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使眼色。皇上会意,岔开话说:“匈奴人太可恶,朕要严令边塞各郡,严阵以待,痛击来犯之敌。”
皇上颁布诏书,严令边塞各郡做好抵御匈奴的准备,并把能征善战的将军派到边塞,如冯敬、程不识、魏不害,即使个性十足的中郎将灌夫,也被派往代国,担任代国的相,增强边塞防守力量。边塞各郡纷纷响应,秣兵厉马,整装以待。但是,此次来犯的匈奴人不是一小股人马,而是大队人马。七月份,他们侵入萧关,老将张武战死。八月份,他们侵入上郡,杀死两千多汉朝将士,直接进入养马苑中,抢走几万匹马,这是皇上任期内匈奴侵略规模最大的一次。李广身为上郡太守,守土有责,率领部下,英勇反击,与入侵之敌展开激烈的战斗。
皇上闻报,不敢小觑,格外重视,派遣宫中自己信任的宦官,简称中贵人,奔赴上郡,配合李广整饬兵马,临阵督战。
八月的上郡,天高云淡,清风阵阵。中贵人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奔驰在原野,马蹄哒哒响,战旗猎猎飘,好不威风。正当他们飞驰之际,三个匈奴人映入他们的视野。
一个骑兵飞驰到中贵人的身边,指着三个匈奴人说:“公公,你看这是什么?”
中贵人一看对方穿着胡服,心中先是一紧,然后低沉地说:“匈奴人啊,真是冤家路窄。”
“干掉他们?”
“他们人少,咱们人多,包抄上去,活捉他们。”中贵人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一看只有三个匈奴人,并没有把这三个匈奴人放在眼里,果断命令骑兵队,展开队形,嗷嗷叫着,包围上去,准备活捉三名匈奴人。在他们看来,活捉这三个掉队的匈奴人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
他们奋勇冲向这三个匈奴人,这三个匈奴人毫无畏惧之色,不慌不忙引弓搭箭,射向他们。射得太准了,冲在前边的骑兵“噗通,噗通”落地,死了好几个。这三个人看中贵人是个头,掉过马头,向他冲来,中贵人猝不及防,臂膀上连中两箭。
“不好,快跑。”中贵人捂住臂膀,伏在马鞍,仓皇而逃,其他的骑兵作鸟兽散。
中贵人一溜烟跑回大营,滚鞍下马,呲牙喊道:“厉害呀,厉害。”
“怎么回事?”看到皇上派来督战的亲信宦官受了伤,李广大惊失色,赶紧叫过来军医,给他包扎,同时极力安慰:“不要紧,没事的。”
包扎完毕,中贵人顾不上伤口疼痛,顾不上丢人败兴,向李广叙述战斗经过:“心说匈奴三个人人少,活捉他们小菜一碟,没想到他们的箭法那么准,以少胜多,好厉害哟。”
李广问明情况,心中愕然,立即判断道:“这一定是匈奴射雕者,箭无虚发。公公遇到他们,能活着回来,已是万幸。”
中贵人闻言,吓出一头冷汗,后怕地说:“本想在战场建功立业,没想到出师不利,遭此小挫。”
“公公好好养伤,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本将无法向皇上交代,他们跑不了。”李广想了想,不敢轻敌,挑选一百多名骑兵,朝着三个匈奴人逃跑的方向,纵马追去。
杂沓的马蹄声在原野上骤然响起,李广带领一百多名骑兵,这当然包括他的左膀右臂郝虎和陈乾,风驰电掣,向北追去。他们追呀追,一直追出几十里路,才看到三个匈奴人。
李广果断命令:“郝虎在右,陈乾在左,各率一队,两边包围,不许进攻。”
“诺。”郝虎、陈乾各率一队,呼啦一声,呈弧形散开,从两侧包抄过去。
“看你往哪儿跑?”李广搭上一支箭,瞄准跑在前头的一人,开弓似满月,嗖的一声射去,其人应弦落地。
一个匈奴人被射死,两个匈奴人不但没有停住,反而跑得更欢。李广只好搭上第二支箭,把其中一人同样射死。
“再不站住,再不投降,连你也射死。”郝虎从右侧策马飞来,冲到第三个匈奴人眼前,厉声喝道。
第三个匈奴人看到两个同伴先后被射死,知道遇到高手和强手,抵抗只能死路一条。正当他犹豫时,汉军一拥上前,把他从马背上拽下,五花大绑捆起来,押至李广的面前。
李广威严地问道:“你们三个到底是干什么的?说实话饶你一命。”
这个匈奴人如实回答:“我们三个都是射雕者。”
陈乾听了匈奴人的招供,心中暗暗佩服李广:“将军果然料事如神。”
“把他押回去。”
“诺。”几个骑兵把匈奴人抬到马背上,准备驰回军营。
突然,远方出现匈奴大队人马,正向他们开来,情势异常紧急,一百多名的骑兵队伍开始出现骚乱。他们惊恐地对李广说:“众寡悬殊,这可如何应对?”
面对危险,李广显得很冷静,镇定地说:“我们离开大部队几十里,如果我们往回撤,匈奴兵一定会追上来,把我们消灭;如果我们迎着他们走,他们一定以为我们是诱兵,反而不敢来攻击我们。”
“这太冒险啦。”将士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惶恐失色。
“为了保全一百多弟兄的生命,必须冒险。”李广心中发狠,断然命令:“全部上马,迎着敌人前进。”
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啊,一百多骑兵豁出去了,他们纷纷上马,迎着匈奴大队而去。当他们离匈奴大队二里地的地方,李广又下了一道他们不可思议的命令:“弟兄们一律下马,卸下马鞍,让马就地啃草。”
郝虎不解地问:“敌骑那么多,万一突袭过来,我军岂不危殆?”
李广胸有成竹地说:“恰恰相反,对方一定会误认为我们是诱敌之兵,必然不敢贸然出击。看似最危险,实则最安全。”
“谨遵将军之命。”一百多骑兵解鞍下马,有的躺在地上,有的立着戏耍,一副悠然无事的样子,根本没有大敌当前的感觉。
匈奴将领是个谨慎之人,对汉军的反常行动看糊涂了,果然怀疑对方是诱军,不但不敢上前求战,反而退回山上,摆开持久决战的架势。
匈奴人搞不清李广的真实意图,不敢大规模行动。一会儿,一个小头目骑着白马,到李广的阵前进行试探。李广纵身跃马,率领十几名骑兵,暴风骤雨似的迎上前,亲自弯弓,把他射杀,然后退回,重新卸下马鞍,躺在草地上。
这一次,匈奴人对眼前的汉军是诱兵深信不疑,汉军不主动求战,匈奴也不前来围攻,双方僵持不战。
时间一点点过去,暮霭四合,夜幕降临,双方仍然僵持着,都在窥视对方。到了半夜,匈奴将领唯恐中了汉军的埋伏,主动撤军。
这是一次智慧的较量,也是一次毅力和勇气的较量,匈奴人由于不知汉军的底细,谨慎用兵,失去一次重要的战机。李广在突然遭遇强敌的情况下,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堪称用兵典范。
天亮之后,周围的山头空空如也。李广与一百多骑兵看到此情此景,禁不住长出一口气。他们翻身上马,原路返回大营。
匈奴将领后来得知李广只有一百多骑兵,后面并没有伏兵,在懊悔不迭的同时,非常佩服他:“李广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诡计多端,有这样的人镇守上郡,很难占到什么便宜,不如撤军。”于是,率领匈奴铁骑,饱载抢来的东西而归。
皇上得到匈奴人退走的消息,没有命令汉军深入敌境追赶,说明汉军防御战略没有大的改变。
第369章 戏弄条侯意若何()
因为汉朝沿用秦朝的法律制度,许多法律条文不尽如人意。从文帝时期开始,法治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如公元前167年,缇萦救父,文帝废除肉刑,而代之以“城旦舂”和笞刑,被传为千秋佳话。
肉刑被“城旦舂”和笞刑所取代,这是好事,有减轻刑罚之名,但在执行过程中,犯人往往受不了太多的笞数而毙命,实际是在杀人。皇上即位之初,敏锐发现这个问题,做出减少笞数的决定,把五百减为三百,把三百减为二百,既对犯人起到惩罚的作用,同时又保证他们在执法过程中不被夺去生命。
为使大汉律更加完善,皇上多次下令减轻刑罚,如公元前148年废除惨无人道的磔刑,代之以弃市;允许死刑犯用受宫刑或斩左、右脚趾来代替,宫刑又称腐刑,是割掉男性生殖器官或把女犯幽禁起来的一种刑罚。
在皇上的心目中,他始终认为,法律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治理国家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执法必须严格,但执法应该审慎,只要达到禁暴止邪目的即可。为此,公元前145年九月,他下了一道在历史上很有名的诏书:“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令亡罪者失职,朕甚怜之。有罪者不伏罪,奸法为暴,甚亡谓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对执法过程中不奉法令,随意判案,致使刑狱不公,都要重新复议。
即使皇上多次减轻刑罚,笞数大为减少,打死人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但犯人被打残的现象仍然屡屡发生。面对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皇上决定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在明亮宽敞的宣室殿,皇上召见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绾两位重臣。在如沐春风的氛围中,皇上开宗明义说:“笞刑在严惩罪犯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但笞数太多,常常致人残疾。朕以为需要改进,卿等以为如何?”
“陛下乃一代仁君,有好生之德,多次减轻刑罚,仁慈宽厚,万民称颂。”丞相刘舍别的能耐不大,吹捧皇上还是有一套的。
皇上明察秋毫,对刘舍知根知底,对他肉麻的吹捧感到既好气又好笑,但皇上知道他没有恶意,因而面带微笑,不言不语。
御史大夫卫绾没像刘舍那样吹捧皇上,他想了想,冷静地说:“目前,笞数多的确是个问题,但不知降到多少为宜?”
在皇上的心目中,犯人也是人,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不能随意剥夺:“那要看犯人的承受能力。”
卫绾默思片刻,说出自己的意见:“陛下,丞相,笞数三百改成二百,二百改成一百,如何?”
皇上当即表态:“这样既能达到惩罚罪犯的目的,又不至于把罪犯打死打残,朕看可以。”
“臣完全赞同卫绾的意见。”刘舍一看皇上已经表态,唯恐落在后头,立即附和。
“两位爱卿,至于如何定箠?中间如何行刑?你们仔细研究,拿出一套成熟的方案。”
“诺。”
根据皇上的旨意,刘舍与卫绾认真研究,反复比较,制定新箠令:
笞者,箠长五尺(115。5厘米),其本大一寸(2。31厘米),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
箠令规定了刑具“箠”为竹制,长度为五尺,径一寸,底部薄半寸,必须剔除竹节,施刑时由原来的箠击背部改为箠击臀部,而且不准中途换人。
两位重臣拿着新制定的箠令,报请皇上。皇上觉得新箠令切实可行,提起朱笔,欣然批准。新箠令实行之后,犯人被打死被打残的情况得以杜绝。
公元前143年正月,为减少执法过程中不奉法令、徇私枉法、朋党比周和草菅人命,朝廷进一步规定:“狱,重事也。人有智愚,官有上下。狱疑者谳有司,有司不能决,移廷尉。有令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欲令治狱者务先宽”,犯人不服判决,可向上一级上诉,直至廷尉府。在鼓励不服者上诉的同时,加强对审判官吏的约束。
这说明皇上对普通百姓犯罪,采取相对宽松和审慎的态度。但是,如果官员犯罪,尤其是高级官员犯罪,皇上的态度又是什么样?会不会纵容他们呢?
闲暇之余,皇上经常想起梁王的遗言,其中关于周亚夫的许多坏话:什么性情乖戾,什么包藏祸心,什么乱臣贼子在梁王的眼中,周亚夫罪大恶极,应千刀万剐。皇上知道梁王对周亚夫在平定七国叛乱战争中不发救兵而耿耿于怀,起初对他的话并不相信,但他说得多了,不由皇上不起疑。说实话,周亚夫治军严明,善于带兵,但性情刚直,狷介高傲,不避权贵,即使面对皇上,从不屈从,落下一个喜欢忤逆龙颜的名声。从公元前147年罢相到现在,有三年多了,期间皇上也没召见过他,不知道他的脾气和性格是否改变?皇上暗暗想:论才能,十个刘舍不如一个周亚夫,朝中大臣无出其右;论脾气,周亚夫脾气大,朕驾驭他尚有难度,更无论其他人。不如把他招进朝廷,看他脾气改了没有。如果他脾气改了,不像梁王所说的那样,将来留他做顾命大臣,畀予重任,辅佐年少太子,否则还是预先除去,免遗后患。
皇上把尚席官叫来,笑着交代:“朕准备宴请周亚夫,一会儿他就来了,他来之后,卿如此这般”
“诺。”尚席官脸上带着媚笑,点头哈腰,连声说:“臣谨遵皇上之命。”
根据皇上的安排,使者来到周府,宣周亚夫入朝。周亚夫虽被免去丞相之职,但住在京城,没到自己的封地。听说皇上宣召自己,周亚夫心中感到有些纳闷,不禁向使者打听:“皇上找我做甚?”
使者神秘地说:“来之前,皇上特意交代,准备宴请君侯,看来君侯要时来运转,官复原职。”
“我已被罢相三年多了,皇上从来没召见过我,怎么突然会想起宴请我?”周亚夫站在原地满腹狐疑,但皇命难违,只好跟着使者,登上马车,奔皇宫而来。
周亚夫进入皇宫,只见皇上坐在御座,笑吟吟看着他。他趋前几步,行过拜谒大礼:“臣周亚夫恭请陛下圣安,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朕好久不见爱卿,心中甚是想念。卿这几年身体好吗?”皇上命令春陀,搬过来一个锦墩,赐令周亚夫旁坐。
周亚夫坐下来,朗声回答:“谢陛下关心,臣体格硬朗,健步如飞,率兵上阵,不成问题。”
“朕知道卿有统兵百万之才,乃大汉良将。七国叛乱如无卿,难以平定下去,卿战功卓著,彪炳史册,朕永远不会忘记。”对周亚夫杰出的军事才能,皇上从内心倍加推崇,高看一眼。
“陛下过奖。”周亚夫刚进入皇宫的时候,本来有一种失落的感觉,经皇上好言抚慰,心里好受许多,但他带着疑问来的,知道皇上今天宴请他,绝非心血来潮,一定别有用意。
他们好像又恢复从前那种良好的君臣关系,有说有笑,但彼此间仍然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俄顷,厨子端着香喷喷的菜肴,摆到席上。皇上邀请周亚夫:“条侯,请入席。”
“诺。”周亚夫乖乖地听命。
席间只有一君一臣,没有别的大臣陪伴,周亚夫心中惊疑不定,低头一看,不由大跌眼镜。摆在他眼前的菜肴是一大块肥腻的、没有切割的肉,另外放着一只酒爵。既没有刀子,又没有筷箸,周亚夫如何下嘴,难道下手不成?
周亚夫见状,脑子嗡的一声,马上明白这是皇上设下的闹剧,存心戏弄他。他是个性情刚直、宁折不弯的人,睁大眼睛,环视四周,见尚席官在身侧,不假思索命令:“你给在下开什么玩笑,在下有法吃吗?快取筷箸,快取刀子。”
尚席官事先经过皇上叮嘱,装聋作哑,对周亚夫的命令置若罔闻,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