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刚送走五月闹心的地震,便迎来骄阳似火的七月,在这个炎热的月份,发生了“天狗吃太阳”的日食现象,太阳被全部覆盖,大地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不论是宫中大臣、侍卫、宦官、宦官和其他人员,还是各地的百姓,纷纷行动起来,拿着各种锣、鼓和盆子,咣咣咣敲起来,直到阴影消失、光明重现为止。
皇上本来因为上庸地震被折腾得身心俱疲,如今又发生令他十分忌讳的天象变化,心中说不出的烦恼。他经常一个人单独坐在空荡荡的大殿,进行深刻反思:朕克勤克俭,爱民如子,未尝失德,不知何故惹怒上苍,竟然发生天狗吃太阳的事情?
皇上想来想去,想不出自己有何失德之处,可天狗吃太阳是一次重大的天象告变,他不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毕竟他是太阳的儿子,代表上苍来统治万民,竟然遭到天狗的侵蚀,无论如何得有人为之受过。
皇上开始转移视线,他把视线转移到丞相刘舍身上,刘舍担任丞相以来,庸庸碌碌,毫无建树,这种情况不能再拖下去;另外,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身体大大不如过去,万一中间驾崩,需要太子即位,辅政大臣必须有服众之才才行,而刘舍恰恰不具备这一切。为了祈福禳灾,免去刘舍丞相之职吧,省得替他难受。
主意既定,皇上命人把刘舍招进皇宫,态度和蔼,语气柔和地说:“刘丞相,朕待你如何?”
刘舍虽是个平庸之辈,但并不傻,他迅疾猜透皇上的心思,知道无可挽回,干脆顺着皇上的口气回答:“臣本一介弄车之夫,承蒙陛下信任,忝置丞相之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耀无限,平生足矣!臣资质平平,智识短浅,孤陋寡闻,在丞相的位置上滥竽充数五年,有负陛下之重托。陛下仁义宽厚,对臣包容原谅,臣不胜惶恐之至!”
“卿也看到了,今年地动山摇,天象告变,灾难频仍。朕心如焚,本想禅让大位,为百姓祈福,为朝廷禳灾,怎奈太子幼弱,难以缵续大统。”
“陛下乃一代明君、仁君、英君,怎可禅位?臣能力一般,水平不高,曾多次萌生辞职念头,值此天象告变之际,恰遇天灾频仍之时,正好辞去丞相之职,以谢天下。”不管心中愿意与否,刘舍嘴上说得冠冕堂皇。
皇上慨叹道:“卿明事理,识大体,不像个别人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牛逼哄哄,很难驾驭。朝廷免去卿的丞相之职后,卿退居家里,绕膝弄孙,一享天伦之乐吧。”
“谢主隆恩。”其实,罢相对刘舍来说,心里也很难受,但他知道,在皇权绝对说一不二的情况下,他的延迟和阻挡没有任何用,只能招来无谓的羞辱和痛苦而已。
七月丙午,在丞相位置上混了五年的刘舍,终于被皇上免掉丞相,回家赋闲去了。
丞相位置空缺,引起许多大臣的眼馋、眼热甚至眼红,他们纷纷暗中较劲,争取上位,魏其侯窦婴就是其中一位。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资格、有功劳、有才能出任丞相,早在平定七国叛乱战争时,他已担任大将军,镇守荥阳,居中调度,策应赵、齐两个方向的作战,并圆满完成任务。后来出任太子刘荣的太傅,也是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重要人物。另外他还是窦太后的堂侄,是最重要的外戚之一。
与其他大臣相比,窦婴信心更足,他觉得没有哪个大臣能超过自己,于是,他向姑姑窦太后提出自己的愿望:“姑姑,出将入相是一个政治家最高的境界,侄儿当过大将军,如果能再任丞相,人生将更加圆满。”
尽管在立梁王为嗣时,窦婴竭力反对,与窦太后大唱反调,窦太后因此开除他的门籍,但三步没有两步近,毕竟他是窦家子弟中最有才能的,因而他提出担任丞相的要求,窦太后没有犹豫,满口答应。
有卓越的军功,有超人的才能,有太后这座坚强的靠山,窦婴认为,自己出任丞相十拿九稳,稳操胜券。
在窦太后的眼中,皇上恭敬孝顺,她满以为给皇上推荐,皇上会满口答应。不料她给皇上推荐窦婴担任丞相,皇上却一反常态,坚决不同意:“母后,难道你老人家认为皇儿因为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
“不是这个原因,又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丞相这一事关全局的要职,皇上有他独特的看法,他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太后说:“根据黄老思想,丞相乃朝中宰辅,群伦表率,应该风度迟重,宁静沉伏。”
“难道魏其侯不符合这个要求吗?”
“魏其侯骄矜自满,洋洋自得,任侠自喜,善于多变,做事草率轻浮,难于担当重任。对于他的性格和脾气,母后难道没有切身体会吗?”皇上通过两件事,对窦婴的毛病和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一件事反对立梁王为嗣,窦婴被开除门籍,回到蓝田别墅赋闲,七国叛乱发生后,朝廷准备启用他,他却不肯出山;第二件事是皇上废黜太子刘荣,他辞色不挠,坚决反对,再次退隐蓝田别墅,大闹情绪,弄得皇上脸上很难看。把丞相这个要位给他,万一他在丞相的位置上任性而为,皇上如何应对,因而皇上坚决不同意让他担任丞相。
“皇帝说得有一定道理。”一席话说得窦太后哑口无言,她不得不承认,皇上说的是事实,没有冤屈窦婴。
皇上对宰辅的标准既然定性,那他一定有自己的合适人选:“御史大夫卫绾为人敦厚,举止稳健,语调深沉,态度从容,真乃丞相之才,若遇危难,绝对忠实可靠,是一个绝好的顾命大臣。先帝在日,对他褒奖有加,母后难道忘记了吗?”
这回轮到窦太后感叹,她心悦诚服地说:“若论起卫绾,窦婴确实不如他,皇帝眼光蛮准的。”
在反复权衡之后,八月壬辰,皇上任命卫绾为丞相,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对卫绾、直不疑来说,不过是循资升任,照例供职。
皇上尽管没有任命窦婴为丞相,但考虑到他与窦太后的关系,对他仍然予以重用,他一直是一个威势煊赫的人物,门客极多,满朝文武无人不敬。
即使王皇后的兄弟田汀谑谭铖加ず染剖保瞎П暇矗穸佣源盖滓谎L锿‘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能言善辩,口才很好,王皇后认为兄弟很有才能,多次向皇上推荐,受到皇上的宠信,做了太中大夫,开始显贵起来。
对窦婴的毛病和不足,皇上很不放心,曾写了一份诏书,告诉他:“若有不便,可以上奏条陈,理论其事。”可见皇上对窦婴的宠信程度,皇上本是保护他的好意,无论如何没想到若干年后,这封诏书成为他弃市的重要原因。
第372章 兴办公学()
在众多的官员中,有一个出类拔萃、政绩斐然的循吏,仿佛浩瀚无际的夜幕上镶嵌的一颗星辰,光芒万丈,璀璨夺目。
公元前143年末,在闭塞落后、风俗野蛮的蜀郡,四十多岁的庐江人文翁来任太守。说起他,少年的时候勤奋好学,通晓春秋,长大后在本郡县充当小官吏,勤恳踏实,默默无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没喊过一声苦,从没叫过一声屈,年年评优。
文翁虽然年年被评为优秀,但在官员众多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像他这样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逢迎,投其所好,寻求靠山的读书人,想得到提拔重用比较困难。
有的人曾讥笑他:“文翁,大家都承认你是一个品学兼优、踏实能干的读书人,可这又有何用?你看某人,学问没有你好,干活没有你多,人家不照样提拔啦?你看你,累年原地踏步,没有长进,羞不羞啊?”
面对讥讽和嘲笑,文翁始终保持一个读书人的正直、善良和朴实,淡淡一笑,毫不介意地说:“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从读书中汲取许多知识,也从中获得很多欢乐。倘若朝廷提拔我为官,我将为官一方,造福于民;倘若不提拔,说明我有许多不足,我将潜下心来,继续深造,增强济世安民的本领。”
“书呆子,书呆子,真是意气用事,异想天开啊。”讽刺文翁的人看他不为所动,摇着头,叹着气,离开他走了。
文翁不为所动,照样苦读,照样苦干。终于有一天,他的行为感化庐江太守,向朝廷力荐他为官,经过朝廷考察,报请皇上批准,把他调到山穷水恶的蜀郡,从而给了这个读书人一次施展抱负的重要机会。
蜀郡地域广阔,山水相连,南至石棉、峨边,北连松藩,东极彭县、洪雅和北川,西衔邛崃山、大渡河,但地理偏僻,道路闭塞,消息不畅,风习落后。
文翁携带家眷、随从、书童和朝廷公文,跋山涉水,进入蜀地。一路上,他对蜀地的地理地貌、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进行详细调查。通过调查,他对蜀郡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面对不容乐观的形势,连声叹息:“以前常听人说蜀地封闭、野蛮、愚昧和落后,今日一见,名不虚传,只是比本官想象得更严重。”
形势严峻,文翁心情沉重来到蜀郡。蜀郡的官员和百姓听说新太守来了,纷纷前来欢迎,寒暄声、问候声不绝于耳,但对于心怀大济苍生梦想的他来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只见他两道稀疏的眉毛始终紧蹙,没有笑脸,言语极少,给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看到文翁这副神态,蜀郡的官员百思不得其解,纷纷好奇地问:“文大人,你刚刚上任,应该高兴才是,为何愁眉苦脸呢?难道你嫌蜀郡贫穷吗?”
文翁右手紧握黑白相杂的胡须,坦言不讳:“是啊,大家说到本官的心窝了,自从本官进入蜀郡的那天起,对蜀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到一切都那么美丽,那么可爱。为熟悉和掌握本地情况,本官一路明察暗访,发现蜀郡地理偏僻闭塞、经济贫穷落后和风习愚昧野蛮,与原来的想象大相径庭。本官受朝廷重托,前来治理蜀郡,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看到眼前的情况,怎能不忧心呢?怎能不愁怀呢?”
“文大人心系百姓,着实令人钦佩。不过话又说过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长期生活在蜀郡,对这种落后现状习惯了,也没感到什么不好。”
“安于现状,甘于落后,这不是文翁的脾性。文翁是一个不甘平庸、对美好充满向往的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绝不做什么所谓的太平官,浑浑噩噩混日子。只有这样,文翁才能上对得起皇上,下对得起百姓,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文大人这一番话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从中领略文大人的为官之道,我们决心在大人的带领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彻底改变蜀郡的落后面貌。”
“只要大家选准目标,务实重干,蜀郡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定能得到彻底改变。”
通过诚恳的对话,文翁与官民之间得到充分的沟通,为治理蜀郡起了好头,开了好步。经过摸底调查,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文翁提出“治穷先治愚,治愚先兴教”的重要理念,并很快付诸实施。
兴办公学,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钱从哪里出?人从哪里选?对刚刚上任的文翁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这难不倒决心已定的他。
为筹措经费,文翁压缩官府日常开支,钱从每个子抠起,下属们都说他小抠,他不以为意,笑呵呵地说:“只要能节省出莘莘学子上学的钱,即使勒紧裤腰带,也值得。”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倡导下,蜀郡的官员一个个都变成“吝啬鬼”,节衣缩食,减少开支,攒下一大笔钱。这笔钱一部分用于学子们的开支,一部分用来购买裁书刀、笔墨砚、蜀布和其它学习用具。
对于郡中那些品学兼优的读书人,文翁把兴学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一方面大力提拔,把他们提拔到郡中重要位置;一方面从他们中间挑选出十八个人,送到京都,受业于博士,研习道家、儒学、法学、墨家、兵家经典,培养名师。在这十八个人中间,名气比较大的当属张叔和盛览二人,他们都是大理人,聪明好学,刻苦勤奋。文翁对他们格外器重,另眼相看。
经过认真准备,张叔、盛览等十八人出发了,文翁亲自到郊外欢送。杨柳依依,秋风送爽,他亲执张叔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蜀郡的骄傲,肩负着全郡百姓的重托,将要远行万里,到文明的京都去学习。这次学习机会难得,为了你们能够成行,全郡官民节衣缩食,给你们省下足够的学费,你们要倍加珍惜。临行之前,本官再叮嘱你们几句,到京城之后,不要被京城繁华似锦的容貌、热闹喧嚣的酒肆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迷了眼,乱了心,要多向名师学习,多向经典学习,潜心治学,埋头苦研,争取早日学成,返回蜀郡,传播所学知识。”
面对父母官的嘱托,张叔、盛览等十八名学子群情沸腾。张叔一张瘦脸充满朝气,他深情地说:“文大人兴办公学,重视教化,不仅在蜀郡,即使在全国,也是第一人,对我们这些贫穷的学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和鼓励。”
盛览意气风发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文大人的殷切期盼,虚心求教,发奋苦读,争取早日学成,回来报效桑梓,请文大人静等我们的好消息吧!”
其他学子纷纷表态,决心到京城之后,不贪京城繁华,不为名利所惑,广泛涉猎,努力把自己变成饱学之士。文翁与他们一一握手,情真真,意切切,然后挥手告别:“一路走好。”
“大人保重。”十八名学子眼里含着热泪,离开生他们养他们的蜀郡,离开为了兴办文教而呕心沥血的文翁,踏上去京城的崎岖道路。
十八名学子在当地官员的引领下,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太守成批派学子到朝廷系统学习各家经典,而且是公费,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人。
这个事情上报丞相卫绾,卫绾不敢擅自做主,转报皇上:“这个文翁,刚刚提拔,不是四平八稳,总想搞些新名堂,新花样。”
皇上眯上眼睛,略微沉思,用理解的口气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文翁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太守,他节省开支,兴办公学,在汉朝历史上尚属首创,可圈可点,朝廷应明确支持才是。”
“诺。”卫绾是黄老学者,主张清静无为,但面对皇上的明确指示,他不敢有丝毫违拗:“臣这就去安排。”
皇上大气地说:“把蜀郡这十八名学子安排到最好的馆舍去住,抽出朝廷最好的博士去给他们授课,朕想在不远的将来,这十八名学子回到蜀郡,各家经典将会迅速得到传播,这对于治理荒蛮的蜀郡、德化万民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陛下高瞻远瞩,气度恢弘。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卫绾今天不知咋了,也学会恭维皇上。
皇上无限感慨地说:“大汉朝的官员若能都像文翁这样,何愁天下不治?卫卿,下诏褒奖他吧。”
“诺。”卫绾向皇上行礼,轻步退出宫殿,找到中书令,起草诏书,褒奖文翁。
等一切安排完毕,卫绾登上车,来到蜀郡十八名学子的住处,接见他们,告诉他们:“皇上知道你们的情况后,将给你们提供最好的学舍,将派最好的博士给你们授课,对你们寄予厚望。”
十八名学子听到皇上在百忙之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