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惠子稍安勿躁。”卫峥看他这般模样有些哭笑不得,见此状的惠施也倍感尴尬,俨然成了惊弓之鸟,受不得刺激了。
“这两百里地本侯可以不要,不过……”卫峥说出了另一条件,道:“此番我卫国倾巢出动,又值春耕之际,损耗无数,魏国得赔其损耗。”
合着你在春耕之际不惜而倾国出兵怪魏国咯?惠施欲言又止,静等下文,现在是人为刀俎啊。
只见卫峥侃侃而道:“魏国想要换这两百里地的大城小邑,需无条件额外奉送粮草三十五万石、十万金、三千精匠、黑金(铁)甲胄兵器五千,是全套装五千!”卫峥多提醒一句,“如此方可换地二百里。”
每说一项,这惠施心中便猛跳一下,在滴血!
简直大开虎口。
三十五万石粮食足以够一万大军一个月的消耗,再加上一笔巨款十万金,三千精匠几乎拿了魏国的十成有二,还有全套黑金甲胄五千,这是黑金甲胄,不同青铜甲胄。
黑金便是黑铁,便是铁器兵甲,铁器在这个时代可是稀有品种,强盛一时的魏武卒装备的便是黑金甲胄。
“回卫侯,这三十五万石粮食魏国拿不出来,黑金甲胄也拿不出五千全套,三千精匠与十万金尚可不变,这粮食减至十万石、黑金甲胄换成青铜甲胄全套,一万套,如何?”惠施仍旧想要争取一些。
“不可——!”卫峥言简意赅的说。
“再增送美人舞姬三十!”惠施讨价还价说道。
“本侯亦是听闻魏女多美艳……”卫峥侥有兴致的这么说,惠施以为可以打动正直血气方刚之龄的卫峥,却不料其忽然摇头:“不需要——!”
“魏国连年征伐,拿不出来啊卫侯——!”惠施顿时又急了。
“如此,那还是献地算了——!”卫峥漫不经心的说道。
“……”惠施。
魏国的确连年征战,不过卫峥对魏国的底子还是有信心的,光看现在的天下第一城大梁城的繁华就能说明,人口近四十五万之巨,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城,加之魏国虽然地处四战之地,却也是富庶之地。
卫峥还想着是不是要少了呢。见惠施不语,卫峥也没多大耐心了,“惠相。本侯言尽于此,赔偿事宜断不可让之。如此争论不休下去,惠相委实有怠慢而贻误我军战机之嫌。惠相已看到大军拔营,今日若无答复,明日必是攻城之日。本侯已拟定好文书,明日便派特使前往楚国借兵。”
说罢,卫峥看向惠施,悠悠然的说道:“届时,无结盟而自联,天下分魏,再无回旋。”
惠施看向卫峥时,后者正好端茶轻轻吹着。
茶,周立之初便出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到了战国时代已经逐渐兴起于上流阶层。
端茶——!
送客——!
卫峥这番举动再明显不过了。
“唉——!”闻此言见此状,惠施便知道这是卫峥最后的底线了,“如此,便依卫侯罢——!”
卫峥当即把茶放下,笑哈哈的大声道:“来人,摆宴,本侯要与惠子畅谈,坐而论道!”
侥是心性非一般人的惠施看卫峥这番举动也在心中大骂一番无耻之尤,却连忙起身,“谢卫侯盛情,鄙臣国事在身,不便久留,既然事已谈妥,鄙臣便回去复命了。”
“也罢——!本侯便重拟国书!”卫峥点点头,之前那是客套话,这桂陵之地下边埋着数以万计的疆场尸骨,他也巴不得快点离开,便道:“来人,让姜牧来见我——!”
一番交代,姜牧再次随同惠施返回大梁,按照后世来说便是签订协议条款了。
彼时,惠施离去不久,卫峥再次召集诸将,白起宁元等将领进账之后,便看向宁元,“上将军,传令三军,择日班师回朝!”
“什么?班师?”宁元和一众将领顿时议论纷纷,这还没打就回去了?
“白起听令!”卫峥又道。
“末将在!”
“班师回朝之际,率精锐八千与宿胥口渡河水北上,于朝歌城外驻扎听候!”
“末将领命!”
“这……”宁元看着白起走出大帐又回头看向了卫峥,“君侯,这这……就这样还都了?”
“不然呢?”卫峥反问,惬意的坐下来才说道:“谋国伐交,下下之策攻城也,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今我大军兵屯桂陵而遥望大梁,魏恐之故以割宁新中、中牟、殷墟、虚、黎、朝歌等地,不费一兵一卒尽得大城小邑地两百三十里,为何攻城?”
“啊——?”一众将领吃惊的下巴都快掉出来了,只是过来走一遭,打都没打就收回失地了?太梦幻了,五万大军乘兴而来,都在磨刀霍霍,上下一心而等着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呢。
“君侯英明——!”“恭贺君侯——!”
反应过来的一众将领纷纷单膝屈身而齐声道,宁元的内心五味杂陈,这样的君主即让他兴奋又让他不安,兴奋是因为君主正在一步步展露雄主之姿,追随之定能扶摇直上,不安之处亦是因为如此,君侯若是雄主,岂会容忍三卿把持朝政,控卫国命脉吗?
矛盾中的宁元有意识的掩藏了一些情绪。
“命斥候快令传于镇守帝丘的左司徒。出征大捷,尽收地两百三十里,大军不日班师回都,并令其着手官吏准备接收失地,予以治理之……”
“众将听令,姜卿携国书回营之际便是大军主力班师之时!”
“末将遵诏——!”
……
姜牧再次入魏国都城大梁,惠施回都复命,卫峥的要求不出意外的同意了,老魏王看到惠施争取到了半数重要城池两百多里地,顿时大喜过望,仿佛忘记了那四百多里地的城池小邑本就是魏国控制的。
几番落差,能够喜出望外倒也可以理解。
额外的赔偿虽然肉痛,但魏国还是有底子的,消耗品用没了便没了,有城有地以后都可以源源不断补回来。
姜牧回营之日已是十日之后,随同而行的是连成一条线的粮草物资,远在桂陵之地的卫峥都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队伍,看的卫峥两眼放光。
“好你个惠施在本侯面前哭穷,没想到魏国打了这么多年还这么肥,这么快就备齐物资了,早知道该多敲诈一点了。”卫峥望着长长的队伍咧嘴笑道。
再遥望大梁城所在方向,不免想起了后世的历史,整个大梁城在后来被魏国打造成了铁桶一般,囤积的粮草无数,这些都是当初两次围攻大梁的教训而导致的。
现在,除了孙膑两次围攻大梁,加上这一次卫峥又故伎重演,三次围攻大梁。
被围怕了魏王恐怕要把这都城打造成铁桶中的铁桶,卫峥想起后世秦攻魏国至都城大梁,秦将王贲看到固如铁桶般的大梁城便知道强攻基本是个绞肉机,城墙不但坚固,魏国疯狂囤积粮食,数年都不愁吃喝,便是意味着数年都不一定攻得下来。
大梁城被打造成这样的铁桶,孙膑两次围攻起了莫大功劳,现在又有卫峥来了个第三次,估计要成真铁桶了。
倘若这大梁城要是换个位置或许会成为真正的铁桶,然而最致命的是其地理位置,卫峥记忆犹新,秦国大将王贲率军至大梁,破此城使用水淹大梁的策略致使这座铜墙铁壁不攻自破。
大梁城打造的再坚固却也是枉然之举,此城在地势上便是先天不足,城北便是河水之滨,河水洪流距离大梁城数里之外浩浩荡荡而过,而大梁城的地势远低于河水(黄河)河床高度,其致命的弱点不言而喻。
卫峥收敛思绪,转身而回帐。
“传令三军,翌日班师还都——!”
……
第29章 天下大震()
——(求推荐票,收藏~~~~~)——
魏国割地两百三十余里,奉献物资粮草无数,大梁之危解,卫国大军随带着一批不费一兵一卒便得手的丰盛战利品班师还都,可谓是满载而归。
各国斥候密报加急携带此消息火速奔袭,消息跟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天下。
川之一言定国兴邦,天下大震。
秦国。
咸阳宫廷深处,秦惠文王正盯着一份竹简,赫然便是从山东传来的消息。
此时此刻的秦王盯着竹简上的消息,吃惊的面容不曾掩饰,双目旋即凝视着前方而一语不发。
刷的一下,竹简甩至案(桌子)上,大手伏案而道:“速传相国——!”
啮桑会盟结束,刚刚回秦不久的张仪就这样被秦王火急火燎的召来,秦王一见连连罢手示意免礼并把竹简甩给张仪而说道:“相国看看再说。”
张仪很是吃惊,秦王的面色变幻不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带着疑惑便看向竹简内容,一看之下张仪的面色从疑惑变成震惊,两眼瞪得滚圆,再次看向秦王时后者已经离开了王座,站在大地图上一手在魏国境内比划着。
“天下分魏……好你个师弟,竟是干出了这等惊心动魄的大事!”张仪看着逐渐上的内容,心中惊讶不已。
惟见秦王忽然转身看向张仪,又是吃惊又是可惜的说道:“好一个卫峥,魏楚襄陵大战之际,三围大梁而魏国危矣,楚军大胜之际藉借兵之由挥军北上,天下诸国必无结盟而自成联盟,即可天下分魏,我大秦即可乘势挥军东进,东出之策便可大定!”
“天下分魏,如此良机,可惜,着实可惜啊——!”秦王一想到竹简上的内容便耿耿于怀,山东密报上的内容写的不详细但却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魏国朝堂之上姜牧当着那么多人的一番言论不可能隐瞒的住,卫国大军兵屯桂陵欲第三次围大梁城更是不可能隐瞒的住。
以当今秦王这种雄略之主,一看便能得出其中的关键,更能看出这次事件对秦国而言有多大的助益。
但可惜了啊!
魏国也不傻,即便是面对卫国这样的小国仗势欺人,也能忍辱割地以求存。
天下分魏若形成大势,秦国东出之策便可大定,秦自穆公后便困于西境,东出的梦想不知道是多少代君主魂牵梦绕的心结,秦惠王更是做梦都想要东出函谷,涿鹿天下。
如此大好机会却是转瞬即逝,秦王怎能不耿耿于怀,顿时对那卫峥又惊又爱又恨。“好一个卫峥,还真是让寡人出乎意料。”
张仪放下了竹简,便道:“我王大可不必挂怀,虽然错失东出大好时机,不过秦国确是无损,东出仍是秦国大势所趋。”
“寡人自是知道,只是这卫峥……”秦王隐隐有些不安,看向张仪道:“这卫峥如此富有胆略见解,时机把握可谓洞若观火,不费一兵一卒便得两百里地有余,使卫国地增近四百里。这卫侯的能力出乎寡人意料,寡人担忧卫国冒出这么一个富有胆略的年轻国君,寡人此番鼎力支持他复国,怕是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啊。”
“相国!”秦王顿了顿又说道:“寡人是不是做错了?本欲扶持一个搅乱山东局势的棋子,若扶持出一个小霸,岂非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秦王的心思还真有点后悔了,本以为尽在掌控,然而此番消息传回来,秦王知道大为小看卫峥了,原先还在考虑要不要继续给卫峥一些实质性的资助,现在看来是万万不可的了。
“我王大可不必担心,即便卫侯成了一小霸短时间对秦国仍旧利大于弊。”张仪想了想拱手而笑道。
“哦——?”秦王略感讶异,便问道:“相国何出此言?”
“我王想想,卫侯若成了山东一小霸,最担忧的是何人?”张仪如此问道。
“山东诸国?”秦王不确定的回道。
“我王英明——!”张仪夸了一句又问道:“其下最甚者,又为哪国?”
“齐国!”秦王毫不犹豫的说道,此言一出一下子便是豁然开朗,张仪紧接着继续说道:“正是齐国——!大王曾把卫侯比作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如今卫侯一鸣惊人,便已展现雄主之姿,最担忧的怕是非齐王莫属,齐卫相壤,齐王能容许家门口出现一小霸呼?”
“于秦国而言,卫国若成小霸,是以利大于弊也!而今秦卫更是互为铁盟,齐国会怎么看?必然会惧怕我大秦利用卫国而弱齐。”张仪说着最后反问而自答道。此番言语倒也不是为了念及旧情而袒护卫国,完全是站在秦国利益的角度去看待。
秦王顿时顺着思路说道:“秦齐两国互不接壤,秦齐必有一战,齐国本可无忧,如今周边却有一个可能成为小霸的卫国与秦国互为铁盟,齐王定以为是我大秦于背后博弈,相国所言不差,实为寡人多虑了,这步棋无错,此刻最担忧的怕是齐王罢,哈哈~~”
秦王一扫前端的阴霾,不过与秦国对望的另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好被秦王说对了,远在东方的齐国却是另一番情绪。
卫峥三围大梁以天下分魏之论于魏国朝堂之上,大军浩浩荡荡而至,乘兴而来,不费一兵一卒便尽得城池小邑,地两百三十里,使得卫国的疆域一夜间扩大几倍。
齐国收到的消息远比秦国还要早,可以说就发生在距离家门口不远处,自然比秦国更快得知。
此时的齐国,在位的国君便是赫赫有名的齐威王,亦是齐国历代国君之中,田氏代齐以来少有的一代雄主,齐威王在位用孙膑两度围魏救赵,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威震天下,至此成为东方强国,一度无人与之争锋,即便是被天下视为虎狼之国的秦国,桑丘大败之后也不敢轻易与齐国交恶。
不过,直至当下已经是前323年,齐威王在位三十多年,如今已是暮年之姿,大限将至。
此次消息传回临淄,齐王大惊,自卫峥名扬天下之初,齐王便留意了一下这个家门口的卫国,若不是卫峥的出现,齐威王都差点忘了齐国西境还有一个卫国,还是曾经的附庸之国。
三围大梁之后,对于卫峥,齐王有三大理由重视,其一是秦王赞叹之,并比作春秋霸主之重耳、其二便是师承鬼谷,当年孙膑事齐,齐威王仰慕其才华,两次与魏国大战,孙膑功不可没,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鬼谷传人天下有名,现在名动天下的秦相张仪同样也是鬼谷门徒,鬼门一派尽皆天下大才,这卫峥岂能平庸?其三便是卫国地界,与齐国接壤。
现在卫峥悄无声息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其雄略已然彰显,初出便是锋芒毕露,又如此年轻,卫国在他的治理下,过个几十年怕是会成为一小霸。
卫国就在齐国西边的家门口,齐威王怎能不重视,更重要的齐王自晓已然暮年,若是春秋鼎盛到也不怕,齐王便不由自主的把齐太子与卫峥相比较。
有所不及也——!
齐王便是下了这样的判断。卫峥如此年轻便做了许多国君都不敢做并做到的了事情,太子田辟疆这个接班人怕是有所不及。
得想个办法将其扼杀在萌芽中,齐王顿时心生这样的念头,要不要派兵直接灭了卫国以绝后患,齐王心中有些犹豫,齐国固然有灭卫国的能力,可现在的卫国是秦国的铁盟,无缘无故的伐卫,师出无名,还得罪秦国。
桑丘之战虽然大败秦军,但却于强秦却不是什么大事,齐王也怕秦国与楚国联合起来攻齐啊。
一想之下齐王顿时明了,这卫国就是秦国插在齐国家门口的一根刺,一个陷阱,是来膈应我的,贸然攻打便会给秦国借口,南边的楚国最近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