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生不逢时的沈有容感叹可惜了一会,吴怀恩就告辞去休息了。对这样的人,吴公公欣赏是欣赏,不过不愿意深交。
沈有容在另一时空后世,还算是个比较出名的武将。这位老将是官宦世家出身,却是喜好武事,考了武举投了军,之后由于为人正直,官运一直不怎么样,没统领过大军,战绩也实在算不上辉煌。
只不过这一位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在南北两个方向的战场上都为大明效力过,他和女真、蒙古、侵朝日军、倭寇甚至是欧洲人都战斗过,大明能遇到的所有类型的敌人都打过,还是大明第一个踏上宝岛湾湾土地的将军。所以在另一时空沾了后世强调自古以来的光,成为了一位名人。
接待完监军之后,沈有容就去了离水师营房不远的一处房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三十多个少年,正在认真地跟着讲台上的儒衫中年诵读诗句。
房间进门处,有一块黑色的木板,上面是简体字的古诗。
大多都古代就有的,不过写出来,让古人看了自然都觉得是错别字。沈有容这会已经习惯,甚至对皇上强制搞出来的这个简体字十分推崇。这些少年都是附近的渔民家里的孩子,让他们去学正体字,必然要花费更多的功夫,现在换成这俗体,要学会就简单多了,反正皇帝也不要他们去考科举。
这些人名义上都是沈有容的家丁,不过让水师这边的人觉得奇怪的是,沈总兵的家丁,都是些瘦弱不中用的少年,平日里除了出操,上船,还得在这个学堂里念书识字。
沈有容看了看,没有进去打扰。
很快走向了另一个房间,房间里站着一个青年,站在一块黑色的木板前用阿拉伯数字写着一行行的运算公式。
这一个房间也是挤下了二十多个少年,每个人都很用心地听着讲台上先生讲课。
除开少年,这里还有几个青年小校,也在心无旁骛地学习算学知识。此外,那位皇帝亲自邀请的客人,此刻也在教室里旁听。
这个学堂就是朱皇帝去年建设起来的航海学校,目前还处于悲催的扫盲阶段,尽管沈总兵当时不大清楚少年皇帝说的大明需要航海学人才是什么意思,不过还是一丝不苟地照办。
在皇帝的支持下,这所航海学校的学生现在都是以沈有容的家丁身份存在,只是薪水实际上是皇帝给,到现在总共有一百多个学生。
从农历三月下旬开始,朱皇帝手上有了更多的资料,还派来了一个番僧和一个翻译短暂地呆过一阵。
对于这些泰西的航海学知识,沈有容一开始是有些怀疑的,不过在皇帝派来的番僧用这泰西制作的仪器,跟着出海了几趟,用事实狠狠打脸之后,这位老将也放弃了原本的错误想法。
第53章 53。登莱水师(2)()
吴怀恩归来后不久,沈有容再次带着水师出海,前往辽南巡视,接渡南逃的南四卫难民,顺带核实皇帝赐给的辽南水文资料。同时,他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向皇帝此番特意邀请的贵客,崇明沈家的少主沈廷扬介绍泰西航海技术。
对于带着闲杂人等上战舰,还是私自出海做着走私生意的豪强家的少主,沈有容是有些抵触的,不过这是皇帝的密令,他也只能服从。
朱皇帝让沈廷扬来参观登莱水师,当然是有深意的。
崇明沈家在另一时空的明末也算是有点名气的家族,沈廷扬还是位抗清民族英雄,曾力主过在崇祯朝搞海运这件事。沈家属于控制着长江到北方贸易的沙船商帮中的一员,他们手下的船丁拥有一定的武力,属于典型的地方豪强家族。在此时的朝堂上,崇明沈家其实也不是默默无名的,沈家在援朝之战和辽东战事中都接受了朝廷征调,派出船只协助后勤工作,属于挂上了号的红顶商人。
朱皇帝召见沈廷扬的目的,当然是要和沈家通个气,为解决好即将建立的东江镇收拢的难民吃饭问题做准备。
沈家和其背后的沙船帮的运输能力,早被朱皇帝看上了,他需要在不久后沙船帮把江南的粮食运到东江镇。也希望沙船帮从现在开始学习先进的航海技术,更好地在未来完成海运任务。
在船舱里呆久了有点闷,沈有容决定来到甲板上放放风,看了看不远处的隐约可见的小岛,对身边的火长问道:“到了何处了。”
这个名叫陈大牛的鲁省籍火长立刻恭敬地回答道:“回总兵,南隍城岛。”
火长也称伙长,是明代的一种船上职位,负责西方的船长技术方面的工作和引水职责,属于高技术海员。
看了看不远处的那座小岛,又看了看小岛东南部的那座小山,抬头张望了下天空中的太阳,感受了下风浪强度。对着随行的几位家丁吩咐道:“测算下纬度。”
军校很快就从船舱里拿出了一个形状有些奇怪的木制的仪器,此物名为象限仪,或叫“竿式投影仪”。
这个东西是16世纪末英国航海家约翰戴维斯发明的象限仪,用于在航海时测量地球的纬度。其制造和使用原理很简单,航海者无需像使用星盘或简单象限仪时所要求的那样设法看太阳,而是利用棍棒投射到刻度计上的影子,其影子端的位置表明了太阳的高度,这样纬度就可以计算出来了。这种象限仪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使用,首次将纬度测算精确到了分。
沈有容也不是真想知道这儿的纬度是多少,考核这帮识字懂简单数学的小校的次数太多,他都能记下了。
那个与沈有容同姓的青年,此时正饶有兴趣地在一旁看着小校测算纬度,并不时地问上几个问题。
一番测算之后,家丁们很快报出了数据。
“回总兵,此处纬度为北纬38度3分。”
到了现在,沈有容终于彻底理解为什么少年皇帝要求他办这个学堂了,识字懂数学的人才,对水师帮助很大。比如有了这个象限仪,定位的精准度都高了不少,更不容易迷失方向,还能大致估算离某个具体目标的距离。
皇帝最近给他的一套旗语指挥信号体系,经过初步的试验,沈有容也很快看出了其价值,如果有大量识字也学会了旗语的低级军官,指挥水师作战会更加容易。
听到这个数字,沈有容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随即又看了看,那个华服松江青年。
皇帝对这个叫沈廷扬的年轻人似乎很看重,沈有容现在还弄不清楚原因。通过这几日的接触,他对这个年轻人印象还不错。此人好谈经世致用方面的话题,于国事非常热心,并不是那种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
至于皇帝为何要见这个年轻人,沈总兵觉得自己并不需要知道。
船上的火长在一旁有些羡慕地看着少年小校,对于这种从泰西传来的测算什么纬度的方法,他有些抵触,因为有了测算纬度的方法,他们家传的牵星术就没有用了。牵星术其实也是在用模糊地估算纬度定位,比起象限仪直接把纬度测算精确到分,就差得太远了,所以这种航海用象限仪一出,牵星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而他已经老了,许多泰西传来的新东西他学不会。
沈总兵带来的新事物中,唯一让这个老火长感到满意的,只有沈总兵手里的海图,那海图可比登莱水师手上的海图精准多了。在登莱到辽南这一块海上有着许多小岛的地方,靠地文信息配合象限仪定位更是准确得让人感到惊讶。
最让这位老火长感到心思复杂的是,沈总兵居然强制要求他们带徒弟,打破了手艺代代相传的老规矩。
他们这些人对总兵强制要求他们带教徒弟很不满,一开始甚至很抵触,搞起了非暴力不合作,不过在第一月考核成绩出来后,带徒弟带得好的那位拿到了高达到3两银子的奖金之后,所有人都非常自觉地彻底服从了沈总兵。
不止是航海业,大明各行各业的许多工匠,现在都有严重的敝帚自珍习惯,手艺往往是代代相传,收徒也多有严格的数量限制。这种封建的师徒相传关系,在某些领域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毕竟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事,在一个购买力极度低下市场规模不大的地方,可能性是很大的。
对于这样的现状,朱皇帝当然是不可能容忍的。解决的办法他也多的是,带徒弟给高额的绩效奖励,外加权力直接碾压,目前还没有哪个手艺人能扛得住。
接来下的行程,沈有容很快又命令船员开始测算航速。
水手们用一根绳子拴上木桶,并在绳子上系上相同距离的绳节。当船只行驶时,把木桶从船尾抛下然后数绳子节,用沙漏计时,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个绳节出去了,就算多少节航速。
“回沈总兵,航速4节。”
节这个单位,以及这种测算航速的方法,也是朱皇帝强制推广的。
原本大明测算航速的方法是用一片木板,由专人在船头扔下海,然后这个人就用一个固定的速度往船尾走。当木片和人同时到船尾时,就能算出一个固定的船速,具体是多少和这个人走路的快慢有关,每个测量人都不同。这个方法的历史非常古老,三国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出现,到现在也没有多少变化。
对于朱皇帝把一个时辰分割成两个小时,测算航速的方法和度量单位完全向泰西靠拢,沈有容一开始是有些抵触的。只不过,反复对比过一段时间之后,沈有容就把大明的老方法抛弃了,用绳结也测不出精确值,但比用传统的办法还是强那么一点。
皇帝赐下的东西,让沈有容感到最为惊奇的则是海图本身和上面标注的洋流信息。
朱皇帝给他的海图是外星大佬直接用卫星拍出来的照片打印出来的,精度完全是现代水平的,当然能让他感到惊讶。
对于洋流方面的知识,沈有容到现在还不是完全理解,对于海风推动这个因素,他能理解,但对海水分布密度差这种因素,他就有点抓瞎。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认识到洋流对海上航行的影响,这一段时间在渤海湾和辽南地区实验过一阵之后,让他确信了洋流的存在。他最近已经开始认识到,在差不多大的风力和风向条件下,洋流经过的区域和没有洋流的区域,海船的航速对比是非常明显的。
这些日子,借助新的海图上标注的洋流信息和象限仪,沈有容很快摸索出了一条直航辽南用时更短的航线。比起以前沿着岛链慢慢行驶,无疑是快得多。
在朱皇帝的计划中,沈有容手下的这个航海学校,在不久之后是要搬去东江镇的,到了那里,他就可以更加不受掣肘地扩大招生规模,为大明赶上大航海时代的末班车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段时间的考察,朱皇帝已经确定,这位沈老将军是有足够的忠诚度,也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人,决定在不久后任命他为第一任东江镇总兵。
对于这样一位纯粹的军人大半生都不得志,他是感到很可惜的,也很希望这位老爷子,在走之前能为国家立下更大的功劳,让他的军旅生涯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54章 54。沈廷扬()
五月下旬,沈廷扬结束了几日的登莱水师参观之旅,通过海路自津门登岸,来到了京师。
朱皇帝很快就抽空在皇宫里召见了他。
第一次来到皇宫,这一位显然非常激动,也被皇城的庄严宏大深深地震撼到,见了皇帝之后,一开始甚至激动得连话都说得不利索。
“平身吧,不必紧张。”
沈廷扬连忙起身谢恩。
“朕召见你,原因早前已经说明,是要与你家谈一场生意。你觉得朕可有诚意?”
“皇上这是折煞草民了,草民不敢。”
“不必如此,你对辽事如何看。”
“回陛下,草民不敢妄言国家大政。”
“也别草民了,朕准你称臣。也准你谈一谈辽事,年轻人要敢说话。”
沈廷扬闻言顿时脸色就变得有些精彩,御座上那个少年,比自己小了十岁吧。
“微臣谢主隆恩,臣未居庙堂之上,于辽事只是道听途说,不敢妄加评议。皇上要臣议论此等大事,臣不敢欺瞒,臣虽常与人谈论辽事,不过怕也多是书生之见,未必有什么用。臣以为,臣能言中的,只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句而已。”
朱皇帝点了点头,“不错。朕告诉你,平辽需要将近五年。这五年内,将会有大量难民逃入辽南各海岛,朕需要大量的粮食接济他们,朕要与你家谈的便是这单生意。”
短时间内平辽是不可能的,东江镇必然要收拢一个数量极为庞大的难民群体,粮食缺口将会非常大。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皇帝,他当然不可能坐视那么多子民饿死,而且那些辽东难民,在他的计划里非常重要,将被他当做大明开海移民的第一批先锋派出去,出于利益方面的问题考虑,他也不愿意放弃。
这单生意做起来,当然不会只是五年,不过其中一些细节,并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抖露出来。
沈廷扬闻言,不由就有些激动了。沈家这么多年都没有出一个举人,他好读杂书谈论经世致用的道理,不怎么擅长经义,眼看科举也是十分艰难,在旁人眼里,他们沈家不过是一个豪强而已,现在靠着在官场上有点关系,还能将就下去,可是以后呢?
和皇帝做生意,家族在政治上将会获得极大的好处,对于急需在政治上有所突破的沈家来说,就算亏点钱也是十分值得的。只是,这个事需要皇帝亲自和他们沈家这种小角色来谈么?
“能为朝廷效力,且是活人的大功德,微臣万死不辞。微臣深感陛下爱民之心,愿劝说家父只以保本价售粮。”
对沈家上道的表示,朱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开口解释道:“朕知道你有疑问,这笔钱不由太仓出,也不走内帑的账。所以算朕与你家做生意。你应当听过什么叫漂没,朕没有那么多银子给那些人漂没,这便是朕抛开朝廷找上你家的原因。至于成本价就不必了,你家也不容易,合理溢价一些便是,相信你们沈家不会宰朕。”
沈廷扬闻言愣了愣,很快他就想明白了,一时间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不谈这些糟心事。在蓬莱水城呆了几日,感想如何?”
“泰西航海术甚是精妙,我大明不如,当奋起追赶。臣家也准备学习。只是蓬莱水城乃是军国重地,臣居住多日已经是违制,不知可还有别处能学到。”
“你眼光不错,朕很看好你。朕会给你教材,赠送几个象限仪,并附上制造方法,你带回去后便可在你家推广,长江口一带跑北边生意的,你也可向他们推荐。朕希望,我大明海商们,个个都能学到这泰西航海之学。”
沈廷扬闻言不由吓了一跳,小心翼翼地偷瞄了皇帝一眼,发现少年天子脸上没有不高兴的神色,才松了口气。他们沈家在跑北边的生意,这事当地的都知道,但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海禁的命令毕竟没有解除。
“微臣领命。”
“好了,朕知晓你家做的是什么买卖,不必担心。这海禁朕其实也觉得有些不妥。”
沈廷扬闻言之后,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对于海禁这个事,他们这样的家族,态度其实很复杂,他们害怕过于严厉的海禁,只喜欢当下这种对他们网开一面的海禁,对真正开海,你问他们支持不支持,他们当然会反对。
沈廷扬对于海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