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岛津齐兴第一时间派人与天皇联系,提议大政奉还,也就是说,将将军的权利转交给天皇,让天皇掌握实权。早就心有不甘的仁孝天皇自然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按照岛津齐兴的建议给了一份密诏,密诏内容就更加严苛了一些,不仅要求大政奉还,还要求武力讨伐德川幕府。
新生的岛津齐兴通晓历史,知道一切的言语都是无用的,最终还是要武力解决问题。因此,干脆放弃了与幕府虚与委蛇的和谈。
接到密诏的岛津齐兴,悄悄地下令一直两千人的先遣军进入京都,首要目标自然是保护天皇,另一方面也是杜绝给幕府重新掌控天皇的机会。
与此同时,岛津齐兴已经于另一强藩长州藩取得了联系。长州藩相比起萨摩藩,距离京都更近,且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其陆军原本还是强过萨摩藩的。在原本历史上,萨摩藩基本掌握了明治政府的海军部,长州藩则基本掌控了陆军部,就是双方实力的体现。此时的长州藩,由于发展较短的原因,经济实力不强,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已然不弱,且由于与幕府一向不和,算是萨摩藩的天然盟友。
果然,一方面是萨摩藩的金钱攻势,另一方面,是共同的敌人,两个强藩终于联盟起来。由于长州藩位于本州岛西北,更加接近京都,所以长州藩的一千五百名士兵也迅速抵达京都。虽然由于没钱的缘故,长州藩军队装备比不上萨摩藩,但是从战斗素养与士气上讲,长州藩却是超过萨摩藩。
由于长州藩的参和,倒幕派在京都方面的军事力量占据了上风。
德川家齐怎会甘心失败?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迅速筹措了幕府军大约一万五千人,其中既有幕府军,也有佐幕各藩的军队,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
萨摩藩也不甘示弱,在多番合纵连横之后,又拉出了好几个盟友,筹措了一支包含自己军队在内的一万五千人的军队,赶赴京都。双方的实力,表面上看依然是幕府军更强。但是从军事装备上看,却是萨摩藩更加先进,五千主力已经全部装备了火枪,且是比较先进的米尼枪。
幕府军由于后勤保障的问题,不得已将军队一分为二,主力大约九千人进驻伏见,剩余部分则在鸟羽。
趁此良机,倒幕军队首先集中兵力,在鸟羽展开进攻。幕府军虽然不是主力,却也有六千余人,对面的倒幕军却只有四千余人,幕府军显然并没有将它们看在眼里。以传统的冲锋阵型,嗷嗷叫的向着对面冲去。
萨摩藩士兵当仁不让的充当了正面对抗的角色。依然是标准的三段射,将对面的幕府军彻底打翻在地。幕府军确实敢战,不惧牺牲,却因此更快的将自己拉上了绝路。仅仅是一个多时辰的冲锋,已经将两千多人交待在了血泊之中。
幕府军见势不妙,开始后撤,倒幕军趁势反攻,幕府军再次丢下千余条人命,开始向伏见退却。倒幕军知道敌人势大,不敢过于逼近,退回京都。
幕府军随后屯驻与京都东南角,两军对峙。虽然在军力对比上,依然是幕府军占据优势,但是民心向背上讲,幕府却越来越不得人心,*就是丧权辱国的江户条约。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让商人阶层掌握了大昂的财富,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则是中下层武士的贫困化导致对上层的不满,矛盾的焦点就是幕府。在倒幕军的宣传下,无论是对现实不满的中下层武士还是商人甚至饱受压迫的农民都跳了出来,表示对幕府的反对,整个日本硝烟处处,幕府按住葫芦浮起瓢,好不狼狈。
第二百二十一章 幕府的救命稻草()
倒幕军虽然力量稍弱,但是一意坚守京都,让幕府军却是短时间内奈何不得。思前想后,幕府觉得还是自己的大后方稳定更加重要。于是将幕府军调回关东平原这个德川幕府的大本营,却被倒幕军一阵猛追,又是损失不小。不过,无论如何,双方大体上力量均衡,谁也奈何不了谁,反倒平衡下来。
不过,从开战的结果来看,幕府军已经发现,倒幕军本身的实力其实不足惧,最可怕的就是他们的火器,如果幕府军也有火器的话,要想获胜并不困难。
此时,德川幕府熟悉的西方国家,也就荷兰。但是荷兰已经势弱,对外方面比较保守,他们很担心万一幕府很快倒台,自己在日本的利益会由于支持幕府而不能获得日本将来的政府的保证,因此拒绝了日本的要求。
然后,幕府就想到了西方的大明。但是大明一向尊崇君君臣臣,虽然现在已经是立宪君主制,但对于幕府明目张胆的架空天皇还是有相当的不满,不仅将幕府的使臣赶走,还发表了一份宣言,希望幕府让权于天皇。
傻眼了的幕府环顾四周,悲哀的发现,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将自己胖揍一番的新华夏。然而此时的新华夏也出了一件大事。1819年5月5日,作为国老的林航去世了,享年94岁,举国哀悼。新华夏对外事务也大多停顿下来。
等到幕府代表受到接见,已经是一个多月过后了,在加上先前幕府犹豫的时间,更是超过了半年,而此时幕府的实际控制区由于此起彼伏的叛乱,已经大大缩水,仅仅局限在以江户为中心的关东平原上,面积不足鼎盛时期的三成。
如果林航在世,知道历史的新华夏肯定会给予幕府最强烈的支援。然而,虽然已然有极少数一代崖山人在世,但是由于年迈,早已不问世事,对于外部并不敏感。而他们的家人也由于并没有将遥远的日本看在眼里,不想让这些琐事干扰这些老人平静的生活,导致这些极为仇恨日本的一代崖山人并不知道倒幕运动已经提前发生了。却因此让新华夏做出了一个让后来极为后悔的决定。
新华夏给倒幕军发出一份公函,质询倒幕军对江户条约态度。
不出意外的,岛津齐兴同意履行江户条约的所有内容。由是,新华夏对日本发生的事情不再关注。
倒是一直对东亚虎视眈眈的英国人觉得自己有了机会,英国人开始接触此时倒幕军的灵魂人物岛津齐兴。岛津齐兴是什么人啊?穿越者啊。虽然不情不愿的答应了新华夏人的一切条件,但是怎么会不知道一家独大的害处?此时英国人上门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很快就同意给予英国人与新华夏同等的权利,以换得英国人的支持。
英国人所追求的就是经济利益,既然倒幕派愿意给予,且又有掌控大局的极大可能,自然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倒幕派势力更大,幕府的势力一天天的削弱。
直到此时,新华夏由于国丧结束,政府的职能开始正常化,外交部长林东旭才接到了幕府的求援信。
林东旭可能是父亲的影响,对于日本观感很差,巴不得日本越乱越好。因此,听闻倒幕运动爆发初期,对与日本的混乱局面事实还是相当欢迎的。只是,形势的变化太快了,谁也不曾想到,一个犄角旮旯地方的大名,就能将看似强大的幕府打得节节败退。
林东旭从平衡的角度出发,提议新华夏对幕府展开支援。
张轶辉也深谙平衡之道,自然是点头表示同意,并提请国会批准。由于只是对幕府提供军援,且需要幕府提供资金购买,军售的条款很容易就在国会获得通过。
如此,幕府终于获得了新华夏的米尼枪,并获得了了一条米尼枪生产线弹药生产线,以满足幕府的持续作战需要。
获得了军火的幕府军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动反攻。原因很简单,幕府军对于火枪的使用很不熟悉。为此,新华夏派出了教官,对幕府军进行培训。谁都知道,一支教官队伍对军队的影响,不仅是新华夏派出了教官,英国人同样也在倒幕军派遣了教官,试图影响各自支持的对象。
此时的日本形势稍微和缓了一些。幕府军是因为处于守势,不得不积蓄力量;而倒幕军则是面对突然扩大的地盘,发现自己的军队不够用了,必须征召更多的部队。而且,倒幕军人员分步广泛,不仅有天皇信任但是不掌握实权的公卿,还有各地其心各异的大名,表面和气之下掩盖着种种明争暗斗。天皇想要扶植公卿的力量以抑制地方豪强;而各地大名都想掌握新政府的实权;即使是起义的主力萨摩藩与长州藩也是有矛盾的,因为他们都想掌控新成立的天皇政府。
但是,*桶总归是要被点燃的,首先动作的是幕府。经过新华夏短短三个月的培训过后,幕府军虽然在士兵的射击精度上还有所欠缺,但是作战素养上有所提高,使用火枪作战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幕府首先动手的对象并不是倒幕军或者说是天皇所在的京都,而是尾长大名。作为与幕府有血缘关系的亲藩大名,理应与幕府同进退。然而,尾张大名却背叛了自己,与倒幕军眉来眼去。试问,幕府如何能忍?
尾长大名在幕府军进攻的时候,正与天皇的使者在秘商呢,根本就没有做好军事准备,可能在他们心目中,还以为幕府会因为亲戚对自己手下留情呢?却根本没想到自己的背叛给幕府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方是早有准备,同仇敌忾,另一方面却是没有丝毫准备,还心存幻想,战斗结果早已注定。幕府军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攻进了尾张大名的城堡。请大家不要奇怪,一个大名怎么就这么容易被干掉呢?你只要想着,一支精锐军队攻克一个乡镇是怎样的结果就明了了。不错,一个普通的大名在明朝可能就是一个乡村的土鳖老财,最大的大名不过就是大明一个下等县的土地与人口。
尾长大名的覆灭终于重振了幕府的威望,至少是关东地区的大名,纷纷表示对幕府的服从,并派出了自己的军队参与幕府对外的战争,虽然此时的幕府已经看不上这些大名的冷兵器部队,但是作为炮灰还是不错的。
幕府的强势行为终于让内部纷争的天皇政府难得平静下来,在萨摩藩与长州藩的主导下,迅速组织军队进行反击。当然,由于军事力量处于弱势,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京都重新组织了防线。
双方鏖战了半个月,损失直线上升,但是谁也没有讨得了好。力量的差异由于攻守的不同而得到最大的弥补。双方乒乒乓乓的又断断续续的打了三个月,无论是幕府军还是倒幕军都无法获得关键的胜利,双方都萌生退意。
这时候,英国人跳了出来。混乱的形势下,除了军火,其余物资基本上是卖不出去的,这让视钱如命的英国人如何能忍,“我们是来赚钱的,可不是看你们耍猴的。”拉着双方要求和谈。
双方借坡下驴,展开和谈。
本来已经准备好西瓜准备观战的新华夏意犹未尽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新华夏也要参与和谈。当然,是作为会议的协调方出现,与英国人的角色一样。
英国人与倒幕军自然想说不,但是幕府军自认为新华夏是自己的考靠,自然要拉着入伙。
双方的谈判自然是明抢暗战,经过多番讨论后,提出了“王政复古”,让天皇成为国家首脑,但是实权却掌握在大名联合会议手中。
按照大家的协商,每个大名都有进入联合会议的权利,将来的政府就由联合会议选举产生。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每个大名表决的权重问题。
一些小的大名自然是是希望“人人平等”,每个大名都拥有一个表决的名额,大家彼此开心。
但是对于萨摩藩与长州藩这样的大藩来说,就显得十分不公平了,因为他们人口更多,领地更广,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倒幕的过程中出力最大。
幕府将军代表很自然的提出,以自己领地内的石高来确定彼此的表决权中。这个方案明显对将军有利,因为他们掌握着最肥沃的土地与最多的人口,石高自然不少。众人虽然知道将军代表的提案有着明显的私心,但这却是此时“最公正”的方案。
虽然倒幕的大名更多,但是大家各有想法,倒是幕府的支持者此时显得上下一心,在多番暗中拉拢分化下,幕府代表提出的方案竟然获得了通过。
于是,幕府将军虽然失去了将军的称号,但是却成了世袭的联合会议主席,拥有一成五的表决权,远远超过倒幕的主力萨摩藩与长州藩,他们的表决权重只有半成。更严重的是,幕府的权重再加上亲近幕府的大名权重,幕府直接控制的联合会议权重已经超过了四成。即使不能独立组阁,但是要想做个反对派却是轻而易举。
第二百二十二章 苦涩的岛津齐兴()
岛津齐兴内心十分苦涩。通晓历史的他其实早已经规划了好了一整套的计划,计划的基础就是武力倒幕成功,扫除幕府这一阻碍日本发展的主要障碍,从而让日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崛起,进而跻身强国之林,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他却没想到外界尤其是新华夏的反应竟然这么大,来的这么迅速。
按照他所知的历史,新华夏在打开了日本的门户后,曾经放任日本自我发展了二三十年,直到国内出现了反抗幕府的苗头才开始协助幕府镇压反叛,将日本再次按倒在了泥潭里。
所以岛津齐兴理所当然的认为,新华夏在日本并没有切身利益,不会太早关注到日本,以自己编练的新式军队的威力,一年时间足以统一日本。只是,可惜,新华夏甚至连半年的时间都没给自己。
不过,即使是被迫将权利的大头交给了幕府,但是过于强盛的幕府反而让幕府处于众矢之的的位置,毕竟,终于将压在头顶的一座大山移走,谁都不想这座大山再回来,按照新的宪法,幕府将军已经放弃了将军头衔,直接降格成了一个大名,虽然是地盘最大的大名,但是也与大家在地位上平起平坐了,至少没有了监控自己的权利,有利于大家的自由发展。
而且,岛津齐兴也并不是没有反制措施的,他主要提出了两个论点:
一是,军队国家化。即所有大名不得拥有军队,军队由国家代表也就是天皇直接掌控,所有大名名下最多可以拥有一支维持治安的警察部队。
二是,中央集中财政。即所有的大名必须根据石高数的不同,提供不同数量的税赋上交国家。
这样,国家掌握了军权与财权,就不用担心下面的大名造反了。
不出意外的,幕府提出了反对,交出军权与财权,自己就与待宰羔羊没什么两样,岂能答应?虽然萨摩藩与长州藩为了显示对岛津齐兴建议的支持,率先表示愿意交出自己的军队,幕府代表菅直人也只是冷笑,假模假式的样子能欺骗得了谁?他甚至连理由都懒得找了,直接表示,绝对不会同意这两份提案,这是对地方权力的过多干涉,必然引起国内动乱,最多愿意答应第二条,提供一部分税赋给天皇政府以维持天皇政府的维持费用。
随后,菅直人提议,既然大家都享用表决的方式解决问题,那就举手表决吧。
菅直人对于阻止这两项提议能够成功还是比较有底气的,因为亲近幕府的亲藩大名与谱代大名掌握近四成的权重,足以阻挠不利于幕府的提案通过。
然而,岛津齐兴也却是个阴人,他知道当着幕府代表的面,亲近幕府的大名不会明着支持这个提案,建议在三天后表决这个重大问题,并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