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太多。”安德里思索了一下又说道:“日本方面也和意大利差不多,虽说中日的关系不是很好,但日本方面更恨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大量的产品倾销往日本,这都引起日本人强烈的不满。只不过当时日本处于中华的封锁中,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支持。所以只要有了我们的支持,日本才会和我们结盟,他们想借我们的手,去拜托美国的贸易控制。不过对于日本这个民族,我觉得还是没有必要去过多的指望。主要是日本方面资源匮乏,根本无法保证内需,很多东西都是要靠进口。而我们也没有实力去大力扶持日本,同时还要警惕日本,小心使得万年船。”
安德里的话,然希特勒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说。照这样说,德国的两个盟友都不被安德里看到。要是这些话是别人说的,希特勒可能是当成耳旁风。而现在这些话,是安德里说的。故此希特勒并不敢大意。
“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处境不是很危险。”希特勒想了想说道。
“总理是指哪方面的危险?”安德里说道。
“一旦战事开始,那面对随时可以反叛出去的国家。我们不就变得孤立无援。”希特勒说道。
“所以在战事起来前,最少要把意大利决解了,日本是鞭长莫及,而意大利就在德国身边。一旦意大利倒戈相向,那我们的处境就不妙了。”安德里说道。
“那需要我们做什么吗?把墨索里尼监视起来。还是把整个意大利都监视起来。”希特勒道。
“到不用这么麻烦,我有个计划,不过需要得到你的同意。等你看完这封计划后,就知道到时候该怎么做了。”安德里道。
(未完待续)
第两百五十九章 清除共和党()
希特勒看完安德里的计划后,点了点头道:“这份计划,很有你的风范,有够毒。”
安德里嘴角微微一翘道:“这都是小节,主要是要断绝意大利的退路。”
“中华和我们走得很近,而日本和中华的关系很不好。我担心有一天中华会对日本动手,届时为了履行盟友的义务,我们必须向中华宣战。你说要是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办?”放下手中的文件,希特勒道。
“中华是我们潜在的盟友,和我们德国又是近二十年的交情。我想到时候,中华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对日本动手。至于要不要对中华宣战,这点我们完全不需要考虑。别说一个日本,就是三个日本对德国的作用,也没有一个中华来得大。不过我们也必须详细的考虑清楚,会不会寒了其他盟友的心。”安德里想了想又说道:“现在也不是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华人有句话说得好,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也没有必要太杞人忧天了,到时候形势还不知道要怎么发展。”
“嗯!是我想得太远了。”希特勒点点头,显然是同意安德里的话。
“现如今,我们要考虑下眼前的事情。这也是今天我来这里的目地。”安德里道。
“是不是有确切的消息了?”听到安德里的那句眼下的事情,希特勒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问道。
“不是,兴登堡已经快不行了。虽说他现在这个总统位置有些名不副实,但我们也需要更加名正言顺的地位。只要兴登堡去见上帝,由总理继任总统,那阁下才有掌握整个德国军政大权的正当名义。”安德里道。
希特勒点了点头,如今的德国已经在工党的掌控中,魏玛共和国其实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只不过总统的位置还在兴登堡的手上,希特勒之前因为时机不成熟,并不着急当上那个位置,一直都是步步蚕食。现在时间已经成熟了,兴登堡将亡的消息,让希特勒很振奋。
“不过有些事情可以开始办了。”希特勒淡淡的说道。
安德里点了点头附和道:“已经准备好了,就等待总理下达指令。”
如今的德国虽然都是工党在掌控,但一些部门,还落在共和党的手中。而希特勒所说的事,就是把些人都拔除掉,以前是看在兴登堡的面子上,如今已经是日薄西山的兴登堡,希特勒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一直都在想陈绍看齐,**是他最大的执念。他借助已经掌握的权力,实现建立**的目标。因而在他上台坐上总理的位置时,声称兴登堡总统宣布解散国会,将举行新的选举。希特勒认为,他将在选举中稳操胜券,这样就能排斥联合政府中的其他政党,确立一党统治的体制。又颁布《保护德国人民法》,以便广泛限制反对党,特别是限制德共和社民党在竞选中的宣传活动。解散普鲁士邦议会,使普鲁士代理内政部长。科林得以接管了警察局,为工党在普鲁士**创造了条件。随后由冲锋队、党卫队和钢盔团成员组成的所谓“辅助警察”又先后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门,并在各大区建立了集中营,关押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社民党人和其他的反法西斯战士。另一方面,希勒特又暗中拉拢国防军头目和大资本家,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赢得选举的胜利。
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工党徒又一手炮制了震惊国内外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并将之嫁祸于德国共产党人,在国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机构被全部摧毁,几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转入地下,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着名人士。
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府接管各邦权力。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参与下,对各邦特别是那些不在工党掌握之中的邦进行自上而下的**。从此,各邦的主权“一体化”,德国这一法制国家趋于瓦解,工党一党统治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
希特勒通过由希姆莱策划、海德里希负责执行的“长刀之夜”事件,以冲锋队政变为借口,铲除了冲锋队头目罗姆及前总理施莱切、前军情局局长布利多等大批要员。借此大肆镇压打击及削弱党内反对派,获得了国防军及总统兴登堡支持,巩固了自身势力。
国会大选后,工党获得了43。8%的选票,民族人民党获得8%的选票,这两个执政党虽获得了51。8%的选票,但没有获得2/3的多数,这样他们就无法保证通过有些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立法。于是3月23日希特勒软硬兼施,终于获得了他所要求的授权法。有了它,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拥有立法权,就可以把国会和议员们撇在一边,不许他们问津。授权法是希特勒在权力道路上迈出的所谓“合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立他“元首国家”的基础,希特勒有了这个授权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他通过撤销邦一级的行政区,取缔工党以外的政治组织,解散全国的工会,摧毁纳粹运动内部的反对派,控制经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步骤,使各个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体化”。就这样,希特勒在上台后的时间里基本上结束了从上到下的**活动,并建立了工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极权统治。
恰在这时,年迈的兴登堡病逝。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
这一串的动作让许多应接不暇,当事情告一段落时,很多人都发现,原本就名存实亡的魏玛政府已经消失在德国人的眼中。取代的是一个**的纳粹政府。
事后希特勒真正意义上的执掌德国军政大权,再也没有人能和他对抗。元首的称呼也随之传开,同时希特勒还亲任德国最高军事统帅。已经拉拢了大量军官的希特勒,颁布这些法案时,军队中并没有丝毫的阻力,反而士兵们还极力的赞成。
随后希特勒又公开宣布,德国再次扩军三十万,如此以来,德国将会有七十万的正规部队。已经撕毁了《凡尔赛合约》,希特勒开始放开手要大干一场了。
这回不单单是法国出来抗议,德国周边的国家也一样,谁让现在的德国已经有了威胁整个欧洲的实力。然而英国的态度还是很不明朗,名面上也呼吁欧洲和平繁荣,没有丝毫的实际动作,暗地里还是一贯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本来希特勒再次招兵三十万,就是想试试各国的反应。结果大出希特勒的预料,特别是英国的动作,让希特勒心中窃喜。这一次的赌博是赌对了,原本希特勒还打算一旦形势不好,就立即插销再次招兵的命令。省得战争的真的爆发。
如今再看到,英法等国只是在嘴巴上抗议,并没有实际行动后,让希特勒的野心更加膨胀去来,同时也助长了德国的嚣张气焰。
身在汉京的陈绍在希特勒真正掌握德国的军政大权时,便已经街道了消息。
陈绍很清楚,中德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是注定的。要说陈绍近二十年来,一直都很支持德国,这里面的原因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陈绍也没有办法和英法等国建立其商贸通道。主要是因为后面还有一个美国,而且还很慷慨,武器装备都是记账了。那时候陈绍还无法和美国相争。只能卖的德国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赚钱。世界上,没有比卖军火的利润来的更高的买卖了。中华百废待兴,正式需要大笔资金的时候。武器贸易,钱来得是最快的,而且还是黄金支付。可以说,现在中华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当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军火生意的利润。
最后一个原因是,中华需要德国站起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叫他们别老盯着中华,也该去注意注意德国。
虽说中德之间很亲密,但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利益。国与国,为了利益可以出卖任何东西,只看值不值得而已。后世二战的意大利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对于德国,陈绍在支持他们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后手。他很清楚养虎为患的道理,对英法美苏警惕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德国的警惕之心。许多秘密棋子被埋在了德国身上,只要一到关键时刻,这些棋子都会发挥其作用。
陈绍给希特勒很多的指点,不过很多东西,都是点到为止。老虎上树的技能,绝对不会让德国人知道。
(未完待续)
第两百六十章 希特勒的獠牙()
“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英国的绥靖政策也深深的影响到法国,一方面是法国自己也认识到德国的军事压力。寻求英国无果,许多人也倾向于绥靖政策。一厢情愿想法慢慢的在法国蔓延,用小国去满足德国的胃口。
36年,随着希特勒一步步紧逼,英法则一步步后退。希特勒也尝到了胜利的甘甜,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三月份,悍然派遣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希特勒再一次动作得逞了。随后,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
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一方面,希特勒利用这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治”。实际上是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国。另一方面,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伸张正义”。他扬言要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德捷边境调集军队,拟定了“绿色计划”,准备10月1日为进攻捷克的日子。
眼看兵临城下,捷克政府自然不愿任人宰割,也加强了边界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就要一触即发了。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的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彻夜不眠。
38年9月13日晚上,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文是:“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堂堂的大英帝国首相,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见希特勒呢?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如果德国和捷克交战,英法按照条约必然卷入战争,西欧的战火将蔓延开来。由于考虑自身的利益;张伯伦紧张万分,法国首相达拉第也胆战心惊,达拉第打电报给张伯伦,催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张伯伦匆匆赶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尼黑着陆。之后,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德国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一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登门求和,这不是现成的敲诈机会吗?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据战后查获的当时翻译官的笔记透露,当时希特勒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的“功劳”。最后,他皱着眉头杀气腾腾地威胁道:
“无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
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判的必要?”
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这时的希特勒已不是谈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这一地区割让给德国了。
这一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为吃惊,来谈判之前,他已同法国商定,两国绝不会帮助捷克作战,而且决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协了。张伯伦慢条斯理地说:“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
这暗示他同意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了。
9月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会议上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阻止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
9月18日达拉第也愁眉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
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府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在人民的压力下,捷克政府起初拒绝这一“建议”。英、法以解除盟约要挟,还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付全部责任。在百般无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从英、法两国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宫”里进行会谈。其实这次会谈没有新的内容,只是对已达成的交易补办个手续。
第二天,四国便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根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