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的故事-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来,却哪里知道这是华盛顿亲自出手整他。

    本来,在共和党占多数的众议院,拨款议案几乎肯定会搁浅。可是,麦迪逊惊恐地发现,那些原先团结在他周围的议员一个一个地、悄悄地投奔“敌营”。华盛顿好像什么都没做,但他就像一块磁铁,让人不知不觉地向他靠拢。副总统亚当斯看到,本就体弱多病的麦迪逊脸色越来越憔悴,忧虑都写在脑门上,好像预见到有什么灾难发生。1796年4月30日,众议院投票表决,以51:48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拨款议案。至此,共和党阻击杰伊条约的努力以完败告终,再一次验证了18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的“铁律”:谁跟华盛顿叫板,谁就会死得很难看。有人说,姜还是老的辣,但华盛顿更愿意相信,“宪法之父”败给了宪法。

    这次争斗不仅让共和党的威信跌到低谷,也让华盛顿与麦迪逊彻底决裂,他再也没有在任何事情上咨询过麦迪逊的意见。麦迪逊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他心灰意冷,萌生退意。但是,共和党阵营的总指挥,远在蒙蒂塞洛的杰斐逊,告诉他的兄弟:不要气馁。咱们失败不是咱没本事,而是敌人太狡猾。三岁孩子都看得出来,杰伊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它为什么能在参、众两院畅行无阻?原因只有一个:华盛顿支持它。他一个人的意见足以影响全局。华盛顿的威望,也只有华盛顿的威望,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咱打不过他,只能耐心等待。等待什么?杰斐逊没说,但每个人都明白。他在等待华盛顿离开,等待联邦党犯错误,等待属于他的那一天。

    杰伊条约虽然充满争议,但得到美英双方的确认和执行。看似极不公平的条约真正实施起来其实没有那么痛苦。1796年6月,英军撤离五大湖区的美国领土。通过国际仲裁,到1802年为止,英国共支付给美国1000多万美元,赔偿被拦截的美国商船的损失。美国支付给英国60万英镑,赔偿民间所欠债务。双边委员会勘定了美国东北部的美加边境,西北部边境在1812年战争后确定下来。即使在“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件下,美英贸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欧洲各国深陷战火的时候,美国享受着与英帝国自由贸易的机会,国民财富迅速增长,英法战争带给美国的不是灾难而是繁荣。战争也让欧洲人潮水一般涌向唯一的乐土——新大陆,这些新移民又潮水一般从东部涌向西部,追求他们永无止境的“美国梦”。在条约有效的十年中,美国海军也初具规模。1798年,亚当斯总统签署法案,成立海军部。1802年,杰斐逊总统创建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正如华盛顿所说:“我要避免战争。如果不能避免,我要为准备战争赢得时间。”他从就职之初就决心在战火纷飞的世界里为美国谋求至少二十年的和平,他做到了。1806年,条约到期。杰斐逊总统拒绝续约,直接引发了“1812年的战争”。美英再次兵戎相见,那时的美国已不再是不会走路的娃娃,它有能力保护自己了。美国海军居然在几次战斗中大败“海上霸主”英国海军。没有这十年的准备,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当华盛顿和他的时代渐行渐远,美国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翻开这个曾让他们的祖先义愤填膺的条约。越来越多的学者为杰伊条约“点赞”,因为他们看到了政治家们用理智和耐心换来的国泰民安。有人说,美国在杰伊条约中其实没吃多大亏,只是没像在巴黎和约中那样占到便宜而已。占惯了便宜的美国人一旦没占到便宜就会反应过度,这才闹腾起来。还有人说,杰伊条约是笔精明的交易,它就赌下个世纪的霸主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如联邦党盘算的那样,如果美国必须得罪一方,得罪法国带来的损失比得罪英国带来的损失小得多。不管从哪个角度,历史理解了华盛顿。然而,华盛顿却不愿继续承受历史的痛苦。他要再次谢幕。他要告诉美国人民,他们从此就要靠自己了,因为他再也不能牵着他们的手。

    在政治斗争中所向无敌的华盛顿为什么再次放弃权力?他将给美国人留下什么样的财富?请看下一个故事:告别。

第74章 告别() 
在18世纪90年代,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什么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他会告诉你:乔治华盛顿。华盛顿指哪咱打哪,这是那个年代美国人的习惯性思维。华盛顿的威望足以让后来所有的总统羡慕嫉妒恨,难怪人们把他看成“共和国王”,不,他简直就是稳坐在奥林匹斯山顶的宙斯:万神之王。但是,忽然间,在既没有“天降祥瑞”也没有“地动山摇”的情况下,在普普通通的那一天,1796年9月19日,费城的美国每日新闻刊出一篇文章——致美国人民。它是这样开头的:

    朋友们,公民们:新一轮美国政府行政首脑的选举就要来临了我认为现在是合适的时机向公众表达我的意愿。我已经做出决定,将不在候选之列

    文章末尾的署名是“g。华盛顿”,没有任何头衔。接着,全国所有的主要报纸都以闪电速度转载了此文,它很快又被编辑成小册子出版发行。新罕布什尔通讯报给了它起了个流传后世的名字: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以下简称告别演说)。其实,只有“告别”,没有“演说”,因为华盛顿从来没在任何场合“演说”过这篇稿子,它只出现在报纸上。“临别赠言”倒是个更准确的说法。华盛顿通过这篇文章开创了一个最重要的先例,就是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八年)。这个传统被固执地坚持着,直到1940年才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打破。

    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罗斯福”,1951年,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把华盛顿的先例变成了法律,谁也甭想再“破例”。就像当初交出军权时一样,华盛顿再次主动放弃权力在当时的世界是匪夷所思的。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共和国的总统不会变成共和国的国王,制度的权威高于血缘的传承。

    当然,这篇7641个字的告别演说可不仅仅是为了创建一个先例。在它发表后的二百年里,它被不断地解读,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老三篇”之一。其他两篇是:1776年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和1863年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1896年,参议院开始了一个一直保留至今的传统,就是在每年华盛顿生日的那一天(2月22日),选一位议员,在国会朗读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以此纪念“美国之父”。这篇“祖训”指引着年轻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富强,也伴随着美国人走过无数峥嵘岁月。它为什么“法力无边”?它为什么如此重要?毫无疑问,华盛顿是“告别大师”,他总在最辉煌的时候谢幕,在最灿烂的时候离开。但是,当他选择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他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他到底想给美国人留下什么样的“忠告”?

    65岁的华盛顿渴望退休的一个原因,也是最简单的原因,是他那每况愈下的健康。在过去的八年中,他小病不断,大病两场,差点丢了性命。他似乎很清楚,如果继续当总统,他将死在任上。这是他不能承受之重,不仅因为这样做会让他看上去与终身制的国王没什么区别,更因为他做梦都想回弗农山庄,回到“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编织的影子里。他的时间不多了。

    另一个原因是,他受伤了。到1796年,特别是在“威士忌叛乱”和杰伊条约引起的动荡中,他的声誉受到严重的考验。共和党认为,他在“威士忌叛乱”中反应过度,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在杰伊条约事件中丧权辱国,背叛了与法国的盟约,背叛了共和原则。在遭遇了这么多无情的攻击之后,他再也不是那尊不食人间烟火的大理石雕像。就在不久前,流言四起,说总统已老迈昏庸,不是当年那个英明神武的总司令了,他想自立为国王,美国人民应该抛弃他,寻找新的领袖,等等。从某些细节中,华盛顿看到了杰斐逊的影子。没有什么事比这种背叛更能伤害华盛顿,他需要远离尘世,独自舔净伤口。

    他似乎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第三次总统选举来临的时候,他在给汉密尔顿的信中说:就算我想参选,人民也不会选我了。汉密尔顿回答:开什么玩笑?不选你选谁?只要你点头,总统就是你的,根本用不着竞选!汉密尔顿说的没错。尽管有很多反对声,但人们对他的爱没有改变,他是新大陆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人。然而,华盛顿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可替代”。

    早在1796年2月,华盛顿就向汉密尔顿透露了他要退休的决定,并有意请他起草一份文稿。虽然一切都还是“绝密”,但好事者很快就闻到了味道,各种小道消息迅速传播。但是,总统还没公开表态。在没有任何人协调和组织的情况下,大家竟然达成了高度默契:在华盛顿没说话之前,谁也别提竞选的事。

    1796年5月,华盛顿给在纽约的汉密尔顿寄去一份文件,就是麦迪逊在1792年为总统起草的“告别演说”稿。四年前,第一个任期将满的时候,华盛顿打算退休,连稿子都写好了。可是,架不住大伙死缠硬磨,他勉强同意再干四年,麦迪逊的稿子也就被放在一边。现在,他在麦迪逊的稿子上加了很多编注和修改,想让汉密尔顿在此基础上为他起草一份新的文件。可以把麦迪逊的东西当底子,也可以完全写份新的,由汉密尔顿自己决定。

    华盛顿让汉密尔顿,而不是别人,为他起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文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研究华盛顿史料的学者们都发现,他的文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汉密尔顿的笔迹,比例之高让人惊叹。战争时期,华盛顿几乎所有的重要文件都是汉密尔顿写的,总司令只是签个名而已。汉密尔顿是华盛顿肚子里的蛔虫,他写出来的东西不但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思想,连口气和风格都惟妙惟肖,人们简直分不清那到底是华盛顿的话还是汉密尔顿的话。“不但替我写,而且替我想”,这是华盛顿对助理的要求。汉密尔顿做到了极致,他的老板想不爱他都难。

    后来,在华盛顿执政期间,汉密尔顿继续帮他起草重要的文件,但因财政部的事太多,总统不好意思老是麻烦他,很多东西就由麦迪逊代笔,包括1792年那篇告别演说稿。也正是麦迪逊建议他把这封“告别信”直接写给人民,而不是国会。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其实只有两个人的文笔入得了华盛顿的法眼,一个是汉密尔顿,另一个是麦迪逊。但是,杰伊条约让麦迪逊从华盛顿的生活中消失了,汉密尔顿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事实上,自从汉密尔顿辞去财政部长之后,他与华盛顿的关系变得比任何时候都亲密。以前,为了把一碗水端平,华盛顿从不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内阁成员面前,表现出与汉密尔顿的特殊情分。即便如此,杰斐逊还是抱怨说总统太偏心。华盛顿反驳道:“你错了。我反对他(汉密尔顿)和赞成他的时候一样多。”这是事实,因为汉密尔顿的很多计划都被华盛顿以违宪为由否决了,根本没麻烦国会。要是由着汉密尔顿的性子,他非把国会折腾死不可。华盛顿最大的成就就是让汉密尔顿在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同时没有变成脱缰的野马。正因如此,他总是小心地收敛着对汉密尔顿的感情。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汉密尔顿已不是政府官员,他们都不必再刻意回避友情。

    杰伊条约的风波过后,华盛顿给汉密尔顿写了一封特别温柔的信,感谢他与自己一起承受痛苦,第一次不加掩饰地表达对他的思念和爱。汉密尔顿的回信也充满温情,在他辉煌又坎坷的政治生涯中,华盛顿的友谊是他最大的收获。此后,他们的通信变得更频繁。华盛顿什么事儿都跟汉密尔顿唠叨,包括他对现任内阁成员的挑剔,一会儿嫌这个能力不够,一会儿嫌那个效率不高,反正那意思就是,仨部长加起来不及你一半。汉密尔顿知道,华盛顿这是被惯出毛病来了,但他也觉得总统好可怜,就试探地说:你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说一声。华盛顿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回信:你能不能给我写篇国情咨文?于是,1796年的国情咨文就成了汉密尔顿的家庭作业。这不,没过几天,总统又来找他,这一次是要他写告别演说,也就是我们在这个故事的开头看到的文章。

    汉密尔顿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弄出两篇文章,一篇以麦迪逊原稿为主体,另一篇是全新的。华盛顿一比较,觉得新的比旧的好得多,句句说到他心里。他决定采用汉密尔顿的稿子,但它有点太长,需要修改。两人你来我往地改了无数次。华盛顿特别难伺候,认真得让人抓狂。别说哪个词不合他的心意要改,就是哪个标点符号不对他的路子也要改。在送报社的前一天,他还亲自动手改动了一百多处。当然,汉密尔顿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才不会老老实实地只写华盛顿想说的,他一定要刻上自己的印记。尽管他们心意相通,但学者们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哪些话来自华盛顿的智慧,哪些话闪烁着汉密尔顿的光芒。很多人认为,这是他们合作的成果,华盛顿是它的灵魂,汉密尔顿是它的心。历史把文章的版权给了华盛顿,却并没有忽视汉密尔顿的笔。华盛顿在给汉密尔顿的最初的材料中尽情宣泄痛苦和委屈,时而自怨自艾,时而刻薄暴躁,他似乎一点也没想掩饰他的敌人给他留下的伤痕。但汉密尔顿的“匠心”把所有这些情绪都过滤掉了,他笔下的华盛顿优雅、睿智,是个“高大上”的政治家,而不是一头受伤的狮子。也许正是这样的胸怀让这篇文章获得了它应该获得的历史地位。

    除了表达归隐田园的决心,告别演说是对华盛顿治国理念的总结和对美国未来的展望。它就说了两件事,一是对内,二是对外。对内团结,对外孤立。很简单吧?其实一点也不。如果这两件事已是事实,华盛顿根本用不着废话。他之所以这么不厌其烦地教导美国人一定要沿着这两条路走下去,是因为他看到了偏离这两条路的危险。先说内部环境。今天的美国人已经习惯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可是,18世纪的美国人一点也不习惯。在他们心中,“州”的位置远在“联邦”之上,各州的口头禅就是:“我要脱离联邦!”再加上党派之争,新大陆分分钟都有分裂的可能(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他呼吁“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不要把自己的狭隘利益凌驾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之上,联合与统一是美国人共同的利益,联邦政府才是对自由和独立最有力的保护者。他说:“‘美国人’这个名字属于你,你应该为它骄傲,它应超越所有的地域歧视。”

    在对前途的展望中,华盛顿再次强调了西部的重要,鼓励人们把眼光放在北美大陆。他坚信,北美是上帝赐给美国人的礼物,任何阻碍西进的企图都应被制止。华盛顿从来不知道北美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太平洋到底在哪里。他只知道,西进,再西进,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他是个超级预言家。在没有地理常识、没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他似乎看到了那个终有一天将横贯北美、连接两大洋的帝国。

    在寻求联合与统一的道路上,他与汉密尔顿只在一个问题上有分歧,就是联邦政府是否应该创立一所大学,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在共同的文化熏陶中形成共同的追求,塑造民族凝聚力。华盛顿特别热衷建学校,他的理由来自八年的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