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实,像这种孤悬海岛上的十米高城墙的城池很难将其拿下,这也是祖大寿为何要带着人往觉华岛跑的原因:后金现在缺少船只根本就不可能将其攻下,也不会主动去打觉华岛。
在李宏宇看来,觉华岛和宁远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辎重基地,岛上有众多粮料和器械;二,配合陆地明军收复辽东失地;三,策应宁远之城守。
由此可见,觉华岛在明军丢失广宁城后对关外明军的重要。
不过觉华岛也有着一个不可避免的天然敌人,那就是辽东寒冷到足以使得河面好海面结冰的寒冷天气,当时大明可处于小冰河时期末期,比后世要冷得多。
故而,历史上,努尔哈赤攻击宁远城不下之后转攻觉华岛,时值隆冬,海面冰封,从岸边履冰可直达岛上。
虽然岛上守军为加强防御沿岛凿开一道长达十五里的冰濠,以阻挡后金骑兵的突入,但天公不作美,寒冷的天气使得冰濠凿开后很快又给冻上。
因此,由数万蒙古兵和女真兵组成的攻岛队伍由冰上驰攻觉华岛,最终导致觉华岛陷落,觉华岛上明军和商民一万五千余人皆被后金军杀戮,粮料和船只被焚毁,使得宁远失去了关外的粮草来源。
不过,由于李宏宇已经提出了觉华岛的这个致命弱点,那么肯定会想办法应对,不至于江面被冻住后岛上守军惊慌失措以至于要去凿冰,结果成为了后金骑兵的活靶子。
实际上,据后人研究,海水的冰点在两摄氏度,但要真正冻结成冰面全天气温不得高于三摄氏度,而要保证军队在冰面上行军冰层厚度要在三十公分以上。
由于夜间的气温太底,再加上冰层往往厚度不一,冰面风大和不易判断路线等原因,后金不可能夜袭,而且也不可能驻扎在冰上。
故而,后金要进攻觉华岛只能清晨出发,在寒风中跋涉四十多里的冰面,至少需要耗费三个小时,抵达战场后需要休息半个小时,然后发动进攻。
如果算上前后的准备、集合时间,等后金军队真正开始进攻时已经过去四个多小时了,如果要保证天黑前回营他们只有一个小时的进攻时间。
所以,只要觉华岛的明军能挡住后金军的第一波进攻,那么折腾一天的后金军将无法再第二天发动进攻。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觉华岛上的明军事先肯定没有预料到江面会结如此厚的冰,再加上后金忽然发动进攻,故而一下子就慌了起来,想要破冰后建一道壕沟把后金军队隔在岛外。
不过,寒冷的天气站在了后金军队一边,明军破冰的人不仅没能达成目的,还成为立了后金骑兵杀戮的对象。
岛上的明军都是水手,原本战斗力就弱,因此如何能打得过那些后金骑兵?
当时的明军将领如果能沉住气,集中力量坚守城池的话,那么后金军将无功而返,因为一旦到了晚上寒冷的天气会把那些城外没有容身之所的后金兵冻死。
在李宏宇看来,觉华岛的明军将领跟王化贞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不应该轻易离开城池,而是应该坚守,后金军队最后必然会退去。
随着李宏宇拍板驻守宁远城,被王在晋留在八里铺的四万明军随即向宁远城开赴。
由于这些士兵是从辽西逃回来的败军,故而李宏宇根本不指望他们去救困在十三山的军民,唯有等待他从朝鲜带来的八千由新式禁军与水师士兵组成的援军。
第681章 祸起督抚()
接风宴结束后,李宏宇没有留在山海关,而是与袁崇焕一同前去难民营查看,他想要在援军到来前把难民营好好规划一下。
前去难民营的路上,李宏宇和袁崇焕在马车里聊着天,两人是同科进士自然关系密切了。
袁崇焕能成为宁前兵备佥事,既有机遇同时也有他自身的努力,当年金榜提名后他没能考上庶吉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与一般的进士不同,袁崇焕跟孙承宗一样都喜欢军事,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从边塞退伍的老兵就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故而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
天启三年袁崇焕进京述职,因为他是东林党人,故而得到了东林党御史侯恂的破格提拔,使得其能在兵部任职。
天启四年,广宁被后金军攻陷,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京后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因此,在朝中东林党官员的支持下,袁崇焕不仅没有因为私自出关而受到惩处,反而被破格拔为宁前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
自此,袁崇焕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人生的道路。
“元素兄,你来山海关时日已久,可知为何官军在辽西败得如此之惨?”
谈笑间,李宏宇语峰一转沉声问向了袁崇焕,神色显得颇为严肃,虽然他知道熊廷弼与王化贞不和,但不知道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元素”是袁崇焕的字。
“唉!督抚不和,祸起萧墙!”
袁崇焕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他跟李宏宇私交甚好,故而将其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宏宇,反正李宏宇以后也会知道这些事情。
辽东失陷后,东林党人虽然赞同楚党出身的熊廷弼复为辽东经略,但同时也推荐东林党出身的王化贞为辽东巡抚,对熊廷弼进行制约。
李宏宇为辽东巡抚时与熊廷弼配合密切,两人可谓相得益彰,把辽东治理得井井有条,后金不敢越雷池一步,这里面既跟两人是同乡有关也跟他们惺惺相惜密不可分。
虽然李宏宇年纪轻轻但却打了一个铁岭大捷,这令熊廷弼颇为欣赏,而李宏宇对熊廷弼也是恭敬有加,这使得两人合作愉快,少了很多龌龊。
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的矛盾,既与朝堂上的党争有关,也跟两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有关。
王化贞到任辽东巡抚后想大干一场立下功绩,于是坐镇广宁城后立刻进行了一番军事部署,想要层层设防阻挡后金。
等王化贞把此事上奏给朝廷后,得知消息的熊廷弼认为不妥,不过他并没有与王化贞沟通而是也给朝廷上书,认为应该着重防守广宁城,不应该分兵。
熊廷弼上了这道奏章后天启皇帝对此非常赞同,特意下诏嘉奖了熊廷弼,废止了王化贞的计划。
王化贞因为此事颜面尽失,故而恨透了熊廷弼认为熊廷弼故意给他难堪。
其实,在此之前两人之间就已经有了小摩擦,明廷从各地调来的军队抵达广宁后,王化贞改部队名号为“平辽”,这使得辽西和辽东的百姓很有意见。
于是熊廷弼以辽人没有叛乱为由,让王化贞改为‘平东’或‘征东’,以安抚辽人,这令王化贞心中感到颇为不满。
而奏章的事情使得王化贞与熊廷弼有了私人恩怨,经略、巡抚不合的苗头已然显现了出来。
说起来,王化贞与熊廷弼之间的矛盾之所以会激化,还与毛文龙有关。
天启二年熊廷弼上书朝廷,准备实施他三面围困后金的策略,希望朝廷能联络朝鲜征朝鲜八道兵力备战。
与主张围困后金的熊廷弼不同,王化贞倾向于进攻,镇江大捷后向朝廷上书,说后金放弃辽阳不加守备,而河东失陷地区的将士日夜盼明军前来,再加上西边的蒙古人也愿意助战。
因此,考虑到后金驻守海州的兵力不过两千人,要是派遣明军前去偷袭,必能一举攻克。
在辽东的南部地区防守的后金军得知辽阳失守一定回兵增援辽阳,明军可以凭借险要的地势来打伏击,将其一举歼灭。”
王化贞的上书得到了兵部尚书张鹤鸣的认可,于是奏请天启帝派熊廷弼进驻广宁城,蓟辽总督王象乾移驻山海关。
天启帝最终同意王化贞出击,王化贞随即率军度过了辽河,熊廷弼迫不得已出了山海关驻兵右屯,上奏说海州打下容易守住难,王化贞不应冒险行事。
最终,熊廷弼一语成谶,王化贞无功而回,两人之间的恩怨又进了一步。
王化贞为人有些刚愎自用,生性有些狂妄,好大喜功,虽然其不通军事但对文武将吏的在军事上的规劝一点也听不进去,尤其讨厌熊廷弼,因为之前的恩怨跟熊廷弼简直水火不容。
说起来,王化贞也有几分“可爱”,他甚至妄想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会做他的内应,并且相信蒙古人的话,以为林丹汗会派四十万蒙古兵帮他助战攻打后金。
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一样性格强硬,并且气量有些小,火气一触即发,平时也喜欢盛气凌人,因此朝臣大多都厌恶他。
镇江大捷后,立了大功的王化贞颇为得意,将此大捷视为奇功,其重要性直追李宏宇的铁岭大捷。
可熊廷弼却不合时宜地泼了王化贞一头冷水,说三方兵力尚未集合毛文龙就仓促发动进攻,致使后金大怒把镇江周边四卫的军民屠戮殆尽,使东山军民灰心,让朝鲜君臣胆寒,令河西军队丧气,扰乱了三方并进的计划,耽误了联络朝鲜,实为奇祸。
不仅如此,熊廷弼还送信到京城竭力批评王化贞私自让毛文龙攻打镇江,进而扰乱了他的计划。
但是满朝文武正为镇江大捷欢欣鼓舞,认为熊廷弼是在嫉妒王化贞。
熊廷弼不单单对王化贞不满,而且还杠上了袒护王化贞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上书给天启帝,说他空有经略之名而无经略之,手下没有一兵一卒,辽西的战事都是张鹤鸣和王化贞一起办的,这使得张鹤鸣也恼恨熊廷弼。
比较搞笑的是,王化贞一直相信答应与他一起进攻后金的林丹汗会派四十万大军攻打女真,故而一直向兵部发文请求出兵与蒙古兵一起夹击后金,他哪里知道四十万人已经相当于林丹汗统治下的人口总和了。
熊廷弼为此挖苦道:“抚臣靠着蒙古人,想不虞而收战功。我不敢轻视敌人,不敢说能不战而胜。”
结果,王化贞所期望的四十万蒙古大军没来,他自然也不敢进兵了,此事不了了之,成为了一个笑话。
熊廷弼虽然有才华但处事太过刚硬,性格也颇为火爆,使得他很难跟同僚相处。
如果说熊廷弼不满王化贞还情有可原,他得罪顶头上司张鹤鸣就非常不智,可谓愚蠢,又或者说自大。
明朝中后期,将领在外打仗通常都要先把作战计划奏请兵部,兵部核准后才能执行,如今东林党掌权,张鹤鸣是东林党,熊廷弼理应为了大局退让忍耐,可他却反其道而行激怒了张鹤鸣。
故而,张鹤鸣对东林党出身的王化贞所请之事无不答应,而对熊廷弼则异常冷淡,颇为刁难,两人之间相互怨恨,可谓事事争吵。
王化贞这个辽东巡抚在广宁坐拥十四万明军,可熊廷弼这个辽东经略后来在山海关上却无法调动一兵一卒,经略只是个虚名而已。
由于王化贞用兵反复,犹豫不决,其指挥的明军屡进屡退,使得后金早就看透了他的用意,故而熊廷弼上书给天启帝,希望王化贞行事慎重,不要当成儿戏。
王化贞得知后颇为不满,立刻飞章上奏为自己辩解,并夸下了海口,说只要给他六万兵就能保证把后金一举荡平,就是无法剿灭后金也一定能做到双方死伤相等,使敌人一蹶不振,管保它不再成为河西之忧。
这也是熊廷弼在广宁失陷后为何要挖苦王化贞了,王化贞的那番言论可谓大言不惭,结果被硬生生地打脸。
不仅如此,王化贞还以李宏宇当年在辽东时拥有临机决断权力的往事为例子,希望朝廷也能给他便宜行事的大权。
很显然,王化贞也想在辽地取得李宏宇一样的功绩,自视甚高的他并不认为后金有多难对付,在他看来不过是一群尚未开化空有几分蛮力的蛮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李宏宇能在少年时击败后金他也一样能做到。
结果,还没等王化贞得到朝廷就此事的回复他就丢了广宁城,这简直成了朝廷的一个笑话。
要知道李宏宇当时可是在萨尔浒之战后前去收拾残局,把势头正盛的后金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岂是手握十余万大军但却难进一步、甚至指望蒙古人相助的王化贞所能比得了的?
王化贞也想让蒙古人帮着作战,为了请林丹汗出兵他可是送了不少钱财,结果还是被放了鸽子,单单这一点儿就足够被人嘲讽。
第682章 是非难断()
“李兄,你可知道,当建奴攻打广宁时,朝堂上正在争论是撤了辽东经略还是撤了辽东巡抚。”
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之间的恩怨纠葛将给李宏宇后,袁崇焕叹了一口气说道,“督抚如此不合,这辽西的战局能好得了?”
“商议的结果是撤了谁?”李宏宇闻言不由得无奈地摇了摇头,想知道是不是熊廷弼要倒霉,毕竟王化贞的身后立着东林党。
“两人平分秋色,后来就传来了广宁失守的消息。”袁崇焕摇了摇头,虽然王化贞有东林党相助,可东林党也意识到王化贞难以掌控辽西局势,故而需要熊廷弼坐镇。
朝廷之所以会讨论撤换熊廷弼和王化贞当中的一个,与王化贞和熊廷弼上的奏章有关。
王化贞先前说给他六万兵力就足以平定后金,熊廷弼跟着赌气上书,说按王化贞所言行事,及早罢掉他的官以便王化贞灭掉后金。
这样一来,王化贞和熊廷弼的不合就公开了,谁都知道经略与巡抚不和的话一定会坏了辽西的大事,故而大臣们的奏章天天讨论此事。
等天启四年的春节刚过,兵部员外郎徐大化顺承尚书张鹤鸣的意思率先向熊廷弼开炮,弹劾熊廷弼大言欺世,嫉能妒功,不罢免他必将有害于辽地战事。
天启帝于是让内阁首辅叶向高主持廷议,商议此事。
按理说王化贞在廷议中占据了优势,不过廷议时除了少数人表示要撤熊廷弼外,其余人多主张让二人各尽其职,共谋成功,毕竟大部分人并不看好王化贞能守住辽西。
就在支持王化贞的大臣在哪里争吵着要撤换熊廷弼的时候,明廷接到了后金军逼近西平的战报,于是众臣停止了廷议,决定仍然兼用熊廷弼和王化贞,责令两人共同努力,功罪一体。
“这倒是个好法子,让他们俩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会吃亏。”当听到“功罪一体”四字时,李宏宇不由得无奈地笑了笑,看来朝廷是迫于无奈才这样做出的决定。
“其实,熊大人的‘三方布置’确实为治敌良策,可惜王大人太过轻敌,否则辽西的局势何至于此。”
袁崇焕闻言迟疑了一下后不无遗憾地说道,言语中对熊廷弼充满了同情,如果按照熊廷弼的法子治理的话那么何至于顷刻间就丢了辽西。
李宏宇甚为赞同地点了点头,后金现在也面临诸多问题,攻占了辽阳和沈阳后使得当地大批来不及逃走的汉人成为后金的臣民,而后金从未有过治理政务的经验唯有采用了高压政策。
这使得当地各族与女真人之间的矛盾加剧,一些汉民结寨自固抗击后金,令后金辖地不稳。
而且,由于连年的征战后也使得后金疲惫不堪,急需休整安顿,再加上领土急剧扩大须进一步征集兵源,操练军马,这就形成了军事上的真空期。
熊廷弼抓住这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