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来到这里的列国士子是想要来寻求仕途的,卫峥同样也需要他们,如此各取所需事情就不难办了。
现在,你来我往了一遭,士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气节和傲骨,卫峥也因此做出了妥协,说出了道理,众人也无法反驳,若是还一点都不予以退让那就列国士子们有失君子风范了。
现在卫峥一番话等同于作为一国之君亲自搬来了台阶摆在你们跟前,要不要下来就只能看士子们怎么想了。
事情并没有出乎卫峥的意料,列国士子的沉默没有持续太久,只见同样是一位来自齐国的寒士旋即起身朝卫峥行以一礼,而后不卑不亢的询问道:“在下敢问卫侯,依卫侯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方为妥善?”
贤士阁内的一众列国士子纷纷遥望着座上的卫峥,后者闻此一言旋即郑重的面向众人合手,道:“列国贤士们,《招贤令》明示我卫国必‘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即刻起卫峥于此地立下君诏,列位如若佐士于卫国之际,若有任职不当者,若有违背《招贤令》之初衷,列位皆可于廷前鸣鼓,若属实卫峥定当亲自以礼谢罪!”
此话一出,一众仕子面面相觑,看出了各自眼中的意外的神色。
末了,那名叫璟仓的士人出列再行一拜礼,长身一躬之后便说道:“卫侯如此礼贤待仕,璟仓钦佩万分,还望卫侯不计璟仓先前无礼之举。”
“哎!先生此言差矣!”卫峥连忙罢手看向那来自齐国的璟仓,又微笑的环视众人道:“有道是论证不诛心,只有列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言,如此方能进行利弊权衡,以便择选出最优方案,求得上上之策嘛!”
“卫侯有如此胸怀,璟仓羞愧,若卫侯不介怀璟仓愿尊卫侯之意,作书一封呈与右丞相审批,并随时等候右丞相作答治国考校之书。”说罢,璟仓旋即长身一躬。
卫峥连忙从座上出列亲自扶起了璟仓,笑道:“先生快且免礼!先生实乃忠言逆耳,卫峥岂能介怀?”
有了第一个自然就会有第二个,对于璟仓的表现卫峥是非常满意,不禁对这个来自齐国的寒门士子高看了一眼,别看璟仓这番举动有意无意,有时候细不可查的举动便能看出一人的能力、处世之道等能力。
而在场的人只有只有卫峥和苏秦两人第一时间看出了璟仓此人的一番举动其用意之所在。显而易见,璟仓心里的小心思瞒不过卫峥,这么一来顿时让卫国之君对他印象深刻,之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止得体,尺度分寸的把握皆得当。
把这个能力用在治理国家上来,这便是才!
其他的士子反应迟疑,等明白了璟仓的用意之后也为时已晚,心中不免暗叹可惜错过了在卫侯面前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来自列国的士子们一个接一个的表示愿意谨遵卫峥的法子。
见此情形的卫峥心中总算是微微松了一口气,文人都是不好伺候的主儿啊,偏偏还不能来硬的,只能靠嘴巴做到以理服人这一条办法,要给他们来硬的,这些个士子“疯起来”就敢当着你的面便是拔刀自刎的主儿,以死成就名节而让自个儿还落得个坏名声。
好在众人现在都心服口服。
为了对来到朝歌城的列国士子以示国君的礼待,卫峥继续留在贤士阁并以国宾之礼大摆筵席与列国士子把酒言欢。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一国之君亲自屈身而来应酬你们,这么重视了列国士子自然是对卫峥赞叹不已,同时也收获不少人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士子都选择留下来,希望能够在卫国谋求个一官半职,国君如此礼贤下士,再说了在卫国做官的俸禄非常丰厚,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这里简直是他们佐士的大好去处。
苏秦总揽贤士阁之事,这段时间顿时忙乎不已,列国士子前前后后作书送到左丞相府中,依照卫峥的意思,列国士子各自在自荐一书当中阐述自己的才能、所学之长,及其想要任职何官等等由苏秦审阅。
这是第一步骤,其大致目的和初步效果就是要对来自列国的士子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骤自然是由卫峥和苏秦商议出一道治国大策的问卷让一众仕子各抒己见、酣畅作答再送与左丞相府邸由苏秦审阅。
最后一步则确定他们的去向,是用?还是不用?又如何用之?用之何处等等。
力主操办此事的苏秦对于卫峥此等招贤纳士的方略感到非常吃惊,他从这些蛛丝马迹中看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从此事当中似乎隐隐的猜测到了卫峥今后的求贤方略。
自古以来,明君明主招贤纳士都是看准了一个贤士大才之后便亲自踏寻访求以礼贤下士,其贤才若是应允便认主出山,随后便能领政辅佐其主,典型如周文王得太公望便是如此。
而像卫峥这样招贤纳士却是如此不循古法,反其道而行之,既不是作为一国之君亲自访求也不是由他人举荐,而是让仕人亲自前来求官拜爵,实属空前。
洞悉敏锐的苏秦察觉到了卫峥不仅仅只是想要启用外来仕子制衡国内卿族旧贵这么简单。他当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卫峥今此求贤手段,其《招贤令》正是带着科举制度的影子,以寒门士子为依托,给这些没有家族势力的人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有寒门士子的存在,未来推行新的择官制度提供了支撑。
显而易见,这样的改变将会打破家族势力垄断官员人才的局面,对于遏制世族做大和裙带关系有着不俗的打击能力,也定然有人会反对,但也有人支持,支持者便是寒门士子,有人支持就不是问题了。
新的择官制度必然要伴随造纸术同行,这些都是后面的布局了。
……
第96章 赏罚二柄()
——
随着来自天下列国的寒门士子陆陆续续来到卫都城朝歌想要谋求个一官半职,其结果便是进一步挤压卫国世卿世族的生存空间,反又不敢反,想要暗地里阴奉阳违现在又有外地人跟你抢饭碗,卫国的老世族这一次是切身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从未有过的紧迫感。
卫峥不断的推出新策来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内有剧辛的法犹若利剑高悬头顶,外有面临来自列国寒士对他们头顶上的“乌纱帽”形成严峻挑战,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保住荣华富贵,不想丢官就只能老老实实的恪守本分并为国君尽心尽力的办事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卫峥一步步对他们进行逼迫,同时又给他们留下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出路,老世族们不变也得变,不变就只能黯然隐退。
随着时间缓缓流逝,总揽贤士阁的苏秦这段时间异常繁忙,而付出的心血也终有回报,苏秦从贤士阁这边陆陆续续的为剧辛输送中基层的人才,有了外来人才入卫国佐士,夷灭六卿而产生大量空置的职位也逐渐被补齐。
尤其是地方的官职。
《招贤令》虽然没有求来如乐毅那等大才,但现在卫峥帐下根本不缺大才,文有苏秦、剧辛、姜牧、武有白起,卫峥本人也善于带兵打仗。
卫国暂时不缺高尖人才,急缺的是中低层的人才,《招贤令》正好解决了卫国的燃眉之急。
这一日,朝歌城尤为热闹,城内多处地点都汇聚了无数的卫国百姓。
“国君诏令,举国变法始于今日,凡我臣民今日起,知新法、尊新法,从新政……”朝歌东城一带汇聚大量的庶民百姓好奇的看着官府的吏员。
“卫国也要变法?”
“哎,老哥哥可知是何新法?”
“我又不是官家人,怎知新法?”
“哎,快看那是什么?”
汇聚成群的老百姓听了官家的话顿时开始议论纷纷。只见几个甲士取来一块硕大的锦帛悬挂在外,上面写着大量的文字,赫然便是新法的内容。
老百姓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都大字不识一个,但这并不妨碍把新法逐渐灌输道他们脑海中,那吏员旋即看向锦帛的开篇,大声念道:“……君侯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卫国要变,法必当先,法莫如一而固,万民以知之……”
随着吏员不断的朗诵法令内容,汇聚在周围的庶民百姓由好奇的面色逐渐变得心惊肉跳,眼神中乃至伴随着恐惧。
犯死罪者不是腰斩就是车裂,犯活罪者不是割手指就是割鼻耳,从那吏员口中而出法令中以刑止刑的暴力手段绝不是所谓草莽剑客身上体现的快意恩仇,而是整个国家意志的全面贯彻,法令中的每一个文字仿佛不是用墨水勾画形成的,而是淋漓的鲜血。
乱世用重典,新法中的“罚”无不在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神,寒冷的刺骨。
但紧随而至的“赏”顷刻间把所有人从那彻骨的冰山中拉入了烈焰之内,几乎每一个平民听闻者的心开始火热起来,而人群中不乏一些贵族,这些人和庶民百姓截然相反,他们仿佛堕入了另一个冰窟之中。
废井田制、广分均田;军功激赏制。
而军功激赏制度明确申令在战场上杀多少敌军士卒、甲士,就能相应的换多少赏赐,换多少富贵。
吏员刚刚把这两条法令读出来,几乎每一个庶民百姓都把兴趣盯在了军功上面,废了卫国从西周延续至今的井田古制,采用的新法制度,庶民百姓并没有得到多少田亩,一个壮年明明可以种三十亩地,但分得的基本土地却没有那么多,同时也刚好吃不饱也饿不死。
大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跟废不废井田制对庶民百姓没有多大的利益增收。
但紧随而至的军功激赏制度一出来,瞬间让老百姓们的眼睛迸发精光,这条法令无不在向每一个老百姓发出强烈的信号:想要更多土地?想要富贵?跟随国君去打仗!然后用军功换土地!
战国!战国!天下战国这个时代,不好战的都已经被淘汰,留下来的最典型的便是七雄之国,无一不是好战、善战之辈。
战争永远是天下战国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一切要为也必须为战争服务。
显而易见,这条全新的法令对于卫国上下的民众而言,简直是一剂前所未有的兴奋剂于这一瞬间注入了他们的身体里。
人群中的一些贵族看到这条新政法令简直如同看到了催命符一样,意味着即便是贵族若是不上战场去打仗,废除了贵族世袭之后没有功勋累积将会沦为平民。
另一个恰恰相反的群体便是庶民百姓,他们与贵族截然相反,只要在战场上获得军功,平民也可以成为新贵。新政法令给了他们一个鱼跃龙门的通道,贵族从此不再被垄断,对举国上下的臣民打开了大门,人人可凭本事而成为新贵。
此时此刻,汇聚在一起的平民百姓,尤其是青壮年群体无不竖直了耳朵听着吏员宣读法令。
新政法令明确表示凡事踏上战场者,战中未斩敌军士卒者、斩敌一首级者、或斩首级满额二十一以上者、战死沙场者……无不有明确的赏赐标准。
“赏、罚”二柄永远都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佳手段,卫峥很清楚这一点,更清楚人性人心人欲,对于处在底层的平民百姓而言,地位越低下就越在乎功勋爵位;食难以果腹就越在乎奖赏;越是弱者本能的会越是敬畏强者。
而这些处于底层的平民百姓在军功激赏制度下去换取他们最想要的田地、钱粮、地位。
所有人都被新政法令吸引而至,没有人注意到了人群之外有几个人站立不动,这些人的眼眸异常锐利,一举一动都不是寻常百姓能够做到的,赫然便是来自斗士营帐下的甲士。而在他们身旁前方站立的一个年轻男子自有一股上位者的气质,正是当今卫国的一国之主——卫峥!
此刻他换了一身便装乔装打扮了一番,站在不远处默默的关注着眼前的景象,卫峥看到了庶民百姓的神情变化,而此时此刻卫国子民的双目看在卫峥的眼里,那是一种不会枯竭的战争情绪,犹若排山倒海一般。
一双双眼睛当中仿佛都是同一个梦想,一个求富得贵的梦想。
欲望,是这股热情与梦想永不枯竭的涌源之地!
“回宫吧!”收回视线的卫峥低声说了一句,转身便消失在了此地。他已然知道,新法颁布之后卫国将拥有不竭的战争资源,真正的勇士和有真才实学的人将会在这股国家意志的驱动下逐渐走到最重要的位置,为他的野心和霸业奠定基础。
像这里发生的一幕,在卫国四百多里的疆土上,各大县野城池都在上演着,在剧辛这个执法者的护法之下,卫国上下要么不变,一旦推行变法就是雷厉风行。
……
第97章 去旧推新()
——
剧辛正式开启变法伊始,卫国上下正在上演一副去旧推新的火热风潮,在国君全力的支持下剧辛有了这座大山作为依靠,推新变法无所顾忌,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席卷了整个卫国。
出手的第一招便是直至卫国的贵族,真正的快、准、狠,剧辛在卫国推行的法与法家先辈卫鞅在秦国的法有不少的影子,严厉的刑法重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对贵族开刀的方式了。
卫国变法之前自然首先要去旧,去的旧,正是爵位与封邑从此在卫国不会相互挂钩了,贵族的封地尽皆被收归国有并推出新政重新分配。
有卫峥坚定不移的在后面支持他推行变法,剧辛的法就是他手中最锋利刀刃,这把刀刃丝毫不避讳的直指卫国上下的老世族、旧贵族们。
剧辛在卫国变法与卫鞅在秦国变法的阻碍一模一样,便是世卿旧贵,同样也是当朝国君鼎力支持变法,两者有这些相同点。
但又有很大的不同点,那便是是卫鞅在秦国变法的阻碍非常之大,他虽然有秦孝公的支持,但秦国的老世族旧贵族阶层,他们有权力、有势力更是人多势众。
而剧辛和卫国就不一样了,卫峥显然富有先见之明,在推行变法之前便开始为变法进行一系列的铺垫,外部有他和苏秦在天下之间纵横捭阖,为处于四战之地的卫国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硬生生的开拓了一个稳定变法的外部环境,又同时剪除来自内部的强有力的阻碍:掌兵权而竖君威、灭六卿而集君权、招贤士而衡旧贵。
在这样不可逆转的大势之下,来自内部的阻碍被消灭的一干二净,卫国的贵族们在一系列打压之下没有了任何的反抗手段,几乎已经一无所有,除了拥戴变法顺应大势,别无选择。
这些时日卫国上下的主流声音便是全民认法,法莫如一而固,“国法”要让全民知道,如此才能知法遵法而守法。
国府请了不少的书生士子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庶民百姓不停的讲法,老百姓们但凡有空闲时间便要去听法,所有人都很有自觉性,因为人趋利避害的天性自然而然的会趋势他们去听法,目的为了避免不犯法,免遭无妄之灾。
卫国的老百姓们除了按时去听吏员或书生说法之余,另一件头等大事便是分田地了。
新法明确规定彻底废除井田古制,推新国有分田的新法,这条制度与得位不正的王莽创立“新朝”时推行新土地制度有所相同,王莽这个新朝的皇帝就是要为老百姓分田,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要知道地主阶级在几百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