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今天下列国城池实施禁宵也都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目的便是维护治安,利于统治。
剧辛淡然笑道:“实不相瞒,卫国立新法之时,君上对城内的夜市通宵不禁,我也跟你想的一样,亦曾反对,只是新法实施至今以来,忧虑未曾出现,朝歌城却如高歌黎明一般,繁华气象一年盛过一年,仅朝歌、濮阳二城的民口已然在五十万以上,不算慕名而来的列国人士。”
整个卫国境内也不过一百七十多万人口,两座城就已经占据如此巨额的人口基数。
“至于你说的犯罪劫盗,国有法令,违法必究,虽也不能全禁,却并未影响城内治安的根本,偶尔有那么一两起罢了,城内有一批专门治安的甲士日夜巡逻。”剧辛笑道。
迁都朝歌之后,卫峥便对这座都城进行了规划,充分的发挥出经济优势,尽可能的挖掘经济潜能,七八年以来,朝歌、濮阳这两座卫国最大最发达的城池不断的吸引外来国外的人口,人口流动的数量一年比一年高。
北边赵国邯郸、西边的陶邑、南边的大梁城等等。
仅从地理经济的角度去衡量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卫国地处居天下中,而黄河下游从卫国疆域的中部横穿,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交通便利,朝歌城仿佛是黑夜的明珠一般,不断从四面八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商业促进城市的繁荣可谓一年胜过一年。
……
第064章:朝歌气象()
——
城市的繁荣势必促进经济的繁荣,夜市的出现也是时间问题,况且更有力与经济发达兴旺,非但不能禁止,更要确保朝歌的夜市生活稳定,稳定就能进一步促进繁荣,形成良性循环。
两世为人的卫峥当然知道“大天朝”的传统特色:规矩和实际完全是两码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比如盛唐时代就有一个奇葩的现象。
黄昏日落,街鼓响彻,分五次总计鸣鼓八百下,夜色降临,市坊关闭,东西两大交易市井黑灯瞎火、人声绝迹,但长安城内各坊小区依旧热闹。
官府多次下令禁止民众从坊里挖口子朝着大街设铺开店进行商品交易贩卖,多次禁止本身意味着屡禁不止,盛唐长安绝不可能只有在东西二市才能买卖交易。
卫国的新政新法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商业的繁荣每况愈盛,朝歌和濮阳两座大城汇聚了超过五十万的巨额人口,这还只是卫人,更别说来自五湖四海的列国人士,仅仅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根本就满足不了民众的经济活动需求,侧面来说就是阻碍经济的繁荣。
卫峥当然不会实施宵禁,商业活动的旺盛必然促进朝歌城的繁荣,越加的繁荣就能吸引越来越多人,税收也就越来越高,这笔经济账还是会算的。
城内除了东西南北四个大型专用交易市为白天的主要交易商品的场所之外,城内的街设有“街市”、坊设有“坊市”、区设有“区市”。
从大到小都有交易场所,直白的说就是相当于散布在全城的便利店,这些小型交易场所也是由国府统一规划开设,如此一来也省得城内的老百姓在街坊等地乱挖口子摆摊而影响城市风貌和正常运作。
时隔至今,朝歌、濮阳两座城池已经逐渐名传天下,吸引越来越的列国人士慕名而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意味着带来了消费,也意味着盘活两座城市的经济。
今天的朝歌城气象已然犹若“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不论是朝歌城还是濮阳城,卫国在当下形成独具特色的夜市生活也随着时间而名气越来越大,吸引列国人士的数目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是无数的需求,所谓有需求便有商人供给,繁华的气象也让城内附属而生的酒楼、驿站、饭店等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
右丞相的马车继续前行着,苏代看到了一座灯火通明的奢华楼阁,名为燕春楼。
又是一处男人最为喜爱的风花雪月之地,苏代这一路看来已经发现了好几个灯火通明的风流之所。
不得不说,千古第一相的管仲给卫峥开了个好头,管仲作为开妓院的祖师爷,不但给齐国减少强|奸犯罪的概率,还能大赚特赚。
现在的卫国便有一家商社专门经营风流之所为营生,要说天下的士子们对朝歌最印象深刻的,那边便是风流之所。
朝歌一到了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毫无疑问是风花雪月之地,什么环采阁、燕春楼、香雅阁、兰香院、满春楼……可谓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令天下列国的风流士子们向往不已,同样也有大把大把为此慕名而来的人。
在当下,有一句话在列国风流之士间广为流传:齐女多情,楚女窈窕,燕女雍容,韩女娇柔,赵女多姿,魏女美艳,秦女英气,天下美人,风情各异,皆入朝歌,如百花、若百宝,争奇斗艳,美轮美奂。
说的便是,只要来到朝歌,七国的美人都在朝歌城内寻找到。
苏代悠然叹息道:“战国天下,方今天下四境大乱,处处战乱不休不止,谁能想到中原朝歌却是一片歌舞升平之气象,福兮祸兮……丞相莫非对此无所忧虑?”
“何虑之有?”剧辛侧头看向对方笑问道:“忧虑国人会就此沉沦?忘记了命贱如草莽的战国天下?是不是觉得朝歌城的气象出乎先生意料之外?”
一路环视的苏代喟然而答:“何止出乎意料,简直匪夷所思。”
“是意外之喜,还是大失所望?”剧辛笑问道。
“说不清,道不明!”苏代回答。
剧辛悠然笑道:“国有法,君贤明,何虑之有?呵呵……君上曾言,夺人钱财犹杀人性命,亡国破家乃不共戴天,剧辛可以告诉先生,今天的卫国人,一朝为卫国人,一生必为卫国人,卫人失其国,必然失去这一切。看看这一切,朝歌的气象,繁华似锦,如花美眷,你觉得卫人会忍心让眼前如画江山被战火吞噬否?”
苏代点头殷殷道:“必不忍,必死战!”
剧辛喟然叹道:“君上曾经还说了一句话令我震耳发聩:国知有民,民知有国,其民爱国,国爱其民,其国无患尔;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其国不爱民,民不爱其国,必亡国破家。”
苏代一听不由得愣神,忽然大笑道:“哈哈,朝歌城一股新锐蓬勃之气象流动弥漫,寒冬凛风也不能使其清冷啊,现在看来,卫人知有国,卫人爱其国;国君知有民,国君爱其民,卫国何惧国患?又何愁国不能强?苍天有眼,苏代万幸,错怪二哥了,他并未夸大其词,反而保守,这正是苏代心目中的强国之息啊,得以事其国而佐其主,苏代死而无憾矣。”
轺车内的两人朗爽而大笑。从丞相府一路走来,进入宫廷之内,马车在正殿前下停稳,剧辛和苏代两人先后下车,两人面向大殿方向时,苏代微微一愣,剧辛喜道:“先生请看,君上在筑台阶下静立迎候先生呢!”
原来苏代进入丞相府的时候,剧辛提前便把消息传给了卫峥,苏代突然进入朝歌让卫峥大吃一惊,尤其是剧辛的汇报,提及了苏秦的名字,这说明苏代知道他哥哥苏秦是生间齐国的间者。
苏秦能够把如此重大的事情告诉苏代,卫峥吃惊的同时也很是感谢这位师兄,想来或多或少苏秦也觉得卫峥身边没有几个可以分忧的谋国臣子,苏代既然知道他二哥是间者的身份,那么他本人定然也是要佐士卫国了。
苏代的才华不及他二哥苏秦,但也是天下少有的大才,苏家三兄弟苏秦、苏代、苏厉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也都是纵横策士。
卫峥估摸着苏秦这两位弟弟也从他那里学了不少鬼谷一派的学问。
此番苏代突然来朝歌非常唐突,卫峥已经知道他身上重大要事要禀报。
此时此刻,苏代见卫国之主笑意使然而来,当下拱手长身一躬:“臣苏代,拜见君上!”
国君亲自等候相迎让苏代意外的同时很受感动,不禁心下一热。
“先生免礼!”风尘仆仆而来的卫峥双手扶住了对方而笑道,这天上突然冒出一个良臣绝对是个意外的惊喜,也忍不住好奇的问道:“先生不是在燕国佐士的吗?难道……”
卫峥倒也不是怀疑他,苏代都知道了他二哥间者的身份而来到朝歌,只能说明是苏秦告诉他的弟弟自己是间者身份,而且必定与苏代要禀报的大事有关,怀疑苏代等于是怀疑苏秦,而卫峥对苏秦深信不疑,也知道他绝不会贸然说出自己的目的,苏代既然知道说明无需怀疑。
“此正为臣要为君上禀报之事。”苏代说道。
果然不出所料。
“噢,子辛还有先生入殿再说。”卫峥豁达爽朗的补充道:“虚礼就免了,先生无需有任何拘泥,自在便是,走,一同入殿,寡人已经准备好酒宴为先生接风洗尘。”
……
第065章:苏代乱燕()
——
虽是夜晚,大殿之内却也灯火通明,到了内殿卫峥便请苏代坐在了东面的上位,如此礼制座次让苏代备受感动,一国君主面朝南方的座次变成了宾主座次,小小不然的一个举动却是非常之举,这让她知道卫峥是想让自己不要有任何拘泥,放开心的说话便是。
卫峥笑道:“我等边说边吃喝,两头不误,这里无外人还是莫要有讲究了。”
苏代拱手道:“臣此番多有唐突,还望君上恕罪。”
闻此言,卫峥微笑而摇头,转身一罢手,殿内的侍从前前后后退去的一干二净,这才说道:“先生匆忙而来,说明事情紧急,据我所知先生三年前入燕佐士,燕都蓟城大乱之际匆促入我朝歌,到底发生了什么?季子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吧?”
“这倒没有。”苏代缓缓摇头而说道,片刻之后,他郑重的面君而言:“苏代不才,但深得二哥信任,是故受之重任与我。”
卫峥和剧辛面面相觑,再看苏代而道:“先生赐教!”
苏代当下便开始了回忆:“多年来,二哥亲授我纵横术。而在三年前,我本在稷下与诸子侃侃论道,二哥就在当时于稷下学宫找到我,并告知他明为齐相,实为卫臣。苏代震惊万分之际,受命于兄长赴燕国用间计以乱其国。”
此言一出,卫峥面色微顿,恍然点头不语,而剧辛更是把震惊之色表露在神色间难以掩饰,忍不住的说道:“燕国之乱,莫非就是先生……”
右丞相看到苏代未曾否认也未承认,那便是默认了,燕国之乱竟是他苏代受苏秦之托而一手策划的结果?
若果真是如此,那也太可怕了,剧辛第一次感受到了鬼谷一派的纵横家的可怕能量。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儒生景春这句话顿时在他脑海中响起,此刻尤为强烈。
苏代虽不是鬼谷子座下门徒,确是苏秦之弟,被苏秦授习过鬼谷派的绝学,定然不容小觑。
卫峥自饮一樽便悠然起身,漫步笑而说道:“妙哉,先生与苏秦二位,以燕国为棋盘,燕人为棋子,好一场子之之乱,愿洗耳恭听先生与季子二人如何下的这盘棋。”
苏代喟然而叹道:“与君上相比,苏代万分不及也。”
这并非奉承之言,而是实实在在的钦佩,因为卫峥几乎一手而把卫国这盘死局硬生生的给下活了,不但活了还一举跃居而为七雄战国之一,苏代的确很钦佩,举目望向他站立的背影,便悠然回忆道:
“《鬼谷子》谋篇言: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以得其利也。暗中谋事燕国当要顺着燕局趋势,加以引导。苏代入燕布局,始于燕王哙……”
果然如所料那般?卫峥一语不发,细心聆听苏代与苏秦二人一手导演的这处大戏。
苏代侃侃而道:“燕王哙不失为一代贤者,更是一个有抱负的王……”
燕王哙是一个善良的君主,礼贤下士也在燕国行仁政,甚至亲自下地耕作,然而却善良的有些迂腐,就是因为如此给了苏代找到了突破口。
苏代入燕国之后得知燕王哙的种种事迹,便开始潜心研究这位体恤老百姓的燕王。
鬼谷派纵横家最擅长的便是揣摩人心,苏代入燕国之后便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去研究这个燕国的王到底有何喜好,欲揣摩到燕王哙所求为何。
所谓上之所好,下必苦思,尤其是君主,国君想什么、需要什么,总会有一些臣子苦思冥想,乃至费尽心思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也要揣摩出国君真正想什么,只有明确知道国君主上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做臣子的才能使对力道,帮助国君解决他的欲望自己也能有大利可图。
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
苏代便用了一年时间终于揣摩出了燕王哙所求之欲在于何处。
燕王哙的种种行为迹象,体恤百姓也好、善良也好、施行仁政也好,甚至亲自进行耕作也好,这些都在告诉苏代,燕王对尧、舜这些上古圣贤挥鞭牛耕的时代非常向往。
而且还知道了燕王哙很向往和推崇尧舜禹禅位让贤的事迹。
不得不说,燕王哙有这种想法并非没有原因,当下这个时代诸子百家的显学墨门对整个天下的影响不可估量,墨家这样对天下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派尤为推崇尧舜的时代,这也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年秦孝公也想让贤给商鞅,在往后一点魏惠王曾一度也想要让贤惠施,禅让之风在这个时代非常盛行,墨家一派的兴盛就是一种证明。
只不过秦孝公也好、魏惠王也好最后都没有成功。
都说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墨家一派的弟子在燕赵之地最为密集。
那么燕王哙能有这样的想法也无不道理,他想要做万人敬仰,被歌颂千古的圣贤,想要让尧舜禅让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苏代一得知并确认之后,最终决定选择在燕王哙身上开始布局。
所谓君主只要想什么,那就一定会来什么,燕王哙想要让贤身边就得有贤人,那么贤人就会出现在王的身边,苏代就为他创造一个想要的贤人。
那个人便是燕相国子之,苏代考察结束之后立刻佐士燕国,投入子之帐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非常断定的告诉子之一件大事,那就是燕王想要效仿尧舜禅位让贤,子之一得知此事大惊之下带着怀疑去查实,一查之下果然与苏代说的入木三分,燕王的确非常向往和憧憬尧舜的故事。
子之想到最先发现此事的是苏代,便第一时间召见他商议,苏代顺势进言:既然燕王哙想要效仿上古圣人禅位让贤,何不让把王位让给相国呢?相国何不就此在燕王身边以贤者而自居?
子之动心了,这个诱|惑让他难以抵抗。
于是,一场围绕子之的计划开始密谋酝酿,苏代告诉子之首要便是成为燕王眼中最佳禅让的贤者,目的就是让燕王哙能够在子之身上如愿以偿的实现他禅让的伟大理想,从这一刻开始,一个进行谋划一步一步为夺权而层层设局开始不断进行着,燕王不知不觉跳进了局中。
苏代在幕后策划着这场大戏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步便是在燕王哙想要有禅让这个理想基础下让他越陷越深,让他想要禅让的想法越来越盛。
“如何让他越陷越深?先生快说来听听,寡人都等不及了!”卫峥忍不住好奇的问道,苏代这出戏一定相当精彩,此时此刻,他和剧辛两个人犹若好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