了忽必烈手中,而海都部因为矛盾进一步分解,忽必烈自然而然也能够随时将他们彻底收拾干净。

    “忽必烈打得倒是好算盘。”唐震轻声说道,“只是某要让他知道,敦煌没有那么容易攻下来,神策军也没有那么容易被征服。这算盘想要打响,可不是举手之劳,说什么也得给老子在这里伤筋动骨!”

    梁炎午则是霍然转身:“传令下去,让六扇门和锦衣卫的统领速速······”

    “无须梁相公吩咐,六扇门和锦衣卫都明白此间事态紧急,所以老夫亲自前来拜会梁相公,并且统筹六扇门和锦衣卫在河西的全部力量,”一名老者沿着上城步道走上来。

    梁炎午和唐震都是一愣,旋即迎上去。

    他们都很清楚,河西和敦煌绝对不是小事,但是没有想到竟然已经连这位老人都已经亲自前来了。

    杨风是六扇门和锦衣卫的创立者,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又是大明皇帝陛下的岳丈,德高望重。随着大明稳定下来,杨风实际上已经有很久没有出现在六扇门和锦衣卫运作的第一线了,他前来敦煌,已经能够说明在朝廷心中,敦煌是有多么重要。

    “老夫昨天早上兼程而来,总算是没有误了大事。”杨风嘴角边带着一丝笑容,“因为六扇门和锦衣卫在河西的诸多事宜都需要老夫重新整理决断,所以没有来得及及时和两位会面,两位不会见怪吧?”(。)

第五百零七章 且将新火试新茶() 
♂,

    梁炎午急忙摆手,脸上带着惭愧神色:“杨统领客气了,现在大明国祚稳定,按理说应该已经是您们这些老前辈安心养老的日子了,可是因为我们这些后进晚辈不争气,还麻烦老相公出山,此间一切之过错,都应该归咎于鄙人。”

    杨风笑了笑:“梁相公无须谦卑,河西一战现在已经牵动整个天下的瞩目,所以某亲自前来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驱除鞑虏乃是我华夏人数代之宏愿,现在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某能够亲身参与到这最后的几场大战之中,更是荣幸之至。”

    梁炎午和唐震对视一眼,脸上都流露出轻松的神情,杨风作为大明六扇门和锦衣卫的总统领亲自前来,又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说明皇帝陛下现在对于在短期内战胜蒙古,已经有了十足的决心和信心。

    “莫非杨统领对这一战势在必得?”唐震轻轻呼了一口气。

    杨风拍了拍手,看着城下血腥惨烈的场景,脸上带着揶揄的笑容,佯作愤怒说道:“唐督导难道不相信神策军,不相信六扇门和锦衣卫?陛下在年前就请动老夫前来关中坐镇,现在老夫更是亲自前来这敦煌城,如果这样还能战败的话,试问整个大明,又有谁能赢得了这一战?!”

    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唐震和梁炎午相视大笑。

    杨风招呼来两个手下,对着唐震和梁炎午沉声说道:“话虽这么说,现在咱们还是被蒙古鞑子包围在敦煌城中岌岌可危的一方,所以丝毫不能有所懈怠,刚才你们说的没错,想要解救敦煌城,能够依靠的除了明面上的天雄军,就只有海都了,只要海都部能够发生内讧并且最后进攻忽必烈部的后侧,敦煌之围自然不战而解。现在对于随时准备北伐的大明来说,保存神策军和天雄军的实力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

    杨风顿了顿,看向梁炎午和唐震:“重中之重!”

    皱了皱眉,梁炎午有些诧异:“陛下还是打算在今年之内北伐么?”

    “现在来看可能和希望微乎其微,”杨风摇了摇头,“如果说之前还有可能,现在神策军被围,势必受到损失,而天雄军出动,又会消耗工部和户部的火器钱粮。陛下的性格你们也清楚,这种没有万全准备的仗,他是不会打的。”

    梁炎午和唐震点了点头,这句倒是说的事实。

    叶应武看上去喜欢兵行险招,甚至可以说他现在能够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更像是有上天的眷顾。但是实际上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都清楚,叶应武在打每一仗之前实际上心中都已经规划好了如何进攻和后退,相比于其他人,他多做的一点就是将一个军队的士气和意志也都算了进去,这就是为什么叶应武总是能够做到在别人眼中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他有一支足够可以为依赖的强军,有着一群誓死向陛下效忠的精锐士卒,这就使得他能够实现其余军队做不到的军事目的。

    而人们所谓的叶应武兵行险招,从来都是指叶应武在用兵上屡出奇谋,但是军中人士都知道,叶应武从来没有在粮饷不够的时候强行进军,甚至叶应武在上一次击退蒙古南下之后发动反击,都是在先确定了粮草充足之后方才进行的。

    可以说只要叶应武打算出兵,就是必胜之局。

    “不过陛下的心思,也不是我们这些凡人能够揣摩的,陛下下达命令,我等竭尽全力去完成便是。”杨风抬头看向远方,目光深邃,“且不管北伐如何,河西一战既然已经到了如此局面,且不说陛下是什么心思,咱们这些做臣子的,没有看着大明战败的道理。”

    老人的话掷地有声,周围的明军士卒都下意识的挺直了胸膛。

    而杨风一指身后的两名随从:“这分别是六扇门和锦衣卫在河西的统领,想必你们之前也曾经见过,和中原的来往通讯,六扇门会全力协助,而如何促使海都部向忽必烈部进攻,就是锦衣卫的责任了。还请两位放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六扇门和锦衣卫绝对不会拖后腿。但有吩咐,两位直说便是。”

    梁炎午和唐震郑重的点了点头。

    或许平时主力战军和六扇门、锦衣卫多有不对付,或许大家一向也少不了多多少少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到了此时此刻,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这河西一战,必须要以胜利甚至是完美的胜利收官!

    ————————————————————

    文天祥和苏刘义并肩走出政事堂。

    大明的政事堂设立在皇城北门一侧,面朝南京城,背对雨花台,而六部的官署就在政事堂左右散布,有一条道路穿过政事堂和六部衙门直接通往皇宫侧门,使得看上去反倒是六部距离皇宫更进了一些。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保证政事堂和皇帝陛下之间沟通的对外公开性,使得六部官员能够得知政事堂的丞相进出宫门和皇帝有所交流,从而避免政事堂三位丞相把持朝政,遮蔽天听。

    陆秀夫还在山东行省主持雪灾的善后工作,所以政事堂中实际上只有文天祥和苏刘义在,两位相公一起出来直奔皇宫,十有**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了,自然而然吸引了大多数六部官员的注意,不过很快六部尚书就将自己的人全都拉回来,不让他们多管闲事,然而等到这些官吏们都回到各自的衙门,反倒是六部尚书自己凑到了一块。

    “刚才兵部张相公直接去了政事堂,然后紧接着两位相公就出来了直奔皇宫。看来河西又有大事发生了。”吏部尚书汪立信轻声说道。大明永乐元年九月,吏部尚书王爚致仕,乞骸骨以归,陛下准许,赐以金帛珠玉以示荣膺。王爚离开之后,原吏部左侍郎汪立信进位吏部尚书。

    “汪相公怎么就这么确定是河西?”户部尚书谢枋得顿时有些诧异的说道,如果说现在谁最不愿意看到爆发战争,自然就是谢枋得了。本来粮草的筹措对于胡部来说就是一座压在肩上的大山,但是至少为北伐筹措粮草,主动权和期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如果是蒙古鞑子首先挑起的战争,那就意味着现在就需要大量的粮草,而且谁都不知道最后需要多少方到头。

    礼部尚书陈宗礼轻轻咳嗽一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