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此时,朱由检的脸上,才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才是我所认识的凌云,能分析事情的本质,还能迅速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尽快的加以实施,使之成为现实。无论怎么样,自己在困境之中,交下了凌云这个朋友算是交对了。凌云没有让自己失望,从来都没有,朱由检的心中,万千的感慨,也有万千的庆幸。庆幸自己,能有这样有力的臂膀。
哥哥如果是个聪明人的话,可能会仰天长叹,白日不照吾精诚。但是,朱由检却可以问心无愧的说,自己着实的做到了知人善任。做到了待下以礼。才有人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当朋友,真正的来辅佐自己,是自己能成就千秋伟业,收拾旧山河的基础,。就这一点来看,自己远远胜过哥哥,哥哥远远不及自己。
朱由检笑道:“凌云啊,你这样的人不想做官,却偏偏要去游山玩水,做个田舍翁,岂不是可惜了吗。可惜我朱由检福薄啊,不能多得几个凌云在身边,假如真正如此的话,即使是有再多的豺狼虎豹,众兽盈朝,我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可惜了!”。说着,他很惋惜的轻轻摇了摇头。
凌云感到自己很幸运,真的是很幸运,到了大明朝,到了山海关,有一位赏识自己的总兵,提波自己平步青云。现在又有一位信王爷,这么器重自己,凌云的心中一股股的热浪翻滚,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可是辞官是已经想了很久的,并且也已经辞掉了,自己答应的,无非是把王爷正常的送到京城而已,其他的事情,自己作为一个草民,已经没有插手的必要了。他懂得历史,朱由检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只用了区区的两个月时间,就把为祸数年的阉党给彻底清盘,就这一点,凌云是心服口服外加一个佩服,朱由检的本事的确都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捧出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明史是清朝人张廷玉修的,如果朱由检没有这样的本事的话,张廷玉是不敢捧他的。因为端着清朝的饭碗,夸明朝的皇帝,有可能一不留神就把自己吃饭的家伙给掉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朱由检以后的事情,凌云还是放心的,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这位未来的崇祯帝,在历史上,有个急功近利的毛病,为人吧还比较浮躁爱着急,不过,这应该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总归他还是勤政的嘛。现在辽东的事情已经平定了其他的事情,即使没有我凌云,他也会自己可以搞定的吧。
凌云告诉朱由检,不管在朝还是在野,自己都是大明的子民,只要朝廷什么时候有用得着自己的地方,自己会随时出山,为国效命,为信王尽忠。
这句话一出口,朱由检的心里总算是踏实了,他上前,紧紧的把凌云的手握住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 商议养廉()
凌云可以感受到来自朱由检的决心,朱由检是真诚的,这样的不掺杂杂质的,想要清理阉党,光大明朝。虽然,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来说,朱由检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以人为本,但是只要他轻徭薄赋,只要天下平定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天下之大,皇族成员才能有多少人,官吏豪绅又能有多少人,占社会绝大部分人口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农民,商人和小生产者等等。他们其实对这个世界,近乎于一无所求,他们只希望不要有战乱,也不要有杀戮,只希望,天下太平。他们可以安安稳稳的,在底层,做好他们对这个社会应有的恭喜。
先秦时期,多个诸侯国混战,混战就是要死人的。别说老百姓,就是军队,也是数万数万的死去,举个例子来说吧,长平之战。秦国的武安君白起,那位后世为人称颂的战神,坑杀了四十余万赵军。一将功成,何止万骨枯。长期的离乱,长期的战火,导致的是人口的锐减,所以,才有了秦国的统一,车同轨,书同文。本来,可以千秋万代传承江山的,结果,秦朝以严刑峻法统治,让百姓无所适从,继续生民涂炭。
正因为百姓在这样的环境里活不下去了,才会有十八路诸侯相继揭竿而起。后来最大的两路就是项羽和刘邦,秦朝灭亡以后,这两位继续打了个昏天暗地。等到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之初,到处都是一片疮痍,凋敝的很,全国上下仅有几千万人口,高级官员出门都做牛车。自从文帝即位以来,多次减免税赋,全国几乎没有什么政策,只是默默的发展经济,发展人口。结果,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数倍增加,到汉景帝的时候,国家第一次出现了繁荣大治的局面。在后来的历史教材上,这叫做无为而治。
朱由检也想师从两位无为而治的皇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太平盛世,他知道,其实这并不遥远,只要自己消除了在朝在野的所有隐患,真正掌握了这个朝廷的权力。就一定能做的成。高皇帝做的有点过了,他把六十两以上的官员都全部剥皮实草,有因为郭洹案,蓝玉案,空印案等等案子,有意无意的杀死了数万人。其实朱元璋是有心这么做的,在他看来,这些官吏没有一个好东西,统统的都是国家的蛀虫,而国家之大,却不能只有皇帝一个人来治理吧,国家必须有官员,皇帝却信不过这些官员,才会导致这样的悲剧,而朱由检也在想,皇帝的做法的确是有些矫枉过正,这个并不否认,就连当时的懿文太子都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可是没有用,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是一个人,就连太子,都只能是后备的皇帝,后备的,总是赶不上现任的。
可是朱由检想不明白,在洪武年间,明明是这样的严刑峻法之下,为什么还会有一层接一层的人顶风作案往上冲呢,难道他们就不怕死吗。朱由检想不明白,所以一直在思考。凌云没有打断他,两人就这样前行着。忽然,朱由检想明白了,所谓的贪,说到底就是因为钱,千里做官只为钱,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朝廷官员的俸禄太低了,一个一品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就是一百五十多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标准来算的话,大概每个月的工资是四千多元。你想想,二品就是部级,一品是副国家级,这样的级别,每个月四千多块钱的基本工资,简直是开玩笑。至于其他的嘛。九品官员,年俸禄大概是四十五两银子,这些钱,似乎放到现在都不够随份子的,事实上,在当初就更不够了。因为除了养家糊口之外,官员还需要有衙役,还需要长随和跟班之类的,这些人的工资国家是不给发的,那么只能官员自己来出这部分的钱。那么矛盾就出来了,官员没钱啊。
没钱怎办,没钱就得想办法。比如说火耗银子之类的说法,就不多赘述。就是官员创收的好办法,虽然有损老百姓,但也是实在意义上的无奈之举。朱由检在想,怎么样去解决这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呢。他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凌云。
凌云想了想,肯定正确的答案不是给官员涨工资,如果仅仅就是这么简单的话,朱由检也绝对不会来问他这个。那么不涨工资,还要解决官员的生活拮据问题,那么就不好办了,发福利。
他思附过后,对朱由检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棘手,官员的俸银本来很低。而他们各方面的花销却极多,所有才会有人在这很多地方挖空了心思捞银子。也才会有人不惜冒着剥皮实草的危险去贪墨国家的钱。他们十年寒窗,一朝的中,要的不仅是身上那身人人羡慕的官衣。更需要得一些实惠。王爷的意思我知道,想要提高他们的俸禄,又怕违反了高皇帝时期就定了的体制。其实,这个问题,仁皇帝已经提供了借鉴之法。”。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个夜晚真长啊。他继续说,:“成祖设立了内阁,参赞机枢,可是这个为了防止内阁学士权位过重,把他们的职位品级都定为五品官,这样的五品官员,是不可能压得住那些二品大员的。那要办的事情还得继续办,所以,仁宗就想办法,给他们兼任官职。这样的,就解决了品级问题,办起事情来也就相应的顺利了许多。”。
然后他就给朱由检提了一条建议,这条建议说起来还有些值得商榷。但是朱由检觉得,这也许是当前唯一可行的办法了。其实这个政策说白了也很简单,简单到用四个字就可以完美概况,那就是高薪养廉。现行的工资是不变的,那没问题,增加福利待遇总没问题吧。这个养廉银制度就是给出比他们的工资多出几倍的待遇,这样的话,基本能保障他们在花销之余,多少的还能有不少存款,要是能清廉成像是海瑞那样,靠着当官的俸禄发家致富,也不是不可能的。
走着走着,距离陷阵营的驻地已经越来越近了,朱由检对凌云说,:“今晚上,我算是受益匪浅了,凌云,你虽然没有科甲的功名,却足以当得起一个御史的职位。不,如果你愿意的话,即使是做阁臣你也是绰绰有余的!”,朱由检终于给出了自己能给出的最大的承诺。
这个承诺很简单,也很直白。他说,自己眼前的这位平民,这个二十多岁的人,凌云。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阁臣。什么是阁臣,就是内阁大学士,就是相当于副总理的人物。而此刻的凌云,只是个刚从四品武职卸任的平民百姓而已。
凌云淡淡的一笑,:“王爷这样说,是折煞了草民了,我一直是闲云野鹤,因为山海关边事紧急,我才立志从军,当时却被分进了火头营,当时我就想,即使是烧火做饭,也是保障的后方是稳固的。所以我也没有怨言。谁知却不知道,机缘巧合之下,因为一箭而得功,从此就为国家四处奔走。但是,至今为止,我还是知道自己的斤两的。也许冲锋陷阵的话,我能杀死几个敌军将领。至于在朝为官,甚至出将入相,那真的不是我所擅长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现在国家的边事已经平定,恐怕我这点武艺,此生没有用武之地了!”。
朱由检本也就是这样发个感叹吗,毕竟自己到底能不能顺利即位,还是个未知的事情,此一去京城,就在这短短的几百里路上,有没有人会对自己设伏,或者是回到京城,进入魏忠贤的势力范围,自己会怎么样,这些都很难说。至于说以后怎么样的施政,怎么样的重用人才,那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己安全回京,并且安全登上帝位才是。其他的,一概都是浮云。
在盛京城的时候,朱由检就曾经多次设想过,此次回去,自己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尴尬的局面。自己未经允许私自出京已经是作为藩王的大忌了,虽然自己立下了大功,把辽东的多尔衮给收服了,但是自己无非一个亲王,竟然在辽东封了一个亲王一个郡王。这样的话,自己就凌驾于亲王这个地位之上了,如果让人家参奏一本,肯定无话可说。
现在皇帝哥哥的命危在旦夕,自己回京之后,魏忠贤会不会趁着皇帝还没有咽气,把这个罪名加在自己的身上,如果那样的话,不要说即位了,就算是想不下锦衣卫的诏狱都是不可能的。许显纯是什么货色,朱由检的心中是最清楚的。他可不想与许显纯打交道。
想到这里朱由检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就是现在,也许不应该立刻回京,即使回去,也有在山海关抽调卫队。随行保护。
第一百六十三章 密谋截杀()
这个念头一出来,朱由检的鬓角就冒出了细细的汗珠了。微风吹来,更觉得身上有说不出的凉意。他不由得打了个哆嗦。这一细节本凌云看了个正着。
凌云问朱由检:“王爷似乎是有什么心事?”,朱由检回答,:“是啊,我刚才在想,现在京城的情况,我们是毫不知情的,距离公主出京寻我,也有几天了,现在如果魏忠贤得到了消息,在京城已经做好了准备,待我一回去,就对我下手的话,肯定是措手不及的,我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空壳王爷,手下根本就没有军队的指挥权。”。
说到这里,他垂下了头,心中有一丝的酸楚。其实,在明朝做王爷并不是像电视里面演的那么的逍遥自在,明朝的王爷,除了吃的好点,穿的好点,完事还有点钱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和其他的富人区别。而且,作为一个藩王来说,不管你是住在京城,还是住在你的封地内。情况都不会很乐观。因为从朱棣起兵靖难以来,朝廷防备藩王就怕防贼一样。
作为一个王爷,在京的不能随意出京,在封地的不能轻易出封地,不能结交朝廷的大臣。不能这个不能那个,说的难听一点,也就是个比较高级的囚犯而已。开国之初,这些藩王手里都是有部队的。具体来说是三个护卫。这三个护卫并非是三个人,而是三支部队。每个护卫大致是三千人或者一万九千人。这样一算的话情况就比较清晰了,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讲,每个王爷可以拥有的私人武装,大概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
开国之初,有些王爷还手握军权,比如说晋王、宁王,还有那位后来起兵造反的燕王。手里的部队大概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这个限制。不过现在。情况实在是大大不如以前了。不说别的吧,就说咱们这位皇上的亲弟弟信王,手底下连家仆什么的全算上,大概也就几百人的样子。
不过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他这个护卫,不是别人不给,而是他自己不要的。当皇帝哥哥下令,把禁卫军的一万人划归给信王节制的时候。他上了几道奏折力辞。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位信王,是不是脑子进水了,给你兵,你不要嘛。就算不造反,生命安全还是会多一份保障的嘛。
朱由检其实并不傻,他清醒的意识到,这所谓的一万护卫实际上,仅仅就是魏忠贤设下的一个圈套,对自己的考验,就等着自己往里面钻,说是皇上哥哥对自己的厚爱,那是打死了也不信,皇上哥哥闲着没事就是爱做个木工,哪有心情关心弟弟。自己只要接受了这一万人,别说能指挥的动他们,还很快就会死在他们的手里。
冷静思考之后,朱由检力辞。在给皇帝,实际是给魏公公的奏折里,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见到武器和军人就哆嗦的窝囊废。他的表演很成功,因为魏忠贤信了。
躲过一劫的朱由检,从此又一次接着一次的躲避着魏公公锲而不舍为他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的圈套。直到有一天他玩累了。自己骑了匹马就出了北京城。直奔盛京而去。魏忠贤听到奏报后,却根本没有理他这个茬子,说真的,让这个倒霉蛋王爷死在后金人的手里,反倒是一件比较美妙的事情。
这一幕又一幕,像是过电影一样在朱由检的脑海中回放着,他意识到,现在的问题就是,朱由检的手中,暂时什么都没有,而魏忠贤的手里,有军队。
镜头暂时离开山海关,切换到北京城内吧。作为我们文中经常提到的人物,不让魏公公去正面露个脸,出一次场,也实在说不过去了。就在同样的一个夜晚,在魏忠贤的府上。有一个人,正在和他说着什么。
镜头慢慢的聚焦在这个人身上,他头戴乌纱帽,穿着正二品文官的服饰。大概四十岁上下的模样,虽然眉清目秀,却是难以掩盖自己的脸上流露的那种谄媚之气。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阉党的头一号人物,兵部尚书崔呈秀。
兵部尚书,大概相当于部长级别吧,这个崔呈秀也不是一般的人,早先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因为贪污,被罢免了官职。当时魏公公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他就主动的找上门去。进门就磕头,然后就叫干爹,玩命的叫,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