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然有宰相声望,而李吉甫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深谋远虑利于国本,却要被万夫所指。曾子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有那么多人阻挠,非议,甚至诽谤,都没有阻止他的步伐。这样一个杰出的封建官吏的代表,怎么能任他被口水淹没呢?除了用杜佑入政事堂视事分担李吉甫的压力外,李诵还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在舆论对李吉甫指责最厉害的时候,李诵下诏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某公忠体国,敢于任事,屡兴大计,制百年长策,固万世之本,堪称良辅。敕封李某为赵国公。
  李诵的高调封赏,成为对李吉甫最大支持。李吉甫把自己在书房关了一夜,第二天照常视事。当然依然有人在李诵面前说李吉甫坏话,比如忻王,在冒出了口风后,李诵勃然作色。最后李诵说:
  李吉甫是一个伟大的人。
    正文 第九十九章 伟 大
     更新时间:2008…10…13 16:32:03 本章字数:2561
    之所以要让杜佑重新同平章事,是为了借重杜佑的威望。因为李吉甫又捣腾出了一个大手笔。
  我们说过,李吉甫是个爱琢磨的实干家,一个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者。对于自己的家底有多大,李诵这个皇帝知道的远没有宰相清楚,所以皇上在大方向上老是正确,在许多细节上老是糊涂,这就使李吉甫操的心无形中多了一些。自从做宰相以来,李吉甫想的无不是国计民生,削藩方略。做执政之后,操心的更是方方面面。操的心多了,执政李吉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领导的朝廷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却很高。凭着自己撰写《永贞国计簿》的积累,李吉甫马上又弄了一个新的统计出来。《永贞国计簿》推动促成了永贞大裁军,裁汰士兵数量高达二十万人。而李吉甫的这一次统计,裁减的对象是官员。
  在六月初四日,李吉甫上奏章说:
  从汉朝到隋朝十三代,设立官员之多,没有比得上国朝的。天宝以后,中原宿兵。记录在册可以统计的达八十多万,其余的做商贾,僧人,道士不事(农业)生产的十有五六,是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也。现在内外官员依靠赋税给俸禄的不下万人。天下一千三百多个县,有的以一县之地设州,有的以一乡之民设县,这样的州县有很多。请皇上敕令有司详定废置,官吏职位能俭省的俭省,州县能裁并的裁并,入仕的途径能减少的减少。
  另外,国家旧有的制度,依照品级制定俸禄,官做到一品的,每月俸钱三十缗(李诵:月薪三万,好多啊!),职田禄米不过千斛。艰难以来(安史之乱),开始增加“使”官的数额,官员的俸禄也开始丰厚起来。大历中,权臣月俸达到九千缗(李诵算了半天,目瞪口呆:月薪九百万!!!!!怪不得抢劫的人少了!比平安的马大大还牛啊!),还不算米粮。州不管大下,刺史的俸禄都达到千缗(百万月薪啊!)。常兗做宰相,才开始约束限制,李泌又量其闲剧,随事增加,时谓通济,理难减削。现在依然存在名存职废,或者额去俸存,闲官和实官,居然厚薄还有差异。请敕有司详考俸料、杂给,量定以闻。
  李吉甫的意思是,现在虽然裁军近二十万,百姓的负担还是太重,州县多,官多,不事生产的人多。屁大点的地方就能设州县,官员怎么能不多呢?所以李吉甫建议重新清理编制,裁并州县,减少官员数量,减轻财政负担。而且现在官员的薪水制度也比较混乱,官不但多,而且薪水超高,官大的薪水就没了限制。而且安史之乱后,官制混乱,临时增设的“使”(节度使、观察使、宣慰使、安抚使、观军容使等)太多。有的职位虽然在,却没有事情做,有的“使”已经结束任期,不在做事,却依然能拿俸禄。而且现在不做事的拿的比做事的拿的还要多。这样就造成了朝廷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沉重。开始动手打仗之前,有必要重新建立大唐的官员体系和工资福利制度,不然低下的行政效率会拖垮大军的运作,高额的俸禄支出会压垮朝廷的财政。
  知道和亲眼看到是两回事。李诵实实在在被“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也”这句话给打动了,不禁想起了自己前世的艰难岁月。在某个创新型干部主政李诵老家时,摊派集资那叫一个多啊!从七岁到七十岁,几乎没有幸免的人,李诵高二那年就被刮走了七十块钱,以为了下一代的名义兴建少儿游乐设施,兴建一完成,就把场地租给人做生意了。李诵还记得高三那年,自己的老师被连扣带拖了五个月工资,年关将近才每人发了两百块。这样的干部还被某些无良文人美其名曰以雷霆手段证菩萨心肠,歌功颂德。
  去他娘的雷霆手段吧!
  六月初五,李诵就命吏部侍郎同平章事裴垍、给事中段平仲、中书舍人韦贯之、户部侍郎李绛共同商议参考研究确定相关事宜。十八天以后,吏部奏准敕并省内外官计八百零八员,诸司流外一千七百六十九人。合计裁减官员两千五百七十七人,占全国官员的四分之一。这个数字吓了李诵一大跳。想不到自己的朝廷内外居然有这么多次吃闲饭的。这么多人裁减下去,朝廷每个月就能节省几十万贯石钱粮,再加上新的俸禄制度,一年节省的钱打一场小规模的战争都够了。想起穿越之前经历的多次精简机关毫无成效,反而越精简越多,自豪感又充满了李诵的心扉。
  裁减了这么多人,难免要得罪更多的人。官场上讲究的毕竟是人脉,你裁减一个人,往往就会得罪一批人。你裁减了天下四分之一的官员,那么剩下的四分之三中也不会有多少人对你有好印象。提出裁减官员的李吉甫迅速成了众矢之的,而不幸的是李吉甫裁减的大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兴治元年下半年,李吉甫的人望急剧下跌。一批新的报刊出现,对执政的批评猛然多了起来。“三人成虎”这个古老的寓言又得到了新的更为猛烈的运用。想起历史上李吉甫确实是在二次执政裁减冗官后风评恶化,连对李吉甫的评价都恶劣了起来,说李吉甫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专以媚悦人主为能事。所以后来李绛才能拜相。李诵不禁有些担忧,这几天李诵都在观察李吉甫,五十岁的李吉甫已经满头白发了,内心似乎也很抑郁。李诵想道,或许宪宗在舆论压力下表现出的对李吉甫的不信任,正是李吉甫压力过大引发脑溢血的诱因呢。
  想想李吉甫拜相后干得几件大事,三十三镇节度使对调,撰写《永贞国计簿》,撰写《永贞山河志》,筹划平淮方略,再到裁减冗官,每一件都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坚强的毅力。历来平庸的官吏会受人赞许,而能干的大臣却声名不佳,做事的往往担恶名,比如郑因,毫无建树,龌龊循默居然有宰相声望,而李吉甫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深谋远虑利于国本,却要被万夫所指。曾子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有那么多人阻挠,非议,甚至诽谤,都没有阻止他的步伐。这样一个杰出的封建官吏的代表,怎么能任他被口水淹没呢?除了用杜佑入政事堂视事分担李吉甫的压力外,李诵还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在舆论对李吉甫指责最厉害的时候,李诵下诏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某公忠体国,敢于任事,屡兴大计,制百年长策,固万世之本,堪称良辅。敕封李某为赵国公。
  李诵的高调封赏,成为对李吉甫最大支持。李吉甫把自己在书房关了一夜,第二天照常视事。当然依然有人在李诵面前说李吉甫坏话,比如忻王,在冒出了口风后,李诵勃然作色。最后李诵说:
  李吉甫是一个伟大的人。
    正文 第九十九章 伟 大
     更新时间:2008…10…13 16:32:04 本章字数:2561
    之所以要让杜佑重新同平章事,是为了借重杜佑的威望。因为李吉甫又捣腾出了一个大手笔。
  我们说过,李吉甫是个爱琢磨的实干家,一个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者。对于自己的家底有多大,李诵这个皇帝知道的远没有宰相清楚,所以皇上在大方向上老是正确,在许多细节上老是糊涂,这就使李吉甫操的心无形中多了一些。自从做宰相以来,李吉甫想的无不是国计民生,削藩方略。做执政之后,操心的更是方方面面。操的心多了,执政李吉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领导的朝廷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却很高。凭着自己撰写《永贞国计簿》的积累,李吉甫马上又弄了一个新的统计出来。《永贞国计簿》推动促成了永贞大裁军,裁汰士兵数量高达二十万人。而李吉甫的这一次统计,裁减的对象是官员。
  在六月初四日,李吉甫上奏章说:
  从汉朝到隋朝十三代,设立官员之多,没有比得上国朝的。天宝以后,中原宿兵。记录在册可以统计的达八十多万,其余的做商贾,僧人,道士不事(农业)生产的十有五六,是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也。现在内外官员依靠赋税给俸禄的不下万人。天下一千三百多个县,有的以一县之地设州,有的以一乡之民设县,这样的州县有很多。请皇上敕令有司详定废置,官吏职位能俭省的俭省,州县能裁并的裁并,入仕的途径能减少的减少。
  另外,国家旧有的制度,依照品级制定俸禄,官做到一品的,每月俸钱三十缗(李诵:月薪三万,好多啊!),职田禄米不过千斛。艰难以来(安史之乱),开始增加“使”官的数额,官员的俸禄也开始丰厚起来。大历中,权臣月俸达到九千缗(李诵算了半天,目瞪口呆:月薪九百万!!!!!怪不得抢劫的人少了!比平安的马大大还牛啊!),还不算米粮。州不管大下,刺史的俸禄都达到千缗(百万月薪啊!)。常兗做宰相,才开始约束限制,李泌又量其闲剧,随事增加,时谓通济,理难减削。现在依然存在名存职废,或者额去俸存,闲官和实官,居然厚薄还有差异。请敕有司详考俸料、杂给,量定以闻。
  李吉甫的意思是,现在虽然裁军近二十万,百姓的负担还是太重,州县多,官多,不事生产的人多。屁大点的地方就能设州县,官员怎么能不多呢?所以李吉甫建议重新清理编制,裁并州县,减少官员数量,减轻财政负担。而且现在官员的薪水制度也比较混乱,官不但多,而且薪水超高,官大的薪水就没了限制。而且安史之乱后,官制混乱,临时增设的“使”(节度使、观察使、宣慰使、安抚使、观军容使等)太多。有的职位虽然在,却没有事情做,有的“使”已经结束任期,不在做事,却依然能拿俸禄。而且现在不做事的拿的比做事的拿的还要多。这样就造成了朝廷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沉重。开始动手打仗之前,有必要重新建立大唐的官员体系和工资福利制度,不然低下的行政效率会拖垮大军的运作,高额的俸禄支出会压垮朝廷的财政。
  知道和亲眼看到是两回事。李诵实实在在被“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也”这句话给打动了,不禁想起了自己前世的艰难岁月。在某个创新型干部主政李诵老家时,摊派集资那叫一个多啊!从七岁到七十岁,几乎没有幸免的人,李诵高二那年就被刮走了七十块钱,以为了下一代的名义兴建少儿游乐设施,兴建一完成,就把场地租给人做生意了。李诵还记得高三那年,自己的老师被连扣带拖了五个月工资,年关将近才每人发了两百块。这样的干部还被某些无良文人美其名曰以雷霆手段证菩萨心肠,歌功颂德。
  去他娘的雷霆手段吧!
  六月初五,李诵就命吏部侍郎同平章事裴垍、给事中段平仲、中书舍人韦贯之、户部侍郎李绛共同商议参考研究确定相关事宜。十八天以后,吏部奏准敕并省内外官计八百零八员,诸司流外一千七百六十九人。合计裁减官员两千五百七十七人,占全国官员的四分之一。这个数字吓了李诵一大跳。想不到自己的朝廷内外居然有这么多次吃闲饭的。这么多人裁减下去,朝廷每个月就能节省几十万贯石钱粮,再加上新的俸禄制度,一年节省的钱打一场小规模的战争都够了。想起穿越之前经历的多次精简机关毫无成效,反而越精简越多,自豪感又充满了李诵的心扉。
  裁减了这么多人,难免要得罪更多的人。官场上讲究的毕竟是人脉,你裁减一个人,往往就会得罪一批人。你裁减了天下四分之一的官员,那么剩下的四分之三中也不会有多少人对你有好印象。提出裁减官员的李吉甫迅速成了众矢之的,而不幸的是李吉甫裁减的大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兴治元年下半年,李吉甫的人望急剧下跌。一批新的报刊出现,对执政的批评猛然多了起来。“三人成虎”这个古老的寓言又得到了新的更为猛烈的运用。想起历史上李吉甫确实是在二次执政裁减冗官后风评恶化,连对李吉甫的评价都恶劣了起来,说李吉甫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专以媚悦人主为能事。所以后来李绛才能拜相。李诵不禁有些担忧,这几天李诵都在观察李吉甫,五十岁的李吉甫已经满头白发了,内心似乎也很抑郁。李诵想道,或许宪宗在舆论压力下表现出的对李吉甫的不信任,正是李吉甫压力过大引发脑溢血的诱因呢。
  想想李吉甫拜相后干得几件大事,三十三镇节度使对调,撰写《永贞国计簿》,撰写《永贞山河志》,筹划平淮方略,再到裁减冗官,每一件都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坚强的毅力。历来平庸的官吏会受人赞许,而能干的大臣却声名不佳,做事的往往担恶名,比如郑因,毫无建树,龌龊循默居然有宰相声望,而李吉甫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深谋远虑利于国本,却要被万夫所指。曾子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有那么多人阻挠,非议,甚至诽谤,都没有阻止他的步伐。这样一个杰出的封建官吏的代表,怎么能任他被口水淹没呢?除了用杜佑入政事堂视事分担李吉甫的压力外,李诵还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在舆论对李吉甫指责最厉害的时候,李诵下诏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某公忠体国,敢于任事,屡兴大计,制百年长策,固万世之本,堪称良辅。敕封李某为赵国公。
  李诵的高调封赏,成为对李吉甫最大支持。李吉甫把自己在书房关了一夜,第二天照常视事。当然依然有人在李诵面前说李吉甫坏话,比如忻王,在冒出了口风后,李诵勃然作色。最后李诵说:
  李吉甫是一个伟大的人。
    正文 第一百章 阳 谋
     更新时间:2008…10…13 16:32:05 本章字数:2766
    (昨天晚上因为系统故障,造成了重复上传两次,给订阅本书的书友造成了损失。为了弥补过失,老雁决定未来四天每次赠送五百字,四天八次就是四千字,以此来向各位书友补偿。请各位书友继续支持本书。)
  虽然封李吉甫为赵国公,李诵对李吉甫的担心却没有消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秀于群,众必毁之。封李吉甫为赵国公固然能表达出李吉甫的强力支持,却也必然会使李吉甫更加遭人嫉恨。这些小人治国无方,以无所作为为清高,以贪贿盘剥为能事,却容不得真正做事的人。这些人就像苍蝇蚊虫一样,会瞅准一切时机进行中伤离间。因此李诵很感激王皇后。王皇后的娘家人也有被裁汰的官员,也有找王皇后哭诉,求官,骂李吉甫不是东西的,王皇后却一句话都没有像李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