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有一条韦晞没有说出来,但武则天同样不会允许酷吏们插手的,那就是“人事权”!
中央的高级、中级文臣、地方高级官员和军队将(中央军中郎将以上、地方府军都尉、校尉的选拨任用,她乾纲独断,绝不允许他人置喙!
一定程度上,也将酷吏的威风给压制住了,否则酷吏威胁吏部堂官司官说:“你们要任用某某某,否则制狱上请你们走一遭!”
吏部官员当然怕啊,他们如果听了酷吏的话,那就为酷吏干涉人才选拨。
但现实中并没有发生过多这样的事情,酷吏们固然可以施加一定的影响,但大权始终在武则天的手里。
因为武则天会考核人才,呈报上来的官员名单,她亲自审核、面试,觉察他们的水平,是人才的当然不怕,但不是人才的一露馅,那个被选人就被黜落,吏部会吃挂络,其罪可为“欺君!”
这是一等大罪,他们挨罪了,再把是谁谁谁要我做的供出来,或者被查出来,酷吏也逃不脱关系,也不敢对人事选用说三道四的。
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武则天沉重地打击了李唐的皇子皇孙,打破了关陇贵族集团在政治上的垄断,这些人是能够在政治上威胁到她统治地位的,对他们杀的杀,关的关,从而空出了许多的官位子来。
隋唐科举实行是实行了,但权贵集团不会轻易让出他们的位置来,而皇帝们为了统治稳定,也不敢轻易触动他们的利益。
事实上,隋朝开了科举,唐朝推进科举,但真正科举大盛乃到了宋朝才盛行。
唐朝时期,请托、投献等推荐当官而不是科举当官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不过,韦晞在了,利用上武则天大力打击传统权贵势力,空出许多位置的好机会,唆使同党郭待举上书朝廷,改革科举!
在垂拱四年(六八八年)年末,大唐举国上下都听闻爆竹声响,官衙门准备封印的当儿,同凤阁鸾台三品、户部尚书郭待举上了一个折子,立即震动了朝野。
《请行大唐新制科疏》中认为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他不说原因为什么会人才缺位),而当前选拔人才的方法存在着种种弊端(也不说什么弊端,春秋笔法带过),他相当详尽地写出了新的科举制度实施办法,其重点为:
组织制度上,先县试,由当地县令主持组织考试,得出人才谓之“秀才”,之后各县秀才集中于州,称为乡试,主持人员是州刺史或者部里高官,考出人才称为“举人”,最后是各州举人齐集京城,进行会试,录得人才为“进士”,会试完再进行殿试,进士为天子门生,乃朝廷的人才,不属于任何一个官员的门生出身。
实施的原则有严格考试规程,做到试题保密,集中人员去考,考官进场就得封场,不得外出等等。
实行“糊名制”,即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密封,甚至是组织小吏重抄试试题,反正就是杜绝主考官和阅卷官看人录取,确保有实力人才不被人情挤走。
之前国家人才考试是一年一大考,郭待举认为劳民伤财,今后确定为每三年来一遭,如朝廷有喜事,可开恩科加多一大考。
殿试名次进行分档,分为三甲,即一甲前三名为“进士及第”乃状元、探花和榜眼,二甲若干人称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为“同进士出身”,所有的殿试人员都是国家难得的人才,不应黜落,即全部录取!
之前科举所得进士皆称乙科,郭待举为了彰显文贵,主张进士皆称为“甲科”
对于制科试题,郭待举认为录进士者乃是当官,当官者,首重忠诚和识圣人之言,以考经义为首,当官还得解决中央、地方问题,应以解决实务为主,所以主要考策问,亦即申论,不考诗、赋。
这是务实之举,对考风的重大改革,因为以圣人之言为首,当将主管部院由吏部调到礼部。
唐初时,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郭待举以天下人才为重,郎官地位太轻,应交由礼部侍郎或者同级官员主管。
再有一条附件密奏,郭特举认为“宰相非科举者不得为之”。
……
此疏洋洋大观,组织严密,方面俱到,操作性强,送到给武则天一看,凤颜大悦,对上官婉儿叹道:“可惜世间只得一个郭待举!”
“嗯?”上官婉儿
武则天弹弹奏折道:“郭卿可做礼部尚书(主持科举),但户部又离不开他!”
上官婉儿微笑道:“朝中有郭尚书确实是有福气,但太后治下,人才众多(此乃拍马屁的话,实际上朝廷官员已经陷于低B水平,好的都给打倒了),若再推行郭尚书所述科举,则人才正如太宗皇帝圣论‘天下英雄尽入太后彀中矣’!”
“好好好!”武则天在奏折上批示道:“可行!”
于是大唐人才选拔,就象郭待举所述的那样,真正完善起来。
第六三五节 不信()
名义上郭待举上书,但实际内容来自韦晞,在他看来,权贵控制官位,形成门阀,对于朝廷的危害很大。
一旦家族利益与朝廷利益冲突,官员们往往以家族利益为重,那还得了!
他虽然是个权贵,也利用特权任用他的人当官,但是他的眼光放到了未来。
一旦他为皇帝,那门阀就成为他的敌对势力!
‘中国’自古以来存在着‘宗族’问题,时人往往重家族而轻国家,若地方宗族还是为祸小,大宗族上升为门阀,对于国家的为祸甚烈。
国家强盛时,门阀乃蛀虫,不断地侵蚀国家利益为家族所用,国家衰弱时,门阀直接造反!
真正意义的科举制度是打破门阀制度的好办法,虽然门阀也可以供养读书人考科举,也可以对科举施加影响,但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不会象以前推荐制度和以前的科举那样,大家族子弟必中。
利用武则天此次高举屠刀,打破门阀大家族垄断,推进科举!
科举对于朝廷是极其有利的,武则天就是看到这一点,准许郭待举式的科举实行。
换作以前门阀强壮时,尤其是李唐皇子皇孙众多时,反对势力强盛,但今非昔比,所有的阻力给武则天一扫而空,科举制度真正实施。
不知何因,武则天实行甚急,规定于明年完成秀才和举人科考试,定于后年行进士会试。
……
尽管有韦晞极力帮衬大唐,但大唐失血是武则天成皇的必由之路,难以挽救。
垂拱五年(六八九)正月一日,大飨万象神宫(明堂),改元永昌。
所谓大飨,皇家祭祀也,那天与众不同,金碧辉煌的明堂上,太后穿戴帝王的礼服礼帽,腰带上插着大圭,手拿着镇圭第一个献祭品,皇帝第二个献,太子最后一个献。先至昊天上帝座前,其次至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座前,其次至魏国先王座前,其次至五方帝座前。
嗣后,太后亲临则天门,大赦天下,更改年号。
在行仪式时,御史们虎视眈眈,观看诸臣表情,可以见到武家亲戚们与党羽、酷吏们皆欢欣鼓舞,而大唐的旧臣们强颜欢笑,逢迎太后的牝鸡司晨!
御史们尤其注意重臣韦晞,他手中权柄不小,他对此事的表情如何,甚至成为当晚御史们向武则天汇报的重点!
“卿等说他神情自然,脸上带笑?”武则天问起来。
“正是!”殿上监察御史有好几个,虽有坏种,也有良心的,甚至有韦晞与太平公主方面的御史,因此照实讲,不夸大也不缩小。
“诸将呢?”武则天问道。
“他们都跟随驸马行动,没有迟疑!”御史回禀道。
御史们离开后,武承嗣因送奇石祥瑞而得以官运亨通,同样被召见中,立进谗言道:“韦晞深得军心,其心不轨……”
武则天白了他一眼道:“你也深得一群臣子之心,你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其心不轨!”
武承嗣干笑道:“姑母,侄儿对您那是无比忠心……”
“晞儿叫哀家是母后,是半子,你做侄子都这么忠心,你说半子对哀家的忠心又有多少呢?还有公主管着他,你说他有多少的忠心。”武则天反问他道。
半子的忠心,武承嗣腹诽你儿子对你都没忠心呢,何况半子!
至于侄子的忠心?要不是武则天有权势,才有侄子们的忠心,他当然不敢说这句话,堆笑道:“既有公主管他,忠心应该很有的。”
“无凭无据的,那你又何必说呢!”武则天叹气道,教导他道:“学学韦晞话说不多,却每每中的,出兵打仗,每战必胜。”
“谨遵姑母教导!”“武承嗣忍气吞声地道。
心忖走着瞧,这韦晞不反,没有天理!
不得不说武承嗣与李唐遗臣感觉可怕,有同样的推断,暗地里都说他是活曹操(开始流行此论),只是武则天不信!
她不可能不信女儿,不可能不信对她毕恭毕敬的女婿。
就在过年前,韦晞视察军队,向军队发表的新年献辞中明明白白地要求军队遵遁太后、皇帝和朝廷的旨意,忠诚太后,指哪打哪,而在文中,他更是大表忠心,肉麻无比!
武则天现时江山内外都很稳固,韦晞统领军队很是给力,让她清楚的是韦晞不是那种权力狂,在朝时他不喜欢坐堂理事,不喜欢紧抓权柄,在西域,干净利落地把大印交给了太平公主,他喜欢的是泡妞把妹、打猎、练兵、打仗和鼓捣他的工程玩艺儿。
这样的人物,正如韦晞喜欢光会打仗的史万超那样,没办法让武则天不喜欢他,不重用他!
要是他手控权位不放,又管军队,武则天不忌他才怪。
到得二月,太常武承嗣上折子,请求追尊太后父亲魏忠孝王为周忠孝太皇,母亲为周忠孝太后,称武氏在文水的陵墓为章德陵,在咸阳的陵墓为明义陵,设置崇先府官员。
再追尊太后其祖先鲁公为太原靖王,北平王为赵肃恭王,金城王为魏义康王,太原王为周安成王。
此议一出,朝堂上自然是武家人、酷吏一边倒地附和,而军队将领们整齐划一地,跟随韦晞一起下跪道:“臣等附议!”
特M的简直韦晞成了军队的头脑一般,军中诸将尽退化成不会思考的武夫一样。
连皇帝都赞了好,其他朝臣无话可说。
这回武承嗣不敢轻易再说什么韦晞深得军心之语,反正他说了他姑母也不信。
反倒是太平公主不淡定了,在公主府里她心神不定问道:“母后一封再封其武姓人,是何道理?”
两人相对,韦晞很轻松地道:“你母亲想当皇帝了!”
尽管早有计较,太平公主还是一呆,惊问道:“那么行吗?”
“怎么不行!”韦晞赞叹道:“你母亲行此事与我打仗一个样,步步为营,稳操胜券,现在朝中都是她的人,你的那些姓李的亲戚们死的死,关的关,看着吧,明年!”
“明年母后登基?”太平公主追问道
“和你打一百两金子的赌!”韦晞提议道。
“去去去,谁不知道你眼力厉害啊!”太平公主不上他的当道,然后她饶有兴趣地看着韦晞道:“其实我们都知道,母后这么做于礼不合,你却这么支持她,打的是什么主意?”
韦晞心忖道:“俺打的是什么主意,俺要支持武则天把一切都闹了个天翻地覆,她能当皇帝,那么她的女儿也能够当皇帝,而她的女婿则可以仿效她与高宗皇帝同为双圣,他也成为皇帝!”
哇哈哈哈!
韦晞当然表面上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长辈在前,自然得依长辈行事,否则就是不孝。
他的话,太平公主同样是不信!
第六三六节 韦氏被出首()
她与他做夫妻已有多年,哪还不知道这厮品性恶劣,绝对是无利不起早,有利可图才会干,他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去调教军队去顺从武则天,所图非小,可惜的是过于离奇,太平公主作梦也想不到。
军队是那么好调教的?
有出身将门,眼高过顶、牛气哄哄的世家子弟;
有以文臣行武事,满腹弘论,自成体系的将领;
有潜心经营,一步一个脚印的将军;
还有牛一样倔强的悍将。
韦晞竟能将他们调教得如臂使指,万众一心,实属不易。
不过,无论他打什么主意,反正不会害她就是了。
此时的太平公主,相夫教子,贤良椒德,满腔欢喜地过着她的小日子,着家令带上大票人手,接收并甄别罪臣家属、同入狱的亲朋好友,制作名册,预备将他们带往西域。
杀的人多,得到了上万的人口,健壮的、美丽的,有老有少,都是唐人!
奴隶多这是好事,但很快地,太平公主起初的笑容消失,她的脸变得严峻,因为死的人太多了!
四月里,朝廷处死辰州别驾汝南王李炜、连州别驾鄱阳公等皇族十二人,迁移他们的家属去西域,连累者数千人。李炜是蒋王李恽的儿子。
酷吏们一路挥舞屠刀,大杀特杀,杀到了天官侍郎蓝田人邓玄挺。
起因在于邓玄挺的女儿是李的妻子,邓玄挺又与李炜很要好。李图谋从庐陵接回唐中宗,曾询问过邓玄挺;李炜又曾对邓玄挺说:“准备制定紧急计划,如何?”邓玄挺都没有回答。所以他犯了知道谋反而不报告的罪,被一同处死,其家人照样被送往西域。
各家各口不少,太平公主不问名单,只问人数,做起了缩头乌龟。
她生活幸福,自有恻隐之心,难以面对那些悲惨的民众。
可是该来的还是来了!
……
万象神宫,武则天召见了侍御史候思止。
这位仁兄出身贫穷,靠卖饼也难以为生,因告发李元名(唐高祖十八子)而得到重用,从此展开其“辉煌的一生”,罗织罪名,陷害大臣,制造了多起冤狱。
虽然在外嚣张无比,但在武则天面前,侯思止连大气也不敢出!
他太知道面前这个老妇的可怕,细心静听她的吩咐道:“汝南王李炜欲从庐陵接回李显(中宗)复位,天官侍郎邓玄挺知谋不告,哀家怀疑李显那不孝儿已有所准备,你去察看其不轨动作,回来禀报!”
一干逆臣想迎废帝李显归位,武则天生性多疑,找人去查看是必然的。
“臣遵旨!”侯思止接受了旨意。
在宫里不敢多想,回到家中后仔细度量:
是利用这个机会,学习前辈丘神绩,来个弑君呢?
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因涉明崇俨案件被废太子位,流放巴州,左金吾卫将军丘神绩奉武则天之命前往巴州校检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结果丘神绩到了巴州即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
武则天将丘神绩贬斥,但后来丘神绩重获重用。
侯思止心中霍霍跳动,想不到一个皇帝哪怕是废皇帝的生死也掌握在他的手中!
“是干票大的,还是看看再说?”
作为小人物,自然欣见上位者的倒霉,但动手害了李显,侯思止也有顾虑,李显毕竟是武则天的儿子!大唐的继承人!
他想来想去,终究决定看看再说。
……
李显被软禁在房州(湖北房县),从神都洛阳到房州有上千里,侯思止勤于王事,五天赶到。
道路皆为修整过的水泥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