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王朝二十帝-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帽对杨玉环那是一见钟情,杨玉环对李帽也颇有好感,回到长安后立马让自己的母亲武惠妃给父亲李隆基提了这事,李隆基二话没说,提亲,两情相悦,又是郎才女貌,走到一起是大家都希望的结局。皇家的办事速度就是快,三下五除二,杨玉环就被娶进了寿王府,婚后李帽与杨玉环两人也是非常恩爱的,小日子过得还是挺幸福美满的。

    不知是杨玉环长得太无可挑剔,还是李帽秉承了他老爸的审美遗传,导致自己的媳『妇』儿成为了父亲的盘中餐,前一刻她还是自己温柔可爱楚楚动人的小娇妻,后一刻她就要变成自己慈祥善良含辛茹苦的老妈妈。。。。。。这个世界的套路太深,李帽表示很无奈,被自己的老爹带了绿帽,李帽确实挺悲催的。怪就怪你爹是李隆基,你媳『妇』是杨玉环,而你就是你。

第37章 唐玄宗李隆基(奸相李林甫)() 
公元745年,已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执政后期,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唐主要的事情有这么几件,第一,太子李亨、李林甫以及杨国忠之间的恩怨;第二,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的千古缠绵;第三,那就是安禄山的慢慢崛起。

    我们首先来说第一件事,太子李亨与当时的第一宰相李林甫之间的恩怨。自从旧太子李瑛被废黜后,李林甫就极力的推荐当时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帽为新太子,但李帽最终没有当上太子,反倒是他的媳『妇』儿成了实际上的第一夫人。所以在李亨被立为太子的事件上,李林甫没有什么贡献,反到是李亨太子之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新太子对李林甫的态度肯定是否定的,如果将来李亨登基大宝,还不把李林甫往死里整?这个对于老谋深算的李林甫来说再清楚不过了,所以李林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想法设法的找太子的小尾巴,只要捏住太子的把柄,你这太子的位置怕是不太稳定吧。

    以当时李林甫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来说,努力的去挑挑太子的刺儿那是很简单的事情。这不,他就把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作为重点监视人之一,他先是将韦坚推荐到重要的岗位任职,因为职位越高,犯了错误得到的处罚就会越重。有一次,韦坚在秘密的会见在外驻守的外将,被李林甫的密探看见,而此时外出游玩的李亨正好偶遇了自己的大舅哥韦坚,这仅仅是一个巧合,但事情被捅到李隆基耳朵里,身为内戚,怎么可以结交外将,这在当时是被严令禁止的事情。

    经过李林甫及其同党的添油加醋,把太子李亨也牵扯进来,意思是说太子或者是太子的属下等人要拥立太子上位,这可吓坏了李亨,不过李隆基对李亨还是很了解的,并没有打算要废黜李亨,而是让李亨与自己的太子妃韦氏离婚,这样自己就可以与整件事脱离关系,韦氏的哥哥韦坚犯法与太子也就不相干了。事情的最后以韦坚等人被贬官,太子妃韦氏被休弃而结束。

    太子妃的事情过去了,但李林甫与李亨的恩怨过不去的,而且只能更加深刻。在东宫中,太子的媳『妇』分这么几种,有妃、良娣、宝林三级,太子李亨就有一个良娣杜氏,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有一次惹上了官司,而且最后还闹的很大,牵扯了很多人。作为太子东宫的宫属,这又被善于心计的李林甫做起了文章,活生生的将太子牵扯进来,而且找来更多的人以及证据来陷太子与不义之地。这时的李亨又处在了风口浪尖上,极度的害怕。但李隆基还是保持了谨慎的态度,暂时没有对太子做什么。只是将涉案的这些人都被施以极刑,杜有邻作为太子的老丈人自然被免于死刑,被判杖决,发配岭南。但杖决的尺度因人而异,在李林甫的授意下,杜有邻等皇戚也在重杖下丧了命。

    眼看着自己的老丈人被活活打死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李亨内心很崩溃,毕竟他对杜良娣还是很宠爱的,但此时为了表明自己清白,只能舍车保帅,他令自己的心腹李辅国进宫告知自己的父亲李隆基,自己已经决定将杜良娣休掉了。就这样,又一次的离婚保住了李亨的太子之位。

    经历过两次离婚事件后,李亨的内心很受伤,作为父亲的李隆基此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决定亲自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一位妃子,他就将自己姨母家的孙女张氏立为太子的良娣,按理来说,皇帝为自己找的媳『妇』那肯定稳稳的,他李林甫还敢找麻烦吗?但李亨经过这些大小事情,已经很敏感了,所以还是很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在自己父亲李隆基和朝中权臣李林甫之间喘着气。

    在杨贵妃得宠之后,杨家也可谓今非昔比,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也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平步青云的仕途之旅。起先在李林甫掌权的朝中兢兢业业的工作,但凭借自己妹妹杨玉环的地位,杨国忠内心总有一种想将李林甫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在明面上对李林甫毕恭毕敬,但但暗地里也在秘密的对抗着李林甫。明争暗斗一直是皇权政治中的焦点,李林甫作为一名混迹官场的老手,自然也有所察觉。不过还是杨国忠觅得先机,李林甫有个心腹叫王鉷,王鉷有个弟弟参与了一次谋反,自然而然的李林甫就被牵连进来,虽然最后唐玄宗并没有处罚李林甫,但自此以后,唐玄宗渐渐地疏远了他。

    公元752年的十月,西南小国南诏国发动对唐朝剑南等地的侵犯,当时杨国忠正兼任着剑南节度使一职,李林甫眼看机会来了,所以就以种种很合理的理由上奏唐玄宗请求将杨国忠调到剑南去任职。但聪明的杨国忠很快的就凭借自己妹妹杨玉环的面子在李隆基面前哭诉,说如果皇帝把他调到外地,李林甫肯定会想法设法把自己害死的,李隆基当然会对自己宠妃的哥哥有所庇护,就说:“你先去剑南吧,但我很快会把你调回来的,回来就让你当宰相。”唐玄宗其实并不讨厌李林甫与杨国忠之间的争斗,毕竟如果李林甫一家独大,对朝野的影响是不太好的,毕竟杨国忠也是自己的亲戚,而且李林甫年纪已经大了,李隆基需要培养一个新的人手来接替他。

    李林甫得知皇帝对杨国忠的说的话后就气急而病了,而且一病不起,大有撒手人寰的态势。果不其然,在杨国忠刚到剑南没多久就被召回长安,此时的李林甫已经奄奄一息,但杨国忠还是很惧怕他。终于,李林甫病死了,但还没等到下葬,就被杨国忠和安禄山告发其要谋反,李林甫的女婿怕被牵连,所以也指正自己的岳父有谋反之意。最后李林甫还未下葬,就被削去官爵,查抄家产,子孙尽被流放,最后还将李林甫的棺材劈开,拔去他身上的紫金朝服,改用庶人的礼遇下葬。

    不久之后,杨国忠就被立为第一宰相,接替了李林甫的位置。一代『奸』相李林甫就以这么凄惨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人生生涯,他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总共当了19年,全靠一张口蜜腹剑的嘴是不足以支撑他把持朝政这么久的,他还有一双能读懂别人心思的眼睛,安禄山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对朝中的大臣根本不放在眼里,但他就非常的惧怕李林甫,因为李林甫能读懂他不可告人的心思。但话又说回来,也正是因为李林甫,才导致一些胡人将领的权利越来越大,因为他认为胡人善于征战,比较适合担任武将,所以上表皇帝重用胡人将领,安禄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第38章 唐玄宗李隆基(盛世下的危机)() 
当杨国忠成为李隆基在朝中的管理人时,就注定了以后的岁月中唐王朝悲惨命运的开始,因为杨国忠是一个比李林甫还要无耻贪婪之辈,他的能力远不及李林甫,但却身居要职,怎么能辅佐得了已经不太关心朝政的唐明皇李隆基?加之诸如安禄山等一些胡人将领权利的越来越大,唐王朝的辉煌已经像一个外表华丽的荔枝,但早已败絮其中了。

    由于早年杨国忠在李林甫手下当职时,就和李林甫一道与太子李亨为敌,尽管最后杨国忠与李林甫反目,但他与太子的结怨仍是存在的,所以在于太子对抗这件事上,杨国忠秉承了李林甫的一贯做法,就是不停地找李亨的麻烦,削弱太子的实力,但此时的李亨已不再是当年的李亨,经过大大小小的事情后,李亨变成了一个很低调的太子,你杨国忠是第一宰相,那么你说的话我洗耳恭听就是,我也不犯什么错误,能忍的地方就忍,不能忍的也忍了,你杨国忠还能把我堂堂太子怎么样?

    除过太子李亨外,杨国忠的眼中钉当属安禄山了,其实杨国忠的发迹比安禄山要晚得多,安禄山早在在天宝元年(742年)的时候就升任平卢节度使,而此时的杨国忠还是一个无名小辈,所以安禄山根本没有把杨国忠放在眼里。可以这么说,安禄山在长安城就惧怕两个人,一个是皇帝李隆基,一个就是前宰相李林甫,而现在那个能读懂自己坏心思的李林甫已经死掉了,我只要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就行了。

    说起安禄山,他从小就死了父亲,跟随母亲改嫁到突厥的一个部落,后来这个部落解散了,自己就和一些小混混偷鸡『摸』狗的活着,直到后来有一天,他在幽州偷羊被官兵抓住,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就审讯他,最后准备将他处死,可这小子聪明,眼看死都临头,不如放命一搏,他大喊道:“难道大人不想消灭两个番族吗(当时在边疆胡人的族落很多,他们不听唐王朝的话,与唐朝为敌)?我可以帮助你!”张守珪看安禄山这小子长得白白胖胖,而且还有如此的豪言壮语,就将他放了,命他与他的同乡史思明去抓俘虏,还别说,这俩人不仅能够抓到俘虏,而且还保质保量,所以安禄山就被慢慢地提拔起来。

    安禄山最后官越做越大,还被引荐给唐玄宗,别看这小子一身肥膘,但跳起舞来身轻如燕,甚是讨皇帝喜欢,加之李隆基的杨贵妃也是一位舞蹈大家,所以杨玉环对安禄山还是很有好感的,安禄山也不惜将小自己十几岁的杨玉环拜为干妈,这样一来,更加拉近了自己与杨玉环的关系,从而得到李隆基的更多信任。

    据说有一次,安禄山来长安城后,进宫第一个人见的并不是皇室李隆基,而是自己的干妈杨玉环,这件事被李隆基得知后,就询问安禄山怎么回事,安禄山此时装出一副很无辜的的样子,说道:“回禀陛下,臣是胡人,胡人以母亲为重,所以臣就先拜见了臣的母亲杨贵妃娘娘。”李隆基听后哈哈大笑,觉得安禄山很忠厚,所以对安禄山的信任更加深了。

    但在早些年,朝中好多大臣就看出安禄山必反,对唐玄宗也有所提示,但当时的安禄山职位不大,势力很小,因此李隆基也就没当回事,但近些年也有好多人告诫李隆基,说安禄山有反心,赶紧将其杀掉,就连当时的杨国忠也是这么认为,但由于安禄山干妈杨玉环的作用,安禄山也得到了不少的情报,每次来长安城都会精心的掩饰一番,加之自己干妈杨玉环在李隆基面前的好话,安禄山也就这么安安稳稳的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唐玄宗执政的后期,由于他沉『迷』于杨玉环,所以一切都依着自己的贵妃,对国家大事也关心的很少,毕竟在他的眼力,大唐是一个无可匹敌的国家,是空前的盛世。

    但杨国忠觉得安禄山是自己最大的政敌,想方设法的让唐玄宗废掉安禄山,朝中的大臣们也觉得安禄山的势力过于强大,要求皇帝削弱安禄山的兵权,唐玄宗也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就派人去调查安禄山,但他派去的人似乎不太靠谱,被安禄山一连串的盛情招待和贿赂下,回来报告了虚假的信息,说安禄山如何如何忠诚等等。

    但杨国忠还是表明安禄山有反意,就对唐玄宗建议,让安禄山来京面圣,如果他不来,则证明了他的反心,如果他来了,则另当别论。可能是当时的安禄山还没有准备好反唐,或许是时机还不成熟,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来到了长安城,面见了唐玄宗,并委屈的向李隆基哭诉着,大概意思就是,宰相杨国忠与我并不和睦,而陛下您对我又如此厚爱,他肯定视我为眼中钉,想方设法想要谋害于臣,但臣对大唐的忠心天地可鉴啊。

    李隆基听完安禄山的话,加之自己之前派去人调查的结果,综合了一下得出结论,安禄山是忠于我的,不会反。当月安禄山又请求李隆基让自己担任一些职位,来辅佐皇帝,这其中就有管理战马的官职。这下可好,安禄山将一些好马都暗地里挑选出来,送到自己的地盘去了,因此也有好多人看出了安禄山的谋反之心,但此时去向皇帝禀告,肯定会惹怒皇帝,毕竟唐玄宗刚刚表扬了安禄山。

    不过随后唐玄宗似乎感觉自己上一次对安禄山有一种放虎归山的感觉,毕竟那是安禄山以忠臣良子的身份最后一次来长安城了。755年,唐玄宗又诏安禄山来京,但他这次托病没有来,唐玄宗又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前来观礼,他也没有来,事情已经很明了了,安禄山准备起兵造反了!

    本来安禄山并不想在唐玄宗还在的时候动手,毕竟老皇帝还在时,朝廷还是很稳定的,不像新皇帝登基时的混『乱』,所以安禄山本来是想等到李隆基万年之后,自己再起兵造反,取而代之,但安禄山等啊等,等啊等,老皇帝的身体依然很康健,反倒是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起来(由于安禄山过渡肥胖,身体状况自然不是很好),而且加之唐玄宗已经对自己起了疑心,但朝廷还没做好充分的应对战『乱』的准备,此时动手是最佳时机了。

    就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唐开始了它的下坡路。。。。。。

第39章 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Ⅰ)()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一些少数民族,组成士兵15万,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理由在范阳起兵。由于当时国家已经好久没有打仗了,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安禄山一路杀来,河北境内鲜有抵抗,当地的县令或逃或降,没过几天,叛军就直抵黄河,兵临河南,河南部分州县也望风而降。

    当唐玄宗得知安禄山造反后,内心十分愤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在后勤工作上的种种失误,导致洛阳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守,在东京留守的官员有的投降,有的被杀。洛阳攻打下后,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封常清和高仙芝在洛阳失守后也只好退守潼关。潼关自古就是西进关中的咽喉,只要好好利用这一要塞,守住关中的问题不大,至少在短时间内安禄山的叛军不会进入长安,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位将军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就没有贸然的出击,只是死死地守住潼关,以观事态的发展。

    但又是杨国忠,他诬陷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位将军与安禄山串通一气,所以在按兵不动,此时头脑发昏的唐玄宗也听进杨国忠的谗言,下令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又派身体不太好的老将哥舒翰去接替他们的位置,与叛军决战。

    哥舒翰也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有头脑的将军,他分析到,安禄山的叛军常年驻守边疆,个个都骁勇善战,而且他们准备充分,此时与叛军决战无疑兵败无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