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卿有何高见?”卫峥笑而不语的说道,天下人都不知道可唯独他知道楚怀王此番会晤武关怕是要一去不回而客死他乡了吧。
苏代细想一番,为难的说道:“王上恕罪,微臣一时间也看不明白。”
“看不明白就对了!哎呀……寡人细想,这楚王年岁也不小了吧……”卫峥笑了笑,说道这里忽然问道:“你说,若是老楚王稍有不慎,客死秦国,会发生什么?”
“客死秦国?”苏代一惊,道:“王上所言当真?”
“只是一个猜测。”卫峥说道,又看向了苏代,后者顿时不语,思量许久,心中顿时豁然,便吃惊的看向了卫峥:“王上莫非意欲藉此……合纵伐秦?”
“若伐秦,何人统兵为好?”卫峥问道,此话一出让苏代暗想果然如此,老楚王要是真客死他乡,这个恶名秦国是背定了,怎么洗都洗不干净,以此为借口打着替楚国乃至天下行吊民伐罪之举兴师问罪,即可领兵伐秦。
只是让他不解的是,以卫国如今之大势而想要伐秦,苏代万分确信只要卫峥登高一呼,别国且不说,韩、赵两国定是即刻响应聚众伐秦之号召。
至于理由根本就不是问题,强国想要兴兵征伐一国,何须理由?随意制造一个便可,大争之世,所谓师出有名不过是借名取势而已,说的难听一些不过是一块遮羞罢了,当真正到了拥有绝对实力,在大势面向何须名讳?
就攻秦而言,大势成久矣,且不说秦国占了赵、韩两国疆土累积了多少仇恨,两国恨不得立刻就能发兵杀进咸阳,但能战秦,两国绝对会毫不犹豫,三晋攻秦足以,若是在拉上其他几个诸侯也不是难事。
当此局势,卫欲伐秦料无难事也。
所以,伐秦的契机与楚怀王客死秦国与否在苏代看来并无直接关系,可如今卫峥确是将其关联在一起,这才是苏代最不解之处。
一时间想不通,听到卫峥问话,便拱手说道:“若伐秦国,我卫国必为三晋之首,王上必为合纵长,统领三晋大军之帅也必为我卫国大将。论资历和能力,武安君一出,无人敢以不服也,只是……”
苏代犹豫了片刻,还是说道:“只是秦国乃是武安君之母国,命之率其属而掌伐秦国……武安君的忠心毋庸置疑,其能力更无需质疑,只是微臣也不知从何说起,就是觉得若有人能替代武安君,总归是利大于弊。”
“寡人也觉得若是伐秦派白起统兵也有些不妥,那么去武安君,何人能当此大任?”卫峥问道。
苏代立即在卫国的一众武将当中逐一细想。
孟贲?一想到这个名字立刻就被否定了,孟贲是卫国第一虎将,战场杀敌有万夫不当之勇,然匹夫之勇人皆可得,不可为帅也,统率兵马在战场上杀敌,去孟贲无出其右者,但统领三军指挥大战确是不行。
姚尤?苏代摇了摇头,这位大将如今统江东水师,伐秦却用不到水师部队,也被排除。
穆邯?苏代点了点头,这是卫国冉冉升起的将星,王命所指,其兵锋所向无以畏惧,穆邯此人生性沉稳,持重,是个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可终究还是年轻了些,这倒没什么,武安君白起也是年少成名更威震天下,可穆邯无统帅大军作战的经验,年纪轻轻又无赫赫战功,率三晋之兵为属恐难以服众,未经磨砺还不足以堪此大任。
魏缭?苏代想到这个名字不由得眼睛一亮,此人也是卫国武将当中一个新秀,卫楚一战立下汗马功劳,垂沙一战始末皆有所建树,更统率了卫国骑兵纵深作战,一举拿下了邓城。而后与楚大决战时又被调配至武安君白起麾下,昭关大战正是魏缭着卫军主力在前线打退了项章等楚军一次次突围大战,此役也彰显了魏缭在临场指挥大军,调度布防的能力,便是白起也尤为称道。
要说此次统兵若不用白起,最合适的莫过于魏缭了。心想至此,苏代收起了思绪便拱手道:“禀王上,臣以为魏缭将军或可当此大任!”
……
第031章:增五十五万户()
——
“魏缭将军……倒是与我想到一块去了。”卫峥一想到这个年轻的大将不由自主的一笑,这位旷世奇才在秦王政时期被嬴政拜为国尉,如今却在年纪轻轻投入卫国,世人皆知历史上秦统一六国,王翦功不可没,但真正让嬴政决定发起统一战争的是尉缭子隐其幕后出谋划策,功成名就之后便激流勇退,只留下兵书《尉缭子》传于后世便音讯全无。
现如今,这位旷古奇才还非常年轻,卫峥却也知道魏缭此人的才华不比白起差,相反有些方面比白起犹有过之,更全面,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出将入相都能游刃有余的大才,只不过他入世的晚,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彼时,居辛也入宫求见,主要是面王汇报一下江淮两郡的治理状况,近来左右丞相两位都在忙于此事,加派官吏治理两郡,如今新法已经开始在淮南、淮北两郡推行,战争一结束混乱的局势也得以平息。
卫国大胜楚国之后不但疆土急剧扩张,另一大关键的战争资源“人口”也急剧膨胀,如今的卫国自变法二十余年来,年年皆有外来人口涌入卫国境内,以前是不断有山东六国的百姓纷纷涌入秦国,这些老百姓都是在中原活不下去才会奔往陇西,而秦国变法之后有一条律法便是凡山东诸国入秦之民皆在秦界之内分的土地耕种,土地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活命的根本。
卫国之法同样有这条,相比较天下间的总人口基数而言,列国都有着地广人稀的特点,老百姓无田可耕无外乎井田古制和贵族的把控,随着列国变法尤其是秦、卫两国之法,让全天下的老百姓们都看到了活命的希望。
历史上便有着近百万山东六国的遗民因为秦法而跨越千山万水,拖家带口的跑到了秦国,这才造就了秦国强大的战争潜力。现在,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卫国无疑是近水楼台,自然用不着跑到更偏远的秦国去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秦卫两国也是此消彼长。
此次江淮两郡稳定之后,对两郡之地原本为楚国隶农、官奴之人皆废黜隶制而化为平民,这些奴隶非但对卫国的统治毫无芥蒂,更是感恩戴德,没有这些人的拥戴,即便攻下这些疆土也不会这么快稳定下来。
不过对于楚国国人来说就是截然相反了,江淮两郡之中的淮南郡原本是昭氏的封地,如今淮南郡首府寿春原本是昭氏的大本营,随着奴隶们翻身,昭氏一族就不好过了,这些人原本骑在奴隶头上剥削、作威作福,而今没有乘机逃走的已经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时常有被翻身的奴隶们打死的事件不断发生,官府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显然,居辛也是颇具手段,先让这些翻身的奴隶们对原本奴役他们的“主子”狠狠的发泄一通,这样便会更加拥戴卫国,也等同于与昭氏和楚国彻底化为仇人,便也意味着只能拥戴卫国。
不过,这样的暴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等奴隶们发泄的差不多了官府也出面制止,可仍有不少人明犯,后果便是依法处置,无数人也因此伏法,恩威并施之下,奴隶们很快就变得老老实实,两郡便也从此稳定了下来。
此时,入宫的居辛面王拱手道:“禀王上,江淮两郡之地的户籍登册皆已经妥当,请王上过目。”说完便送上一册书简
“盘查完了?两郡之民几何?”卫峥一听忙问道,并没有看书简,人口数额是他关心的事情,此次卫国的扩张相比较疆土的膨胀,人口资源更是关键,否则空有广袤之疆却无人治理,非但于国无益,反而成为了累赘,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两郡加之足足五十五万户有余。”居辛言简意赅的回道。
“五十五万户?寡人似乎记得楚国的户籍不过二十万户,怎么有这么多?”卫峥分外吃惊的说道,五十五万户,那可是将近两百余万人口啊,如此一来卫国境内的人口便能突破五百万,与秦亦且不遑多让。
卫峥不由得精神大振。
居辛也大为兴奋,又道:“两郡之地但为我之疆,首要之务便是清查户籍人口。王上有所不知,江淮之地乃是楚国三户(昭、屈、项)之昭氏一族大本营,楚国户籍登册的不过是冰山一角,黑户隶农、私兵数不胜数,如今原本为奴隶之人皆因废黜隶制而化为平民,自然皆要逐一登记户籍,两郡之地的黑户也都挖掘出来,加之魏缭将军从鄢郢之地带回数以万计的隶农、官奴皆安置在两郡为治下之民,方得五十五万户。”
卫峥顿时恍然,同时也不禁感慨,泱泱楚国拥地方圆五千里广袤之疆,要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口,绝不会下与八百万,可楚国人口官方数据不过堪堪五百万,为何会如此?现在想来倒也不难猜出,楚国的几大世卿世禄大族怕是不知道藏有多少私兵、黑户,当年项羽登高一呼,江东子弟群起响应以拥戴,现在看来倒也在情理之中。
有了这两百多万人口,卫国的国力不出三年便会再次急剧膨胀,光是人头税便能给国库带来极大的财政收入啊,难怪卫峥会兴奋异常。
这时,居辛又道:“王上,两郡之地有不少昭氏一族族人,此外也有不少难收其心的楚国国人,这些人该如何处置,由于人数众多,微臣不敢擅自独断,故请奏王上定夺。”
“有多少?”此时的卫峥心情大好。
“足足二十万。”居辛拱手回道。
这么多?卫峥倍感惊讶,细想一番便平静的说道:“凡在两郡的昭阳氏族人,皆满门抄家,钱财皆没收充盈库府,所有人贬为平民。愿做寡人脚下顺民者,自当尊礼安民。但有不从者……那就全都抓起来给寡人去修一世的驰道、驿站。”说道这里,卫峥连忙补充道:“此番卫国疆界已延伸江南之地,广袤之疆断然不能无驰道、直道,便是天堑也要给我化为通途,我卫国疆界延伸何地,直道、驰道便直达何地。”
“微臣明白!”
敲定了此事之后,卫峥忽然问居辛:“子辛,寡人问你,卫国如今还能再兴王师与否?”
“再兴王师?”居辛一惊,想了想便道:“那要看王上伐哪国了。”
“秦——!”卫峥言简意赅的说道。
秦国?居辛一听又是一惊,旋即良久不语,过了一段时间这才面王拱手道:“禀王上,卫国若是再兴师动众也未尝不可,如今两郡之地为我增二百万余口,有充足之兵源。只是微臣心有疑问,王上何故要伐秦国呢?”
此时,苏代忽然长笑一声,看向了居辛而道:“丞相当局者迷啊,我王之志在于一统天下,丞相此问岂非多此一问?”
这一点拨,后知后觉的居辛顿时恍然,连忙肯定道:“王若兴师,卫能战之!”
……
第032章:楚廷之变()
——
秦遣使者已经来到了长沙,明言老楚王一览秦川山河流连忘返,意欲推迟返回日期,特遣使者通报。
如此言论若是置于外人之耳或许半信半疑,可楚廷之上芈原、昭雎等群臣确是知晓,老楚王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心思,这样的说辞只能说明王已被秦国挟持不得而归。
消息传来,楚国上下已经成了一团乱麻。
长沙王宫大殿,楚国的文臣武将皆汇聚在庙堂之上不停地交头接耳,议论不断,一双双眼睛时不时的望向空置无人的王座之上,时而叹息苦笑、时而拍手摇头、时而愤愤不满。
“秦国无道,竟行得如此下作之举,挟持我王意欲何为?”
“只怕是要胁迫我王割地与秦方能罢休。”
“这可如何是好啊!”
“还能如何?直接领兵出鄢郢之地,杀向武关!”
就在一些文臣愤愤不满的叫嚣言战之际,公子子兰忽然呵斥道:“简直一派胡言,如今我王在秦国手里,若是贸然出兵,君王有恐性命不保,王上若有闪失,你们何人担得起责任吗?”
此话一出,顿时让一群义愤填膺的臣子闭上了嘴。子兰不吭声还好,一吭声顿时惹来了屈原的厉目,“子兰公子还请闭嘴吧,我王赴武关之约全拜你所赐,若非你在王上面前诱言惑君,尽献谗言,岂能有今日之噩耗?”
“你……”公子子兰面色铁青,双目的余光看向诸位臣僚时发现皆漠视不语,这让他知道这些臣工们现在定是看自己如同瘟疫一般,恨不得敬而远之。
子兰的内心其实也甚为慌乱,不但对屈原先声夺人的呵斥无从反驳,更怕一旦老楚王回来会被问罪处罚,搞不好会有杀头之罪。毕竟,当初昭雎、屈原等臣子都反对赴会晤谈,独他子兰一人竭力赞成,如今老楚王被劫持,论罪,公子子兰首当其冲。
昭雎苦涩的说道:“事已至此,当下首要之举还是想想如何解决我王被秦挟持之事吧,左徒大夫就且暂放此事,待我王归来听从王上发落便是。”
气结的屈原冷哼一声便是拂袖不语,一旁的子兰不由得松了口气,昭雎令尹又道:“眼下时局,我王被挟持对我楚国极为不利,诸位有何良策都说说,议一议。”
这时,一位楚臣说道:“我王被秦国劫持,此时本该由太子监国,可眼下太子质于齐国,这可如何是好啊!”
如今的楚廷之上,君王、储君皆不在,便只能由令尹主持大局,可这并非长久之计。良久,又有一楚臣说道:“臣以为,我王被缚,怕是一时间难以返国。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此刻,当立新君主持大局以稳固朝政乃是首要之举。”
此话一出,如惊雷之声,炸的一众楚臣目瞪口呆,骤然间庙堂之上落针可闻。屈原好不容易平复的怒气再次冲上了心头,刹那间便对那臣子怒目而视:“王被挟持,应当立即发兵迫境讨伐之,怎能弃君王于不顾,行此大逆不道之举?”
那楚臣被屈原厉声呵斥顿时缩回了脑袋,左徒大夫在楚廷的威武甚高,连老楚王都常常被他当着臣工面系数数落,更别说其他人了,虽有很多人憎恨他,巴不得置他于死地,可深得老楚王的信赖,也拿他芈原没有多大办法。
当下的楚国,唯一能对屈原说得上话的只有令尹昭雎,便闻其言:“左徒大夫勿躁,老夫以为此法倒也可行,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眼下之时当以大局为重,新君主持大局只是代行君王之职,待我王归楚,则一切恢复原状,各司其职。如此一来,无论秦国要挟我王意欲何为,其阴谋也必然不能得逞。”
“楚国无人了吗?”此时的屈原眼眶湿润,双瞳布满血丝,但见他要遥指一众武将痛心疾首的道:“你们的血性何在?是被卫国一战全打没了?兴师讨伐解救君王,竟无一人敢应战,七百载老楚国再无当年庄王问鼎天下之志,楚国……要亡啊——!”
昭雎暗叹这芈原的心性刚烈,终归不适合宦海,如今的楚国局势瞬息万变,一旦老楚王有个三长两短,你芈原也就要大祸临头了啊,当此之际理应明哲保身,昭雎心想至此便冷不丁的说道:“左徒大夫要讨伐秦国,可楚国现如今还能打吗?楚秦一战,数十万楚人战死沙场,接着楚卫一战,更是有百万楚人因此战命丧黄泉,如今举国臣民放眼望去几乎无一成年男丁,拿什么去打?遣妇孺残弱上阵杀敌?而我王在又秦国手里,该如何打?轻言伐战若是战败,则亡国亡君啊。”
“左徒大夫,切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