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侯此道《招贤令》空前绝古,今此政令一出列国寒门士子不断涌入朝歌,此事须得有个章制才行。”苏秦说道。
“不错!”卫峥停下脚步转而看向苏秦笑道:“此次唤季子过来便是为外来士子的事情。卫国可不能怠慢了列国的这些仕子们,不然名声不好。”
苏秦点点头表示同意,毕竟是卫国正需要用人而求贤的时刻,卫国本就不是大国、强国,若是怠慢了这些仕子传出起了影响恶劣,列国仕子不鸟你,那卫国的老世族岂不要开心死了?
“招贤之事便由季子总揽吧,择选出有才干的人举荐给子辛,最好是再做信一封为子辛对其任掌何职务提供判断的依据。”说道这里的卫峥心中一动,又补充道:“此事宜早不宜迟,目下人已经来了不少人,我这个卫国之主不能继续无动于衷下去了,人言可畏啊!”
这个时代的仕子都是爷儿来着,任何一国都要好生伺候的主儿,更不能失了礼仪,要是对这些人招待不周在先,那掉头离开之后便是玩命的黑你,到时候可就没人能管得住他们的嘴巴了。
“苏秦明白——!”
接下来的时间,回到朝歌的苏秦接下了这份差事之后便开始着手铺办,以官府的名义在朝歌城第一时间设立的一个贤士,贤士专门用来招待进入朝歌城的列国士子,以示卫国对天下士子的礼待。
好在现在的卫峥在抄了六卿的家底之后,自己的口袋鼓鼓的,堪比卫国十五年税收的财富可不是一般的多。足够他奢华挥霍好几年的了,该花费钱财的地方卫峥是一点都不会吝啬,赚钱他有的是法子,何愁卫国今后没有收入?
来到朝歌城的列国士子备受国君礼待,卫国的老世族看这架势也只能愤愤不平而敢怒不敢言,显然,老世族们都知道这些外来士子入卫国是为了前来跟他们“抢饭碗”的节奏,要说最恨他们的非卫国的老世族不可,不敢恨国君就只能恨他们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寒门士子涌入朝歌城内,看来卫峥的《招贤令》中明确告诉天下人卫国“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概不问出身”的用人之法起到的作用果然非同凡响,天下寒士苦于仕途暗淡,如今一道《招贤令》从卫国广于天下等于给了他们施展抱负和才华的新希望和新舞台。
趋之若鹜,在卫峥的意料之外,也是清理中的。
……
第094章:术业专攻,专业对口()
——
贤士在苏秦的总揽之下处理的井井有条,列国士子尤其是寒门出身的仕人都感受到了卫国并没有因为他们贫寒的出身地位而受到冷落,可以说这些人初来卫国便心生好感。.
这一日,贤士尤为热闹,来到朝歌城的列国寒门士子们都知道今天终于能够见到卫国的国君了。
贤士内的列国士子在今天纷纷整肃打扮,不能失了礼仪。今日的朝歌城,初升黎明之际,贤士的大堂已然汇聚了百余名来自天下各诸侯国的士子,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寒门士子。
“今日卫侯君临贤士,要宣明任贤用人之长策,以定我等之去向。”
“众所周知,卫国要变法,自然是启用法家人士,如今贤士内却是没几个法家士子啊。”
“这位先生此言差矣,卫侯之《招贤令》明示乃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不问出身,有才干必用之,先生无需多虑。”
贤士大堂之内,列国士子纷纷议论不断,来到贤士的列国士子当中,其中从齐国到来的占据半成以上的比例,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今齐国自从老齐王兴办稷下学宫以来,天下士子纷纷争鸣于齐国,可以说当今齐国是天下列国中汇聚士子最多的一个诸侯国了。
加上从齐国临淄赶到卫国也不是很远,路也非常好走,对于这一点倒也不是很意外。
除了齐国之外,次之便是来自魏国的士子。
列国士子佐士他国也不能说是叛国,因为当今天下并没有“国家观念”,也正因为如,卫峥正在卫国努力的开始塑造“国家观念”、“帝国概念”,为了把这种观念竖立到人心当中的一大杀手锏之一的便是土地国有新制,卫国百姓不用担心无田可耕,百姓将会逐渐形成归属感。
“国君莅临——!”
刷的一下,大堂内的列国士子纷纷停止了议论,朝着大堂门口望去,只见卫峥和苏秦两人一前一后进入大堂,列国士子纷纷长身一躬,齐身道:“见过卫侯——!”
身居其位,自有其质,如今的卫峥作为一国之主,执掌一国已经一年多了,其本身自然而然带着一股上位者的气质难以掩饰,尽管年轻却大有不怒自威的风范。
走入大堂正上座后的卫峥环视一众列国士子,拱手环顾左右,道:“列国贤士们请免礼,都入座!”
刷的一下百余名士子纷纷席地而坐,卫峥面向众人说道:“诸位贤士远道而来,入朝歌古都,卫峥深感敬谢。”
必要的礼节一过,卫峥当即直入正题,面向一众仕子继续道:“想必列国的贤士们已然知晓,我卫国变法在即,正处于急需用人之际,卫峥亲拟《招贤令》广天下渴求贤才,列位亦是所学未展更需要一个一展抱负之地,而今卫国变法刻不容缓,卫国便是列位一展宏图抱负的不二之所,登堂卫庙也必将成为强我卫国之不世功臣!”
卫峥语毕,过了片刻一个士子便从席垫上起身,这人赫然便是昔日在稷下学宫与那儒家仕子相争的寒士,只见他面朝正上座站立的卫峥礼节性的先行一拜,而后才说道:“在下璟仓,敢问卫侯,我等列国士子所学之术皆不为一,而以卫侯之言,贵国变法在即,其势必乃主张以法家一派治国,卫侯如何用我等非法家一派的士子?”
卫峥一听笑看着众人说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法家也好,儒家也好、道家也罢,胸腹才华者不论是哪家哪派的贤士,只要能助我强国富民,吾必重用之,拘泥世俗,不足道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璟仓和在座的百余名士子不约而同的细品从卫峥口中第一次出现的这十二个字,恍惚间莫不感叹不已,璟仓顿感之下便再次长身一躬,道:“卫侯胸腹至大至刚之浩然气概,如此气度璟仓深感钦佩。”不一会儿,璟仓又说道:“敢问卫侯何时与我等受官任职?”
“噢——!”卫峥又随和一笑道:“关于此事,列国士子们可愿听卫峥一言否?”此话一出,一众列国士子拱手齐声道:“请卫侯明示——!”
卫峥缓缓解释说道:“按往常惯例,士达之,则任职。然卫峥广《招贤令》于天下,政令明示卫国必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得必用之。然,何人善于治国?何人善于统军?何人善于治理一方县野?何人胜于庙堂之谋?”
卫峥思绪片刻,心中重新组织一番言语,并看向站在身旁的苏秦,而后面向列国士子说道:“列位,这是苏秦,卫国之左丞相……”苏秦礼节性的面向众人拱手一拜,卫峥继续道:“如今左丞相总揽贤士,卫峥之意便是请列位贤士于近日作书一份,阐明各自所学之长及其作治国之策一章,或是庙堂论、治军论、治国论等一切强国富民之长策列位皆可各抒己见,卫峥定当视列位贤士学之所长,针对任职。”
“……列位贤士以为如何?”卫峥说完便微笑的环视众人,合手而礼视众人。
卫峥此言一出顿时在列国百余名士子中引起了不小的骚乱。显然,这样的做法从未有过,来到这里的士子们虽然绝大多数乃是寒门士子,没什么家族势力,但天下士子不论是寒士还是名士,都是拥有傲骨的。
譬如历史上关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有一则关于孟尝君的典故,有一天田文与帐下三千食客共同用膳,一门客怀疑田文吃的与他们的不一样,最后去质问,现并无差异,那门客羞愧难当之际当场便是拔剑自刎。
可见战国时代的士子们,其性情多么刚烈,宁折不弯。
如今卫峥这个法子不难看出有种科考的影子,这是肯定的,以卫峥的性格哪有你们想要做公务员不考试的?但对于列国的士子们而言简直是一种辱没。只见一位从鲁国前来的士子神色不善的出列说道:“我等皆由卫侯之《招贤令》跋山涉水来到朝歌,卫侯政令明示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得必用之,却不料会是如此惜官吝禄,天下列国何曾有过此等待贤之道?”
卫峥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只见他说道:“列位贤士稍安勿躁,卫峥欲求治国贤才、强国大才,高官厚禄是断然不会惜吝,何况区区一官半职乎?”
见众人的面色仍旧心有不服,卫峥也不焦虑,面向列国士子继续缓缓说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列位贤士不但来自列国亦是来自诸子百家,各有不一,学派不一,所长不同亦且专业各异。故匆促任职,难恐生专业不对口,于国是患,于在座列位贤士亦是一大掣肘,如此一来岂不是让诸位贤士难以施展其胸腹应有之才华?”
“术业专攻,专业对口,列位身在其职而一展才华之际方能如臂挥洒,收放自如。于国是利,于诸位亦有利,如此一来,岂不更妙?”侃侃而道的卫峥笑看着列国士子不由得敞开双臂,“若有比此策更优异之妙计,列位贤士不妨直言,卫峥必采纳之。列位贤士以为如何?”
“这……”一众仕子顿时面面相觑,卫峥说的让他们哑口无言,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应答。
……
第095章:求贤方略,别具一格()
——
能够说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卫峥足以证明其胸怀,又岂是惜吝一官半职的君主?清楚的阐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实行专业对口也是双重之利,有利于士子也有利于国,说的也是非常有道理。.
站在卫峥身旁沉默不语的苏秦心中连连点头,君侯一出言果然还是如往常一般,不但总会说出奇言妙语,更对要处理的事情莫不深切要害且言简意赅。
对于一众仕子们的这般反应,实际上早在卫峥的预料之中,士子有气节也有傲骨不假,但万事都可有回旋的余地,其中的道道并不复杂,更不会说毫无回旋之地。
目前的状况说白了就是一种相互妥协的变相谈判,对于卫峥而言士子们所学专长能不能对口时次要的,主要的是要听从国府的安排,而士子们也不愿堕了气节和傲骨,至少明面上不能,否则卫峥相信要是处理的不好所有人都会离去。
就是死要面子也得活受罪的那种。
问题的本质弄明白了事情就好办了,那就妥协一下,给他们一个台阶走下来。
毕竟来到这里的列国士子是想要来寻求仕途的,卫峥同样也需要他们,如此各取所需事情就不难办了。
现在,你来我往了一遭,士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气节和傲骨,卫峥也因此做出了妥协,说出了道理,众人也无法反驳,若是还一点都不予以退让那就列国士子们有失君子风范了。
现在卫峥一番话等同于作为一国之君亲自搬来了台阶摆在你们跟前,要不要下来就只能看士子们怎么想了。
事情并没有出乎卫峥的意料,列国士子的沉默没有持续太久,只见同样是一位来自齐国的寒士旋即起身朝卫峥行以一礼,而后不卑不亢的询问道:“在下敢问卫侯,依卫侯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方为妥善?”
贤士内的一众列国士子纷纷遥望着座上的卫峥,后者闻此一言旋即郑重的面向众人合手,道:“列国贤士们,《招贤令》明示我卫国必‘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即刻起卫峥于此地立下君诏,列位如若佐士于卫国之际,若有任职不当者,若有违背《招贤令》之初衷,列位皆可于廷前鸣鼓,若属实卫峥定当亲自以礼谢罪!”
此话一出,一众仕子面面相觑,看出了各自眼中的意外的神色。
末了,那名叫璟仓的士人出列再行一拜礼,长身一躬之后便说道:“卫侯如此礼贤待仕,璟仓钦佩万分,还望卫侯不计璟仓先前无礼之举。”
“哎!先生此言差矣!”卫峥连忙罢手看向那来自齐国的璟仓,又微笑的环视众人道:“有道是论证不诛心,只有列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言,如此方能进行利弊权衡,以便择选出最优方案,求得上上之策嘛!”
“卫侯有如此胸怀,璟仓羞愧,若卫侯不介怀璟仓愿尊卫侯之意,作书一封呈与右丞相审批,并随时等候右丞相作答治国考校之书。”说罢,璟仓旋即长身一躬。
卫峥连忙从座上出列亲自扶起了璟仓,笑道:“先生快且免礼!先生实乃忠言逆耳,卫峥岂能介怀?”
有了第一个自然就会有第二个,对于璟仓的表现卫峥是非常满意,不禁对这个来自齐国的寒门士子高看了一眼,别看璟仓这番举动有意无意,有时候细不可查的举动便能看出一人的能力、处世之道等能力。
而在场的人只有只有卫峥和苏秦两人第一时间看出了璟仓此人的一番举动其用意之所在。显而易见,璟仓心里的小心思瞒不过卫峥,这么一来顿时让卫国之君对他印象深刻,之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止得体,尺度分寸的把握皆得当。
把这个能力用在治理国家上来,这便是才!
其他的士子反应迟疑,等明白了璟仓的用意之后也为时已晚,心中不免暗叹可惜错过了在卫侯面前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来自列国的士子们一个接一个的表示愿意谨遵卫峥的法子。
见此情形的卫峥心中总算是微微松了一口气,文人都是不好伺候的主儿啊,偏偏还不能来硬的,只能靠嘴巴做到以理服人这一条办法,要给他们来硬的,这些个士子“疯起来”就敢当着你的面便是拔刀自刎的主儿,以死成就名节而让自个儿还落得个坏名声。
好在众人现在都心服口服。
为了对来到朝歌城的列国士子以示国君的礼待,卫峥继续留在贤士并以国宾之礼大摆筵席与列国士子把酒言欢。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一国之君亲自屈身而来应酬你们,这么重视了列国士子自然是对卫峥赞叹不已,同时也收获不少人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士子都选择留下来,希望能够在卫国谋求个一官半职,国君如此礼贤下士,再说了在卫国做官的俸禄非常丰厚,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这里简直是他们佐士的大好去处。
苏秦总揽贤士之事,这段时间顿时忙乎不已,列国士子前前后后作书送到左丞相府中,依照卫峥的意思,列国士子各自在自荐一书当中阐述自己的才能、所学之长,及其想要任职何官等等由苏秦审阅。
这是第一步骤,其大致目的和初步效果就是要对来自列国的士子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骤自然是由卫峥和苏秦商议出一道治国大策的问卷让一众仕子各抒己见、酣畅作答再送与左丞相府邸由苏秦审阅。
最后一步则确定他们的去向,是用?还是不用?又如何用之?用之何处等等。
力主操办此事的苏秦对于卫峥此等招贤纳士的方略感到非常吃惊,他从这些蛛丝马迹中看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从此事当中似乎隐隐的猜测到了卫峥今后的求贤方略。
自古以来,明君明主招贤纳士都是看准了一个贤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