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燕军一箭射中眉骨。王难得狠狠把箭拔掉,结果皮开肉绽,额头上的一块皮还垂下来遮住了眼睛。王难得大怒,干脆把皮也撕了,带着满脸鲜血,仍旧奋勇拼杀,一直往前突进。
两军开战前,安守忠知道自己的兵力比唐军少,便在战场东面埋伏了一支精锐,准备趁双方激战正酣时,再出其不意,绕到唐军背后突袭。唐军斥候侦察到了这支伏兵,立刻禀报中军主将郭子仪。郭子仪即命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带上一支回纥骑兵,直扑燕军埋伏之处,迅速将这支伏兵歼灭。
得知伏兵全军覆没的消息后,燕军士气顿时大挫。李嗣业乘势与回纥兵团一起迂回到敌军阵后,阻断了燕军的退路,与郭子仪的中军对燕军形成了前后夹击。
至此,燕军终于全线崩溃。
这一仗,从午时(中午十二时)一直打到了酉时(下午六点),燕军一共被斩首六万余级,跌入沟堑被压死和踩死的也不计其数;唐军大获全胜。
安守忠和李归仁带着残部逃回长安后,自知长安必失,于是当天夜里便与燕朝西京留守张通儒、京兆尹田乾真等人弃城而走,一口气逃到了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
至德二载九月二十八日,唐军浩浩荡荡地开入城中,宣布了长安的光复。
自去年六月燕将孙孝哲入据长安,迄今共一年三个月。
广平王李俶带着大军进入长安时,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他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泪水,那是劫后余生、悲喜交加的泪水。
长安光复了,而兑现诺言的时刻也到了。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面对夹道欢迎的百姓,广平王李俶的脸上一直悬挂着一个和煦的笑容,可他心里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从李俶踏入长安的那一刻起,他心里就不停地响起父皇李亨向回纥郑重作出的这句承诺。
怎么办?要不要兑现诺言?
当初为了得到回纥之援,当然可以不顾一切地许诺,可眼下,假如真的兑现承诺,长安百姓必然又要遭受一场可怕的浩劫。倘若如此,长安百姓还会拥戴父皇李亨吗?还会承认这个在灵武自行即位的新皇帝吗?如果夺回了京城,却失去了民心,那么李唐朝廷日后还能理直气壮地号令天下吗?
可是,倘若违背诺言,唐军在接下来的平叛战争中不但不能得到回纥援手,反而会因此结怨于回纥。眼下洛阳未克,伪燕朝未灭,岂能又在自己背后树立一个新的强敌?
最后,左右为难的李俶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虽然这个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李俶暂时摆脱这种两难困境。
当回纥王子叶护面带微笑地来到李俶面前,婉转地要求他兑现承诺的时候,李俶立即翻身下马,向叶护纳头便拜,说:“现在刚刚克复西京,如果遽然劫掠金帛子女,恐怕东京洛阳的人心都会倒向叛军,并且替叛军固守城池,使我们难以攻克。所以,我希望等到克复东京后,再向贵军兑现承诺。”
叶护一见广平王向他施以大礼,慌忙下马回拜,说:“愿从殿下之言。”
听说广平王帮长安化解了一场灾难,百姓们纷纷簇拥在李俶马前,频频拜谢说:“广平王真华、夷之主也!”(资治通鉴卷二二)
九月二十九日,克复长安的捷报传至凤翔,文武百官当即入朝恭贺,肃宗李亨激动得泪流满面,忍不住赞叹:“广平王的智勇,是朕所不能及的啊!”
当天,肃宗便遣使入蜀,上表奉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銮。
随后,肃宗召见李泌,说:“朕已经呈上一道奏表,请上皇东归长安,同时朕向上皇请求,一旦銮驾回京,朕就回东宫当太子,继续恪尽人子之责。”
李泌一听,忽然表情大变,急着问:“奏表还追得回来吗?”
肃宗一脸迷惑:“使者已经走远了。”
“上皇不会回来了。”李泌斩钉截铁地说。
肃宗大惊失色,忙问李泌何故。李泌答:“陛下建有大功,却不欲居皇位,上皇自然也不会回京坐皇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该怎么办?”
李泌沉吟片刻,说:“由百官联名,再上一道奏表,详细陈述‘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克复长安’之种种情状,然后表示陛下深切思念上皇,渴望早晚在膝下问安,请上皇尽快回京,以成全陛下孝顺奉养之心,这就可以了。”
肃宗闻言,赶紧让李泌起草奏表,写完后拿来一看,不禁泪下,说:“朕原本怀着至诚之心,希望将大位还给上皇,现在听了先生之言,才知道这种想法很不妥当啊。”(资治通鉴卷二二:“朕始以至诚,愿归万机,今闻先生之言,乃寤其失。”)
很显然,李亨是在作秀。
所谓“愿归万机”、回东宫当太子云云,都不可能是真心话。
道理很简单,作为一个乱世即位的中年皇帝,李亨的智商绝对不会低于常人。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第一道奏表是“很不妥当”的。可他又故意要那么写,然后让李泌帮他出主意,最后又不厌其烦地再写一道奏表,目的就是为了向世人表现出他那“愿归万机”的“至诚”之心。换言之,李亨是希望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一个如此孝顺、如此谦恭、如此真诚的人,怎么可能从他父亲手中抢班夺权呢?
李亨总是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打扮得很傻很天真。
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这个充满机心、诡诈和权谋的世界上,聪明外露的人八成是笨蛋,而善于装傻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智者。李亨虽然不一定称得上是智者,但他肯定不是连奏表都写不好、连太上皇都请不回来的笨蛋。
就在帮肃宗写完奏表的数日之后,李泌忽然向肃宗提出了辞职请求。他说:“臣已经报答了陛下的恩德,应该回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了。”
在李泌看来,长安既然已经光复,他出山的目的便达到了。更重要的是,辅佐肃宗的短短一年多来,李泌已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权力斗争的漩涡,把肃宗最宠幸的张良娣和李辅国往死里得罪了,如果不及时逃离这个是非之地,他迟早会步建宁王李倓之后尘。
可是,肃宗却不想放李泌走。他说:“朕与先生共历忧患,如今正要同享安乐,为何这么快就要走呢?”
“臣有五条不可留的理由,愿陛下准许臣离开,让臣免于一死。”李泌的态度异常坚决。
“哪五条理由?”
“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资治通鉴卷二二)
李泌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就在长安光复后的这几天里,肃宗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和信任,便天天拉着他一块饮酒,每晚还与他“同榻而寝”。天下有哪一个臣子,敢心安理得地享受这样的恩宠呢?如此绝无仅有的深宠,又岂能不让宫中的各色人等眼红?
别人暂且不说,就在几天前,负责掌管宫禁大权的宦官李辅国就假惺惺地要把宫中的符契锁钥交给李泌。当然,李泌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并极力向肃宗声明——只有李辅国才是执掌宫禁之权的不二人选。后来肃宗发话,李辅国才作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把那些东西收了回去。
李辅国此举醋意十足。李泌很清楚,无论外朝还是内廷,像李辅国这样对他又妒又恨的人绝不在少数。倘若不尽早脱身,日后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面对李泌列举的五条不可留的理由,肃宗无力反驳,只好悻悻地说:“朕困了,赶紧睡觉,此事改日再议。”
李泌却不依不饶:“陛下今日在臣的卧榻之上,尚且不同意臣的请求,何况来日在御案之前?陛下不让臣走,就是杀臣!”
肃宗摇头苦笑:“没想到卿会如此怀疑朕,像朕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杀害卿呢?莫非卿把朕当成了昏君?”
“正因陛下尚未杀臣,臣才能提出要求;倘若真到了那一天,臣还有什么话好说!再者,杀臣者并非陛下,而是臣方才列举的五条理由。一直以来,陛下待臣如此之厚,臣有些事情尚且不敢进谏,何况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开口了。”
肃宗一脸不悦,沉默良久,才缓缓地说:“卿是怪朕没有听从你的北伐之谋吧?”
“非也!”李泌鼓起勇气说,“臣所不敢言者,乃建宁王也。”
肃宗一怔,随即俯首长叹:“建宁,朕之爱子,自小英勇果敢,马嵬北上时建有大功,朕岂能不知!可正因为他自恃有功,遂被小人所教,欲加害其兄长,图谋储君之位,朕为了顾全社稷大业,不得已而除之,卿难道不知朕的苦衷?”
“假如建宁王真有不轨之心,广平王必然会心生怨恨,可事实并非如此。广平王每次和臣说起建宁的冤情,无不痛哭流涕,悲不自胜。臣只因决意要走,才敢跟陛下谈及此事。”
肃宗闻言,脸色越发难看,可嘴里还坚持说:“你不知道,建宁曾在深夜潜入广平府邸,企图行刺。”
李泌冷笑着说:“这种话都是出自谗人之口,像建宁王如此孝顺友爱、聪明智慧之人,岂能做出如此卑劣而愚蠢之事!陛下应该还记得,当初您曾想任命建宁王为元帅,是听了臣的谏言,才改任广平。如果建宁真有夺嫡之心,一定会因此记恨于臣,可他非但不记恨,反而认为这是出自臣的忠心,待臣愈发友善。仅此一事,陛下便足以鉴察其心。”
听到这里,肃宗的两行清泪已经夺眶而出。他无言以对,只好连连摆手说:“先生说得对,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有道是既往不咎,朕不想再听了。”
“臣之所以提起此事,非咎既往,而是希望陛下谨慎将来”李泌看了看肃宗,心里犹豫着要不要说出下面的话,最后还是把心一横,朗声说道:“昔日武后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太子弘,当时武后企图临朝称制,对李弘的聪明十分戒惧,遂将其鸩杀,立了次子雍王李贤。李贤担心步李弘之后尘,常怀忧惧,便写了一首黄瓜台辞,希望以此感动武后。可武后不为所动,最后还是将李贤赐死于黔中。黄瓜台辞说:‘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如今陛下已然一摘,慎勿再摘!”
肃宗大为愕然,说:“怎么会有这种事!你把这首辞抄下来,朕当留在身边,以便随时警醒。”
“陛下只要记在心里就行了,何必形之于外!”
李泌知道,今天这一席话,让身为皇帝的李亨极为难堪,可他如果不在临走之前把这番逆耳忠言说出来,广平王李俶就很可能会有性命之忧!因为肃宗宠幸张良娣,而张良娣又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不但自己想正位中宫,而且一心想把她的儿子拱上储君之位。因此,当她和李辅国联手除掉建宁王李倓、逼走李泌之后,接下来必然会把矛头指向广平王李俶。
其实,早在建宁王李倓刚刚遇害时,广平王李俶就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张良娣对他的威胁,所以他当时就产生了和建宁王一样的想法——先下手为强,除掉张良娣和李辅国。
但是,李泌阻止了他。
李泌说:“难道王爷还想重蹈建宁之覆辙?”
李俶忧心忡忡地说:“我担心的不只是自己,也包括先生。”
“我和皇上有约,等到京师光复,我就归山,自然能消灾免祸。”
“先生走了,那我岂不是更加危险?”
对于这个问题,李泌心里也很无奈。他只能安慰李俶说:“王爷但尽人子之孝。至于张良娣,不过是一介妇人,王爷只要委曲顺从她,相信她也不能把你怎么样。”
话虽这么说,可李泌心里跟李俶一样没底。
他知道,像张良娣这种女人其实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正因为此,所以在归山之前,李泌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些话跟肃宗挑明了——这既是出于对广平王的关爱,也是为了维护李唐社稷的稳定。
李泌执意归山,肃宗屡屡挽留,两个人为此打了半个多月的太极。直到这一年十月,肃宗实在拗不过,才不得不让李泌归隐衡山,同时命当地官员在山中给李泌修筑了一座宅子,并赐予他三品官待遇。
李泌来得从容,走得潇洒,因为他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他眼中,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是生命中最可宝贵、最值得珍视的东西,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与之相提并论。
第234章 联合回纥,克服两京(3)()
世人惯于用权力的大小、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去看待一个人,可李泌深知,这是很可笑的。因为在这个诡谲无常、变幻莫测的世界上,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会永远保有权力和富贵。更何况,在追逐并占有这些东西的过程中,你还要不断付出代价——你必须为之殚精竭虑、牵肠挂肚、如临如履、患得患失。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不仅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心灵,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
唐室再造:渐渐消逝的狼烟
光复长安后,郭子仪乘胜挥师东进,又收复了潼关及华阴(今陕西华县)、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北)二郡。
安庆绪惊闻长安失守,立刻调集洛阳的所有兵力,命严庄率领,火速增援陕郡,准备死守这个洛阳门户。严庄抵达陕郡后,与败逃至此的张通儒等人合兵一处,共计步骑十五万人。
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广平王李俶率唐回联军进至曲沃(今三门峡市曲沃镇)。郭子仪亲自充当前锋,率部突进,在新店(今三门峡市西南)与燕军遭遇。两军随即展开激战,由于燕军依山布阵,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唐军渐渐不支,开始向后退却。燕军顺着山势俯冲而下,准备对唐军施以致命一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燕军突然发现身后卷起了漫天黄尘。
滚滚尘埃中刚刚射出十几支箭,燕军士兵便已相顾骇然。
他们知道,最让人恐惧的对手来了。
回纥骑兵来了!
原来,回纥兵团趁燕军从山上往下冲的时候,已经沿着山脚绕了过来,从后背对燕军发动突袭。腹背受敌的燕军官兵再也无心恋战,纷纷溃逃。郭子仪回军反攻,与回纥兵团前后夹击,将燕军杀得尸横遍野。经此一战,十五万燕军死的死,逃的逃,已经所剩无几。严庄和张通儒等人只好抛弃陕郡,带着残部逃回洛阳。
看着从战场上侥幸捡回一命的严庄,安庆绪知道大势已去,遂于十六日深夜,与严庄等人逃出洛阳,亡奔河北。
至德二载十月十八日,东京光复。
广平王李俶率军入城后,正在担心如何兑现承诺,洛阳百姓就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一万匹罗锦。李俶又惊又喜,赶紧把罗锦送到了回纥人手中,总算避免了一场劫掠。
二十一日,郭子仪分兵攻克了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二郡。同一天,安庆绪的逃亡队伍中有一个人掉队了。他带着一脸弃暗投明、诚惶诚恐的表情,来到郭子仪的军营中,向唐朝投降了。这个人就是严庄。短短一个月后,严庄就摇身一变,成了唐朝的司农卿。
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严庄就是。
该造反的时候就造反,该投降的时候就投降;该弑君的时候就弑君,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