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批自己国家的士兵,赶到了巴格达,协助土军作战。土耳其人不希望自己输,而德国也不想看到自己在南边的盟友被中国军队打败。不过相比德国人,奥斯曼帝国军事大臣恩维尔帕夏有更大的野心和想法。
去年的抵抗英法在达达尼尔海峡登陆的战斗中,因为成功的挡住了英法的登陆,恩维尔帕夏顿时雄心万丈,认为自己国家的军队,仍然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盛时期相同的战斗力。他疯狂地认为,自己的军队既然可以打败英法军队,那一定也能够打败中国远征军。只要打败中国远征军,他就可以组织土军再次向俄国发动进攻,占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这时,恩维尔甚至幼稚得认为,只要派出三个军的兵力,就可以在沿途人民的支持下,从伊朗一直打到印度;再从印度打到印度支那,攻占中国,实行他大突厥斯坦的梦想。
恩维尔帕夏常说自己是“上帝派来拯救土耳其民族的”。大战一开始,恩维尔在德国军官帮助下制订了一个庞大的两线作战计划,在苏伊士运河区反对英国,以夺取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在高加索对付俄国,以夺取高加索、克里木、伏尔加河流域和中亚,再延伸到蒙古和远东。只不过现在他又头脑发热自作主张的加上了一个第三线作战任务,那就是从伊朗印度到中国。所以对于第七集团军司令官桑德斯的失败,他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在考虑再三以后,在和内务大臣塔拉特、海军大臣杰马尔(这两位是现在掌控土耳其帝国的最重要人物)两位主要的人物商量以后,他立刻撤换了桑德斯,让德国将军冯里斯特来代替。他甚至有将南部作战指挥权全部交给这位德国将军的意思,考虑到哈利勒萨米军长(第三军军长)的感受,这件事最后被搁置了。
接到任务的冯里斯特将军此时还在布拉格,他只能坐飞机赶到巴格达上任;就是这样,等他到巴格达时,中国军队已经将巴格达城南部的一些要点全部占领,只留给土军一个马哈茂迪耶,那里距离巴格达城二十七公里,并且已经被中国军队围上了。里斯特拒绝了守军将领土军第七集团军第四十三师师长阿卡杜拉马哈迪撤军的要求,命令他一定要坚守阵地;第一次和中国远征军交手,德国将军必须了解一下对手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中国远征军对马哈茂迪耶小城的攻击在十二月十七日开始的,比冯里斯特将军估计的快了三十分钟,阿卡杜拉马哈迪的四十三师只坚持了三十多分钟队伍就散了。中国人竟然用火炮引爆了埋在城外的*,炸开了一条通道,将攻击部队送了进去;密集的火炮和不怕死的冲锋,让将军派出的在远处用望远镜观察战场的参谋都心惊肉跳。而当轮式战车出现的时候,这个观察的参谋也是惊呆了……中国人,竟然真的有这种装备;之前曾经听上面的人提过,中国军队好像有一种可以自行移动的装备,今天终于看到了。
接到参谋报告的冯里斯特虽然对土军一个师守一座小城没有报上面希望,但也没有想到会在半个小时就失陷,他可是计划了一个小时。听到轮式战车的出现,将军本人明显也是有一丝的停顿:还真的碰上了!对着急匆匆从基尔库克灰头土脸赶回来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贾巴赫尔,德国人问他:“之前你们有遇上这种装备吗”?连夜赶路,身体已经有些吃不消的贾巴赫尔连忙回答到:“是的,将军,我们之前,不、是第七集团军之前就遇到过这种带有火炮和机枪,可以自己行走移动的怪物,我们对它也是束手无策”。
“这么重要的战场情报,怎么没有听贵国军事部门的人提起过”?看了一眼有些拘蹉的贾巴赫尔,里斯特好像明白了什么,随后自言自语道:“真是可惜”,也不知道他可惜些什么。回过头来,里斯特对自己的同胞参谋说到:“卢卡斯,将这个消息报告回国内,他们一定非常渴望知道这个情况;另外请参谋部的那些家伙帮助我们制定一个对付这种武装汽车的办法”。
“将军阁下,我想我们自己可以做的到,比如用铁丝网等”。
“哈哈,我相信,卢卡斯;但是他们想出来之后对于欧洲战场可能会好一些,我估计作为盟友,中国人一定会将这种装备提供给英法,我们在西线的部队也会遇到”。
“谢谢你将军,你的考虑永远是对的,我这就去执行”。参谋卢卡斯敬了一个礼之后出去了,屋里只剩下冯里斯特和贾巴赫尔两人,里斯特朝土耳其人一努嘴:“来吧将军,我们商量一下怎么样能够在这里见中国人拖的更久一些”。他没有说健中国人挡在这里,也没有说打退中国人;从马哈茂迪耶小城的短暂战斗来看,这里的土军远不能和在达达尼尔以及北高加索地区的土军相比,他们还要差很多。所以,对守住巴格达城德国人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只想多拖中国人一段时间,等候土军精锐南下。
“武装汽车”,根据卢卡斯的报告结果,冯里斯特将军给中国人奇怪的装备起的名字。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差不多,只是他没有想到这种武装汽车防护力是那么强悍。在亲眼见识到它变态的防护之后,将军又将这个称呼改为“铁甲防护武装汽车”,跟赵天一“装甲车”的称呼差不远了。卢卡斯领导的参谋人员还是很有效率,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就考虑出用宽大的战壕来阻挡武装汽车的前进;铁丝网不是没有考虑过,可能性很低,挡住汽车还可以,但对付有大炮的汽车可能不行。这个设想被冯里斯特将军立即采纳,并传达给城外的部队,要他们在合适的地点加挖反武装汽车壕沟。命令很好被下达,只不过结果如何要将军本人看到以后才知道。
十七日下午,中国远征军另一支沿底格里斯河而上的部队,攻占了小镇迈达和高艾罗,并向阿拉迪亚拉推进。布置在那一线的土军防守队伍,虽然接到了挖壕沟的命令,但是由于行动过于迟缓,加上士兵偷奸耍滑,所挖的壕沟也就三四十厘米深、一米宽不到,根本防不住什么。缺少火炮的第七、第八集团军,就算士兵英勇顽强也无法抵抗远征军的攻击;何况他们还远谈不上这四个字,失败是必然的。攻占马哈茂迪耶的中国军队也没有做过多停留,很快推进到拉希德和拉德瓦尼,这里距离巴格达东城城也就十几公里而已,距离西岸的城镇区,不足十公里。
土军第三军第十九师的部队在抢夺了沿途居民的一些马匹车辆之后,已经于昨天晚上秘密抵达了巴格达西北方向六十公里的费卢杰。但师长穆斯塔法凯末尔中校却拒绝第七集团军新任司令官冯里斯特将军要他率队进城守城的命令,准备在这里让他的部队好好休整一下,再沿幼发拉底河隐蔽南下,插到中国军队后面去,对中国军队来一个前后夹击。所以他通过第三军军长哈利勒萨米将军给第七集团军去电报,反过来要求对方的部队配合自己完成这次的突袭。
穆斯塔法凯末尔中校有理由认为这里的第七集团军必须配合自己,对于这场情况的把握,年轻的师长对自己很自信。中国人从巴士拉开始,一路势如破竹毫无败迹的打到了巴格达,所遇土军基本上都不是其一合之将,相信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早已经心生傲气目中无人。这个时候也是他们防范最疏松的时间,只要自己隐蔽得当,运动神速,快速插到中国人毫无防备的被背部,突然来那么一击,中国人必定阵脚大乱。然后在巴格达两个集团军的反攻之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们全部击败。
凯末尔中校的十九师虽然是战争爆发初新组建的部队,但和第七第八集团军这样战争后才组建的部队完全不同。首先他们有从其他各部队或者各驻外武官中抽调来的成熟的军官;其次,他们有充裕的装备战争刚爆发军队的装备武器能够满足,不像后期因为军队扩编太厉害变成人多枪少的姿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和英法打第一仗的时候正好在海峡边利用加里波利半岛上,独特多山的复杂地形和早就修建好的岸防炮台给了守军至少心理上的帮助。英法联军沿着陡峭的海边悬崖攀登到一半时,在半岛沿岸制高点的十九师士兵突然开火,英法登陆部队恰好正在攀岩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被击溃退回海上。这样单方面的攻击自然很快铸就凯末尔和他士兵的勇气,多次战斗下来士兵由菜鸟变成“经验丰富”的老兵。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二三九章 攻占巴格达(3)()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二三九章攻占巴格达(3)
凯末尔中校不愿意执行第七集团军德国指挥官的调度,除了想利用自己部队出色的表现偷袭一下中国远征军的背后,切断中国军队的运输补给线,给多次失败的土耳其军队一个奇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本人也有一些特别的想法。很早就加入了青年土耳其党的凯末尔,心底里其实还有一个不为外人道的秘密,那就是推翻苏丹(奥斯曼君主)专制制度。这与其早年阅读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学者的着作有很大关系;通过阅读他认识到封建领主的贪婪残暴、民族压迫的深重,以及苏丹专制制度的野蛮落后。
远离土耳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带,来到偏远的巴格达行省,正是他所希望的。他想借助这次的军事行动远离集权中心,扩张自己的活动空间,而对中国远征军一战,就是他目的的开始。来巴格达之前,他已经与原来的伙伴进行了沟通;由他带领军队先打前站,击败中国远征军以后,趁势控制巴格达省和巴士拉省,在这里秘密的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势力。他们已经选定了和英国人或者法国人进行事后接触,希望在得到这两个西方大国的默许和支持,从中获得武器装备的需要。当然,击败中国远征军,从中国远征军那里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也是早就计划好的。
凯末尔中校的计划是,派出自己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五十七团,先一步顺幼发拉底河潜行南下,在距离六十公里的河边小镇欣迪耶秘密集结;在后续两个团攻击穆赛伊卜和伊斯坎德耶、马哈茂迪耶一线中国军队部队时,这个团在突然偷袭中国远征军的物资补给地希拉。希拉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九公里,距离欣迪耶十六公里,距离南面的大镇纳杰夫四十五公里。希拉位于伊拉克中部地区,流经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在此分为两支,东支称希拉河,西支仍称幼发拉底河;这里人口一万不到,远征军从巴士拉运送给前线的弹药补给暂时存放于此。可惜被这里的阿拉伯人偷偷报告了上去,最后重视这件事的只有刚刚到达的土军第十九师;凯末尔中校也是在赶来的途中得知这个情报的,参谋出身的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机会,如果自己的部队能够捣毁远征军的补给点,无疑就是给了他们狠狠的一击。远征军阵脚将会因此大乱,军心也会不稳,自己的机会就增加很多。
驻守在西拉补给点远征军二线部队是原北洋系统第二师,师长王占元,现在的番号为远征军第四十一师,属于二线部队中比较能打的部队之一。王占元是河北邯郸人,早年因家贫投身淮军刘铭传部,保送入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后又入毅军宋庆部,一八九五年选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随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此后一路高升,累升为中央陆军第二师师长。王为人统治残暴,以贪鄙闻名;袁克定骗父称帝的背后,王占元就是主要幕后指使人之一。老袁拒绝称帝继续总统制以后,让他心里面遗憾非常,对劝告袁世凯的王士珍和赵天一很是不满,背地里曾经对人说赵天一年少轻狂,虽为总统女婿不懂总统心思。
组建远征军时,赵天一本不同意让王占元的第二师进入,但北洋系统将领以远征军其它部队师长的人选做要挟,他最后只能妥协,让第二师加入。整个远征军除了王占元的第二师,还有齐燮元的第六师(远征军第四十二师)、卢永祥的第十师(远征军第四十四)、陆军第四师第七旅改编的第四十三师(师长何丰林,原第七旅旅长)、张锡元的河南陆军第一师(远征军番号第四十八师)、张宗昌的江苏暂编第一师(远征军番号第四十六师)等部队,相当一部分是后世的枭雄,战斗力不一而足。
这些人自从作为远征军到波斯湾以后,由于这里地广人稀且又是沙漠地带,所以情绪很是低落,一度认为自己是被国家发配了;作为第二线部队没有什么仗打,也让他们多少有些不快。一些中下层军官有时会带领部下到驻地外面走走,经常和土军的一些散兵游勇接上了火,多少能让他们发泄一下。不过有一次竟然误把暗影扶持的亚美尼亚武装分子当成了溃兵给伏击了,让暗影的人非常恼火;这种事情可不能漫天去对外乱讲,何况沙漠里拿枪的人差不多都不穿军装穿便服,就连土军的一些士兵也穿便服。
一两个月,两三个月这种知道战争却没有危险的日子,让很多远征军二线部队放松了警惕,这就给了土军第十九师很大的机会。作为二线部队中战斗力比较强的王占元第四十一师,也是紧随前线部队而上的;他们的作用除了保护一线的物资补给据点之外,还有守护一线部队后方和侧翼安全的任务。毕竟一个师一万多人可不能只去守护物资,补给点周围十公里范围也是他们要监视的区域。
十二月十九日下午,希拉小镇外的希拉河东岸一公里的地方,几片椰枣树林环绕的地方,八辆车厢顶部覆盖了帆布的汽车鱼贯驶出,后面紧跟六辆轮式战车。而在战车后面,涌出了一大群的骑兵,也跟在车队后面向东北方向驶去。这里就是中国远征军在这里的物资集散地,由于靠近水源地,土地还没有被沙化,西亚地区最常见的椰枣树很多;依靠这些天然形成的树林,远征军就将补给点设在了这里。刚才的队伍,就是往前面进行物资运输的队伍。没有将补给点设在镇内,一是镇内没有足够大的房子和院子;清真寺够大,但那些*教人不可能让你存放物品。二是街道太小,车辆进出很不方便,最后就设在了外面。随着马哈茂迪耶的占领,这里已经由补给点变成了集散点,守卫部队也减少了一些;一部分已经随着物资前移马哈茂迪耶了。依靠本地人做眼线的土军情报系统确实很不错,但这些人只能分辨哪里有远征军的物资存放;至于存放多少、是中转站还上补给点,物资何时到何时出,他们就不得而知了。除非是一些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经验的老情报人员,才可以根据运送车辆来往多少做大概的判断。
这里正是王占元师的防区,四十一师第八十二旅就守在这里,旅长王金镜为原第二师第三旅的旅长,所有军官也都从第三旅调转而成。他们的任务就是守住希拉镇,保护此处的物资据点,防止土军偷袭或切断远征军后路。王旅长为山东武城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也是袁世凯所练北洋新军的一员,后一直跟随王占元;这次带领所部在此扎住,王旅长心里面很是不情愿。虽然按照要求让所部一个团驻防镇外,但对于部下的警戒,就没有那么上心了;这一路从海边到这里近千里路了,也没发生什么变故,所以他很放心。
此时,在距离希拉镇西北二十公里的盖达村,土军第十九师五十七团三千余人已经潜伏在这里大半天。他们是今天凌晨时分到达的,到达之后就隐藏在岸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